在吳哥窟大圈 探秘古老的的神跡
吳哥窟的大圈最容易臉盲了。除了勉強能記住的名字,寺廟和寺廟是極容易混淆的。例如,比粒寺和東梅奔都是五層小塔結構,從布局到損毀程度,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例如,班迭薩雷和班迭哥迪的名字傻傻分不清楚;例如,除了塔薩寺寺後的榕樹,我已經完全想不起寺內的結構了。一圈下來,覺得十分疲憊,身體如此,審美更是如此。
我曾想過乾脆就不寫大圈了,相比高棉的微笑、塔布隆寺,好像也沒那麼引人入勝。但整理照片的時候,想到要將它們從中略去了,又覺得十分不忍。
也許,有些印象早已刻下了,當時沒有發現,也不以為意。而如今,倏地又重新顯現了。
時間剛剛好。
在光影里蘇醒,在光影里睡去
一大早穿過光柵來到了聖劍寺,陽光還沒能成功的越過叢林的阻隔,還很輕柔,試圖喚醒沉睡中的聖劍寺。
小孩坐在聖劍寺門口的棧道,大概早已習慣絡繹不絕的旅客了,也不怕生人,趁著陽光不毒,在陰影里多鬧騰一下,多翻滾幾下。
聖劍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所建,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相傳每次出兵之前會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請出聖劍,以求勝利。
在聖劍寺的中心,闍耶跋摩七世的父親的骨灰安放處,牆壁上布滿大洞,導遊說,曾幾何時,洞里鑲嵌的都是大顆寶石,陽光照射下來五彩斑斕,光彩奪目,和塔布隆寺的設計如出一轍,但在暹羅人入侵的時候,都挖走了。
聽完之後有些唏噓,不知是感懷暹羅人洗劫吳哥城導致了吳哥城的遺棄和衰敗,還是慶幸暹羅人當初只是順走了寶藏和鑲金的神像,完整的保留了寺廟建築。
雖然已無法還原寶石採光的炫目場景,好在陽光是最不吝嗇以人光明的。因為陽光,即使行走在廢墟之中,也不覺得這座寺廟已被荒廢,也能捕捉到它的生命力。沒有布上陽光的雕刻,仍然沉睡在陰影中。 而布上陽光的建築和雕刻已然蘇醒,迎著陽光熱舞,迎著陽光坐禪;菩提樹舒展開了枝葉,飽滿充實。
明明是靜止不動的,卻覺得它們醒了,它們動了,它們得意著。
恩,陽光一定是馬良手中的那隻神筆。
神,笑而不語。
日落時分,行程已經行至班迭哥迪。陽光已經所剩不多,即使不知道幾時幾分,也知道迎來送往了一天的遊客,這裡需要休息了。陽光似乎有些依依不捨,似乎想彌補會缺席許久的歉意,和Apsara揮手告別的同時, 把建築塗成了暖暖的金色,熱烈而又濃郁。
這些神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著太陽生長的樣子,美極了。
比粒寺,落入塵埃的凡靈
有關比粒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學者聲稱,目前的史料只能證明這裡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修建的國廟。還有一種大家更為普遍接受的說法:這裡是吳哥皇室進行火葬儀式的地方。吳哥窟的本地導遊也會這麼來介紹,藉此吸引遊客。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希望在這裡能夠變身成神,因此比粒寺還有一個很通俗很知名的別名「變身塔」。
導遊說,很多中國人都對這裡避而遠之,會強烈要求繞道而行,因為是皇家火葬之地,很不吉利。嗯,這個理由倒是很符合中國人的做派。
我願意相信這裡是皇室舉行火葬儀式之地,因為塔內的牆上確實有大片燒焦的痕迹,這種痕迹除非是長年累月的焚燒,如果僅僅是風吹雨打烙上歲月的痕迹的話,不會如此的明顯。
我願意相信這裡是皇室舉行火葬儀式之地,是因為這些落入塵埃的凡靈。
最為神奇的地方在於,這些花兒在比粒寺能看到很多,在其他寺廟是尋不到的。這裡沒有土壤,沒有水源,只有烈日,只有炙熱的石塊,它們毫不在乎,開在牆角,開在石縫,點綴著早已漫漶的石雕,極具生命力。
如果不是凡靈,實在想不出它們來自哪裡?為什麼能夠存活下來,並如此旺盛?為什麼只會在比粒寺?
比粒寺和其他的寺廟的外形是一致的,都是五層小塔結構,但因為這些落入塵埃的凡靈,和普世的火葬傳說,而多了一絲神秘的色彩。不管皇族們是否變身成神,我相信他們也已變身成這些凡靈,紀念著帝國昔日的繁華,驕傲的活著。
龍幡水池,波光瀲灧
通向龍幡水池的這一路瀲灧波光實在讓人驚艷。漫步在湖中棧道,好像置身於一幅中國的水墨畫中,任何喧囂都會打破這一份寧靜而致遠的意境。
烈日為萬物附上了強光,照得人睜不開眼睛, 但湖面如鏡, 倒映在水裡的景色柔美無比,更多了一份縹緲。
天空和萬物就這樣化在水裡了,真真應了那句水潤萬物而不爭。如果不是理性告訴我這是在湖中,想去真真切切的感受一下湖中的鏡像世界。
棧道通往龍幡水池,越接近,越平靜。
如果急於觀光,迫切想看到令人嘆人觀止的華麗雕刻或是建築的話,龍幡水池會讓人大失所望的,因為這裡殘敗荒蕪,少有人問津。 適逢旱季,水池都乾涸了,而且沒有新的活水注入,水池散發出一絲絲令人不太愉快的味道。
誰曾想到這裡曾是吳哥人治癒和祈福的沐浴場所,四個水池各有不同的療效。進入水池前,先由巫醫診斷一番,再小心翼翼的沐浴。吳哥人帶著傷痛、帶著病患、帶著美好的祝願、帶著強烈的信仰,浸泡沐浴在由Naga賜福的水池裡,祈求肉體能夠痊癒,祈求內心不再驚懼恐慌。
毫無用處也好,自欺欺人也罷,在祈求的那一刻,內心是安寧的,是無懼無畏的。如果說連年的戰亂荼毒了吳哥人的身心,只留下了呻吟和哀嚎,希望在沐浴的時候,苦難的人們能夠得到片刻休憩,能夠重新拾回遺落的希望。
這裡再荒廢再落敗,也飽含著虔誠的儀式和信仰的意義。
結語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吳哥窟最美的樣子?
是工匠們苦思冥想、 傾注心血、完美落成的時候?是法國人跋山涉水、撥開叢林、驚為天人的時候?是戰後滿目瘡痍、荒涼殘敗、成為廢墟的時候?
大概都是。
大概都不是。
當你決定用心去欣賞它的時候,就是它最美的時刻。
————————————————
遊記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 Flora走世界 」(Flora_onthetrip) ,並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個人知乎專欄:Flora走世界。
微信公眾號 & 微博:Flora走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