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烹制臘肉的三重境界
進入臘月以來的日子是最愜意的,一則離年關不遠了,遠去他鄉的親友就要回來團聚了;二則此時家家戶戶開始預備著腌制臘肉了。為什麼臘肉只能在臘月里腌制呢,相傳是因為臘月天氣候爽利,日頭燦爛又不失濕度,最是適宜製作腌漬物了。
不同地方腌制臘肉的手法差異較大,貴州人會把腌漬好的臘肉,掛在灶房,用松柏樹枝、干桔子皮之類的煙熏,這種煙熏過的臘肉,外形不大美觀,黑黢黢的,聞起來有煙熏火燎的熏烤味,我是吃不大慣的。
湖南人也有熏烤臘肉的習慣,記得有一回吃湖南友人帶回的臘肉,聞起來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怪味,後來才知道原是熏烤的味道。
四川臘肉該是目前國民最為知名的了,四川人善用調料,川菜館子遍布全國各地,去拉薩還有新疆遊玩時,隨處可見川菜館子。四川人嗜辣,四川的臘肉,也要用辣子腌制,然後再用柏丫,桔皮,柚子殼等物熏烤。
我們那的臘肉就很簡單了,新鮮的上腦肉,切成長條,用食鹽揉搓入味,放陰涼處腌漬出血水,再移去陽光底下曝晒。夜間須收進來放於通風處,這樣可以免於被夜露晨霜打濕,保持臘肉的醇香口感。
我想起了以前曬臘肉的情景,有的人家是掛在竹竿或者樹杈上,有的人家直接在房子外牆壁處砸幾顆長鐵釘用來掛臘肉,褐色的臘肉,紅色的繩子,生鏽的鐵釘,伴隨著陽光下臘肉的咸香味,至今都忘不了。
臘肉從晾乾到可食用,約莫需要十天的樣子。食臘肉最佳時間是年前,算起來也就不到一個月的黃金時間。新曬的臘肉,醇香味厚,最是好吃。過了春後,春雨纏綿,臘肉受潮,香味大減,口感要差很多。對此,臘肉之所以稱為臘肉,我想是有原因的。
烹制臘肉,在我看來有三重境界:
臘肉的第一重做法
純臘肉,不加任何佐料。煮飯時,切幾塊肥瘦均勻的臘肉,與米飯一同煮熟。細長潔白的飯粒,吸收了臘肉的油脂,晶瑩剔透,香氣四溢,而臘肉不油不膩,可謂兩相皆宜。
更妙的是煎臘肉,將臘肉切成片,每一片都須是完整的,也即必須帶有豬皮、肥肉、瘦肉在上頭。用小火煎出油脂,煎到肥肉透明,瘦肉焦紅,豬皮薄脆時,便可出鍋了。這時,滿室生香,肥肉軟糯,瘦肉焦香,聞著味兒便令人蠢蠢欲動了。兒時,這樣的臘肉,咸津津的,咬一小口就能咽下兩大口米飯。臘肉煎出來的豬油脂,用來炒一盤碧油油的油菜薹,更是絕佳搭配,我們那向來崇尚素菜葷炒,取的便是豬油脂的香味,令寡淡的蔬菜有滋有味。
蒸臘肉我素來不喜歡,原因與過春後臘肉不適宜食用類似,臘肉,必然要混合了陽光與時間的味道才最香醇,蒸過的臘肉,與春雨時節受潮的臘肉有何區別呢,香氣必然要大打折扣的,吃這樣的臘肉無異於吃鹹肉,不妥,也不推崇。
臘肉的第二重做法
臘肉與某種菜蔬搭配混炒,比如說,新鮮的大蒜葉,冬筍丁等等,都是絕妙搭配。杭州有一道名菜——腌篤鮮,便是用筍和鹹肉烹出奶白色的湯而成。我試過用臘肉替代鹹肉,味道也是極好的。當然,我更偏好冬筍炒臘肉,先煎臘肉,再用臘肉煎出的豬油脂爆香冬筍,乾乾爽爽的,才是臘肉該有的味道。
新鮮大蒜葉炒臘肉也是極好的,大蒜葉莖葉分離,斜刀切段。同樣先煎臘肉,用煎出的豬油脂爆香蒜莖。蒜葉太容易熟,記得一定是快出鍋時再放。這樣炒出來的臘肉,既保留了原始臘物的醇香味,又多了一層蒜葉的清香,好吃極了。
我們那還有一種更廣為流傳的做法——藜蒿炒臘肉,這似乎已成為贛菜的代表菜之一。在外地,稍微有點檔次的贛菜館子,一定少不了藜蒿炒臘肉,而上贛菜館子吃飯,也一定少不得要點盤藜蒿炒臘肉,以示為吃了一頓地道的贛菜。藜蒿炒臘肉,價錢一般不菲,主要在於藜蒿只長於南方,尤其是鄱陽湖一帶,外地要烹制藜蒿炒臘肉需空運過來。藜蒿,估計大多人沒吃過,藜蒿有一種天然的蒿類植物清香,口感爽脆,鮮嫩多汁,遇上咸香味厚的臘肉,吃起來自然是好極了。
臘肉的第三重做法
這便是口感層次最豐富的做法了,很久以前我便想做這麼一盤了。為此我準備了山蕨菜、麻筍絲、新鮮蒜葉、青紅兩種小米辣。另外,還準備了一小碟蹄筋。用煎臘肉的豬油脂,爆香薑片、蒜瓣和蒜莖後,下山蕨菜和麻筍絲大火快炒。然後依次放入蹄筋、小米辣、煎好的臘肉、蒜葉,翻炒均勻即可。調味料方面,用了花椒,生抽,料酒。
這種做法下,臘肉已不是主角。一層麻,一層辣,一層蒜香。一味山蕨菜爽脆,二味麻筍絲鮮嫩,三味蹄筋軟糯剔透,四味臘肉腊味十足。在寒冬臘月天里,來上這麼一盤,山野、春水俱在,此為冬日裡,吃出了春野的味道。
本文源自公眾號:有閑者說
走最美的路,聊最難忘的食物,歡迎關注交流。
推薦閱讀:
※請知友幫忙認認這隻蝴蝶是什麼品種?
※北宋時江西地區為什麼多出現科舉世家?
※江西出台政務公開工作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江西山西陝西廣西,哪個省前途最光明??
※南昌作為江西省省會的現實基礎和不足之處都有哪些?如何夯實基礎和改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