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章《道德經》(12)

大患有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何為道

寵辱為何

孟子有云:「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詩經》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道家之中,既強調對於「虛」的修鍊,也並不放棄對於身的存在。這點與佛家的「棄色身」、「臭皮囊」略有不同。不過在本章中講的卻不是養生保身之道,而是為人處世之間的自身。

人既然有此身,此身必須被重視。不但自家的性命在此身之上,而且全家的依賴亦在此身上。由己推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既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都需此身進行承載。但主宰此身的卻是道。

道憑空獨立,人不能識,若要在人世傳續,必以人身為傳載之具。這一點如果大家感觸不深的話,可以看一看基督教的傳教。證道人在傳道的時候,都會先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給我說的嘴,給弟兄姊妹聽的耳」,意思就是自己就是傳遞上帝話的工具。當然道家沒有這麼極端,傳道之時,自然能成就自己。

而本段之中所說的為人處世之道,到底是什麼呢?如果用道家的說法便是淡然處之,清靜無為。用普通的話講就是「自尊自愛」。

道祖為我們提出了「寵辱不驚」,因別人的「辱」大肆生氣,是為道家所不取的,這點大家都能理解。而為什麼別人的「寵」也不為道家所取呢?因為有寵必有辱,且「寵」之一物,必然有上下高低之分,上對下才能稱之為寵。自己將自己擺在低的位置,有傷自己的自尊。

所以當將世間榮寵之事,寵辱之端,皆視為平常之事,毫不介懷。這並不是阿Q的精神,而是自尊自愛,淡然處之,非是精神上的自我麻痹。正如同,「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非是不能爭,爭不過,而是不須爭,不必爭。

何謂「貴大患若身」,人為何有患。因為身存的緣故。而道祖說的「無身」是什麼意思呢。總不可能叫人去死吧。這裡有兩個含義。

第一個是對於修道之人說的,修道之人修成之後,身與道存,自然無患。

第二個便是對於普通人說的,普通人既然不能修道,那麼就以天下心為心,以天下身為身,如同孔明先生,雖然隆中高卧,但心懷天下,有濟世救人之心。次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顏回亦不改其樂。這些都是經過了打磨大難,看透了大智大慧的生活狀態,與阿Q等精神麻痹,看起來形似,卻是天壤之別。

所以最後一句便是,可寄天下。若想做一國之主,才能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胸襟。有容納四海的胸襟,才有統領四海的基礎。

希望諸君細別。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六爻尋夢

weixin.qq.com/r/8Srz63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道家畫的符到底依據是什麼,有何玄機?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黃帝內經:生命的四重境界
莊子思想的危害有什麼?
我們所做的事到底有何意義?

TAG:道德經書籍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