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河:讀書之時,獨立之日

十幾歲的魏小河曾幻想過以後如果能以寫字為生,就特別好了,他也幻想過能夠出一本書,沒想到這些都一一實現了。

二十多歲的魏小河穿著藍色襯衫,簡單幹凈,笑容溫暖,心態隨和,辭去了工作,全心讀書寫作。

獨立、讀書和未完成,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身份:一條未知終點的河

90後作家、自由職業者、獨立書評人……亮眼的標籤背後,魏小河顯得很謙遜,還略有些羞澀。如果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魏小河」大概只是一個年輕、普通而又幸運的普通讀者,得益於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將出書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他保持著清醒的認知,始終把自己擺在讀者的位置,像朋友一樣,為剛開始讀書和想讀書的人而寫。儘管已經出過書,擁有很多粉絲,他依舊認為自己的第一個身份是讀者,而不是創作者。因此,在寫書評的時候,他不會把自己放到一個批評家的角度,而更傾向於一個讀者對一本書的接觸和碰撞這樣一種感覺。他說:「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好或是不好的地方寫出來,是我自己和書的一個對話,同時如果對你有幫助,那非常好。」他不願意給任何人一種勉強的感覺,因為任何事情都要發自本心,讀書也是如此。

談到「魏小河」三個字的淵源,他笑了:「魏是我的本姓,小河是後面取的筆名。因為『魏』的偏旁上有個禾字,就想有一個禾苗的『禾』,但是後來覺得怎麼取都不好,就用了同音字「河」。小時候在外婆家我經常去游泳,那條河沒有名字,我們大家都叫它大河,但是我覺得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做到大河,所以就叫小河。」

正如他的簽名「一條未知終點的河」那樣,他不想給自己設置太多的目標和計劃,或者位置和界定,他希望自己能夠像河流一樣自由自在地發展、成長,不斷壯大,直到有一天能匯入大海,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閱讀:孤獨者療愈的通道

魏小河坦言自己的生活並非一開始就有書,閱讀啟蒙甚至算是比較晚的。12歲之前生活在鄉下外婆家,整個小學可能就讀過一本沒封面的安徒生童話。那時候,讀書對他而言是種懲罰。直到初中轉學到奶奶家寄宿,偶然間用壓歲錢從鎮上破舊的新華書店裡買到一本《哈利·波特》,他才認真讀了第一本書。每天早上被奶奶叫起來晨讀時,裝模作樣把它夾在語文書裡面,用了四個早晨讀完,了解到小說世界中的樂趣。後來到了高中,學校外面有租書屋,他讀了很多當時流行的青春文學和各種武俠玄幻。

看著看著,他開始覺得不滿足,想要得到更好的東西,主動去尋找一些聽過或沒聽過的作家的書,從新概念到王小波,再到蘇珊桑塔格,逐漸拓寬了自己的邊界。仔細回想,他也很難找出一本書能夠直接讓自己從一個境界上升到另外一個境界,其實讀書就是一個非常緩慢的不斷拓寬自己眼界的過程。

正如毛姆將讀書比作一個避難所,魏小河認為,讀書對於每一個非常有孤獨感的人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療愈通道,在現實世界受過傷的人,可以在書里汲取能量:「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進入到其他人的生命經驗當中,在其他人的書寫中看到他們的表達和他們曾經經歷的事情,也許你自己也想過也經歷過,然後那個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並不只有你自己,你並不孤獨。所以我們不斷地去看新的故事和新的人物,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確認自己。」

他笑稱自己會在任何場合讀書,會在地鐵上讀書,會在排隊、上電梯的時候讀書,會躺著讀書,坐著讀書,沒有任何的癖好,隨時可讀。對他而言,讀書是一個沒有副作用的興趣愛好,讀完之後不會空虛,只會充實。

書房:一個人的精神角落

三年前,魏小河把徵集來的書房寫進了書里,有的文雅,有的清新,有的活潑,他認為每間書房都是一個讀書人脾性的映照。談到自己理想的書房,他這樣形容:

「最愜意的書房,當然不能太局促。稍微大一點,兩面牆都是書架,有一個很大的桌子,對著很大的窗戶,然後有一個椅子。最好角落裡還有一個單人沙發,旁邊有個落地燈。你可以躲在那邊看書或者是在書桌前工作。窗外最好不要有那種高腳架在建房子,外面有樹,如果是棕櫚樹會比較好。」

其實他自己並沒有獨立的書房,客廳里的幾個書架就是他的精神角落。實際上,不管有多大的書房或多少書架,只要有這麼一個小小的角落,就足以和外面的世界抗衡。他意識到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每個人的心理壓力都特別大,很多人都特別焦慮和浮躁。因此,他提出「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並不是鼓勵大家躲在書房裡跟全世界隔絕開來,而是希望人們可以通過書房、通過讀書獲得一些營養,來充實和完善自己,變得更獨立自由,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好地生活。

一間書房真正要培育的是一個獨立的靈魂。魏小河多次提到「獨立」這個詞,他覺得獨立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他直言自己不太喜歡和那種把讀書作為炫耀資本的人交流。讀書並不等同於快速獲取知識技能、從而變成功的一個捷徑。在魏小河眼中,讀書也許沒有那麼大作用,它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通過讀書來取悅自己,是最直接、也是最能夠讓人得到滋養的一件事情。

未完成:我的理想人生

十幾歲的魏小河曾幻想過以後如果能以寫字為生,就特別好了,他也幻想過能夠出一本書,沒想到這些都一一實現了。那麼,這算不算達到了理想的人生呢?

很多人小時候寫作文都寫過「我的理想」,魏小河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寫的是動物飼養員。原因很簡單,他覺得動物飼養員可能沒有人會寫,應該挺有意思的,於是就寫了這個,但他從來沒有真的去為這個所謂的夢想而努力過。他也曾經想過成為主持人,還去報考了藝術學校,但沒有考上。後來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也確實這麼去做了,以出書的目標來看也已經實現了,但是他並不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理想的人生。

讀書並沒有改變他的性格,更大的是改變了他的思想。他希望人生是不斷變化的,而非一成不變,那樣未免太過無趣。他覺得未完成是個挺好的狀態,就像河流。

河流流到終點的那一刻故事就結束了。未完成充滿了可能性,就讓小河繼續流下去吧。

何為「冒犯經典」?

魏小河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年輕人都對經典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覺得它們高不可攀、遙不可及,擺在書架的最上面不去理會;另一種則是用消費者的心態去看待經典,把讀不下去和讀不懂的原因歸咎到書身上。

人和書最好的關係是相遇。所謂「冒犯經典」,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態度閱讀經典。在他看來,文學經典其實是非常好進入且不挑剔讀者的,什麼時候讀都不會晚,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體驗。因此他很想和大家一起試著去接近經典,拋開先入為主的偏見,像讀一本新書一樣地去讀它,用最初的本心去碰撞這本書。


推薦閱讀:

搬家、返鄉、年終大掃除,應該怎麼辦?---《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老殘遊記》
東野圭吾《白金數據》——科技本無錯,錯的只有人心!
呢喃28
如何寫致用類書籍的書評?

TAG:讀書方法 | 經典書籍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