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發布,一圖看懂20年後的北京
大國首都,
如何謀劃長遠發展目標?
千年古都,
如何在保護中得到更好發展?
兩千萬人口大城,
如何緩解「大城市病」?
……
這些問題,
北京在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給出答案。
9月29日,北京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詳解《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
戰略定位:「四個中心」
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版總體規劃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政治中心建設,就是堅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提供優質服務,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地運行。
文化中心建設,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創新產業引領區建設,建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要服務國家開放大局,著力優化9類國際交往功能的空間布局,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健全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長效機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充分發揮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多園優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空間格局,構筑北京發展新高地。
發展目標: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京的城市發展目標也隨之明確——「要立足北京實際,突出中國特色,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總體規劃緊扣「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明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性目標。
到2020年,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將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首都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優化,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構架基本形成。到2050年,北京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怎樣建設首都?
北京必須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契機,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統籌考慮疏解與整治、疏解與提升、疏解與發展、疏解與協同的關係,大力調整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從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
空間結構: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區(城六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堅持疏解整治促提升,騰退空間優先用於優化首都功能,開展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注重「留白增綠」,改善人居環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示範帶動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兩軸」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要以兩軸為統領,完善城市空間和功能組織的秩序,展現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多點」是位於平原地區的順義、大興、亦庄、昌平、房山5個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一區」是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5個區,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區,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和「大氧吧」,要將保障首都的生態安全作為主要任務。
相關負責人指出,「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新版總體規劃主動對接,對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也作出安排,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繫,合作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促進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比翼齊飛」的新格局。
同時,新版總體規劃也強調要攜手津冀兩省市推進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加強京冀、京津交界地區管控,與河北共同籌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金名片?
相關負責人說,「新版總體規劃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以更開闊的視角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拓展和豐富保護內容,建立了四個層次、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九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更加重視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通過保護傳統中軸線、保護明清皇城、保護原有的街巷衚衕格局、恢復歷史河湖水系、嚴格建築高度管控、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保護老城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等,使老城的整體格局、傳統風貌更加清晰。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依託,打造文化魅力場所、文化精品路線、文化精華地區相結合的文化景觀網路,將老城建設成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
規劃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讓街巷衚衕成為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凈、舒適的公共空間。
新版總體規劃也特別重視城市設計,建立了特色風貌分區。「為了留住北京壯美的天際線,北京未來要嚴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的高度和選址布局。要加強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建築設計要體現多樣性,把控總基調,避免貪大、媚洋、求怪」相關負責人指出。要通過精心的規劃設計和保護提升,讓北京擁有富有文化魅力的歷史建築、令人賞心悅目的現代建築、舒適整潔的街道、清新怡人的綠色開放空間和美觀清澈的河流,成為一個令人愉悅的美麗的城市。
如何治理「大城市病」 ?
劃定「三條紅線」
要治病,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切實減重、減負、減量。新版總體規劃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確定了「三條紅線」。
第一條線,是人口總量上限。堅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第二條線,是生態控制線。到2020年,北京市生態控制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比例要達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第三條線,是城市開發邊界。到 202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減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減到2760平方公里,騰退減量後的用地要更多地用於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首次提出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
「新版總體規劃也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 相關負責人介紹。
生產空間要集約高效,騰退低效產業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和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來支撐,促進更有創新活力的經濟發展。
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2020年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現狀1:1.3調整為1:1.5以上,2035年調整為1:2以上。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加強平原地區植樹造林,讓森林進入城市;建設成網路、高品質的公園、綠道和藍網水系,讓市民更加方便親近自然。
重視均衡發展
新版總體規劃也更加重視均衡發展,針對北京南北、內外、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規劃提出,要帶動優質要素在南部地區聚集,加快南部地區發展;明確各區功能定位,促進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加強城鄉統籌,全面推動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城鄉一體化。
堅持精細管理
「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相關負責人說。新版總體規劃更加直面城市發展和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圍繞廣大市民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環境、交通等熱點難點,提出破解難題的綜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的戰略,加強交通需求調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鼓勵綠色出行,標本兼治緩解交通擁堵。2020年軌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於2500公里。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將不低於80%。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在加強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時,加大住宅供地,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使更多的人實現住有所居。源頭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全力治理大氣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務,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到2035年無論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的社區,都能享受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帶來的便利。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推進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更加重視消防、防洪、防澇、防震,增強城市韌性,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安全、更放心。
一圖看懂北京城市規劃全文
推薦閱讀:
※北京周邊有哪些地方適合一兩天左右的短途旅行?
※北京到底哪裡糟糕?
※北京哪的烤魚最好吃?
※省錢是一種美德嗎?
※北京及周邊的哪些高爾夫球場值得推薦?
TAG: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