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瞎子阿炳丨二泉依舊在,月色卻無常

提到瞎子阿炳,我們自然就聯想起那首委婉動聽,

繞樑三日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

1978年,著名的指揮家征爾先生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訪問,

當他聽到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時,他立刻掩面而泣,

從坐著的椅子上起來就跪了下去,並虔誠的說道:

「聽這種音樂應當跪著聽,坐著聽和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1977年,美國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

將一張記錄了人類文明信息的激光唱片送入了太空,

這張唱片的使命是希望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發現,

讓他們主動與人類取得聯繫。

其中,《二泉映月》作為地球人的聲音代表之一,

也被收錄發往了太空。

這首曲子的作曲人,是已故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小名阿炳,

公元1893年8月17日,

阿炳出生在江蘇無錫雷尊殿的「一和山房」,

父親華清和,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當家道士,

當時道士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結婚生子,一種不可以。

華清和屬於後者,但他卻與當地名門望族秦家的寡婦結合,

後來生下了阿炳。據說阿炳4歲時,

他的母親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來抵抗世俗的偏見和歧視。

父親因自己是道士,名義上不合適撫養兒子,

只能偷偷送到鄉下給嫂子寄養。

年少的阿炳從人們異樣的眼光中,略略感覺有些端倪和不解。

而母愛和家庭感的缺失,也為阿炳成人之後的不羈生活埋下伏筆。

8歲時父親又把他從鄉下接回來並以師父的名義撫養他,

先送他上私塾,只有識字了才有機會誦經當道士。

作為道觀住持,華清和精通道教樂器,

卻不希望兒子重走他的老路,

但從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歡上吹拉彈唱。

無奈之下,華清和轉而嚴格教習,

傳授阿炳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10歲時,父親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

12歲時,又要求他在吹笛子時掛鐵圈以增強腕力,

後來直至把鐵圈換成秤砣;

阿炳在學二胡時,琴弦上被勒出許多血痕,

手指也拉出了很厚的老繭。

阿炳把自己當作蒙受好心人照顧的孤兒,

在「師父」的細心指導下勤學苦練。

據說,未到弱冠之年的阿炳已經長得一表人才,

而且在音樂上也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修為,

在外人看來,華道長的這個徒弟,將來也勢必有一番作為。

1918年,華清和肺病嚴重。在臨終前,

他含淚向25歲的阿炳吐露實情。

這很像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里,

玄慈大師在臨終前向虛竹承認自己便是虛竹的父親,

而四大惡人之一的葉二娘,便是虛竹的母親。

虛竹雖然震驚但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並成為了逍遙派掌門和靈鷲宮宮主。

但是阿炳則沒有那麼幸運,他接受不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自己竟然是師傅與寡婦的私生子?

阿炳想不通,突如其來的事實猶如五雷轟頂,

他不知道怎麼處理,甚至不想去面對,

華清和道長逝世後,阿炳繼任當家道士,

可是,此時的阿炳沒有了約束,也開始變得放縱起來,

他開始沉浸在鴉片膏里的快活,以及在妓院里廝混,

本來一季的香油錢可以夠他當道士兩年的生活開支,

但由於在鴉片和妓院的沉溺,道觀也無心打理乃至荒廢,

錢漸漸花完,還因為染上花柳病導致雙目失明!

由於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和法事操作,當然他也無錢醫治,

最終,只能流落街頭賣藝維生。

於是一個身穿灰布長衫、戴一條斷腿圓圓眼鏡、

頭挽道士髮髻的瞎子藝人阿炳,

就出現在無錫古城裡走街串巷拉琴賣唱。

由於吸毒和失明,阿炳的外形已經變得乾瘦甚至醜陋,

特別是墨黑的鏡片後面一對深陷的眼窩裡看不到眼珠,

一張嘴便露出他那粗大的黃牙,

他的形象更常常使孩子們感到害怕。

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

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

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態枯瘦的中年人,

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

看過周星馳《功夫》裡面,斧頭幫請來的那兩個彈琴的殺手,

據說形象是參照阿炳的原型設計的。

流落街頭賣藝的阿炳一開始並不受歡迎,

一方面是形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欣賞他樂曲的人不多。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經常一個人在河邊拉奏,

似乎只有石頭上的昆蟲和水中的月亮聽懂他的悲傷。

後來,由於生活所迫,阿炳不再只是靠奏樂乞討。

他每天都會去茶樓、煙管、酒館等地方,

然後把聽來的新聞編成押韻的詞句和唱段,

敲響竹板,到處演唱。

在那信息閉塞,有的內容電台和報紙不敢說的年代,

阿炳一下子成了當時的「自媒體」,還是當地的大V,

於是喜歡聽阿炳說唱的人越來越多,

當然,願意給點錢施捨於他的人並不多。

據說,阿炳在每次表演完後,

甚至還會用二胡拉出當地口音的「謝謝」。

讓阿炳最值得欣慰的是在1933年,40歲的他與寡婦董彩娣結合,

據說在無錫的街頭巷尾,經常會看見一位身上滿是補丁的女子,

攙扶著阿炳,背著二胡和琵琶緩緩地走來。

我們可以現象,這時的阿炳窮困潦倒,

唯一可以支撐他生命活力的,是他的音樂。

似乎這段結合給阿炳人生照進來了一縷陽光,

但是這並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物質上的改善,

就這樣年復一年,慢慢地,阿炳音樂上的靈感消失了,

音樂創作的思路枯竭了,他的演奏越來越趨於平庸。

這對於阿炳是非常痛苦的。

有一天,阿炳的二胡皮被老鼠咬破了。

他相信這是上天給他的暗示,讓他放棄樂器表演。

從此阿炳就再沒有拉琴了。(道士出生,相信天意)

1949年4月,無錫解放了。

阿炳的命運也將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變化。

他的發小黎松壽無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民樂大師儲師竹先生。

儲先生把這一件事告訴了楊蔭瀏先生,

正逢楊蔭瀏先生擔任全國民間音樂搜集,錄製,和整理的工作。

楊先生聽了這些片斷的旋律,他立馬決定去無錫錄製阿炳的音樂。

當他見到阿炳,和阿炳說明了他來錄音的原因,

並表示有意請阿炳去北京的音樂學院擔任二胡教授。

種種的條件給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衝動和動力。

身體虛弱的阿炳拉起他借來的二胡,

頓時響起樸素的旋律,曲調里滲透出他畢生的愛與苦難,

那是饑寒交迫中的陪伴、忍耐屈辱時的支撐、殘酷病魔下的撫慰,

一曲終了,楊教授早已熱淚盈眶,

哽咽著問阿炳,「先生,這曲名叫什麼?」

阿炳搖搖頭,「這曲子沒名,沒人想學它,我瞎拉的。」

楊教授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

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楊教授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

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

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

楊教授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

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基於這段因緣巧合和幾位藝術家的真心和用心,

阿炳的六部音樂作品被得以搶救和保留下來。

或許,這是上天對阿炳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的眷顧。

就像前幾天在說南唐後主李煜的時候,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亡國的經歷,

李煜能寫出那麼多好詞嗎?

於是有人說,估計不能,因為李煜傳世的名作,

基本都是他亡國成為階下囚之後的作品。

同樣的問題,當我們面對阿炳的時候,

一樣也會問:如果阿炳沒有不堪回首的經歷,

《二泉映月》會有如此傷感蒼涼的曲調嗎?

相信多數人會持否定的答案,

因為創作來源於生活,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生活的寫照,

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用自己的創作天賦和能力,

把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

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

阿炳和李煜,

一個毀了自己的生活,

一個毀了自己的江山,

但他們都用自己的藝術天賦,

創作了流傳深遠的藝術作品。

當寫到這最後的時候,

回想起《婕洛說》里說的藝術家、哲學家們,

似乎無不經歷過生活的苦難。

或許恰恰是苦難的生活,

才讓他們的內心能夠更加真實地體驗和總結,

然後用各自擅長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些表達或許就是他們的頓悟。

如果這樣的說法是對的,

那麼在《二泉映月》里,

除了悲傷,你是否還能聽出什麼?


推薦閱讀:

影響中國歷史100名人:原來他們都來自這些地方
錚錚鐵骨,國士無雙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6)-隋唐的悲哀
中國特色愛族主義
《資治通鑒》教你如何得到領導的重用:皇帝明知道他是奸臣,為什麼還對他提拔重用?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