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完敗, 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戰勝人類, 醫生將大規模下崗?
上周一則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戰勝人類的新聞刷爆了社交網路,繼Alpha Go在圍棋領域大勝人類後,谷歌的人工智慧又在醫學領域戰勝了人類。
谷歌與Verily公司合作研發出了一款能用來診斷乳腺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並將該人工智慧與醫學專家進行PK,對130張乳腺癌切片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腫瘤。
結果可想而知,人類醫學專家花了30個小時對這130張切片進行分析給出診斷結果,最終結果是這名專家的準確率為73.3%。而人工智慧只花了極短的時間就給出了診斷結果,準確率達88.5%,領先於人類15.2%,人類完敗!
這項研究中的人工智慧是基於深度學習開發的,將許多的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慧學習,人工智慧根據這些切片的特徵進行提取分類,構建神經網路,「學習」一番就可以工作了。人工智慧能將腫瘤部位和正常部位區分出來,並在圖中進行標註,將腫瘤組織標註出來(下圖綠色)。
為什麼要在醫學領域發展人工智慧呢?原因當然是很多的,在這裡指出幾個關鍵的問題。首先是醫生診斷準確率的問題,在這個研究中,醫學專家的準確率只有73.3%,根據以往的研究報道,就乳腺癌,在某些情況下醫生的診斷率下降到了48%。而且醫生畢竟是人,很多時候主觀因素也影響著醫生對疾病診斷的準確率。此外,醫生的培養成本問題,一個成熟的醫生,需要長期的訓練和臨床實踐才能達到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時間和人工成本都非常大。相對人類醫生而言,人工智慧不僅準確率高,穩定性較好,診斷速度還非常快,很多時候是醫生無法匹及的。
既然人工智慧有那麼大的優勢,那麼在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取代醫生了,不再需要醫生了?醫生將面臨大規模下崗?答案是:幾乎不可能。首先人工智慧是基於已有的疾病資料進行學習,需要由人類提供這些訓練信息,機器自己並不會對未知的信息進行判斷。就目前而言,人類對各種疾病的認知還是相當有限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疾病種類、疾病診斷標準與方法出現,而這些工作是機器所不能完成的。就這一點而言,人工智慧就無法代替醫生了。其次,疾病的診斷也不能完全依賴於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再次確認,人工智慧的診斷結論就無法得到保證,所以還是需要人類醫生再次判斷才能給出診斷結論。
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醫生,那在醫學領域發展人工智慧主要應用是什麼呢?其實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在一些工作量大、重複操作性強的工作中,人工智慧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體檢、大規模單種疾病篩查方面,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健康的,如果要醫生一個一個人去分析診斷的話,工作量極大。有了人工智慧就不一樣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人工智慧的識別靈敏度,採取類似「寧可錯判一個,也不放過一個」的策略,保證判定為健康的準確率達到100%,對於一些病變或疑似病變的樣本都進入醫生診斷的環節,進行初步篩查工作,這樣就能大大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了。
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極大的補充醫療資源,在一些偏遠的地區,特別是在我國還有很多地區的醫療水平處於一個非常匱乏的狀態,醫生的專業水平也很有限。對於一些疾病,醫生沒有診斷的能力,但是人工智慧卻可以做到,就像前段時間一篇研究論文里所說的用人工智慧對皮膚癌的診斷,類似這種疾病的診斷,人工智慧發揮的作用就相當大了。當然,隨著人工智慧與醫學的更深入結合,更多的疾病可以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輔助診斷,水平並不會亞於一名普通的醫生。
所以在未來,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醫生,而是成為醫生強有力的助手,為醫生分擔工作量,醫生就會有更多時間對疾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疾病更多的機理與診斷、治療方法。
(圖均出自:Google)
推薦閱讀:
※【杭州湘湖國際乳腺癌峰會】江澤飛教授:乳腺癌精準醫學熱潮中的冷思考
※中衛婦科分享:誰說得了乳腺癌不能當媽媽?
※《柳葉刀》最新一期報出兩類非常便宜的藥物對乳腺癌很有效果,有誰能來簡單剖析一下嗎?
※乳腺癌晚期,是否有新葯?
※一個年輕乳腺癌的抗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