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次郎:一個苦逼青年的逆襲
宗次郎,本名野村宗次郎,日本第一陶笛大師,外界俗稱「宗二哥」(誰叫他不是大郎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宗二哥」的世界。
一
陶笛,學名叫奧卡利那笛,因為是用黏土燒制而成的,所以也叫陶笛。對,你猜的沒錯,上面那個看起來像電吹風的玩意就是陶笛,「宗二哥」就是用它來演奏的。
21歲那年,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里,宗次郎偶然聽到了一段回蕩在山間的樂曲,二哥當時就驚呆了,世上竟有如此出塵絕艷之女子……哦不對,是如此美妙的音色。
二哥循聲而去,在森林盡頭的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他找到聲音的來源——一個老人和一支陶笛,老人名叫火山久,靠製作陶笛為生,後來成為了他的老師。
拜師學藝後的宗次郎非常勤奮,一開始嫌木屋離家太遠,索性搬到了老師的小木屋。火山久先生本就是小本經營,燒炭屋就佔了木屋的絕大部分,這次又來個吃白食的,只好把一間2個榻榻米(3~4平米)的房間分給了宗次郎。
白天,宗次郎在老師的陶笛工作室打工,以沖抵學費和生活費。傍晚,老師講授一個小時的課程,之後就是宗次郎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段時間他一般都用來練習。
住了一段時間,二哥覺得有點住不下去了。首先是房間太小,放張桌子就沒法睡覺;其次是離木屋太近,大半夜不睡覺吹笛子總把老師吵醒,少不了一頓罵;還有就是房租,雖然不多但也是錢啊,想想確實挺不方便的。
這倒難不住二哥,二哥農村出身,什麼活不會做,蓋間房子那還不杠杠的。於是二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離木屋不近不遠的地方,廢物利用建起了一間房屋。對,就是廢物利用,有沒有覺得二哥的環保意識超強?
二
三年後,宗次郎學成歸來,決定自主創業。首先得找間房,二哥運氣好,在縣東頭找到了一間廢棄的水車小屋。於是二哥親自砌磚,撘爐建灶,設計陶笛模型。
宗次郎把這當做了實驗室,他嘗試過製作不同種類的陶笛,用不同的黏土燒制,以獲得不同的音色,他每天要花16個小時在製作上面。
一年後,好遠再一次降臨到他頭上,他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學!水車房怎能跟小學比?於是二哥興沖沖搬進了新家。至於原來的裝備,能搬的全都搬了過來,不能搬的只有另行製作了,所以二哥後來又搭了一個爐灶。
宗次郎每個月製作陶笛120支左右,每次要花約13個小時慢慢燒制。燒制後熏黑、打磨再到最終調律,還要花1-2周的時間。從1975年到發行第一張CD的1985年間,二哥製作的笛子超過了1萬支。而二哥使用的笛子也僅僅是這1萬支中的區區十幾支而已。
三
31歲的宗次郎,經歷過十年的艱苦修行後,終於在樂界嶄露頭角。出道一年,宗次郎就代表日本參加了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亞洲流行音樂節;出道三年,宗次郎開始舉辦自己的音樂會;出道六年,宗次郎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木道》……31歲之後,宗次郎共發行15張專輯155首單曲,不可謂不多。
宗次郎 ~ 故鄉的原風景
而這首《故鄉的原風景》,就是宗次郎最負盛名的曲子。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鄉,千萬人對此曲有千萬種的感受。
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總會想起兒時的故鄉,春日裡故鄉的小溪邊,成群結隊的羊群,踏著溪邊的青草,咩咩細語的低吟,一陣清風吹過,牧羊人的羊鞭一甩,咩咩細語的低吟伴隨著東去的溪水,漸漸的不見了蹤影·········
初識此曲,是在95版《神鵰俠侶》(古天樂版)。小龍女跳崖那一段,當時楊過的悲傷和無奈,盡化於曲中。16年後,楊過縱身一躍,跳入絕情谷底,響起的也是這首曲子。只是這一次,姑姑和過兒終於重逢了。
此曲還曾在TVB《鹿鼎記》(陳小春版)中的曾柔出場時作為她的簫聲而運用,也曾用於《步步驚心》廣播劇的背景音樂。在2008年,TVB新片推薦會中,李少紅執導的《紅樓夢》首支片花運用該音樂,引起觀眾的好評。同樣,在2012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這首背景音樂在沈冰老家雲南小鎮上的出現,使雲南和順鎮揚名。由此看來,此曲流傳不可謂不廣 。
宗次郎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連房都租不起的苦逼青年,也是可以逆襲成為頂級音樂大師的。所以還在租房的各位,你們現在的情況,要比到處撿房子住的宗次郎好得多。
推薦閱讀:
※馬雲與王健林:買不起1套房子,要學會這3個省錢方法
※50萬買房移民西班牙(二)
※在美國買房有關於HOA常見的問題
※【想住課堂】從人體工學講講戶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