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敬老的真義是什麼?

林語堂說:中國向來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麼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種成功,抵抗力之堅強;別人都死了,而他偏還活著。這百年中,他的同輩早已逝世,或死於水,或死於火,或死於病,或死於匪,災旱寒暑攻其外,喜怒憂樂侵其中,而他能保身養生,終是勝利者。這是敬老之真義。敬老的真諦,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氣大,子孫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個老丐,看見他寒窮,無子孫,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這不能算為真正敬老的精神。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壽考而已。


謝邀。

其一,傳統農耕時代觀念里,老年人普遍更有經驗,也更可信。

費孝通先生有過個看法:

在鄉村封閉時,道德風俗就容易保持些。大家都認識,有或遠或近的血緣或親屬關係,在一個小圈子裡。鄉村生活教育條件不發達,所以更依賴經驗,現代生活(確切說,現代城市生活)更依賴知識。而老年人格外有經驗——雖然有許多例外——但大體上,他們的意見更值得尊重和信賴。

如是,從功利角度講,農耕時代有尊重老年人的傳統,就是尊重知識和經驗。

其二,每個人都會老,所以敬重老人是一種自覺的福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因為鰥寡孤獨就格外悲慘。

孟子說梁惠王時還特意提到老人可以食肉的問題,其實都算入社會福利的一部分。恤孤養老,算是起碼的關懷弱勢群體了。

如是,從非功利角度講,尊重老年人的傳統,是一種起碼的弱勢群體關懷。

至於林語堂先生,好像我之前回答過若干奇怪問題里,都有他類似的」語錄體「、」心得體「但細想來挺扯淡的句子……單說本題里這句吧:

因為人家是個老年乞丐,不考慮他可能遭遇的悲歡離合,就來了句只剩壽考可尊敬,說林先生一句勢利,不算過分吧?


謝邀。

此題有點考人。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說,如林語堂之說。但最本質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想去想來,敬老,也許本質上是對自己人生的敬重。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就社會的總體而言,沒有老,即無你。智慧、財富、乃至肉體,這裡是一種承繼關係,一直上溯到若干代。

所有的老人,和你一樣,學習、彷徨、拚搏等,使他那一代比之上一代有了些許生氣。這個生氣,表明了他們那一代的新起點,也為社會添加了一點文明。如今,你也一樣。

今天,他已垂垂老矣,他的認識、觀點等等停下來了,甚至不如從前。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生命,都將終止。敬老,此時表達的是對生命尊嚴的敬重。

尊老愛幼,是一種社會需要的風尚。假如不再尊老,愛幼也會大打折扣。這意味著,正處於生命旺盛期的人們,在做一件對自己不利的事。

假如不再敬老,這個社會構建秩序中的若干環鏈,就會產生重大缺失。終將對人類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不利。

敬老決不意味著在認識上觀念上的亦步亦趨,如是這樣,這個社會將失去活力,導致社會前進的終止。當年的他們,也不是這樣。如要這樣,那就是連當年的他們也不如。

你終於來到了這個社會,你正處於生命的旺盛期,你當關照弱者,關照弱者,在全世界都意味著文明。幼是弱,老是由強變弱。而你也終將老去,幼者將由弱變強。當你愛幼時,你也將敬老的必要性告訴了他。人之敬老,意味著人不短視,暗含著對自己老去得到尊重的一份期待。

儘管你不一定會明確想到這些,常常,他是通過愛來表達的。但如層層追下去,會發現這些潛藏的道理,也在暗暗起作用。


其實林語堂自己也必然是敬老的,但是他寫這段需要說的是老大帝國,結果想不到文的精髓沒被拿來用,反而枝節被拿來用了。

敬老的真意不在老,而在敬。其實敬老愛幼,加上禮讓障礙人士,加上一般來說的禮貌,說白了,根本就是對人的尊敬,不是因為他老而敬,而是因為他就是我們的一員。


我敬老是因為同情和憐憫。畢竟一把年紀了。心理和生理都吃過足夠苦頭了。

其次,是因為他們是弱者。有時候碰到常鍛煉身體很結實的老人,真是禮敬之心大減啊。

「我是阿宅,讓我坐會兒吧拜託您了!」之類的心理就會層出不窮。。。


因為我們都會老。

對於外人。誰都不想老而不被尊重。

對於家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真是很可怕的事情。


同意張佳瑋的觀點。

如果如部分人所說的,敬老非得加上一個假定前提:比年輕人更有知識和經驗,能從他們那學到東西。那就是一種交易,而非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了。

大部分人其實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了一生的,年輕的時候為國家、為社會、為父母、為家庭、為子女都盡到了責任和義務,那他年老之後,是應該受到尊重和贍養的。

敬老的目的是為了關愛老人,讓他們能幸福地安渡晚年,而不是為了能從他們那裡榨取剩餘價值,如果都加上那種假定前提的話,無法想像,社會風氣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幫助別人,是因為我也需要別人的幫助。

我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是因為我希望有人也能尊敬我年邁的父母。

人都會老的,我也希望等我老的時候,年輕人能尊敬我。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僅此而已。


老可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對於那些舉止粗魯,蠻不講理,內心陰暗,乏味猥瑣的老人,我是不會尊重的。

他們只是年紀老而已。

如果一個人年紀不老,但是值得我尊敬,我也會尊敬,不在乎他老不老。

敬老,本質上有一個假定: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有智慧和經驗,從老人那裡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很多時候真的是這樣,但是很多時候,也不一定。


敬老的真義,是對其人曾經貢獻的肯定,是對其人生命價值的尊重,也是扶助弱者的一種人性光輝。所以,即使是乞討一生沒有什麼實際貢獻的人,也因其年齡、經歷和其生命本身而得到「敬」。人類不是弱肉強食的,衰老的人依舊可以得到子女後代以外的他人的扶助與照顧,而不是被淘汰拋棄。每一個人都終究會老,你希望將來的年輕人怎麼對待你,那你現在就應該了解該如何對待遇到的老年人。曾經,我以為尊老愛幼是天生的美德,可是在現代社會見識過諸多反例之後,才認識到這與後天的環境的關係很大。希望大家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得每個人在衰老的階段,依舊可以獲得身為人的幸福。


儲蓄


假設你對一個人的尊敬是如下變數的多元函數:

尊敬值=F(品格,工作能力,智慧,財富,地位,名譽,年齡……)

那麼尊老的本質應該是尊敬值對年齡的偏導數:

尊老度=frac{partial F}{partial t} 其中,F為你對這個人尊敬值,t 是這個人的年齡。

換句話說,尊老是指,在同樣的品格、能力、智慧、財富、地位、名譽的前提下,你對一個人的尊敬程度因這個人的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變化。

比如假設你遇到一個人各方面都不入你的法眼,如果他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在你面前滔滔不絕指點你,你可能會很不客氣;但如果他是一個老人,你起碼會客氣的說,老先生,我老闆找我有要緊事,我改天聽您的指教,好不好?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在尊老這個問題上,「年齡」應該是指表觀年齡,而不是真實年齡。比如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和唐僧在一老人家裡投宿,唐僧讓孫悟空對老人尊敬點。孫悟空不服,因為他實際上大於五百歲了,那個老頭才六七十歲,小時候放羊還在五指山下見過孫悟空。但無論是唐僧還是我們,都很難把孫悟空當成一個六百歲的老人看。

又比如在天龍八部里,天山童姥練了八荒六合惟我獨尊功後變成一個小女孩,我們也很難對她建立一個對老人的附加尊敬。


社會道德要和個人美德分開來看。一切社會道德,都是承載社會功能的。敬老便是這樣的典型。

在統治者來說,講忠孝禮義信,最終都是要你遵從長幼尊卑的社會秩序。有越高的權勢,就能從中受益越多。所以統治者必然不遺餘力推行。尤其像有些以下犯上篡了權的,不太好意思多講忠,他便格外要跟你講孝。

在普通社會個體來說,階級組成,利益訴求各有不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最後一定會老。唯有敬老、敬長輩的社會道德,每個人都是早晚能從中受益的。所以泛用度最高的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會生命力格外的強。

一個道德標準,全社會從上到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必能從中受益,那麼就有市場,就能流傳,並不在其本身的邏輯有多站得住腳。我們的文化傳統不愛講邏輯,愛講規矩。從人文主義的角度解讀我們的敬老傳統,其實是很有點一廂情願的。


人是因為值得尊敬而獲得尊敬,而不是因為年齡或其他的自然屬性。


我如果敬重一個老人,是因為他的修養。絕對不是年齡


敬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