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巨頭在左邊撒錢,VC在右邊撒錢,體育能一路順風順水嗎?

文/B12 淺淺

昨晚,國足出線,朋友圈被段子手刷了屏。

在分分鐘100000+的互聯網生態中,這樣的熱情看似也很尋常。

換一個維度,3月19日—3月27日,10天不到的時間裡,國內外的體育項目投融資消息發布了11起,國內佔7起。其中,最耀眼的顯然是樂視體育。

3月27日,樂視體育公布完成80億人民幣B輪融資,投資方是海航資本等機構以及孫紅雷、賈乃亮、劉濤等個人投資者,共30餘位投資方。

時間再拉長一些,從去年的9月15日到今年的3月15日,公布的體育融資案例接近100起。涉及投資的領域包括健身、VR、跑步、電競、騎行、冰雪、搏擊和戶外,體育的每個賽道里,幾乎都有資本跑馬圈地的身影。

融資的「風速」還在加快,新年後平均每月融資案例都超過了20起。

體育行業的春天,註定是要熱鬧開場。

巨頭很忙

中國的體育行業正在快速發展,2015年體育行業增值4000億,堪稱是體育行業的元年,而國家的期待是「 2025年體育行業達5萬億」。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僅1萬億元規模,這意味著10年間還有400%的增長空間。

火爆的體育行業,巨頭很忙。

樂視體育於2014年3月22日正式從樂視網獨立出來,從「賽事運營+內容平台+智能化+互聯網應用服務」四大板塊對體育產業鏈進行布局。

這條產業鏈布局中,包括視頻內容平台樂視體育、章魚TV,重金砸下海量體育賽事版權,投資體育產業的鳥巢樂視體育文化產業基金(樂體創投),足球俱樂部北京樂視國安隊,智能硬體如智能自行車、無人機,智能場館樂視體育生態中心,體育彩票章魚彩票,體育大數據搜達足球,樂視體育經紀公司、樂視體育海外業務等。

在完成B輪融資後,樂視體育官方稱將繼續全速奔跑的節奏:強化內容平台優勢,全面拉升用戶數量;大力獲取上遊資源,讓資源更好地服務內容、服務用戶;研發頂級智能產品,通過智能化讓用戶獲取全新的運動體驗;迅速增加下游產品,讓用戶在每個維度都能更好地參與體育。

215億的高估值背後,樂視體育仍需證明自己的運營能力、執行力和盈利能力。過去一年,樂視體育明顯加大了版權投入力度,此前有消息稱,樂視體育去年一年虧損6億元,而這輪融資中股權稀釋比例較大,還簽署了對賭協議。

2014年6月,阿里向廣州恆大俱樂部注資12億,開始體育行業的試水。去年5月,在首輪8億元融資的樂視體育投資方名單上,馬雲旗下的雲鋒基金赫然在列。投資樂視體育的同時,阿里還簽約贊助帕克十二聯盟,並於獲得NCAA在華賽事的獨家轉播權。

9月8日,阿里宣布成立阿里體育集團。他們計劃攜手擁有極強體育基因的新浪,背靠自己的電商和大數據平台,外加新浪體育的內容製作能力,構建自己的體育生態圈。

新年後,阿里加快了體育布局的節奏。春節過後的這個月里,阿里體育6天內就簽約了德國wige、盛開體育和歐迅體育三大體育公司。主要目的是發力VR、智能場館技術,發展高端體育觀賽,以及構建全新產業生態。

同時,阿里繼收購影視(阿里影業)、健康(阿里健康)、證券(瑞東集團)資產之後,又花20億收了佔有彩票中上游業務地位的亞博科技,擴展互聯網彩票新版圖。

阿里體育未來更可能的方向,可能是和健康、影業以及音樂一起,構成馬雲布局大文化的生態圈,並在資本市場形成矩陣。

騰訊在上游參與爭奪最頂級的體育賽事版權,拿下NBA和英超等頂級賽事之後,搶佔了整個產業的制高點,並打算開啟他們體育的「大航海時代」。隨後,通過自有的媒介平台播出,吸納的流量和用戶與下游遊戲、社交平台聯動,並在未來實現商業變現。

併購是萬達這家地產巨無霸的方式,他們沒有自己切入體育產業進行經營,而是通過不斷參股和收購,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到優質的體育資產,並在未來完成他們成為世界最大體育公司的設想。

可能存在的新機會

綜合行業趨勢、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特性的分析,IDG副總裁甄志勇認為大體育行業可能存在六大新機會:

1、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例如體育賽事的娛樂化運作

2、足球、籃球的業餘賽事、高校賽事、青訓、經紀等

3、跑步、健身的線上社區,跟往後的線上線下垂直整合

4、體育品牌的升級,運動垂直電商等

5、科技在裝備、場館、遊戲等領域的體驗升級

6、體育與周邊領域的融合,如遊學、彩票、場地等

根據以上六大新機會,甄志勇將整個體育創業方向分為三類:

第一是互聯網和體育結合的項目;

第二是體育的核心行業——賽事運營、競技俱樂部等;

第三是體育附屬產業,比如體育用品業、體育保險、體育經紀等。

這本身是三個不太相同的領域。資本相對比較看好前兩類,第三類體育附屬產業,成長性有限,除體育裝備之外,別的細分行業相對體量較小,資本對這類的態度相對中性。

對於第一類,傾向投資具有做成大平台機會的項目。比如,聚焦年輕用戶的電競直播平台,隨著市場成熟,可以通過電商變現。

在第二類核心體育產業領域,主要看新形態的賽事IP,體育加娛樂化是重要的標籤。這類賽事更吸引年輕受眾,需要創業者對娛樂和文化傳播產業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同時擁有社區和遊戲運營的經驗。

此外,個性化的小眾運動需求在不斷上升。比如賽車、騎行、冰球、滑雪等。圍繞這類小眾運動,可能是個綜合類的社區,無論是運營一個賽事IP,還是搭建一個愛好者的群體,甚至是一個裝備電商、以及場地和培訓等,都有一定價值。

而從幾大巨頭的布局來看,數字場館的建設和運營,以及優質的體育旅遊高端服務,也是體育行業未來的發展中,也佔有不小的比重。

機遇與風險並重

在經濟下行的日子裡面,苦悶的人們需要找到相對廉價的出口宣洩,衣食住行之外,大文化產業需求是人所共識的大風口。

體育行業的風口則體現在有利的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支持,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紅利。前樂視副總裁、現長路體育創始人張特認為,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級的產品以更高效的方式對體育產業產生強烈助推。而體育運動又天然地契合互聯網,因為它可以調動無數的民眾共同參與,產生極大的長尾效應。

目前來看,體育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市場需求未被激活,儘管大部分的體育創業並未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細分領域的人群距離互聯網所謂的大平台大流量還相去甚遠,但存在巨大發展機會與空間。徘徊和觀望後,投資方們開始在體育早期創業領域的不同階段和方向里下注。

未來兩年內,體育行業或許都還會處於一個資本、市場、政策的紅利周期。體育行業的參與者們,也將受益於行業上升期。只不過,享有這樣特殊紅利的體育創業者們,需要直面潛在的風險和機會成本。即便是融資環境回暖,資本對待體育會更加趨於冷靜。

一個純流量的故事已經難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需要有一定線下基礎以便於更接近和用戶交易環節;而對於進入A、B輪的體育公司來說,融資意味著要有清晰可見的商業模式,同時還要面臨資本方在估值上的強勢態度。

2015年是體育行業的元年,2016年則是試錯和考驗變現能力的年份。

機遇與風險並重,體育創業者們需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TAG:體育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