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移居香港的人是怎麼過去的?

當時管制那麼嚴格,沈殿霞和吳孟達的家人怎麼逃離中國的? 尤其是反右運動期間和文革期間的。


盧海鵬,籍貫番禺,文工團團長,唱念做打難不倒他。他是1969年從深圳灣游泳到香港尖鼻嘴(就是現在深圳灣大橋的兩端)的。無線電視最年長的藝員訓練班學員,和周潤發、吳孟達同期,教材是演員的自我修養,沒錯就是周星馳喜劇之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寫的那本,盧海鵬在大陸時早已熟讀。雖然他模仿過的名人明星多不勝數,但他從來沒有扮演過中國領導人。

倪匡

1957年初,22歲,被分派到內蒙工作前後已六年的倪匡(本名倪亦明),因處處頂撞上司,被打成反革命。「(好在)我的朋友告訴我,說當局要開庭審判我,可以判你死刑,要我走。」友人更贈送一匹馬,他漏夜外逃。他誤打誤撞之際,突然一列火車出現。

「那時,根本不知火車朝南朝北。」列車抵達大連後,他手上的錢僅夠買一張到青島的船票,「我的目的地是上海,因此到了青島就不上岸,看他們也不敢把我趕下來。」就這樣,倪匡抵達上海老家。

正值五月天,親人看到多年不見的倪匡如瘋子般忽現,都不敢接待。「當時剛好是鳴放,上海整個社會都很亂,我想可以混出去了。那時有人跟我說,可以帶我到香港,但必須交150塊。」

倪匡偷渡到港時已是炎夏7月。此時,大陸正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右運動。「第二天家人就帶我去領身份證。當時香港的政策是:只要你能上岸,就能拿到身份證。」而倪匡到港後的成就,外界有目共睹

說個自家的事情。祖上是深圳原居民,爺爺在196x年(他不記得了,總之就是文革前),帶著祖母、還有我爸,在現在的深圳濱海大道沿岸偷渡到香港的。原因很簡單,沒飯吃還要天天開會批鬥爺爺這個掛名地主,但這些地早被吸鴉片煙的曾祖父賣光。覺得長此下去要送命,於是就研究跑路。

最初爺爺學養蜂,因為屬於行動自由的行業,國家也因為蜜蜂傳播花粉有助農業增產而鼓勵學養蜂,最重要的是可以坐火車出省,有空間研究跑路的路線,收入也比較高。他回憶說最遠是經福建去浙江寧波附近,當時想過經金門去台灣,後來發覺太危險而作罷。側面反映香港當時不見得是什麼好地方,甚至不是跑路的首選==『

那時候有些漁民是允許劃小船出海打魚,還可以到香港那邊做點小買賣。爺爺一早被打成黑五類,因為要經農會還是漁民協會等等介紹才行,改行當漁民這條路自然是行不通的。於是他使出了自古以來行之有效的方法-賄賂。詳情他到去世都沒說,估計他是有秋後算賬的陰影。到出發的那天晚上,一行人假裝是到香港賣菜的人,我爸被祖母裝在大菜籃子的底部,蹲著,上面蓋幾層蔬菜略作掩飾。碼頭有軍人檢查,方法自然不是X光機,而是直接的把刺刀刺進貨物里。祖母回憶,快到檢查站的時候我爸抱怨菜水滴到他的眼睛了,嚇得祖母雲飛魄散,趕緊告訴他眼睛看地下不要往上看就好。我爸還真聽話,不然就沒有我了。

就在士兵過來舉槍要刺進去的當口,有人把那個兵喊去不知道幹什麼,祖父母看見時機來了,三步並作兩步趕快上船去,爺爺和祖母兩人輪流划船,快天亮的時候才到香港那邊的米埔。偷渡到香港以後,當時好像還沒有抵壘政策*,到警署登記好身份證就可以在香港合法居留,不過同時他們在香港正式成為華裔無國籍人士,爸爸到1997年回歸的時候才得到特區護照,之前都是用身份證明書出國的(身份證明書是給無國籍人士或者無法取得任何護照的香港居民出入境用的證件),相對母親因為在香港出生,法律上是英國屬土公民,用英國屬土公民護照出境方便很多。

*抵壘政策指香港政府在偷渡潮逐漸嚴重時實施的措施,要求非法入境者到達香港後需要到九龍界限街以南的警署自首,方可取得身份證,否則遣返。

兩個不同背景的人所持的證件,代表著有沒有國籍的區別。

每逢假期,十來歲的我爸做家裡的代表探望親人、帶書信和日用品回去。兩老當時根本沒想過有生之年可以重回故土,他們倆一直到1980年宣布改革開放後才敢回深圳廣州探親,不過到現在還搞不清為什麼我爸回去就不抓。

根據幾位老人家的隻言片語,其實我很有機會當富三代的呀!!!曾祖父在深圳開當地第一家戲院、有關係倒賣鴉片,爺爺是村裡第一個去廣州省城念書,還是師範學校的子弟,就像現在去歐美留學一樣惹人羨慕;祖母家裡做珍珠生意,有順德馬姐照顧,日本侵華前從來沒有做過家務,還有機會念天主教女子中學;外祖母家裡做蠶絲生意,雖然沒念過學校,但也有請過私塾老師教三字經。兩場戰爭,幾場運動,這些往事都成為家中茶餘飯後的談資,真正都付笑談中了。


1949年-1950年間,隨著國民黨戰敗,有大量國軍將士及家眷取道香港前往台灣,其中的一部分因為種種原因留在了香港。他們被港英政府趕去了一個叫「弔頸嶺的地方居住,這個地方後來改名叫作「調景嶺」。彼時香港受港英政府的統治,有些對國軍失望、對共軍不信任的富人、名流也移居到了香港,比如末代皇帝溥儀的侄曾孫女,著名畫家愛新覺羅·恆錦就居住在香港。

1950年-1980年間,除了一些憑藉探親等合法手段移居香港的人之外,更多的是非法移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逃港」。關於這段歷史,記者陳秉安採訪了上百名逃港者,寫成了一本書——《大逃港》。

1950年起,國內政治運動一波接一波,基礎建設百廢待興,經濟狀況杯水車薪。而香港在港英政府的統治下正處在經濟起飛階段,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人做過調查,一個大陸農民日收入0.7元人民幣,而一個香港工人日薪可達70港元,兩地收入水平差了上百倍。

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一共掀起了四次逃港潮:分別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1957年、1962年逃港主要是由於國內生活條件差,歷次政治運動又使得經濟問題雪上加霜,「反右」「大躍進」更是引起了大饑荒。1972年逃港的主要是知識青年,他們認識到「文革」是錯誤的,又看不到回城的希望,所以萌生了逃港的念頭。1979年逃港則是由一則「伊麗莎白女王誕辰時香港將大放邊境3天」的謠言引發的。逃港者各個階層的都有,主要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全國12個省、62個市(縣)。其中非常著名的逃港者當屬作家倪匡,金利來創始人曾憲梓,「佔中」幕後黑手、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我想他童年在大陸應該很不幸吧,不然得有多大仇逢中必反)。

逃港者主要通過陸路、游泳和坐船的方式到達香港。婦孺多從深圳梧桐山、沙頭角等地陸路逃港;乘船的成本比較高,逃港路線是從惠東及大鵬灣一帶出發到香港西貢;年輕人游水的比較多,鳳凰衛視做過一個紀錄片,有逃港者回憶當年在深圳灣的海水裡泡了一晚上才游到香港,期間還要躲避水警的抓捕。

另外在深圳,還存在一種情況:部分靠邊境居住的村民,比如赤尾村村民有耕地在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因此有兩地耕作許可證。於是某一天,村民集體赴港耕作之後再也沒有回來。

1974年,港英政府頒布了抵壘政策,逃港者若能成功抵達香港市區,便可合法在香港居留,若在抵達市區前被查獲,就會被遣返。鳳凰衛視拍的紀錄片里,有的人被抓遣返回內地之後反覆逃港數十次才成功。

逃港的死亡率當然也是相當高的,陸路翻山有可能被邊防官兵射殺,坐船有可能被水警抓捕。游泳要看潮汐,當時漲潮退潮時間甚至成了最高機密。有人不了解潮汐起落時間,退潮的時候開始游,游到一半漲潮了,用儘力氣也游不過去,溺水而亡。在深圳羅湖口岸旁邊,面朝深圳背靠香港的一片山坡上,全都是逃港者的衣冠冢。

1980年10月23日,香港宣布取消抵壘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即抓到非法偷渡者立即遣返。持續三十年的逃港大潮這才逐漸結束。

1982年英女王訪問香港時大赦了非法移民。在此之後,逃港基本銷聲匿跡,非法移民轉而投向假結婚的方式赴港。(本段因政治敏感被刪,請各位自行腦補。)

1997年香港回歸後,除了通過投靠親屬、結婚的方式赴港定居的人群外,合法移居香港的途徑還多了投資移民和學習or工作滿7年。此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之前飽受詬病的雙非兒。至於非法移民,上個世紀那些游泳和翻山的方式已被拋棄。現在,每當我站在辦公室窗前俯瞰深圳河和對面的香港禁區時都會想,大概沒有人再會從這裡游過去了,當年被這條河吞噬的生命和歲月,最終也會被沖刷得了無痕迹吧。

蜿蜒的深圳河,對面的水田屬於香港禁區憑記憶寫作,部分內容未查證。如有紕漏請指正。


反右以後才開始嚴的,之前是隨你來去。有不少上海人是49年去香港避避風頭,後來過不慣清苦日子,再加上上海解放了看看也沒什麼大變化,就回來了。一開始誰喜歡香港啦,都是打著過兩年再回來的算盤去的。


比較戲劇性的可以看文革時期倪匡的經歷。還有四部電影《省港旗兵》,有劉德華,徐錦江,講得就是大陸的退伍軍人或者紅衛兵或者知青或者青年農民逃到香港,進而與香港與大陸的軍警作對,爭取人生自由的故事。商業性做的非常好。麥當雄導演


其實解放後去香港並不是一定要偷渡這麼極端的……

外婆一家曾經是國民黨政府的中高層官員。解放後她的父親因為看不慣國民黨的腐敗先去了香港,而剩下的人則暫時滯留在上海。

之後1960年左右我外婆的弟弟、妹妹和母親先後通過正常途徑前往香港。而正在讀高中還是大學的外婆則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隻身一人被扣留在了上海。

當然這之後要一直到改革開放我外婆的家人才有機會和她重聚,而她的母親一直到將近百歲的現在都還每年坐飛機來上海。

據我聽說過的我外婆被扣留的原因有兩個……其中一個比較奇葩,待我詳細詢問下我外婆當時他們家是怎麼出去的再來填坑好了

順便吐槽下,我家現在最紅最專的是後來從香港前往台灣又移民加拿大的外婆的弟弟……在台灣覺得國民黨太軟弱選舉只投新黨,而每次來大陸見到我們都會盛讚共產黨


TVB里不是經常說"抱著兩個籃球游過來的"。

電視劇 來生不做香港人 有這段歷史的描述。


大家好,

本人祖籍寧波慈溪

現為紐西蘭第二代華人

中文有限請見諒

祖父為囯軍海軍

南洋被俘作苦工建鐵路

曾吃人肉為生

極痛恨日人

戦後只有幾個人活著回鄉

鄉親以為見鬼

經此役,爺爺一生不大說話。

內戦,解放

他們沒有去台灣

在鄉下待了幾年

辦好文件

拿了金條

去了香港

50年代大概

奶奶一到了就買房,潛力房。

然後家庭過得穩定。

09年爺爺去世。

今年奶奶也走了。

他們不會普通話,英文,白話。

和他們沒知道那麼多以前的事。

可惜。

懐念我奶奶。

Peace.


除了陳秉安先生的《大逃港》,友人還給我推薦過另外一位湖南人寫的逃港紀實——李建中的《逃港潮與中國知青》。他寫了「文革」前後,也寫到差半年才到90年代的逃港潮歷史。因為你我都懂的原因,這本在內地出版的書消失了,不過,目前在香港的圖書館還能看得到。


推薦閱讀:

香港為什麼被稱為「文化沙漠」?這一說法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大家怎麼理解?
翡翠台TVB為什麼能夠打敗亞洲電視ATV?
香港在二戰後經濟騰飛,廉價勞動力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關於大陸警察和香港警察敬禮手勢的幾點疑問?
在香港打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香港 | 中國歷史 | 香港文化 | 香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