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意識與民族主義的區別是什麼?擁有漢民族意識是否就是民族主義?
只說一個客觀事實,漢族存,則中華存,中國存。
漢民族意識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區別和共同點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
首先我們必須深究漢民族意識。何為漢民族意識?顧名思義,便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小民族意識。而這樣思考又不完全正確,因為漢民族人口所佔中國乃至世界人口比例又是巨大的(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漢民族人口為1220844520口,佔中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佔世界總人口百分之十八左右)。所以說漢族民族主義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主題或蓋稱並無大偏差。
其次我們得明白中華民族主義和漢民族主義的最大區別。中華民族一詞是梁啟超先生最早提出的,1901年梁啟超先生髮表了《中國史敘輪》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了所謂「中國民族」一概念名詞,1902年梁啟超先生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希望將古中國之各族人民統歸於一體,共同成為一個中國的近代民族,並宣揚近代民族主義及推廣近代民族國家之概念。所以說,「中華民族」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太長的歷史,因為梁公昔日提出此名至今不過一百一十六年。所以有人認為漢民族主義和中華民族主義的最大區別便是 一個是多民族之單個民族的狹隘理念,一個是近代先進民族國家之精神支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需要追溯歷史,追溯漢人的稱謂和中國的由來。
中國,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可以說是普世的是全民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下觀」。何為天下,中國在中,北有北狄,南有南蠻,東有東夷,西有西戎。最早的中國就是中原地區也就是河南那塊,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原為尊的理念於奴隸制王朝的發展時期(夏商周)開始興起並佔據主流。隨之產生的是華夏的概念。 因為中原王朝(還是夏商周時期)的強盛,四方蠻夷傾慕王道,中原人為了彰顯優越,便有了華夷之辨。
我們再分細一點,追溯一下華夏的意義。《尚書●周書●武成》中有最早記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春秋左傳正義》中則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說白了就是:啥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穿的莊重得體(可以理解為漢服)尊崇中原禮儀(周禮)的人。換成現在的理念就是,穿的和我們一樣說話和我們一樣的就是自己人。這也是為什麼少數民族總能輕易接受漢化,漢人也總能漢化其他少數民族的道理,當然這是後話。
再講講漢族。漢人這個稱謂並非當時(這個當時非常重要)華夏族人自己叫出來的,而是當時的化外民族「匈奴」叫出來的。漢人,顧名思義是漢朝之人。是匈奴人在和漢朝交往(非和平性的)中對漢朝人的稱呼。 我們可以自稱中國人,因為根據中國人的天下觀我們是在中間的,而匈奴人不會這樣想,匈奴人可沒有所謂的天下觀。由於常年的禮尚往來(非和平的)且受漢朝影響的地域範圍隨國力增強而迅速擴大。漢人便成為了當時中國人的代稱。
後來漢朝滅亡,國家分裂。西晉統一三國後又生內亂,無暇外顧,以致五胡亂華。這一時期被稱為五胡十六國,少數民族大舉遷入內地,屠殺、驅趕漢人,建立自己的政權。衣冠南渡後華夏族的正統王朝便成了東晉。雖然漢朝早已覆滅,但華夏民族依然自稱為漢人,這其中自然帶有對前朝強大的懷念,及對恢復漢朝榮光的渴望。長江以北地區被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分割佔據,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區分原住民和自己族人,也將原住民稱為漢人或晉人。由於前後政權極大的政策差異 (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 及前所未有的種族滅亡行動 (如石虎的減少漢族適孕婦女的行動) 。 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在此刻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發展,所以在東晉前幾次北伐中都紛紛組織義軍響應,真箇做到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然而東晉內部的名門之爭卻使前幾次北伐後繼無力,功虧一簣。北方漢人深感失望,且由於少數民族政權為持續作戰不得不依仗農耕而積極漢化,南方漢人政權的公信力不斷在北方消亡。
於是我們就知道了後面的事,北魏分為了東魏和西魏,東魏是徹頭徹尾的鮮卑民族主義者,以北魏六鎮為軍事基礎。西魏則依仗關隴貴族,鮮卑人團結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對抗東魏。然後漢人支持的西魏過渡成北周,排斥異族的東魏過渡成北齊,北周吞掉了北齊,楊堅作為漢人大地主大貴族的代表篡位上台,建立了大隋 這一漢人王朝。
唐朝就不用說了,典型的華夏式政權,以極其包容的態度面向世界。值得說的是宋朝時期。沒錯不是宋朝,而是宋朝時期,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把宋朝當成華夏王朝的正朔。宋遼長期對峙,而遼朝的漢化速度是極其迅猛的。與其說宋遼是農耕文明對抗游牧文明,還不如說是農耕文明對抗半農耕半游牧文明。遼國雖然只佔領了幽雲十六州,但這卻是遼國唯一的農耕區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遼國分南北兩院分別管理漢人和契丹人,南院大王負責管理漢人,北院大王負責管理契丹人(所以說蕭峰還是得了個實權職務的)。 遼國為了區別自己統治下的漢人和宋朝統治下的漢人,將遼國漢人稱為 漢兒 ,宋朝人則稱為「南人」或者「漢人」。
金元兩朝的統治在精神上給予漢人的打擊可謂是巨大的,這招致了日後漢人的瘋狂報復。(日後滿清倒台與此有相同道理)尤其是靖康恥和元朝所謂「四等人」制度。長期以來大家對南宋的誤解是比較深刻的,認為其投降主義盛行。可事實是,南宋朝廷中主戰派絲毫不落下風,並多次組織北伐,南宋聯蒙滅元之戰中,宋軍孟拱部率先突破金都蔡州城的防禦,並在隨後屠城以雪靖康之恥。元軍南下後,最後南宋水軍與元軍激戰於崖山,宋軍戰敗後丞相陸秀夫背著皇帝跳海自盡,東南沿海有二十萬人跳海以表不從元廷之治。這在日後成為了日本瓦解清朝的政治宣傳之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後來清朝的失掉人心,清朝的瓦解滅亡與此思想深入人心有莫大之干係。
漢族民族主義的特點——激進且伴隨極大之優越感。這得承認,而且我認為這沒什麼可指責的。作為一個延綿幾千年的古老民族(不是近代中華民族之概念),漢民族所承受的各種苦難,所創造的盛世偉業,所得出的種種思想,所學習過的他族精神都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人罵極端漢族主義者,說他們分裂國家。我也會罵,我同樣覺得他們的行徑是在挑撥現在的多民族團結。
所以,中華民族則可以理解為接受傳統華夏文化熏陶的中國各族人民之民族,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則是 接受了中華文化之各族人民以全體各族人民利益 為至上。
最後再多談談自己的想法吧,中國各民族間各有各的文化根源,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說漢族人是主體民族就一定要在很多事情上面對少數民族妥協讓步,這是不公平的。漢族人多,天南地北的哪兒都有,我們選擇了包容和共處,少數民族就應該規規矩矩的過日子,不要誰一煽動就要和漢族幹起來,因為漢族人所經歷的鐵與血實在太多了,無論是老百姓還是黨中央都是絕對不會對破壞穩定的事情猶豫哪怕一秒鐘的。百度搜索詞條很容易總結出來:民族意識是文化上的認同。民族主義是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政治立場。隨便舉個栗子,組織穿著波蘭公國服飾這叫基於民族意識的文化活動,組織宣傳反俄或反德思想,這叫做基於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漢民族的,舉一反三OJBK么。
很想舉報這個問題。提問者用心險惡,自宮了吧。
自由發揮下,說錯請無視。
我理解民族意識就是認同自己的民族,包括文化、習俗等等,這是內。民族主義是以本民族利益為第一的一種思想狀態或追求,這是外。那麼誰不認同自己的民族?恐怕沒幾個人,所以民族意識是普遍存在的,基本上人人都有,根本不用喚起鼓動呼籲。民族主義就不一樣了,這是以本民族利益為最高追求,如果任其發展,它可能成極端民族主義,比如納粹法西斯,所以民族主義不可走極端。結論:漢族擁有民族意識是否就是民族主義是否就等同於皇漢?答案是否定的。不過多說兩句,作為中國人,首先應該認同的是自己的國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追求,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民族利益都要靠邊站。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國家主義 (statism)。
民族主義(英語: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英語: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種)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條件下以擁有相同國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經常(並非總是,有的時候不一定)無從區分。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婭·格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會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種類
民族主義可自我表明為官方的意識型態或群眾(非政府)運動,並以公民、人種、文化、宗教、或意識型態上的言詞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義用於區別民族主義的種類。然而這樣的區分並不全然互斥,許多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若干或全部的區分元素。民族主義運動亦可以範圍與地區作為區分的準則。
若干政治學家主張,區分民族主義的型式為假議題。在任何型式的民族主義中,大眾都相信自身擁有共同的文化,且文化也不能全然外於種族淵源(ethnicity)。例如說,美國的貨幣與效忠誓詞(Pledge of Allegiance)上都有「上帝」,並明定出若干被認為促進文化偏向的法定假日。美利堅合眾國具有身為美國人的種族理論(即本土主義,nativism),甚至在眾議院中成立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以調查非美國人的各種活動。
公民民族主義
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又稱自由民族主義liberal nationalism)為國家由公民主動參與,產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的民族主義型式。此論一般認為源於盧梭,特別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會契約」(The Social Contract)而得名的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 theories)。公民民族主義界定民族為:一個成員間彼此認同自己同屬於一個國家,並且彼此平等共享政治權力,並且效忠於相似的政治程序的人民團體。根據公民民族主義的原則,民族的基礎並不在於每個成員有共同的種族或族群上的祖先,民族反而是一個核心認同並非族群或種族的政治實體。公民民族主義的例子有法國政治哲學家Ernest Renan在1882年的短文「民族是什麼?(What is a Nation?)」,在這篇文章中,他將民族定義為「每日舉行的公民投票」,並認為民族的基礎在於人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意志,而非共同的族群、血緣、語言或文化。這篇短文的背景是普法戰爭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在文化、語言、族裔上都與普魯士的日耳曼民族比較相近,Ernest Renan的這篇短篇中,試圖以公民民族主義的角度論證,儘管文化、語言、族裔上阿爾薩斯人比較接近於普魯士人,但阿爾薩斯人已長期生活在法蘭西的憲政制度下,已是法蘭西民族的一員。因此,阿爾薩斯人的民族身份的歸屬,應該是基於阿爾薩斯人的意志而非語言、族裔、文化等。
此外,公民民族主義是一種不排外的民族主義,他與自由、包容、平等、個人權利等價值相容。Ernest Renan以及John Stuart Mill常被認為是早期的自由民族主義者。自由民族主義者認為由各種不同族群和種族所組成的國家需要有共同的民族(國族)認同,其理由在於,個體要享有意義且自主的生活是需要民族(國族)認同的,並且,由各種不同族群和種族所組成的自由民主政治需要共同的民族(國族)認同才能適當的運作,否則自由民主政治將淪為族群鬥爭的工具,甚至導致民族分裂乃至國家分裂的結果。
公民民族主義來自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傳統,公民民族主義與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是互不相容的,公民民族主義認為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應該是取決於每個成員的自我決定,而種族或族群民族主義則認為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取決於血緣或共同的祖先等外在條件,由此可知,公民民族主義認為民族認同是由個體內在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種族或族群民族主義則認為個體的民族認同是由外在的客觀條件(例如血緣、語言、文化)所決定。
在台灣有關民族(國族)認同的爭議中存在著兩大傳統,分別是中國民族主義和台灣民族主義。這兩大傳統的爭議體現了種族民族主義和公民民族主義這兩大民族主義傳統之間的矛盾,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民族(國族)認同是由血緣所決定,所謂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等即為常見的中國民族主義論述,這類型的論述即蘊含著種族民族主義的色彩,而台灣民族主義者認為民族(國族)認同是由生活在台灣島上的每個個體的自我意志所決定,即台灣島上各個先來後到的不同族群通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意志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即台灣民族(國族)。[來源請求][需要第三方來源]
台灣政治學者吳叡人在1994年發表的〈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台灣公民民族主義〉一文中,整理了美國Free Formosans Formosa創始人之一的盧主義(筆名:李天福)以「領土/公民」模式為基底的主觀民族理論,以及一脈相承之下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於1964年提出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他認為《台灣自救運動宣言》解構了台灣島內1949年左右隨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的中國移民與台灣原本住民的對立關係,而將與國民黨政權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的中國移民(也就是非為黨國親信、握有權力、佔有高位者)的命運與所有台灣人民的命運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須共同面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據台的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可能給共同體造成的命運劫難。於文獻回顧中,吳叡人的文章為台灣公民民族主義理論之起點。
種族民族主義
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以種族來定義民族。種族以先人的血緣世係為要素,也包含群體成員與其祖先之間文化共享、語言共享的觀念。民族之成員身份為自遺傳而來。國家政府因為是種族群體之祖國、有能力保護國內族群、以及促進文化與社會生活為一體而取得法統。族裔觀念極為古老,但現代的種族民族主義受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 (德語:Volk)觀念的約翰·戈特弗里德·馮·赫爾德的影響極深。種族民族主義現為主要的民族主義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簡化為「民族主義」。學者安東尼·史密斯使用「種族民族主義」一詞當作非西方觀點的民族主義,以對照出西方以地理範圍定義民族的的觀點。(此處的volk除一般意義上的人民外,尚有基於地緣與血緣關係上的意義,中英文皆無對等辭彙,日譯基礎集團。)浪漫民族主義
浪漫民族主義(Romantic nationalism)(又稱有機民族主義(organic nationalism)、身份認同民族主義(identity nationalism))為種族民族主義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機")結果與代言(expression)國內民族而取得合法性。浪漫民族主義反映浪漫主義的理想,反對理性主義,強調符合浪漫理想的種族文化,民俗發展為浪漫的民族主義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勵,創作出一連串理想化的傳說,標明為德國人的故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以之為法國浪漫民族主義者之前例。文化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以共享的文化定義民族主義。作為民族一員之身份既非自願(文化無法傾刻而得),亦非遺傳(民族成員之子弟若成長於其他的文化中,會被視為外族)。中國民族主義為文化民族主義之一例,部分是因為中國境內有許多的少數民族(中國民族主義者包含身處台灣內部,反對大陸政府的統治而主張反攻大陸的人士)。在台灣早期的台獨運動,以閩南文化為主體,體現著強烈的文化民族主義傾向。國家民族主義
國家民族主義為公民民族主義之變形,通常與種族民族主義結合,意味著民族為貢獻於國力與國家主張者之共同體。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為最佳範例,體現於墨索里尼的口號中:「一切為國家;無所自外於國家;無可反對於國家。」。其與自由主義中,個人自由的觀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則相左並不令人意外。雅各賓俱樂部之建立單一且中央集權的法國政府通常被視為國家民族主義之濫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時代的西班牙,以及現代的凱末爾主義 (或土耳其民族主義)則為新近的例子。然而,「國家民族主義」一詞通常用於民族主義發生衝突時,尤其是分離主義運動發生於已建立的民族國家時。分離主義者的說法是,國家民族主義因較不可信與較不民主而敗壞國家的合法性。法蘭德斯(Flanders)分離組織稱比利時民族主義為國家民族主義。巴斯克分離組織與科西嘉分離組織同樣分稱西班牙與法國為國家民族主義。反過來說,這些國家則稱這些分離組織為恐怖主義。其間沒有無可爭議的準則來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結果通常為人民因效忠對象不同而分裂。
宗教民族主義
宗教民族主義(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來定義民族。政府若因嚴守教義而取得法統,就比較是神權國家而非民族國家。其實,有些種族民族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徵。宗教為群體認同的標誌,而非主張民族主義之動機。愛爾蘭民族主義與天主教教義相關,且近一百年來的愛爾蘭民族主義領袖們皆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紀)許多民族主義者則為基督教徒。愛爾蘭民族主義從未如以神學區分宗教變體、聖母瑪利亞的身份、與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對北愛爾蘭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學說實際上是愛爾蘭文化的一部分。與之類似的是,儘管有猶太復國主義(Religious Zionism)存在,其主流卻較為世俗,以種族及文化為基礎。自從英屬印度分割後,印度民族主義即與印度教相關。在現代印度,現代印度民族主義已明顯地有包含印度人民黨與民族衛隊(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在內的追隨者 。離散民族主義
離散民族主義(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說的「長程民族主義」)一般指感覺流離失所(diaspora)的民族主義者,如在美國的愛爾蘭人與美非兩洲的黎巴嫩人[1]。安德森稱此型的民族主義為,想要有民族連繫,卻又不願離開寄居地者的「幽靈根基」("phantom bedrock")。國內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運動者在達成建立民族國家之目的後,民族主義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成為國內刺激政黨與政治運動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義者或民族主義政治家形容之,使用國家主義(nationalistic)一詞或較為精確。民族主義於此種意義上所從事的政治運動為:鞏固國家團結,包含危機出現時拯救國家的運動。
強調國家認同,受文化保守主義(cultural conservatism)及仇外情緒所影響,排除外來作用。在民族的生存空間上限制他族,尤其是移民。在極端的例子中,成為種族清洗。并吞其認為屬於祖國之一部分的土地,通稱民族統一主義,源自義大利淪陷區運動。經濟民族主義,即以經濟政策,尤其是保護主義與反對自由貿易,以促進國家利益。民族主義政黨與政治人物通常會極其強調國旗等民族象徵。民族主義一詞也有延伸或隱喻性的用法,以描述某些促進群體認同的運動,特別是在美國,在文化上用於黑人民族主義與白人民族主義。此種用法或與民族主義的古典意義重疊,如黑人分離主義與泛非洲主義(pan-Africanism)。
民族主義者對自己國家明顯有正面看法,儘管這並不是民族主義的定義。情緒性訴諸於民族主義即使在穩定的民族國家中都清晰可見。民族的社會心理學包含民族認同(個人對群體的歸屬感)與民族尊嚴(與群體成功的自我連繫)。民族尊嚴、文化與政經力量的影響息息相關,儘管其影響或言過其實。最重要的因素為共有的情緒。在民族主義與運動上,若國家隊輸掉比賽,全民會有共同的失落感。
情緒影響亦可為全然負面:共同的危機感可鞏固民族。戲劇性的事件,如戰敗,可影響民族的認同。德國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凡爾賽條約的屈辱、以及經濟危機與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產生極度仇外心理、復仇主義以及納粹主義的興起。1914年之前以威廉二世為民族之父的堅實中產階級愛國者,不再能有所作為。
美國於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的民族主義 編輯
九一一襲擊事件在美國掀起一陣表達民族主義的浪潮。在國際上譴責暴行的狂潮及對美國的公開支持後,美國的民族主義變得令外人難以接受與理解。在二戰後的西歐,尤其是法國、英國與德國三國境內,許多美國人認為炫示國旗為過激行為。許多人相信這場民族主義的衝擊帶起美國國家政策上的許多重大改變。於2001年10月26日簽署成為法律的美國愛國者法案,雖是為反恐而設計,但被許多人認為系機構性地妨害公民自由。這場衝擊也幫助喬治·沃克·布希執政,導致美國入侵阿富汗與美伊戰爭。
跟其他戰爭一樣,衝突自身在任何國家都會挑起民族主義情緒,非僅止於美國。例如說,包含加拿大人在內的反美民族主義情緒自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戲劇性達到高峰2006 Liberal Canadian Press Room。隨著傷亡增加,反對繼續佔領並重建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意見持續高漲,並使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促使美國自伊拉克撤軍。2005年末的民調顯示布希總統的聲望為有史以來最低者之一,導因於高漲的反戰聲音。其他人認為這場戰爭已成為戰後的佔領,需要長期穩定的警政管理,以及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民主化。這項由雙方提出的主張有似於60年代美國捲入越戰時的民心凝聚。其主要的差別在於美國於越戰是逐步擴大規模,而未能完全驅逐北越的反西方政府。
許多擁戰者將反對這場戰爭與/或重建過程者視為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自以為是、偽善。反戰者則引用對民心凝聚的爭論,令人聯想到美國於19世紀昭昭天命的觀念。有些人指控反戰者不愛國,甚至於叛國。若干擁戰的評論員表示,覺得新聞對美國的負面報導因破壞美國軍隊達到反恐戰爭的最終勝利而助長敵人氣焰。因反戰者對此種指控感到憤恨,這項政治爭端造成彼此持續對立。
儘管軍事主力在兩國徹底獲勝,持久自由軍事行動在改革阿富汗政治與重建伊拉克上進展緩慢。儘管兩國於2006年一月邁出民主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朝向奠定長期和平、穩定、正義的基礎Afghan Parliament Convenes, Impending Iraqi Nationwide Elections。許多在911後美國情緒高漲的民族主義者們擁護這些未完的改革與重建程序所可能帶來的長期利益。在此緩慢的進程中,關於產生這場國家重建的軍事行動的真正動機,與在倫理方面的爭議,仍在持續,而關於民族主義的爭議為此中關鍵。例如,美國所領導的軍事行動究竟是否構成帝國主義,或為審慎互利的新型世界主義。這些爭議的激烈程度與撕裂性或因媒體偏見(Media Bias)導致恐懼的文化(culture of fear)而起。媒體朝向遮掩兩國境內的暴力行為,尤其是伊拉克因反對外國佔領者與「通敵者」所產生的暴動。
許多反對美國與其盟國入侵伊拉克與阿富汗者將這些軍事行動稱為帝國主義,以「石油之戰」之名提醒世人石油帝國主義(Oil imperialism)之說。擁戰者們認為這些主張荒謬,他們視這些軍事行動為國際合作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與伊拉克複興黨(Baath Party)等專制獨裁政權;支持者們更認為這些入侵與佔領為在所謂恐怖主義與護教聖戰(jihad)猖獗之地改革社會政治背景的必要手段。論戰於冷戰期間的反共政策立場互異的鷹派與鴿派之間激烈展開,論戰的中心為權衡美國及其盟國在民族認同、國家安全、國家主權上與其他國家之間孰輕孰重。
民族主義與極端主義
在穩定的民族國家中,民族主義雖然對日常生活具多面影響,但卻通常隱而不顯。邁克爾·比利希(Michael Billig)的「平實民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的說法認為,日復一日,越來越不引人注意的民族主義,日日影響居民的想法。在一些國家,仇外與移民團體經常自稱為民族主義者,以避免種族主義這種貶義的稱呼。持此立場之政黨可能有眾多支持者,並進入國會。光頭黨(skinheads)等小而知名的團體同樣也自稱民族主義者作為國家社會主義者或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婉轉稱呼。其他國家多稱其為極端民族主義者,帶著明顯的貶義。參見愛國沙文主義(chauvinism)與愛國侵略主義(jingoism)。民族主義為包含法西斯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之要素,極端主義一詞通常用於此處。但簡單地將法西斯主義表述為民族主義之極端型式並不正確。法西斯主義在一般意義上為始自義大利的種族民族主義與國家民族主義之結合,明顯影響了納粹主義。對於希特勒在地理政治學的志向,可能帝國主義是較好的形容,且納粹德國治下的廣闊地域中有許多在歷中上並無德國人的蹤跡。納粹德國在與典型的歐式民族國家相較之下,自成一格(sui generis)。
這也可稱之為斯大林主義。斯大林為民族主義專家,他對民族之定義廣受引用。在其統治下,蘇聯於蘇維埃共和國與各加盟共和國中定義並鼓舞民族認同。儘管如此,各共和國的主權仍遭否定,且俄羅斯化政策自相矛盾。於1945年遭蘇聯佔領的東歐國家亦有類似的遭遇。其統治面臨具強烈的民族主義特色卻含義糢糊的「蘇維埃」(實為俄羅斯)認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種族主義
民族主義並不一定具有本國高於他國之信念,但實際上許多民族主義者的確這麼想。偶爾會有認為他國可作為本國範例的情形,參見親英派(Anglophile)。幾乎所有的民族主義運動中都有某種種族主義的影子,通常針對鄰國與種族團體。種族主義亦為19世紀末大行其道的殖民主義之特徵。嚴格說來,成立海外殖民地有悖於民族國家的原則,因殖民地所在並非該民族的祖國,而其後裔很明顯既非其種族,也不說相同的語言,沒有相同的文化。實際上,民族主義有時是歐洲自決與亞非殖民化之結合。
明確的生物性種族理論自19世紀末大行其道。民族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於20世紀前半常以此種面目出現。納粹可說是史上與種族思想最相符合的思想,納粹德國各方面的政策都受種族觀念所影響。納粹德國之敗及其種族滅絕政策,包括猶太人大屠殺,於1945年後大大地敗壞種族理論與種族民族主義。
然而種族主義持續影響民族主義。種族清洗通常被視為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兩者共同的特徵。國家為民族而存在是民族主義的法則之一,但不是所有民族國家皆驅逐境內之少數民族。新近的種族清洗知名案例於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發生;其他的例子有1950年代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以及1915年奧斯曼帝國的滅絕亞美尼亞人。
反對與責難
民族主義為專斷之意識型態,其主張廣泛深遠,甚至包含抹去一整個國家在內;所以招致強烈反對不足為奇。早期許多對民族主義之反對是有關其主張每個民族都應各有其國的這種地理政治學理想。19世紀,傳統的民族主義者排拒歐洲當時各多民族帝國,導致這些帝國(多為專制)政府的嚴峻壓制。分離主義、壓制、與暴力等常規流傳至今,但多變為大國壓制小國(目前不會有國家自稱帝國)。即使在早期,仍存有對民族主義批評,從而在西方世界衍生出各色反民族主義的型式。在20世紀崛起的伊斯蘭教也對民族主義具有伊斯蘭式的責難。
自由政治傳統常批評民族主義是一危險的力量,是造成民族國家間衝突與戰爭的原因。一般來說,自由主義者並不否認民族國家的存在,但也強調個人自由以平衡民族認同,因為民族認同難免傾向集體主義。
和平主義者對民族主義的非難著重於民族主義運動的暴力行為、與軍國主義結合、以及因愛國侵略主義(Jingoism)與沙文主義而在民族間產生衝突。在某些國家,如德國,民族象徵與愛國性的自負因與過去的戰爭相關而名聲大壞。
反種族主義(anti-racism)者對民族主義的非難則集中於其對他族之態度,以及民族國家為一族而存在以排拒他族之說;他們喚起人們重視許多國家中的沙文主義與仇外心理。有些作家─如《人權之敵友》(The Friends and Foes of Human Rights)一書之作者狄米區克里托─論斷,民族主義因削弱人權運動,須為大多數的人權侵犯行為負責。對克里托而言,民族主義為人權之大敵;而民族主義之反面,即世界主義,有助人權。
左派的政治運動者通常懷疑民族主義,但也不尋求消滅民族國家。馬克思主義是否傾向民族主義曾有疑義(傳統上認為馬克思反對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19世紀有些馬克思主義者則全然反對。對有些馬克思主義者來說,世界革命暗示著世界政府(世界性無政府)大同,對另外的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各民族國家各有其革命進程。一個重要的事件為社會民主與社會主義運動未能跨國界動員歐洲勞動者們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方世界中,所能替代民族主義的最廣泛的意識型態為世界主義。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常被相互誤解。國際主義按定義就預設著國家之存在。種族世界主義拋棄種族民族主義一條重要的原則:民族之一員較其他族裔者對本族負更多更大的責任;即拋棄民族認同與民族忠誠。反過來說,種族民族主義者也猜疑世界主義者的態度,視其為叛國及破壞本國文化傳統。
政治世界主義具有地理政治學方案以匹配民族主義:追尋某種世界政府。極少有人心胸開放且公開地支持建立全球性政府,但政治世界主義影響國際刑事法的發展,並侵蝕國家主權。
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最廣泛而深遠的替代性主義之一來自激進伊斯蘭主義,其否定基於伊斯蘭教義以外事物為基礎的國家之存在。對伊斯蘭主義激進人士來說,團結於伊斯蘭教之下代表地球上只能有一個伊斯蘭王國(caliphate,或khalifa)存在。這並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府,所有現存的政府,包含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之民族國家在內,與這種理想皆不相容。僅有少數伊斯蘭主義人士持此觀點,而凱達組織的意識型態則包含建立伊斯蘭王國在內。
作為全球性宗教,伊斯蘭教在名義上反對所有不具信仰者。伊斯蘭教促進由穆斯林共同組成的烏瑪(Ummah,意為群眾或團體)。許多穆斯林毫無疑問對宗教團體具有強烈認同,說不定比基督徒更深。齋月與麥加朝聖(Hajj或Haji)等共有的儀節更加促進這樣的認同。"Ummah"一詞在字典上的意思為「回教國家」,但它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飽受批評的美國的伊斯蘭國家組織(Nation of Islam,NOI)認為,將伊斯蘭與俗世意義上的國家相比為瀆神。Ummah並不是伊斯蘭國家(caliphate)的同義詞,而是與伊斯蘭歷史(可參看阿拉伯帝國)上的伊斯蘭王國相關的觀念。
無政府主義與此類似,反對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無政府主義者一般提倡創建基於自由結合(free association)與互助(mutual aid)的互助性社會,不計種族之別。
摘自維基百科「民族主義」詞條漢民族意識,不等於民族主義,差距大多了。民族意識是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體現,幾乎任何人都有。漢民族的意識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最有名的就是大中華情懷,以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為核心的民族意識。而民族主義對於前者而言就要排外,盲目,極端的多。而其中的極端者更是和納粹沒區別,言論多數看上去有似是而非的道理,實則是具有強烈的分裂動機的。極端的漢民族主義者會告訴你,他們嚴格遵從國父孫中山的理論,十八省獨立建國,建立純血統的漢族國家。或者對於歷史上有過仇怨的滿族,蒙古族等族要拿起武器「復九世之讎」。極端民族主義者鼓吹民族大於國家,論一切不看國家,只看民族,將鄧世昌,關天培,左宗棠打為漢奸,用溥儀溥傑等少數人行為代表滿族,什麼?陳翰章,鄧鐵梅,白承潤,關嚮應?那是漢族!(呵呵,你開心就好)載灃載濤支持抗戰,金憲東建立地下抗日情報網路?無視!他們把自己的民族裝扮成一個白蓮花(我也是漢族,但是我看到這麼不要臉的都臉紅),把別的民族的黑點無限放大,甚至無中生有(把黃巢,秦宗權的兩腳羊事故潑到鮮卑身上,還有元朝十戶人家用一把菜刀,初夜權這些無中生有的髒水潑到蒙古族身上,拿日本類比滿蒙)。這類極端民族主義者對比納粹黨的宣傳,還真是並無二致。納粹當年把猶太人當靶子,極端的皇漢把滿蒙當靶子。當然,不能無視某些少數民族、滿遺、分裂分子和某教在這其中的表演居功甚偉,如果真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希望你們能付得起這個代價。適當的民族主義我不反對,現實確實存在和民族掛鉤的不平等政策存在,但是極端就是問題了,必須反對。所以當前,我們必須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譚其驤教授關於中國歷史的論述我認為很合理,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中國當前的情況也最為合理。我也認為國家認同必須大於民族認同,這樣,才更能有效的區分敵我。你的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明,不是清,不是日本,不是美國。你是中國人,不是什麼滿洲國人,不是什麼xx斯坦人!不認同這個的統統都可以當做敵人。
正常民族主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皇漢:殺光XXX!先別說什麼漢民族意識,先說什麼是漢民族。
漢民族是新石器時代中國西北地區說漢藏語的先民。後來擴散到中原和全國各地。擴散過程中,不免與各地土著混血。有的地方混血程度高,有的地方混血程度低。
有一批漢藏人去到青藏高原,變成了今天的藏族。藏族人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藏人語言和體貌特徵。
怎麼鑒定是否漢族血統?除了DNA測試,另一個最便宜最快捷的方法是:上網找200個藏族人的照片,看看你能不能在裡面找到一個像你的。
你看看你是漢族嗎?不是的話連漢民族意識都不用談了。
你想要復興某某朝代某某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或者某某朝代某某名人的價值思想體系,你就直說,別冠以「漢人」的招牌。「漢人」是一個血統民族(不然你說ABC是不是「漢人」?)。「漢人」不是一個文化概念,是一個民族,是一個人種,是一個「血統」。
如果你強硬說「漢人」是一個文化概念,那我只能說,商人發明了漢字,肯定是真的漢人。商人有殉人習俗,所以凡是沒有把奴隸腦袋放鍋里陪葬習俗的都不是真的漢族。唐代人不殉人,進而推理出,唐人不是漢族。是不是很搞笑?現在我們一直在淡化民族以實現同化,這些皇漢拚命地強調胡漢對立、漢族第一,就好比蔡英文用台毒反向驅使部分中立者倒向統派、PGO的黑粉。
民族主義最根本的主張為同一民族的各階級團結起來橄欖其他民族的各階級。
共產主義最根本的主張為各民族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橄欖各民族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最根本的主張為各民族的資本家團結起來剝削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其實都是國際主義,都是推牆派。真正的無產者是沒有祖國的,英特納雄耐爾萬歲!真正的資本家也是沒有祖國的,自由萬歲!
結果就TM民族主義是有祖國的,這就很尷尬了,也導致了民族主義常常會被左右夾攻。。。。被自由派公知噴,被知乎田園左噴。。
其實導致這一點的原因,皇漢(民族主義者)自己也要負很大責任。就是皇漢人數雖然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啊,做事不講究方式方法,常常干螳臂當車的事,見人就是干。但是你也得看看你是乾的過無產階級鐵鎚還是乾的過資本家的原子彈和艦娘啊。
最後,擁有民族意識也不能說就是民族主義者。最好是三種意識都有一些,敏感詞敏感詞敏感詞敏感詞敏感詞敏感詞敏感詞,這是墜吼的。推薦閱讀:
※華夏歷史人物誌【目錄】
※蘇聯承若歸還中國領土,是翻譯錯了?還是蘇聯的一種政治策略?
※西天取經,究竟是不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廣東文化的包容是從哪裡開始的?地球知識局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