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柳主任的《付出感才是謀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

付出感才是謀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


知乎首篇長回答,實在是忍不住想吐槽這篇文章。

先擺態度:這種文章,少看為妙。就是一碗邏輯有問題的毒雞湯。 人類情感從來不是付出回報和表達方式這種簡單粗暴的邏輯。

我不扯什麼高大上的心理學理論,我就從這篇文章本身來分析。

這篇文章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付出感,然後從愛情,親情,友情三塊來說,為了吸引當下小年輕的眼球,無疑是從愛情開始說的。

好,我們來看看作者的愛情觀是什麼,作者說:愛情里最棒的心態就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多麼偉大的心態!多麼崇高的心態!你回報,我歡喜,你無動於衷,我不灰心喪氣,然後作者又說,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好了,問題來了,為什麼我會不願再這般(「這般」理解沒錯的話應該指的就是付出不求回報)愛你?

我想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是傻子,能夠一直像永動機一樣地去付出,並且不求回報。一段健康的感情,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去付出的。

在一段感情中,一個人願意去不斷付出的前提,一定是因為這樣的付出他沒有覺得委屈自己。為什麼覺得不委屈自己?因為從這段感情中得到了滿足。這種滿足感往往是從雙方的雙向互動中來的。所以期待對方能夠對我的付出有所回應甚至回報,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期待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值得批判。這段話適用於任何一種感情。就算我們是對一個植物人付出,我們也期待他能夠回應我們一下的,如果他不僅沒有給我們正向回饋,還給了負向回饋。我們會覺得委屈,難過,這樣的委屈和難過,一點錯也沒有。

他是用慾望都市中夏洛特的例子來做批判的。這例子就是在扯淡。夏洛特付出了,丈夫一點回應也沒有(冷漠,一種負向回饋),夏洛特生氣,夏洛特有錯嗎?在我看來她一點錯也沒有。但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作者說,你自己當初選了這個男人,也沒有人逼你,你現在過的不好了,你賴誰?賴你自己!你活該!你可以放棄啊!你自己的選擇自己買單!少把你的付出拿出來說事兒!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邏輯。同樣的邏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一個女人,被丈夫家暴了,是不是也要說,你自己選的男人,也沒人逼你選,你活該?難道這個女人期待丈夫對她好一點是錯的嗎?

我認為,期待是付出的原動力,回報是付出的驅動力。比如說朋友之間,我對你好,自然是因為我認為你也會對我好(期待),果不其然,你也對我很好,這讓我能夠繼續對你好。

作者在這裡的一個邏輯硬傷是,他忽視了情感中雙向互動所產生的滿足,所以他的情感假設前提是,在一段感情中,你根本就不要去期待對方對你好,你用你的付出來要求對方,更是錯上加錯。作者否定了期待,並且把對方對自己的要求解讀為一種貪婪的心態。他認為一切都是你自己選的,你就不應該要求太多,否則是犯了貪婪,道德綁架之嫌。

作者舉的例子也很逗,在友情中,他提到一句話:「上次天那麼冷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今天晚上你來機場接我一下怎麼了?」他說碰到這種人,從此敬而遠之。剛剛不是還說付出就要心甘情願什麼的嗎,怎麼一下子你又不願意付出了呢?說白了還是對別人有所期待的。

所以作者的邏輯可以歸納為這樣的道理:我想對你好就對你好,我不想對你好你就別逼逼。你想對我付出就付出,不想對我付出就別付出,反正別期待我對你好,更不要對我表達你對我的期待,如果你拿你對我的付出來向我索取我不想給你的東西,OK,你是道德綁架。

發現了嗎?這樣的想法危險在,很容易把人變成一條白眼狼。因為它完全沒有涉及到任何有關責任、義務、情義、情感因素的影響。這是一種愚蠢的自由觀。如果我們根據這樣的邏輯觀在情感世界行走,那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冷漠,要麼單蠢。

假設下面都是正常的父母(對孩子正常養育,不存在家暴、虐待的情況)

爸爸媽媽對同性戀孩子說:「我生了你,養了你,所以你不能辜負我,我不許你搞基。」

孩子可以說:「你們這是道德綁架!因為我想跟誰在一起是我的自由!不能因為你對我的好就要求我人生的道路和選擇!」

爸爸媽媽對孩子說:「我生了你,養了你,所以你不能辜負我,我老了你也要養我。」(雖然很少父母會這樣說)

孩子說:「你們這是道德綁架!因為我想對誰好是我的自由!不能因為你對我的好就要求我人生的道路和選擇!」

——嗯?是不是感覺有什麼問題?

原因很簡單,我個人認為,我們的許多選擇和對他人的回饋,從來都不應是只單純的憑「我願意、我不願意」決定的。真正的勇者和智者不是作者說的心甘情願去付出(我粗暴地認為是傻逼式付出),而是在綜合衡量了回饋、情義、責任、個人意願等等因素後,即使我們並不心甘情願,但我們仍然願意去做,因為有些事情是合情合理,值得一做的。因為愛,就應該是一件沉重的、值得我們用千思萬慮去衡量的事情。

我朋友如果對我說:「上次天那麼冷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今天晚上你來機場接我一下怎麼了?」於情,這是天冷願意陪我出去做頭髮的朋友,夠義氣。於理,朋友來我的城市,我去接他一下,待客之道,沒什麼不可以。於利益,這段友情需要我的付出去繼續維持。為何不做?因為對方在表達他對我曾經的好並加以索取我就要抵觸嗎?扯淡。如果用這麼簡單的邏輯活著,那整個世界都可以不要運行了。而且我很懷疑,說話邏輯那麼簡單粗暴,只表達付出什麼,想要什麼的,完全不摻雜情感因素的,是朋友嗎?

而且我們為什麼不直白地表達我們的付出,並且直白地表達我們的期待?甚至說,我們可以表達付出背後的愛意,期待背後的回饋。我願意聽到我朋友對我說:「喂我上次請快餓死的你吃了飯我這次我快餓死了你請我一頓吧」,我也願意聽到他說:「也就老娘那麼愛你能天冷還陪你去吃燒烤,現在困難了你能不能借我點錢我下次還你?」我願意聽到更多的「我愛你」,知道更多的「對你好」,感受到更多的「我需要你」,以及「我信賴你。」謀殺感情的元兇從來不是付出感,而是對他人付出的不自知,對自我回報的隨意性。

最後,用一段我覺得很棒的情感觀做結尾:

「我要說的是:只要我們真正相愛,哪怕只有一天,一個小時,我們就不應該再有一刀兩斷的日子。也許你會在將來不愛我,也許你要離開我,但是我永遠對你負有責任。就是你的一切苦難就永遠是我的。我覺得我愛了你了,從此以後,不管什麼時候我都不能對你無動於衷。」——王小波


而實際上是,

想讓一個人愛上你,就要讓他/她付出。

-

渣文還得渣文治,你們不是喜歡泡學么,貼上一段…↓

( 先來說三條生活中的規律:

1. 當我們越喜歡一件事物的時候,我們對它的關注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

2. 即使是不怎麼喜歡的事物,我們對它投入的越多,就越難以放下。

3. 越是輕易得來的東西,越不容易珍惜,越是千辛萬苦追求來的東西,越是視若珍寶。

由這三個規律可以推導出這麼一條結論:

那就是不管對方喜歡與否,只要她參與了,投入了,不管是不是被動的,她對這個人或這件事的重視程度和興趣會大大提高。

好男人為什麼得不到好女人呢。好男人把女孩象神一樣供著,寵者。她想的一定要做到,她沒想到的,也替她想好了,無微不至。但女人是人不是神,女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做女人。女人對愛的感覺,是在一點一滴為男人做的事情中體驗出來的。她要愛就要不斷地付出,她的愛的價值,愛的感覺是在付出中體驗來的。但是好男人包攬了一切愛的細節,讓女人施展愛的機會都沒有,女人又怎麼能愛上你。好男人單方面的奉獻就象撒哈拉大沙漠上的風對著乞里馬扎羅山上的雪,永遠吹不到她心裡去。

真正的愛是為對方做了什麼,而不是從對方那裡得到了什麼。真正的愛情,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才會恆久。既使是快餐式的感情,也要懂得,那短暫的美好情感體驗,也只有在付出後才能得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自己採摘下的果子才是最香甜的。你讓女人為你付出了,實際上是為她提供了一個體驗愛情滋味的機會,所以這並不是一件罪惡的事,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是一種功德。因為不僅僅是男人渴望愛情,女人更渴望愛情的享受。

所以,你既使是只想得到一點點戀愛的感覺,也要學會讓對方為你付出。否則既使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也是奢望。

所以,如果愛一個女人,就讓她為你付出吧。如果想愛得更長久,就讓她為你付出吧。給她愛的權利,給她愛的機會。

再來看看壞男人是怎麼樣追到好女人的。

壞男人膽子大,臉皮厚。不管女孩喜歡不喜歡他,一定是死纏硬磨創造交往的機會。開始當然是壞男人單方面付出,女孩不會拽他。但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壞男人會使盡各種招數讓女孩為自己付出。會哄是壞男人的絕殺技之一,裝可憐又是另一絕招。連哄帶騙,女孩子耳根軟,很容易就為他做一些小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次數越來越多,女孩子投入的也就越多,投入的越多就越難以自拔。而隨著女孩子投入的越多,壞男人卻慢慢的撤退了。實際的行動越來越少,最後就只剩下哄哄女孩子的話了。但是女孩子已經因為深深的陷入進去而無法自拔。壞男人的技巧就是使出渾身解數讓女孩為自己付出,結果他得到了女孩的愛。女孩卻在被動的付出後,主動愛上了壞男人。這實際上就是「逆向合理化」原理。

無論是泡妞還是談戀愛。學會了讓她為你付出,就能夠收穫美女,收穫愛情。)

所以,付出感可以讓人愛上你,並不是謀殺情感的元兇,這段話足以反駁標題了。

-

綜上所述,這些破文章都別讀。


不求回報是人性之本,禮尚往來才是待人之道。

近日在朋友圈中這篇名為《付出感…》的文章聲名鵲起,剛剛拜讀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細細想來,覺得也只是一家之言。

其實文中作者所言,是講作為付出一方要淡化一顆索取回報的心,才能不受得失所左右,建立良好的關係。

但是在感情之中如果單單是一方一味地付出,本著一個「我愛你,與你無關」的態度不求回報,這樣又是否會惡性循環甚至產生極端的關係。如果付出的一方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又無限地隱忍,這樣會不會讓另一方覺得理所當然,以至於變本加厲。所以,情侶之間也許正是有了「付出感」而引發的爭論才能給雙方一個反省的機會,以至於讓感情向著更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說還是那句老話,感情是需要雙方經營的。

再說友情,其實我們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佳話,無論是投桃報李還是「六尺之巷」,都是在給我們講一個有一個充滿感情的故事。你退三分,我讓三分;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其實不見得是利益的交換與衡量,因為沒有哪種交換是等價的,都是彼此付出、彼此虧欠,也是這樣一種禮尚往來成為了一段段親密關係的開始,投桃報李的感情讓我們覺得每個故事都很溫情。

有時候不求回報的任心隨意更符合我們的本性,然而禮尚往來才是開啟和諧關係的待人之道。


個人感覺,點贊點了40幾的那個回答,你說的沒錯,付出就有回報是自然規律,也是正常現象,是人類本性,這篇文章下面的回復抨擊的占多數,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揣摩清楚作者的意圖了,看都是認真看過的,有的鑽牛角尖的真的就不想過多評價了

我說個以前我親身經歷的例子吧

早年我談過一個男朋友,女追男,當時是我先表白的,可是他回答的是,對不起,我有女朋友了,我其實並不知道他有女朋友,於是我很抱歉的說,那好吧,沒關係,做朋友也可以,故事到這裡,有付出感的人會說,我喜歡你,為你做那麼多,你應該跟你女朋友分手,我對你比她對你好多了,你為什麼不和我在一起,試想一下,如果這樣做,別人只會把你當神經病,所以我並沒有那樣做,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後來成為男女朋友只是他跟他女朋友感情不好分手以後他再來找的我,這就是文中所說的,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

其實,作者想表達的無非是教你為人處事,換位思考,如果一個人不管為你做了什麼都找你索要回報,並且把他所做的事情掛在嘴邊,你心裡會舒服嗎?或者說,是不是你每次付出後都會找人索取同等回報不然不善罷甘休?如果你回答是的,那麼請給我這篇回答一個↓,如果不是,請點個↑

想要社會更加和諧一點,就順其自然吧,並不是像之前說的那樣,沒有付出感會造就白眼狼,只是如果你懂得並且回報了,那麼我會感激並且對你更好,但是如果你沒有回報,我並不強求,順其自然就好,好的社交,是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放鬆,而不是壓力山大


其實我一直認為 在感情觀的認同上本不應該有比較。本身不同的人經歷不一樣對生活的體悟不一樣,得到的感情觀自然也不同。

這世界上有千萬種幸福的途徑,柳主任通過他的方式得到了他的答案,其他不同意的知友自然也有不同的答案。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不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幸福 通過什麼才能達到。

我認為柳主任的觀點不一定全對,但也不會是全錯,他只是提出了一個思考的角度,但是真的照他那麼做一定會得到想要的感情么?不見得,一個人的解藥也許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所以放心大膽去摸索自己愛的方式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我要的是這個,那你也就不會羨慕別人的蘋果和橘子了


這幾日,一篇關於「付出感」的文章(標題多樣,有《付出感才是謀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有《別讓付出感殺死你的人脈》等等)在朋友圈風靡,可見童鞋們太有同感了。

很早之前,我就見過類似的文章,當時心中也默念自勉,以後自己要注意點,不要用道德感去綁架自己的愛人和孩子。

但是今天,我想站在另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個角度,是表達方式。

同樣是原文中的例子(跳過前面的背景鋪設):

夏洛特就憤怒的說,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理想先生反駁到: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我們換成另外一種溝通方式,代入:

夏洛特蹲到理想先生前面,說,親愛的,我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如果現在你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我將會很開心。理想先生說,寶貝,辛苦你了。你坐到沙發上來,我把電視調成靜音,我們一起依偎著看看電視聊聊天好嗎?

你看,行為還是原來的行為,結果卻不是原來的結果。

感情不需要技巧,溝通卻講究方法。作為「施」方,如果我們的原意是「我愛你,我希望你關注我」,為什麼要用行為演繹成「你不關注我,我恨你」呢?如果我們能好好表達心裡最深處的情感,可以緩解多少誤會情仇?而作為「受」方,我們要知道,別人給與的愛和關注,需要我們有所回應,這是對人對感情最基本的尊重。

第二個角度,是將心比心。

原文大部分角度就是站在「受」的一方進行闡述的,朋友圈裡大多數轉發,也是來自於「受」的個體。

我們不妨試試換成「施」的那方,來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夏洛特,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為愛人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身心疲憊,你是否希望得到愛人的認可和鼓勵?如果你每每半夜做朋友的知心姐姐,撐著眼睛聽TA訴說失戀之苦,每每在朋友水深火熱之時,為其兩肋插刀;如果你為了你的愛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工作和夥伴,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和TA一起生活,你是否會希望TA會懂得你的行為所代表的愛意,和你一起為這段感情更加努力?

人之所以積怨,是因為太多累積的情感,沒有得到及時的緩解和發泄,才會越積越多。什麼情況下,人會歇斯底里?通常不是第一次溝通的時候。而是多次嘗試溝通後,並沒有得到認可和接納,甚至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的時候,情緒才會最終來一次大爆發。

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在不自覺中,會覺得誰誰對我那麼好,我不能辜負他;或上次誰誰雪中送炭,此情此義我必不能忘?以德報德,這同樣是人的正常心理,也正是因為人性如此,我們的好朋友關係,愛人關係,親人關係才會越來越緊密,良性循環。

試想一下,如果你花盡心思對一個人好,最後換來一句,這些都是你心甘情願的,又不是我叫你做的,你自己承擔一切後果。你心裡會好受?覺得理所當然?當你為別人兩肋插刀,而自己身陷困境時,那些你曾經用心用力幫助過的人,一個個冷血飄過,你心中是否也會覺得世態炎涼?即使你懂了所有道理,心裡的難受,仍是所有理性認知都無法抹滅。

說了這許多,我並不是要說,那篇關於「付出感」的文章說得不對,站在一些角度上,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我想說的是,人是感情動物,但感情不是非黑即白,價值觀通常都會烙上時代的特點(比如父母輩的一些觀點和教養方式),作為兒女也好,作為父母也好,我們需要知道,在很多情況下,面對別人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父母絮絮叨叨,甚至「用愛綁架」,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是否自己的溝通方式,或行為方式不好,是否自己過於冷漠對愛無回應,才導致對方用如此極端的方法進行威逼壓迫?

如果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好,是否當別人用你最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時,你一定要用別人最無法承受的方式對待他人?所有的惡性循環,只要中間有一個環節改變,後面整個循環鏈都會改變。你是否可以承擔起那個改變惡性循環的那一環?

再者,如果大家都能學會更好的溝通方式,不要一出口就把槍口指向別人,多說「我希望怎樣」,少說「你不要怎樣」,或許,大家的生活都會有一些微妙的轉變。

最後一點,這篇關於「付出感」的文章,最好的用處在於:當你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心中期望的回報時,拿來為自己開導;最壞的用處在於:當別人為你付出了許多,你不想給與任何回報,還拿這篇文章為自己開脫。


文中所謂的「付出感」是指「相對自我、斤斤計較、過於貪婪的付出感」,但「付出感」並非都是如此。客觀來說,「付出感」不該背「謀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這個黑鍋。

首先在愛情里,愛得不平等、付出得差距大(平等未必是1:1,但不能差太遠)才是扼殺愛情的首要元兇,「付出感」不該背這個黑鍋。愛得更多付出更多的一方覺得委屈沒什麼錯,人性使然,試問你總是對伴侶關懷備至,你生了病他連噓寒問暖都不會,是何感受?如果長此以往都是這種狀態,說明兩人的愛情關係本來就有問題——很有可能是一方自作多情,另一方貪婪索取。這根本不是正常的戀愛狀態,何談「付出感」謀殺愛情?

文章有一點看似很有道理,就是說愛情里的心態:

「愛情里最棒的心態就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我覺得這種心態是有前提的:就是你愛上了一個不愛你(或還不夠愛你)的人,但還是想要在一起。愛情不是什麼絕對公平的遊戲,開始也許會步調不一。愛得更深、付出得更多的一方有兩個選擇:要麼用更多的耐心來等待對方心甘情願跟上步伐(比如:任盈盈對令狐沖);要麼等不到,轉身離開另覓良緣,也給對方更幸福的機會(比如:令狐沖對岳靈珊)。我覺得,文章應改為「你若始終無動於衷,我總有一天會灰心喪氣,黯然離開,解脫自己,也成全你,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我覺得愛情最棒的狀態就是:愛得相對平等,付出得相對平衡,兩人都是「和你在一起我開心,為你做這些我樂意」,知足常樂不貪婪。這樣才更容易帶來輕鬆愉快持久的戀愛。

其次,友情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對方從來不會禮尚往來、投桃報李,那根本不算真正的朋友,充其量就是認識的人而已。如此,何談」付出感「謀殺友情?看作者舉的例子:

(1)上次那麼冷的天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你今天晚上來機場接一下我怎麼了?

(2)每次聚會都是我買單,哥們兒現在手頭緊你不會這點錢都不借給我吧?

(3)看在你逃課我每次都幫你點名的份上,畢業論文你就幫我寫了吧!

如果是真朋友,我也許不會覺得他提出(1)或(2)過分到謀殺友情,這要考慮當時的情景和語境。若果是真朋友,應該不會提出(3)這麼過分的要求。

最後,父母親情和愛情友情還是不太一樣,得分類討論。因為普遍來說,父母愛兒女,他們養兒育女付出很多,而且他們是長輩,容易站在年齡和經驗的制高點。所以我們要分清父母的干涉和控制只是因為「付出感」還是因為「愛」,不過這個界限有時確實不夠分明,有時兩者可能混雜在一起。就像我弟弟初三一年叛逆期休學、對父母無禮,我老媽也會說「養他這麼大,付出這麼多,結果這麼對我」云云,但弟弟夜不歸宿我媽也是四下尋找,找不到徹夜不眠。我明白,她並非委屈後悔自己的付出,更多得還是出於愛和關心,想讓我弟弟回到正途。

不排除有些父母僅僅出自「付出感」,覺得「養兒防老」,自己含辛茹苦,子女不聽話就是不孝——這樣是容易傷感情。但據我所知,大多數父母並非只是覺得「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你一定要聽我話」,而是「我是過來人,是愛你的,這是為了你好,不聽你會後悔」。大多數父母都出於愛希望子女過得幸福快樂,只是有時候會自以為是、方法不當而已。這時我們該考慮的是: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如何安撫他們的焦慮,如何獲得他們的理解。如果他們還是無法理解,就讓他們知道,即便觀念不同,自己還是愛他們的,然後自己去闖蕩,活得精彩,過得開心,讓他們放心。我就是這麼做的,效果還不錯哦。


付出感說:自私的人,請別讓我背這個鍋好嗎?

付出感才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更不是什麼謀殺人類情感的元兇。它只是一種訊號,背後藏著一個事實。

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動物,很難不與他人產生牽絆。進門時,掀起的門帘尚且要輕輕放下,照顧到身後的來人,何況是與我們過往慎密、情感糾纏的愛人、朋友和家人?

一顆拳拳之心,那些為了情感的付出,難道就只能值回一句「你活該」?在婚姻中,在家庭中,仍然「你愛我,與我無關」的話,這又是何等的涼薄?

夏洛特為了理想先生,放棄了多年的信仰。如果理想先生沒有選擇同她結婚,那我也覺得送給夏洛特一句「你活該」也可以理解。可他們結婚了,開始了一段親密關係。事實上,從兩人確定關係的那一刻開始,雙方就應該為這段關係擔負起同樣的責任。這段關係是美妙是辛酸,都是雙方作為的共同結果。

誠然,「每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覺得不值得了也有隨時放棄的權利」,但是,即便是一雙鞋子,決定扔掉之前都難免一番斟酌反覆,何況剖心入骨的情感?從一腔熱血奮不顧身,到心灰意冷抽身而退,這中間又該有多少糾結掙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為何不在這緩緩結冰的過程中,點一堆火,環以溫暖?

把「我為你做了多少,而你為什麼不為我做點什麼」掛在嘴邊,這是赤裸裸的利用正常人類都有的內疚感進行道德綁架?

通常,被說出來的都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那麼,如此顯而易見的話,說它幹嘛呢?在溝通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關注情緒更非內容,關注需求而非邏輯,也就是俗話說的,聽話聽音。人類的情感,本就是需要流動起來的,需要維持一種動態的均衡。「我為你做了多少,而你為什麼不為我做點什麼」這句申訴想表達的明明是後半句,其背後的真實情緒是,「我需要你的回應但並沒有得到。」這本質上是一個情感流動不均衡的問題。若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承認事實,然後需要關注的點是,「你想要我怎樣的回應」,以及「我其實是這樣回應你的,但你好像沒有感受到」。但如果你並不想解決問題,或者說,不能、不想或不願給出回應時,心中又會生出「正常人都有的內疚」,而你又不願面對,由內而發的歉疚就會轉化成被道德綁架的憤怒感。

如果說,在情感中有付出又想收到回應,就是那麼不道德的話,那,根本不想付出、還心安理得享受著、口口聲聲說著「這些都是你自願的你活該」的人,又該如何評價?

愛情啊——「從此,王子和公主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現實世界裡,從沒有這樣一句話就足以描述的人生。一段關係中,小到柴米油鹽,大到買房投資,總要有人站出來解決各種問題。通常,雙方各有分工,這時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和自己一樣,也為這段關係做著努力。但總會有情感的流動不那麼順暢的時候。這時,付出感的作用,就是一種警鈴,提醒我們,有問題出現了,需要調整。

「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是暗戀最好的心態,放在相愛的關係里,就是矯情。

友情啊如果對方在需要你時,能夠感受到你心甘情願的回應,又何必說出「上次那麼冷的天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你今天晚上來機場接一下我怎麼了?」 這種斤斤計較的可憐話?難道只有為你付出時心甘情願、你不想麻煩時就要躲你遠遠的,才能做朋友?同學,這是朋友嗎?能對你進行所謂「道德綁架」的前提,不正是人家確實為你付出過嗎?為你做出什麼時,你安心享受,需要你時,你反感異常,這不是自私是什麼?

何況,內疚分明是一種內發的感受,要不是你自己也心知肚明,怎麼會認為他能「要脅」得著你?假如不想有一天被「要脅著還這人情」,當初請不要理直氣壯心安理得接受好嗎?

親情啊通常我們的父母就是付出感最強烈的那個人。沒錯,那是因為他們恰恰為我們付出了最多啊。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總說父母之愛是無條件的,也仍需要情感的回應。雖然「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你一定要聽我話。」這個我們做不到,總可以從其他方面給出情感的回饋,讓他們知道,對於他們的付出,我們明白、我們感恩。

祝所有被父母「道德綁架」的孩紙都能順利和解;祝所有反感「道德綁架」的孩紙,都不要成為這樣的父母。

就像飢餓感一樣,咕嚕咕嚕叫的肚子告訴你,也許該進食了。你賭氣不去吃飯,但是餓的難受的時候,難道要怪罪該死的飢餓感?

只想坦然享受卻不想給出回應的自私的人,請別再讓「付出感」背黑鍋!


如果是在某些已經成熟理性的社會中,這篇文章中的某些語句也許不合時宜、有些過分。但在目前中國泛道德主義橫行的情形下,我覺得正需要這樣讓人清醒的文章。

多少父母用「付出」作為正當的理由要求孩子無條件順服自己,這些「付出」完全以他們自己所決定的方式給予,孩子的「回報」也必須以滿足他們的要求為標準。每當孩子有異議,他們就拿出「沒良心」「白眼狼」」白養你了「等大規模殺傷性道德武器毀滅每一次平等溝通的機會。

多少人哭訴配偶不關心不體諒自己,冷漠自私不愛家。但如果你觀察他們的家庭日常,那位在你面前涕淚縱橫的人往往在家裡強勢逼人,將配偶作為執行自己意志的工具。對方一想和他/她講道理,他/她就用「家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愛」毀滅每一次理性交流的機會。

這樣的人不但惹不起(反對就要遭道德核彈轟炸),而且躲不起(「你那麼冷漠,一點不懂得感恩!」)。

他們以「關心」「愛」作為操控對方的工具,一旦這種意圖遭到挫折,他們馬上暴跳如雷,並迅速地從道德軍械庫中搜出合適的武器,熟練地操弄揮舞,不把對方的獨立意志徹底打垮不罷休。

這等於是單方面發起了一筆強制交易:他們強賣他們超限的關心(不管你是否樂意和需要),而你必須以他們所期待的方式不折不扣地回報他們:對他們百依百順、說一不二,放棄獨立的人格,從精神上和情感上依附於他們,並且還要在人前為他們爭氣,給他們面子,讓他們覺得沒白養你/白嫁你/白娶你。

你只是他們自我實現的工具。

其實,他們並不在付出,而是用一種曲折陰暗的方式索取,而且他們實際上索取的,比能從公平交易中獲得的要多得多。

他們付出關心和愛,就要收穫你的全身心降服(當然稍有理智的人就知道,這種美夢是不可能實現的,只可能帶來關係的惡化和互相的折磨)。他們也許在物質和勞動上無私奉獻,但在精神上和人生意義上向你無度地索取和壓榨。

說句難聽的,他們完全「寄生」在他們的孩子/配偶身上。

其實,我們往往把「關心」或「愛」抬得過高,好像它天然正義,金光萬丈,玲瓏剔透,永垂不朽。但我認為,它只是人的各種正常情感中的一種,並沒有什麼神聖之處。它和「仇恨」「憤怒」「冷漠」「驕傲」「焦慮」「愉快」「得意」等等情感一樣,過少不好,過度也不好。


她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她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她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她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她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你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段文字美得讓人都無法辯駁。昨天晚上,我的好些朋友圈裡面的朋友都轉發了這篇文章,閱讀量從一萬,沒個把小時就變成了10萬加。這段文字是《付出感是扼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的愛情里最棒心態的描寫。

標題的感覺像是極具有科普性的,但打開一開,幾乎是美得不像話。但我始終覺得哪裡還差一點,不僅讓人發問,所謂最好的戀愛心態是合理真確的嗎?付出感是扼殺情感的元兇,且是首要的嗎?

當然,我們不一棒子打死作者的所有觀點,至少類似於「愛會傷人」「以愛為名的傷害」這種認知,還是中肯到位的,至少要給到他人選擇的自由、獨立成長的空間,等等。

我也在反思,為啥我的文章在我平台上從來就沒有過如此高的閱讀量。我認為,和大家的情感共鳴是完完全全不夠的,只在乎了知識性,卻很少涉及到閱讀者切實的感受。經手過很多情感案例,讓我總結出這樣一種感受,來訪者能量不足,調補能量,技巧不會,教授技巧。技巧不足者,能量也必定不對或者不足,絕大多數人都是能量不足,需要一些「心靈雞湯」來補補。所以,我想,這也是這類純補能量的文章非常有市場的原因。但補足能量,情感關係就真的會如願以償了嗎?我還是把這麼美的一篇文章,補全一下吧。說了不好,或者毀了大家的三觀,還請多多擔待。

我始終知道是要愛自己的。這麼美的狀態描寫前,先給一個大前提。一場情感關係的開始是需要思考的,所謂健康的人找健康的人。有些人的情感開始是不盡如人意的。舉例,心理學中有一個「斯哥德爾摩」效應,我們有時候就是喜歡上那個「強姦」了我們,欺騙欺負了我們的人。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決口不提,那就太嚇人了。很多經歷情感虐待和家庭暴力的人,不僅絕口不提,有的甚至袒護縱容。

良好的愛情的確是需要帶著感恩的心態。但別人的「投桃報李」你未必真的要感激,愛是需要彼此雙方掌握「度」的,很難。應該這麼說,投桃報李也是一門技術活。別人好心辦了壞事,理解不說便是最大的休養了,還要感激?難道愛你,可以因為對你是善意的,就可以無所謂結果的好壞嗎?

男生家是傳統的穆斯林,但男生其實背地裡並沒有忌口。平時約會,都隨著女生點的吃,但女生並不十分知道具體情況。有次女孩回老家,正遇鄉里殺土豬,想給平時對自己超好的男友嘗嘗鮮,便用快遞寄到了男生家裡。結果,可想而知。雖是一個笑話,但不妨想想感激別人投桃報李之前,為什麼不表明自己的真實需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呢?例子是極端了一點,但感情中「消受不起」的情況可是多了去了。

伴侶對你不好,不灰心喪氣,直到有天不愛了,那就一別兩寬。有時候真別以為能有這麼簡單,暫且不說分手後情殺之類的事,不會讓人各生歡喜,就是夫妻生活中積累的一些小細節,足以把人逼瘋。

這是我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老公非常愛自己的妻子,工資卡上交,每月零用錢200,老公認為要對家庭足夠付出,所以情願被這樣管著,毫無怨言。單位的效益很好,單位同事也知道他家有一個「看錢」的管家婆,平時吃飯應酬,也都是大夥付的錢。但久而久之,老公有了回請大家吃一頓便飯的想法,但幾次向老婆要錢無果,因為妻子哪裡會簡單相信他是請人吃飯還是做別的什麼呢。他沒有灰心喪氣,他每月略有結餘,終於半年後湊到了148元。中午飯時間快到了,他說他請大夥隨便吃個便飯。眾人先是驚訝,接著是好奇,最後也都開起了玩笑。很快,午飯結束,到了買單的那刻,男的掏口袋,居然錢沒有了。心理奔潰,簡直像是「范進中舉」鬼迷了心竅一般,男人從此以後,每天嘴巴里就說著「錢沒了」「我的148元呢?」。其實在老公準備請大夥吃飯的前一天,老婆翻看過老公的手機,翻過衣服和公文包。無意中看到了這一大把5塊10塊的零錢,沒知聲,便放到了自己的口袋裡。

付出可以不求回報但是要講原則的。不是所謂的「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繼續對你好」。這是非常危險的。這種高能量的「情感連接」的方法,如果背後沒有一個雙方信仰的正確三觀的話,那麼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索要無度可言。只有親身經歷過類似於「妻管嚴」或者其它「愛心綁架」的人,才會感受到我在說什麼,守住底線是愛,壓根不是什麼付出,那隻會害人害己。

「付出感」是人性,盲目地以為我們每個個體可以輕鬆的應對「零收益」,這是不可能的。我很喜歡素黑的一句話,「痛是好的,至少讓你知道你離愛和自由有多遠。」付出感,背後暗藏的心理預期,沒有達到,是最真實的,只有了解接受並且改變,才會讓關係變得更好,或者是充滿正能量的。付出感背後的心理預期,並不可以因為我愛你,我有高能量,就可以降低預期,「你對我不好,我也無所謂,我也不灰心喪氣。」重要的是方法,如何讓別人也調整預期,或者彼此有折衷方案。那麼關係即使最後不理想,才會有「各生歡喜」的線性邏輯。否則,換來的沒準是糾纏。

情感關係中的雙方情況有時候,和一個小孩在玩具貨架前哭鬧,在垃圾食品前面坡地打滾,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難道這時候是「付出」,是滿足他的心愿嗎?合格的父母會這麼做嗎?前一段時間看了羅斯格林的《暴脾氣的小孩》,有很大的共鳴和啟發。如果你愛她,並不可以簡簡單單降低自己的內心預期,而是說出自己內心的顧慮,讓對方察覺「將心比心」的力量,從簡單粗暴缺乏靈活性回歸到思維上來,一起想出對策。這是更高級的愛!

就拿《付出感》這篇文章開頭的故事說一下,如果夏洛特不是抱怨咆哮,而是換一種思路來對話呢。「親愛的,你想看球賽我可以理解。我也忙活了一天復活節的晚餐,我陪你一起看,吃飯吃的晚了,我累了,你可以幫我洗碗嗎?」

付出感只是內心的一種感受,至於影響關係的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言行,這背後是我們一個人的修為和品行的問題,和付出感壓根沒有任何關係。

愛情里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如果把我的話和作者的話,統一到一起會是這種樣子:我是愛我自己的。你的投桃報李掌握分寸,我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有底線和原則。我們知道關係會去往哪裡,理解有時候關係是可以無解的。直到不再愛了,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看似好像完整了很多,但我好像還能說出許多不足。其實哪有這麼複雜,我認為,愛情里最好的心理狀態,就是「無為」。這種狀態的獲得,是需要通過幾次戀愛經驗,幾次反覆調整自我,不斷反思過往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個很好的戀愛修為得來的。兩個人的相遇,是一種緣分,哪有這麼多糟心的事情來折磨我們的心靈,智慧地享受關係足以,何必考慮「付出感」這種這麼高級的辭彙呢。


匿名抖個機靈

真心的對人好不要求回報的人,都會得償所願的得不到任何回報。

求摺疊 @_@


為什麼至今沒有大豬從社會交換理論這個角度出發呢?


今天下午朋友圈被這篇文章刷屏了

甚者還轉發給我

看完了實在噁心

我就想問作者:憑什麼就該無私奉獻了,就憑愛么?

付出感據作者描述多數來源於自己付出而沒有收穫。但往往這時候,付出者在做的時候內心是抱有一種受到回報的期望值,拿此道德綁架固然不對,付出者固然是出於自願作出的,但是對方不僅沒有回報,甚至不理睬、無視你的付出,難道就是對於你自願奉獻的最好的回憶? 對方是否也應該反思?這樣的怨念多了就算有愛也受不了,作者也說了,連親情都做不到絕對的無私。呵呵,一篇大寫的毒雞湯。


人都是自私的 誰能真正的做到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回報?而人與人感情的相互維繫也在於付出與得到之間的平衡 戀人 朋友 父母皆如此~只是不要寄希望於對方的付出按照你所設定的劇本繼續 也不要忽視那些非你預期的付出罷了


說的在某些方面有點道理,不過是廢話。心甘情願付出的人是因為足夠愛。關係不夠的人你喝再多的雞湯也在付出的時候也不會心甘情願的。


抱著春節胖10斤的心態,二嬸在家無所事事到除了吃就是睡,甚至無聊到看了一期狗血的感情調節類節目,名字我就不說了,故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但正好對應了最近柳主任很火的一篇文章,所以看到原配女友聲淚俱下的控訴,二嬸可恥的沒有同情心卻感慨萬千。

節目講述了一個俗套到起飛的故事,一對小情侶本在農村過著恩愛和諧的小日子,某天女主角把去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讓給了男主角,自己選擇留在家鄉,省吃儉用生活並照顧男主角生病的母親,來到城市的男主被一個富家女瘋狂追求,因此導致小情侶關係生變,於是富家女和女主角同時來到這檔情感調節節目表白男主,富家女說:「你想要的,我都會給你。」

女主則聲淚俱下的說:「我把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讓給你,我艱辛的照顧你的父母,我把錢給你媽媽,口袋裡只有100元卻在你回來的時候給你做好吃的,這些你都忘了嗎?我多麼想讓你給我我想要的生活?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都忘了嗎?」

節目的最後不知道是迫於輿論壓力還是因為念舊,男主選擇了回歸。

說實話,二嬸不冷血,但是看到女主聲淚俱下的講述自己付出了多少並且期待男方的回報時,二嬸特別想說一句:「fuck!傻姑娘,你確實付出了很多,你很辛苦,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這些難道不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你既然選擇了付出,又為何因為不平等的回報而變得歇斯底里怒不可遏,甚至心態失衡,放下自尊來求回愛情?他最終選擇了你,有多少因為愛情?又有多少因為感恩和慚愧?如果你是他的深愛,他又怎會陪富家女看電影吃飯卻不回復你的信息也不去看你?」

在二嬸看來,愛情最棒的心態應該像柳主任說的那樣,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其實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在用「付出感」捆住自己,約束別人。

在父母關係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父母往往是付出感最強烈的人,也確實是我們心甘情願想要回報的人,二嬸說的這種回報是指盡自己的能力去孝順父母,但不是被父母的愛綁架,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父母讓結婚就結婚,讓考公務員就考公務員,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去盲從,這不叫孝,這叫愚。

在兩個人的感情里亦如此,記得之前有人跟二嬸說過,在一段感情里,最放不下的那個往往是付出最多的那個,因為付出太多所以捨不得離開,否則對不起自己曾經的付出,即使明明知道這段感情已在盡頭。像狗血故事裡的女主明明被渣男傷透了心卻依然不願放手,也許是因為愛,或者,她放不下的是自己付出的那些精力也未可知。何苦為難自己,用付出感把自己綁住?在一起時就跟著自己的心去付出,得不到回報,自己也累了就放手,也許真的一種極好的情感狀態。

友情有時候也會被付出感所綁架,比如,「我給你買了個包包,你為什麼什麼都不送給我?」「你想吃冰淇淋的時候我都陪你去了,我想去你為什麼不陪我去?」種種索求回報的平等付出,往往傷害了感情。

其實二嬸仔細想想,很多時候,身邊能出現讓你心甘情願的付出的人,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