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立春》?

同學要考傳媒,傳媒的老師布置了這個作業,說要看《立春》寫影評,她是個很消極的人,她對我說,這部電影就是想說,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我只能呵呵呵。。。

——————

現在我已經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這裡先感謝知乎,讓我在青春期這個塑造三觀的時候見識到這個世界的大,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無知,努力不能說沒有用,如果外界環境無法公平,那麼想辦法彌補,多猶豫努力不如行動,這個道理我花了三年領悟。

很好奇大家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於2015.5.30修改————

因為正處於高中這個階段,這個問題也一直沒人回答,也沒有很關注。現在看到我先前的理解覺得很是有誤,先請回答問題的知友們原諒我的無知。

」我覺得他們追求的並不是夢想本事,而是名利,是為了要成功所以而去努力,並不是熱愛,不是摯愛,因為真正熱愛的人是幸福的。「已刪去。

新增」現在我已經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這裡先感謝知乎,讓我在青春期這個塑造三觀的時候見識到這個世界的大,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無知,努力不能說沒有用,如果外界環境無法公平,那麼想辦法彌補,多猶豫努力不如行動,這個道理我花了三年領悟。「


《立春》:長的丑還沒錢你也配玩文藝

(三補:偶然又看了一遍,感覺這篇文字很多地方思考並不成熟,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沒有完全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考慮,忒小家子氣了因此算不上好影評。立春,嚴冬剛過,春天臨近,無聲處聽驚雷,蜷伏的渴望蠢蠢欲動。整部電影呈現的氛圍正是改革開放後那個特殊時代節點中的一截斷面,電影里濃縮的生活狀態的描寫,被我單純落在文青的痛苦上,真是太不應該。《孔雀》是70年代寒冬中的肅殺,《立春》是寒冬過後的死寂。一個被時代壓抑,一個對抗時代,都是時代的悲劇。)

(二次補充:表明觀點,我不認為《立春》中的王彩玲的下場是個悲劇,當她看到老父親流下眼淚,帶著女兒去北京,她可能有極大的遺憾,但一定是快樂的。我認為她是主動擁抱了生活,而不是被迫屈服於生活。一個被迫屈服的人不可能感受到現實生活的快樂。王彩玲回家過年,看到媽媽放鞭炮,她感受到家的幸福,理想從未給過的幸福。)

《立春》是一部悲劇,電影里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濃重的悲情色彩。在《孔雀》中,顧長衛就極其克制的描繪一個少女心中的「藝術」或者說「夢想」的種子剛萌芽,卻礙於特殊時代壓迫不得展露,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由此產生激烈的衝突。而《立春》的主角同樣是女人,不過由少女變為大齡剩女,主角心中「藝術」的種子,也由萌芽轉為成熟,生活的殘酷越發的凸顯。

王彩玲的悲劇令人同情,然而仔細分析產生這種悲劇的原因,主要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人物自身因素,其中,人物自身是造成悲劇最主要的因素。

先說外部因素。

在中國,學藝術有多難?在中國的十八線小縣城學藝術有多難?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十八線小縣城學習藝術有多難?一個面相醜陋的大齡未婚女青年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十八線小縣城學習藝術有多難?

答案是你必須冒著被當做整個城市的一樁醜聞、一個懸案、喉嚨里的一根魚刺的風險,犧牲全部踏實平凡過日子的權利,才有機會永遠孤獨。有人說「學」這個動詞放在王彩玲身上可能不合適,她自己就是個教音樂的老師。黃四寶一語道破:她不是音樂學院正式生,進修的。可以想像王彩玲心中唱歌劇這顆種子萌芽的時候,一定經歷過比《孔雀》更劇烈的掙扎,勉強堅持下來學習歌劇,她一定受了太多白眼。

學習歌劇時世俗的不理解是一種阻礙,學成後世俗的不理解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們不知道王彩玲究竟有沒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因為小縣城裡根本沒有參照物。不僅沒有參照物,王彩玲甚至連一個願意安靜欣賞她歌唱的聽眾都沒有。

所以當她給周瑜上第一堂課時,自彈自唱滿臉陶醉,她不是在教,而是在表演,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般的表演,終於有人在旁邊專心聽她唱了,(給學生上課時也絕不放棄示範的機會)表演完還要給自己打氣「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劇院去」。

叉開話題,周瑜是否能欣賞王彩玲?有人說不能,他靠近王彩玲是為了追求,並不是真心喜歡歌劇。我認為能,他是因為靠近、欣賞、崇拜,才想要追求王彩玲,這先後順序不能亂。

證據1:《立春》中有兩場極為精彩的騎自行車的戲,其中一處在開頭,一片自行車海填滿了整個鏡頭,茫然的群眾彷彿無知覺的軀殼,對廣播里的美妙歌聲毫不在乎,柴米油鹽才是他們心中頭等大事,這當然不怪他們。渾噩的車海中,周瑜停下腳步,仔細聽起歌劇,他「覺醒」了。他是被歌聲吸引,不是被王彩玲的樣貌,何況樣貌還是個減分項,周瑜的愛首先來源於欣賞。

證據2:周瑜朗誦普希金的詩,雖然不怎麼樣,但是足以證明,他的內心裡,尚且給詩和遠方留下了一點餘地,他是具有一定審美水平的。

周瑜欣賞王彩玲,但王彩玲恐怕不是很在乎周瑜的欣賞。她在北京砸鍋賣鐵也要買戶口,看《托斯卡》,開場二十分鐘才準備入場就為了等一張廉價黃牛票,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教周瑜是貪圖一節課十元的課時費,在她眼裡周瑜跟其他人沒分別(可能也是因為長的抱歉)。

話題轉回來,王彩玲在小縣城裡得不到認同,更找不到知音。藝術道路充滿了坎坷,得不到知音的鼓勵,更是令人沮喪。黃四寶給王彩玲作畫時,王彩玲講了三姊妹的故事,精通多國語言的人在窮鄉僻壤,就像六指一樣是個異類。這個故事提綱挈領,概括了造成王彩玲悲劇產生的外部因素。顧長衛用了極明顯的影像風格來展示這種孤獨的痛苦。王彩玲在車站等車時,人群一片漆黑,這是王彩玲內心狀態的外化。在王彩玲心中,縣城裡的人就是這樣黑漆漆,她哭泣不願與他們同伍。而她嚮往的北京,一片輝煌璀璨。在北京,她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更多的認同,更多的資源,更多進步的機會,那是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不會把她當做一個醜聞的地方。

造成王彩玲悲劇產生的人物自身因素有很多。

長相首當其衝。如果,王彩玲長了一副女鄰居般美艷的臉,又會唱歌劇,恐怕境遇會好很多,不論渣男好男都會踏破門檻前來求愛,長相好的人畢竟比長相差的人容易被幫助,這個社會真的一定程度上是看臉的。開頭旁白「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這麼文藝的台詞,讓女鄰居和王彩玲分別說,效果簡直天差地別。如果她長的好看,在開往北京火車上,黃四寶還會說把她當哥們?如果兩人生活在北京,生活將是另一番樣子,起碼她能得到她愛的人,僅憑這一項,就勝她現在萬倍。

造成人物悲劇的根源還是在於性格。提綱挈領的三姊妹的故事,是王彩玲的自喻,王彩玲自認為是三姊妹之一的化身,事實是否如此是有待商榷的。歌劇不像語言那般可以直觀的判斷水平高低,王彩玲被生活連番痛擊唱《慕春》十分動人,但在劇團的文員那裡也只能換來一個背影,這也解釋了她為什麼考不上音樂學院只能進修,她的水平真的沒她心目中那麼高。也許她有天賦,可惜小縣城貧瘠的資源也足以磨滅這種天賦。

王彩玲很清高,很虛榮。這兩點讓這個人物在電影前段相當討人厭。瞧不起漂亮的女鄰居,女鄰居主動打招呼她也愛搭不理,明明在北京受盡白眼,回到小縣城還是宣稱自己即將調往中央歌劇院。當她跳樓自盡失敗後,周瑜來探望她,她又把事實描述成黃四寶對她主動追求、始亂終棄,本來對她縱身一躍的一丁點同情又轉為哭笑不得。仔細思索,她也許受過太多白眼聽過太多非議,只能偽裝過得很好有人追求的樣子保護自己。清高虛榮是保護色,孤獨才是本質。

她自命不凡,直接結果就是孤獨。她認為城市裡唯一有資格當她知音的是胡金泉,跟黃四寶的交流更多是企圖佔有的愛。她碰到可以引為知己的同類毫不猶豫主動出擊,胡金泉上場前主持人報幕,化妝的王彩玲一聽名字立刻抬頭看,顯然對這個名字早有耳聞,客車上也是主動示好(女鄰居哭暈在廁所),主動約飯。她太寂寞了,碰到一個境遇如此相同的人,很難不心生親切。恰恰這個唯一的知音最後進了牢房,他的遭遇給了王彩玲致命一擊,她黯然回到滿是關於她得醜聞的師範學校,低著頭安分的做起女教師。

她的清高、虛榮、自命不凡還讓她擁有脆弱敏感的自尊心,周瑜和女鄰居王彩玲未必不想把他們當朋友,之所以被她惡語相向,都是因為「咋倆條件也都不咋地」和「以後我連你都不如了」這兩句話,強烈的自尊心提醒她務必做出反擊。

這種性格的人其實很難得到同情票,自命不凡的她在常人眼中挺「作」的。編劇在此處設計了一出「救貓咪」式的戲,讓觀眾重拾對王彩玲的好感,這場戲就是光頭女孩的比賽之旅。王彩玲因為同情或者抱著女孩能代她圓夢的心態,幫助女孩參加比賽,她甚至放棄了得到北京戶口的機會資助女孩,甚至拋棄了虛榮把她在北京的尷尬處境和盤托出。這場戲令王彩玲之前所做的一切不討好的行為都可以被原諒,我們能看到這個角色的前後差異。當她被欺騙,我們可以發自內心的替她難過。

前面提到本片有兩個極為精彩的騎自行車的戲,第二場是王彩玲被騙後,在大風中艱難騎車的長鏡頭。聯想到本片開頭,王彩玲對立春過後溫柔的風的描述,生活殘酷艱難,不用她流一滴眼淚就盡在不言中。

王彩玲最終放棄了歌劇,她一直唱《慕春》,最終也沒把夢想的春天盼來,自命不凡的她給女兒起名叫小凡,自己走過的坎坷實在不希望下一代繼續,平凡也是一種福氣。

替她高興的是,當她勇敢回歸生活後,重新收穫快樂。她收養女兒,讓中風的父親流下熱淚,她放棄了唱歌劇改賣羊肉,她帶著女兒去北京唱兒歌,眉眼間都是溫情。她的確忘不了曾經的夢,但此時生活給的已經不全是痛苦,這對同情她的觀眾算是一種安慰。

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情節一個是周瑜在自行車海中停下來欣賞歌劇,另一個是ktv小服務員被王彩玲的歌聲感化,想要追隨她去北京。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埋著一顆藝術的種子,當陽光空氣水土壤條件充分就會破土而出。這樣想,就太期待春天到來,發生點什麼。

怕的是,立春到了,唱著《慕春》,春風卻怎麼也吹不到人的心裡。


《立春》里唯一的和不參雜一點雜質的夢想有關聯的是在鐵欄杆里踮著腳尖起舞的舞蹈老師胡老師,可他卻是這個城市的醜聞,在電影里他強姦學員,現實中則是被被強姦的對象,像無數被平庸和世俗的無知所恥笑的文藝工作者/愛好者,不認同藝術是藝術者的悲哀,恥笑藝術則是時代的悲哀。五年考不中美院的黃四寶就是一個掂不清自己幾斤幾兩能力與野心不匹配失敗者,離開了自以為是的美術家幻想,就是一個一事無成被人追打的過街老鼠、混蛋和無賴。主人公王彩玲一心想要進入頂級劇院為的是燈光和舞台,為的是歌唱為她帶來的物質和榮譽,這一點很明顯,電影中時刻從其口中脫口而出的自欺欺人的台詞以及導演在最後結尾做的諷刺性的長鏡頭。而真正有夢想的人,就算帶著鐐銬也可以起舞,但也只能帶著鐐銬起舞。假裝絕症的女孩則是對整個社會的諷刺,就算你極富天賦也只有通過特殊手段才能實現夢想——編故事,比慘,當然也恰巧預言了現在的一些選秀節目,不算超前,只是之前的見不得光的搬到了熒幕上,辛辣地揭示社會的虛偽和現實的殘酷。如今非正常競爭手段竟然變成了司空見慣。總之,大家都是被規則和現實強姦的人。這裡我沒有用「受害者」一詞,因為這場盛大的強姦里沒有受害者,只有心甘情願。

電影中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小小的母親在新年第一天舉起鞭炮吵醒王彩玲,這一幕既充滿希望又讓人心疼,王彩玲看著佝僂的母親這才想起自己應該回歸生活了,青春歲月已經逝去,父母沒有時間給她折騰了。

立春了,好像沒發生什麼,好像又發生了什麼,一些人為了想要的生活繼續或努力著(夢想太太崇高了太不現實了,我更喜歡「想要的生活」),一些人放棄了曾經的山河湖海,回歸到了廚房晝夜與愛中。


《立春》簡直是小城文藝女青年最好的自傳。

也許你我她身邊都會有這麼個姑娘,可能喜歡文學,可能喜歡音樂,也可能喜歡畫畫。她三不五時蹦出的某句話,哼出的某個調子,都讓我們驚為天人,在如此面目標準化統一的環境里,居然有這麼不一樣的人,太讓人羨慕了,或許你我她本身也就是這樣的姑娘。王彩玲是的,在一個灰撲撲的縣城,會唱歌劇是多麼不得了的才華。所以,她渴望,她期待,憑藉自己的才能離開這個小城,綻放光彩。去北京,唱歌劇,在如此世俗庸常的生活里顯出自己的樣子,這大抵是王彩玲人生中最大的慾望。小城中的文藝女青年又何嘗不是?他們大概不只一次告訴自己,希望有那麼一天,我的文字也好,我的繪畫也好,我的曲子也好,能帶我離開小城中按部就班的生活,找到自己的舞台,掙脫結婚嫁人生子的固定女人命運。

在這樣的姑娘心裡,夢想是泛著光的,愛情也是。他們並不一定期待王子騎著白馬從天邊馳騁而來,但一定幻想有那麼一個男人——欣賞她的才華,理解她的所思所想,在她每一次長吁短嘆之時,都能準備好妥帖的寬慰之語,所謂的靈魂伴侶。當王彩玲看到黃四寶因畫畫而抑鬱不得志時,眼睛亮了,彷佛看見了自己。他們都是被小城困住的年輕人,空有一身才能,卻無法施展,日復一日地掙扎。同病相憐,或者被男色迷惑,她迫不及待地向這位落魄的年輕人獻上自己純真炙熱的愛情。可是,浪子怎會向愛情屈服,現實總會打臉。當彩玲被黃四寶揪到操場上清算時,那一刻,愛情死了吧。彩玲穿著自己縫製的演出服從古塔上縱身一躍,天真的文藝女青年死了吧。生活里的那麼些時刻,向那些原本意氣風發的文藝女青年狠狠地潑一盆冷水,讓他們看清幻想下現實幹癟的樣子,讓他們歸順小城原有的生活秩序。

然而,王彩玲不是脆弱的文藝女青年,歌劇不是一時的慾望,是她一生的念想。所以,她可以拒絕周瑜的示好,依舊唱。在觀眾零星的廣場,她穿著廉價粗糙的演出服,自信滿滿,情深意切地唱,雪花點點落下。這一刻,大抵是她這一生最接近夢想的時刻,最光輝燦爛的瞬間。但是,現實的壓力從未消逝。她在監獄裡探望自己的同類——愛好芭蕾的胡金泉為了擺脫同性戀身份的困擾而性騷擾婦女被捕,墊著腳尖,轉著圈,告訴她挺好的,她不能自抑地哭泣,是因為她明白了,那個愛好歌劇的自己要徹底地死了。她無法打敗現實,只能被現實打敗。我們都曾以為自己能成為生活里最特別的那一個,然而生活會在某個你不設防的瞬間,按下你的頭顱,告訴你,你終究要回到普通生活里。這是不少小城文藝女青年的無奈和心酸。

王彩玲動搖了,在貝貝找她輔導的時候,她是拒絕的。可是,當貝貝聲嘶力竭告訴她自己多麼想唱時,彩玲心裡的嚮往又活了。她可以因此停下辦理北京戶口,自願出錢幫助貝貝。可惜,這是一場騙局,一場讓人絕望的騙局。王彩玲心裡那個文藝女青年因此真正地死了。她終於要回到了普通生活里。領養女兒,贍養父母,甚至賣起了羊肉,她終於踏踏實實地生活了。這是小城文藝女青年逃不開的套路呀,叛逆之後的順從,藏著多少淚水呢。

王彩玲最後的結局的確不是所謂的圓滿,但是,我卻不覺得消極和悲觀。作為一名小城文藝女青年,面對現實的枷鎖,她一直在試圖抵抗,最後,她選擇了不結婚而領養女兒,已然是一種勇敢。儘管放棄了自己喜愛的歌劇,但是,她帶著女兒到天安門,還是說明了她心裡依然存有那片可以逃離世俗的凈土,只是她可能不會再重返吧。

王彩玲的故事,是小城文藝女青年的寫照。我們都曾撲騰著翅膀想要飛向天空,而事實上,天空如此遙遠。


超級值得看。

哲學,心理學。

人格和情感的對撞,理想和現實的糾結。

適合慢慢品味更適合對號入座。

不,這不是荒誕,當能力撐不住夢想的時候,當習慣逃避現實欺騙自己的時候,當分不清自己為什麼活著的時候,將如何,能如何。

每個角色,都好疼。


「我曾經跨過山河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失去了一切,轉眼就飄散如煙,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絕望著,也渴望著,越哭越笑,平凡著。」當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光亮時,你是否還能在黑暗與深淵之中,繼續向前挖掘著未知的,不知通向何方的光亮?就像王彩玲在一片蕭瑟的秋風中,蹬著她那僅剩的財產一部破舊的自行車,頂著風,向前艱難的,騎行著。騎行在她的人生之路上。

她艱難的生長著,在這片似乎容不下她與她們的土地上生長著。

如同莫言的著作《豐乳肥臀》書名一般,王彩玲的出場與她之前的歌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矛盾的就如同王彩玲糾結的一生。一位擁有天籟嗓音的歌劇老師,儘管她長得抱歉,儘管她身處鄉村,但她永遠高傲的昂著頭,好像自己是個芭蕾演員似的,在一群"凡夫俗子"穿行,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她可以臉不紅心不跳的編出自己的"成就",抬起眼皮看著隔壁比她美貌數倍的鄰居,對僅有的追求者說出"我不想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但還是她,主動獻身於認識數日的小畫家,在火車上說出:"是不是就因為我長得丑。"這種自知之明的話。明知道只有靠關係才能登上舞台,卻年復一年的到北京。如同去年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凱特布萊切特所演的《藍色茉莉》中的女主角一樣,她是一個有著自知之明的自欺者。前者是由巔峰跌向低谷,後者是明知攀不上巔峰,但兩者都自欺著,當自己身處巔峰。就像影片中其他的追夢者,王彩玲、畫家、芭蕾男,他們自欺著,他們都明白什麼是現實,但都不去承認。所以只有承認了的光頭歌手成功了,因為她看清了。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如同他們一樣,矛盾著,自欺著,是這片土地容不下我。其實,若能自欺一生也很好,但可悲的就是,我們總有一天會意識到是我們把人生的悲哀,硬甩到時代的悲哀上。

她無奈的順服了,在被這無法獨活的世界碾壓過後。

"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我發現,我像根魚刺一樣,軋在很多人心裡" 說完這話後,芭蕾老師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堅持對抗著這個世界。王彩玲她自己會不計代價的付出只為讓光頭歌手成功,但她也會為了女兒的生存而去用彈鋼琴的手切豬肉。我原以為在縱身一躍後、在頂風前行後她不會再畏懼現實。但她再自欺也發現自己不僅僅存在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她不甘寂寞,但更不堪委身於平凡,沒有選擇找尋一個湊活的伴侶,而是選擇了直接領養一個孩子。在最後,她看似回歸平凡,但再次來到天安門廣場,望過去,慢慢的還是自己在歌劇院中的身影,儘管唱著還是"上帝,你為何如此無情。"。如芭蕾老師一般堅持對抗著,如王彩玲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如光頭歌手不擇手段的。方式不同,內心卻是同樣的。而唯一妥協的畫家,永遠也配不上結尾處導演的致敬。他真正的被馴服了,抹掉了內心深處的自我。就像在一條黑暗的隧道之中,你我本都是向前追尋挖掘陽光的人,挖到一半,發現了手電筒,有的人就忘記了陽光,拿走了手電筒,而有的人,卻在打著手電筒,往前繼續挖掘,或許永不見天日,但他們心中有光。

生長和順服,是藝術上永遠的矛盾。人生尚存之際,那個無數個受壓的王彩玲們就在頑抗。在結尾,我同導演一起,向那些反抗著的、矛盾著的、糾結著的挖掘者們致敬。因為其中一個挖光者寫過我很喜歡的一首詩: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昨晚剛看了這部電影,今天來看看有沒有共鳴的。相對那些熱映電影,內容實在是少。忍不住來寫一點。之前看書上 有寫蔣雯麗演的很棒,就很好奇的去看,當我看到她的時候,驚嚇的不要不要的,仔細看很久,聲音也確信是她。過程中我覺得很窒息,歌劇院求職被拒,獨自唱起,跪在了地板上,落淚……舞蹈老師跳舞,紛紛離開的市民,恥笑著交頭接耳,為了圓別人身上自己曾經也有的夢,放棄了北京戶口,得知真相摔門而出,故意侵犯女學生後,獨自跳舞,獄中墊腳尖……很心塞。那些不願平庸的人,寧吃仙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的人。感覺也是挺悲哀的結局,都還是對現實妥協了。也許是在在告訴你追求夢想的時候,也不要忽視身邊的幸福吧,陪伴父母,天倫之樂。不知道該怎麼說了,看到最後帶著小女兒開心唱兒歌的溫情,比一開始孤苦一人的時候更想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彩玲……


每年的春天一來,我心裡總是蠢蠢欲動,總覺得會有什麼事發生,但是等整個春天都過了,什麼事情也沒發生。我覺得有點兒失落,好像錯過了什麼。

這是立春的經典台詞,我不會寫影評,就像不會寫論文一樣。不知道為什麼,看完就深有感觸了。

一向不反感文藝片,因為但凡給我內心留下點東西的,還是文藝片。

王彩玲遲鈍,一意孤行,所以容易被人欺騙,可以選擇被誰欺騙,卻不可以選擇被不被欺騙。西北的風凜冽地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有夢,所以要追,四處碰壁還得佯裝清高,夢,終究是夢,也終究得醒。從自己編織的七彩雲跌落,摔死多好,可是還得苟延殘喘。

固執的人,對待愛情,也是那麼剛愎自用,沒有女人的矜持和嬌羞,就那麼一相情願地去愛了,義無返顧地為愛犧牲,卻被所愛的人唾棄。有的人註定孤獨,曲高,不一定和寡,偏是生不逢時生不逢地卻偏要追逐陽春白雪,所以必定和寡,必定孤獨。

春無蹤跡誰知?春天來了,可什麼也沒有發生。。。。。。

立春一過

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

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

風好像在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

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

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


一直都沒有看過《孔雀》和《立春》的我在一個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面前還是偷懶選擇了《立春》。是啊,我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電影愛好者,就連顧導的另一部影片《最愛》我也是前兩天剛剛看過一遍,當然我也沒看看過什麼《微愛》,所以我也不過是打著「文藝」的幌子招搖撞騙,以為自己寫過幾篇文章,投過幾次稿子就高人一等了,以為看了幾部常人不知的電影就技高一籌了。

嗯對沒錯,至少現在我還是這麼以為的,但是我們每個人不都一樣嗎,都活的像另一個城市裡的王彩玲一樣,為了自己心存的那一點孤傲掙扎著,是挺一無是處的,但是我和你不一樣,至少我還在掙扎著。我的掙扎可能也沒什麼用吧,但是總比你本身就沒什麼用還不知道掙扎強。

「每年的春天一來,我心裡總是蠢蠢欲動,總覺得會有什麼事發生,但是等整個春天都過了,什麼事情也沒發生。我覺得有點兒失落,好像錯過了什麼 」。

攝影師出身的顧長衛在別人的電影中聚焦著各式各樣的美,但那些美都不是他自己的,都是在幫別人渲染著些什麼,但在自己的電影中就不一樣了,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而不僅僅要只通過攝影中的細枝末節表現出來,還要囊括著台詞、人物形象、細節等等等等的表現。春天好像總要發生些什麼事兒似的,在希望之後總得有絕望阿,要不怎麼在絕望之中繼續尋找些希望呢。

&<1&>

王彩鈴,一個被稱為那個年代文青的人,她也只是當時的芸芸眾生,在那個年代被稱作夢想的東西有多不起眼,從拚命追求到夢想破滅再到釋懷。

在剛來到這個師範學校的時候她顯得那麼孤傲,也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強撐著,做了許多不堪的事情,閑言碎語也傳遍了大街小巷。剛開始因為長著一副拿不上檯面的長相而被大部分男人所排斥,但好在大家還都尊重她是個搞藝術的人,被一個我們稱作「大城市」北京的地方蒙蔽著,因為她在北京「進修」過所以有高人一等的資格,因為馬上要有一個「北京戶口」所以對誰都不屑一顧,但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是錯的阿,她還是什麼都沒有,從始至終都什麼也沒有。

有人說周瑜是整部片子里唯一真心對待王彩鈴的人了,只不過王彩鈴太心高氣傲了才瞧不上他。我覺得並不是阿,周瑜接觸王彩鈴的初衷顯得那麼不純粹,他對王彩鈴說「咱們倆條件都不怎麼樣」,這種直擊王彩鈴自尊心的言語深深的刺傷了她,為了所謂的「感情」跟多年的哥們反目成仇,最終也什麼都沒得到嘛。好像故事這麼發展是對的,孤獨的人只不過是因為孤獨才追求著自己所謂的「感情」,所以終究得回到孤獨。

&<2&>

其實人性真的是個亘古不變的話題,每個人說都自己搞不懂人性,但每個導演還都想在自己的影片中的某個邊邊角角把人性的劣根填充進去,哦對了,當然還有躲藏在黑暗中熠熠發光的那點殘存的善良。

王彩鈴是個令人討厭的人呢,她不過是一個這個城市的一樁醜聞,從始至終都沒有人認真欣賞過她的歌聲,在縣城裡人們聽到她的歌唱擁擠的人群都散開了,廣播里總是回蕩著她的歌聲也沒有人會駐足欣賞。就算是第一次給周瑜上課時,她也是一副自我陶醉的樣子,好像突然有了一個忠實的觀眾,怎麼能不好好演奏一番呢?其實根本沒有人想聽,不過是孤芳自賞罷了。

說著去北京進修,也不過是看看自己的「戶口」辦的怎麼樣了,在劇院門口等著開場二十分鐘後的降價門票,多麼庸俗的人啊。故事發展過程中的她一直被塑造成一個造人唾棄的文藝女青年,用一種不堪的方式留住黃四寶,其實她說的的沒錯阿,不過是因為長得不好看才不被別人喜歡。好像瞧不上身邊的所有人,導演把她塑造的如此不堪,但其實她只是孤獨阿,不然怎麼會在遇到胡金泉時主動示好呢……

挺讓人討厭的吧,這種種的種種,但是故事最終還是反轉了,她幫助了「絕症」女孩來到北京參加合唱比賽,沒錯最後女孩是成功了,但付出的代價確實投進去自己也打算在北京買戶口的資金,她沒怨言,因為在王彩鈴看來這個女孩跟她一樣都有一種對藝術的執念,而且不想放下了自己的尊嚴和虛榮去幫助這個女孩,她的這一行為讓我們也徹底改變了對原來對她有偏見的想法,不過最後挺絕望的,被欺騙的那個人是她阿。好像這就是讓我們看到希望之後的絕望吧,還有人性的善、惡誰又說的清楚呢?

&<3&>

影片的後半部分有一個鏡頭的鏡子是破碎的,鏡子里的人正是王彩鈴,這暗示的就是悲劇內涵吧。夢終究是要破碎的,誰都想用逃避現實的方式安慰自己,然後繼續佯裝清高。

我們都一樣,不過是內心的孤獨感在作祟而已,渴望安慰也需要被理解,最終還是得笑著擁抱生活阿,曾經的王彩鈴說自己 「寧啃仙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但是她最終也沒有仙桃,但也沒有選擇爛杏啊。因為她選擇領養了一個孩子,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呢,她找到了嗎?其實我也說不準,但我寧願相信她是真的釋懷了,雖然我依然覺得這是個悲劇,但是一切都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春天真的該過去了,過後我把一切視為平常。

好了喉嚨里的那根魚刺沒有了是不是痛快多了呢,可是你們不知道,一根魚刺的消亡就代表著另一根魚刺的出現,因為這個社會上的人,這輩子都不可能不吃魚。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在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

是阿,每個人的堅持都像個笑話,黃四寶為了考進美院堅持著,周瑜為了所謂的「詩和遠方」堅持著,胡金泉為了讓自己顯得「正常點」才不得不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最終呢,不過是感動了自己罷了。

但是,這也就足夠了。


非常棒。

人物在自身的困境之中如何試圖尋找出路,各自為夢想付出怎樣的努力,面對不被常人理解的世界,最後只能與現實妥協的宿命。

看完之後不由地唏噓,這裡面有藝術與現實的矛盾,有人的自由與命運的矛盾,有性取向與社會傳統價值觀的矛盾。刻畫的絲絲入扣,讓人回甘許久。

每個人,到底如何尋找人生的出路,如何處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好像根本找不到答案,又好像冥冥之中告訴我們,堅持與放棄全在於人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足夠強大,把自己逼上絕路的人往往是人自己,引人深思。

五星。


貼一篇電影課的作業

春天終於來了。

春風輕輕一吹,城市又開始充滿朝氣,大地也褪去了白色的外衣,好像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的。

王彩玲的歌聲又響徹城市的上空。

「我一貧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爺就給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這,我是個廢物。」唱完一首歌后的她這樣說。

王彩玲自卑又自負。

沒有北京戶口,所以被人瞧不起;沒有姣好的面容,所以找不到工作;沒有背景,所以不能指望別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就是這樣大。可她始終揣著一絲關於夢的殘念。王彩玲是個老處女,她說不想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怎麼不想呢,只是她愛的人不愛她罷了。王彩玲對待愛情和對待夢想同樣偏執,黃四寶離開她的那天,她穿上華麗的演出服尋死,好像要把愛情和理想一起埋葬。

只是老天爺沒讓她死成。可那又怎麼辦呢?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在忙著生就是在忙著死。沒有了愛情,她只剩夢想了。不能依靠別人,那就依靠自己吧。她一貧如洗,空有一副好嗓子,只有相信自己能唱到巴黎歌劇院去。也許她始終不肯低頭,除了有對唱歌真正的熱愛之外,還因為沒有人能給她一個女人所需要的其他東西。儘管周瑜對她有著真摯的愛,可她不愛,那隻能不愛。

另一個偏執於夢想的人是黃四寶,他立志做第二個梵高。他畫王彩玲的裸體,不得志的時候在街頭宿醉,他和她住在一起,卻在認為王彩玲玷污他們之間關係的時候選擇了離去。王彩玲對黃四寶是無私的,她不在乎黃四寶對自己有沒有價值,卻用自己對黃四寶的價值來留住他。她為他放棄進北京的機會,卻在決定留下來的時候被告知,黃四寶並不愛她。黃四寶庸俗自私,只愛他自己,因為王彩玲丑啊。只需一句「你一走我會很失落的」,就動搖了王彩玲去北京的想法,讓王彩玲誤以為自己真是那唯一一個懂他的女人,卻不曾想黃四寶並「沒有那麼高的境界」。

周瑜也有夢。他狹隘,因為愛著王彩玲而真實地嫉妒黃四寶,只是他的夢還得皈依現實——愛情也不例外。

獄中的胡老師說自己穿的布鞋和舞鞋差不多,還能立腳尖兒的時候,王彩玲忍不住眼淚,扭頭離開了。胡金泉笑著在她的眼淚中立著腳尖兒起舞,看到她離去,他沉默著走向了手銬。

影片中有一隻上帝嘲諷的手,不斷捏碎人們的夢。春天本是希望,是溫暖,是生長,卻帶給這些人冬天般的寒冷。我們看到的是普通人的夢如何一點一點被現實打碎,這些除了夢想一無所有的人最終屈服於命運,當初年輕時的衝勁已經被一股叫做生活的風吹向遠方。諷刺的是,當初他們有多麼飽含激情,最後就有多不痛不癢。

電影中大量的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與電影主題緊密相連。王彩玲唱到《慕春》的時候,眼裡飽含深情,那一刻,她居然也是漂亮的。她不善言辭,只懂在歌聲里表達自己。

野火燒不盡,春天再次來臨的時候,她那顆理想的種子又在心裡蠢蠢欲動,似乎只等春風吹過,它便能夠發芽。

王彩玲為夢狂奔了大半輩子,鬱郁中成了個文藝老青年,所以當年輕女孩高貝貝出現的時候,她選擇相信女孩,希望這個夢能在女孩身上得到延續。直到高貝貝說自己欺騙了她的時候,她奪門而出,夢想到這裡終於止步。她走進了婚介所。

結局影片中幾個主人公的命運出奇地相似,除了高貝貝因為「特殊手段」實現了歌手夢,其他人都成了生活的階下囚。也許在別人眼裡,那隻不過是拋開浮華不切實際的夢想之後回歸的正常人該有的生活,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選擇這樣的生活有多麼無可奈何。

影片的風格很直白,卻有壓抑的性的慾望。所謂春,正是慾望膨脹的季節。可是在那個理想不能被一無所有的人實現的時代,好像什麼也做不成,什麼也沒資格做。黃四寶畫王彩玲的時候樓上傳來的聲音,隔壁小張老師未來得及送出手的「東西」,黃四寶自以為的「玷污」,胡金泉對女學生的侵犯……都是性的壓抑,都是理想易碎的年代人們逐漸扭曲的心理。

顧長衛的另一部藝術片《孔雀》有著同樣樸素動人的力量。影片結尾處的獨白「我恍惚記得,爸爸走的那天,很快就是農曆立春了」和《立春》建立了隱秘的聯繫。春天到底意味了什麼。

這兩部影片很克制,沒有洶湧的情感,沒有大肆的渲染,呈現的是再平淡不過的鏡頭,不像在講故事,而是在還原故事。對白平常卻打動人。靠近生活又崇尚藝術,電影的節奏很慢。立春立春,可這春好像從來不曾真正地「立」過,灰色的基調總給人壓抑沉悶的感覺,於是對春的渴望更加強烈,卻始終不能如願。

生活中有明確的法律的制約,而人心卻各個不同。李安曾說電影就是講其中的模糊地帶,這就是藝術。的確,生活如果太平靜,太一帆風順,人們就需要《立春》這樣的片子提醒自己,人生真正該追求些什麼。就算只作為旁觀者,就算無法感同身受,一路看下來,也應該會引起很多思考。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難多了。可是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看完別人悲劇的一生之後,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為主人公的命運感到悲哀之外,自己也會得到些許的安慰。正如片中王彩玲說因為她丑,因為她不幸,才有人願意把她當朋友,因為不管別人遭遇了什麼,她都是那個墊底的。這不是心理陰暗,而是扭曲的現實世界教給她的「真理」。

世間唯有真心和夢想不可欺。影片的最後,王彩玲和收養的女兒在天安門前唱著童謠,恍惚中聽到了遠方悠揚的歌聲,王彩玲幻想自己終於站在金碧輝煌的歌劇院里,那應該是最後一次了吧,理想主義者被現實無情地打敗,不屈不撓在這裡反倒成了笑話。

「每年春天一來,我心裡總是蠢蠢欲動,覺得會有什麼事要發生;但是春天過去了,什麼都沒發生,就覺得好像錯過了什麼……」王彩玲等了這麼多年,只是在等一個機會,當她終於不再去張望,春天也許就真的來了。

來年春天,願王彩玲和像王彩玲一樣的人都接受生活恩賜的幸福。


少林足球里說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沒有什麼區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或大或小。但更多的是王彩玲這樣的人,不是沒夢想,也不是不堅持自己的夢想,而是我們生來其實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水平只能達到那個層次,除非毅力真的驚人,那樣的人又有幾個,堅持的代價都有哪些,我們承擔得起嗎?就像那個芭蕾舞老師,最終因為受不了輿論外界的壓力而選擇了監獄,但他堅持了自己的初心。

有人說在當時那樣一個大背景下沒辦法,生活就那樣,但放在現在社會不也一樣嗎,現實的無奈,外界的壓力,有多少人最後不還是妥協了。在無數個失敗後,一部分人活成了黃四寶那樣,徹底變了,不知道若干年後,他可還記得自己當初的夢想,一部分活成了王彩玲那樣,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妥協於現實,心裡還有一絲希望,卻無能為力,最終也許他想寄希望於下一代,誰又能說清又不是一個悲哀呢?

這部電影展現的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不是一個小人物的悲哀,而是現實中大部分人的悲哀,永遠記住,現實中多的是王彩玲黃四寶這樣的人,永遠記住,生活多的是無奈與妥協,這就是我們這群小人物的悲哀。

即便如此,還是要在追逐成功的路上繼續前行加油


我只能講,真是極其精雕細刻的作品。從各個角度講都讓人除了稱讚無他可說。

相比現在爛大街的國產劇,賀歲劇,除了賣點坐賺點錢,還能做什麼。

中國有真么好的作品,這麼用心的作品,立意深遠的作品,讓我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了信心。

顧長衛,蔣雯麗。。但是單從電影上來說一定贊一個


好多自稱電影迷的人,從來沒跟我聊過這部電影,但這部電影絕對值得看上兩遍。在一個渾渾噩噩的紅塵俗世,想要保持點自我,該有多麼的艱難。不管想成為梵高一樣的黃四寶,還是渴望去巴黎歌劇院一展歌喉的女主角,還是最後在監獄踮起腳尖的男芭蕾舞蹈家。PS,我比較欣賞周瑜念普希金那段~因為他的性格比較像我


不知室友在那裡找到了這部電影《立春》,就跟著一起看了。作為一個自詡的偽文藝小青年,自然有不少感觸,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談談這部電影。

(劇透預警)

電影概括開來就是一個小鎮的文藝女青年,愛唱歌劇,容貌不佳。在小鎮上顯得格格不入,覺得周圍的人庸俗,並直言「我不想過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這發生愛情」,非常倨傲,對愛慕她的鍊鋼廠工人周瑜不屑一顧,同情境況相似的黃四寶,卻被無情拋棄,愛慕芭蕾舞老師胡金泉,胡卻只想跟她假結婚以逃避別人的口舌。最後還被想去參賽的「癌症」小女孩欺騙。經歷這一切後的王彩玲領養了一個女孩,賣起了羊肉。

女主角因為喜歡歌劇而顯得於周圍人不同,夢想是唱到巴黎歌劇院,但當她身處在一個十八線的西北小鎮,這個夢想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心高氣傲的她一開始就斷然的將追求者擋於門外,當然最後為了補課費而為其上課,但她的不屑溢於言表。但我認為她也是在看臉,周瑜跟黃四寶,還有後來的胡金泉一比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一點,但論態度,周是單純的被她的歌聲吸引,而黃四寶明顯是沖著她可能的北京身份,並嘲笑過王的進修生身份。而且其貌不揚的周瑜也絕不是一個大老粗,他能朗誦普希金的詩,所以他的心中也是有詩意的。但女主至始至終都沒給過周瑜好臉色,並說了句「寧啃仙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

女主要的理想伴侶是跟他一樣不容於世俗的同道,當她滿心歡喜的跟黃四寶踏上北京的火車,以為即將開始美好生活,黃無情的打碎了這個夢,告訴她只想認她做姐姐。到北京應聘中央歌劇院,卻連一個勤雜工都應聘不上。當她強行給人事秀了嗓子後,人事只是淡淡的回了句「好了, 知道你的唱功了」扭頭就忙自己的去了。更是給女主潑了一盆冷水,也讓觀眾體會到可能她的唱功僅僅只是異於小鎮上的人,並非就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倨傲則顯得有些討人嫌了,不被認可似乎也是理所應當。

更具諷刺的是一個女孩找到她,請求她幫幫自己,以在即將到來的歌手大賽中取得名次。看著小女孩,王彩玲似乎看見了自己,不僅教她唱歌,還把自己辦戶口的錢拿出來幫忙疏通關係,最後贏得的確是欺騙,女孩通過哭慘取得了王彩玲的信任,也取得了觀眾的同情拿了二等獎。這樣的例子是不是很眼熟,選秀節目的選手都要講自己的身世如何悲慘,為了夢想又如何努力;寫詩、寫文章的人如何幸苦,身處底層寫出了樸素的作品即被大肆宣揚。評價的標準不是才華,比賽成了比慘,這是誰的悲哀。

比起王彩玲,劇中對藝術追求最為純粹的是胡金泉,這個芭蕾舞男老師,因為對芭蕾舞的熱愛,可以十幾年如一日,沒有世俗的野心,只是單純的跳著自己的舞,教著學生,而且教的是其它的舞種。為了對抗世俗的偏見,他想選擇假結婚,被拒後選擇了更偏激的方式,強姦未遂女學生,在監獄中的他笑容依舊燦爛,因為裡邊也能跳舞,說著就穿著普通的布鞋踮起了腳尖,那一刻,令人動容。

最後王彩玲領養了一個女兒,賣起了羊肉,褪下冷漠倨傲的偽裝後也顯得更加可親。與家人一起的場面其樂融融,電影最後定格在王彩玲帶著女兒在天安門廣場前唱歌。

生活也並不全是庸俗,擁抱生活不代表就妥協生活,依然可以唱自己的歌,沒必要滿身尖刺一定要跟這生活掙個你死我活,心中留下一片詩意的自留地,自在歌舞。


曾經自命不凡 她給女兒取名小凡

電影《立春》里,小縣城的王彩玲熱愛歌劇,在一家學校做兼職音樂老師。長相不大受人待見,性格在周圍人眼中更是怪異。她對歌劇的熱愛,在全縣城更是無人理解。王彩玲自命不凡,一心要去北京,要唱到巴黎,但始終沒走出小縣城。

大齡獨身女青年,一輩子未婚,後在福利院領養了女兒。年輕時自命不凡的王彩玲給相依為伴的女兒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

也許因為有了女兒,也許因為,唱歌劇不能當飯吃?曾經自命不凡的王彩玲,在大街上賣起豬肉,抄起把一看就很重的大刀,在一塊砧板上當街剁肉,稱重,結算。熟稔,不易,親切。

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地方,王彩玲也曾有過追求者,一個胖胖的臉上泛著油光腦子有點靈活為了追她假裝對歌劇感興趣的當地普通工人。但王彩玲拒絕了。

據說,「達西先生」在天堂。有人說,碰到個「差不多」的就嫁了,婚姻是契約是湊合過日子不然還想怎樣。

王彩玲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

不過,王彩玲對歌劇的熱愛,也正是她可愛的一面,儘管這路非常艱辛。每個人的路不一樣,無法簡單粗暴地判之於對或不對。

自己的路自己走,覺得哪裡不對了再調一下。冷暖自知。

有意味的是,她給女兒取名小凡。也許因為,吃過曾自命不凡的苦,希望女兒做一個平凡人。

自命不凡確實不好。不過,王彩玲同學沒有放棄對歌劇的熱愛,只是,她學會了更踏實地生活。

在認清了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為王彩玲點個贊。


竟然沒有人回答,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多維度去看,我覺得更多的是想融入圈子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假如你是個數字天才痴迷於數字你解出了千百年來無數奇才都沒有解答出來的一道難題,你欣喜若狂想告訴宿舍的同學可是他們沉浸在AV與LOL之中根本對你的問題毫不感興趣並且覺得你就是個傻缺書獃子!

正好中國科學院里有很多像你一樣熱愛數學的人。你想去哪裡跟他們學習交流分享成為一個像華羅庚一樣的大神。你努力奮鬥折騰幾次各種原因導致你沒有進去身心疲憊的你走進宿舍剛要推門你就聽到室友說:哥幾個知道那個傻逼書獃子為什麼要進科學院么?他啊想出名跟那華羅庚一樣被編進教科書!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