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如何看待信佛、行善、卻不給寺廟捐錢的人?
受長輩的影響,佛法的普世價值對我影響很大,我會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 另一方面,我十分抵制向寺廟捐錢,個人認為在僧人的生活已經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這筆錢直接用在公益上行善更符合佛法精神!由於進廟不捐錢,經常會受到鄙視,甚至有兩次直接被趕出來了(沒挑事,沒佔便宜,單純拜佛),對此我產生了許多疑惑,希望有高人能從佛法的角度解答:
1. 佛祖如何看待信佛、行善、卻不給寺廟捐錢的人?2. 捐錢在佛法中能否抵消業障?3. 不捐錢是否會抵扣功德?
非釣魚,感謝各位高人的答疑解惑!
謝邀!原則上,我們只向內觀,覺觀自己的身口意,例如:題主針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有些疑問,上網詢問,這整個過程,都可是自己練習覺觀的好時機,若沒貪嗔癡最好,若有貪嗔癡,自己就能覺觀到自己的一些執著等的展現,做的完美最好,做的不完美,也別大驚小怪,通常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好處在,若自己知道自己有更完美的路可走時,我們通常會選擇較完美的路途走,這是人的通性,只是暫時因習氣,可能改的慢些。
佛陀教導我們:自依、法依、不異依,也就是先跟佛陀學習覺觀自己的身心表現,了解自己如何如何就會:犯錯造就惡因緣,也了解自己如何如何就會:練習善因緣。
先學習覺觀,經過自我的練習熟練,這都靠自己,也就是自依的一種展現。覺觀自己的身心熟練了,若有煩惱或疑惑時,如題主這次的經歷,就可覺觀自己的各種身心展現,若有煩惱,我們稱煩惱為苦,就可開始練習覺觀苦,覺觀苦非常熟練之後,就可能會發覺自己漸能覺觀到與苦相關的念頭,這時就可開始練習覺觀苦相關的念頭,如:(渴)愛、(執)取、(習性)有等,我們稱這作覺觀苦集,能覺觀到苦集自然的也可能覺觀到苦滅,非常熟練之後,自己會悟出如何才會有苦,如何就不會產生苦,而自己悟出滅苦之道,我們稱這為開佛智慧(見緣起)。能開佛智慧,就是知法的人,就可開始"法依",也就是開始修行,能做到這些(自依、法依),就不須異依了。能見緣起的人,有覺觀的能力,自己有疑惑時知道自己有疑惑,自己有貪嗔癡時知道自己有貪嗔癡,被習氣牽著走時知道自己的習氣正在輾轉。每個人若知道如何能完美就會想要完美,但很少人能當下就完全改正,所以,才會有悟後起修的說法。
人生在世,時時在累積自己的資糧,不只是題主在累積,題主所見所接觸的所有人,當他起心動念就在累積資糧,請看這篇回答:恩情也是一種因果嗎 ? 他的報應又是什麼 是現世報還是來時報回到您的問題,您若能做到完全的心不隨境轉,慈悲隨緣的過日子,遇到別人問您這三個問題,您會如何回答?(是教他繼續的被這些問題牽著走呢?)(還是教他能夠內觀開智慧,過著完全不被任何因緣、境界等牽著走的生活呢?)
感恩!
祝福!信佛是要去踐行佛陀的教導,否則和信春哥沒有任何區別;
布施行善可以獲得福報,但並不是佛教所追求的脫離輪迴;
供養僧團可以獲得福報,但是對象指的是正法僧團,而不是類似那些住別墅,娶幾個老婆,賣點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的「法寶」賺大錢的上師仁波切。而且《律》禁止僧人收受金錢。
寺廟本來的功能應該是弘法的場所,僧人本應該是三衣一缽,乞食為生,不捉金錢(參見《律》)。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打著佛陀的名號騙人,這是很清楚的納入排除標準。如果給這種寺廟捐錢,和老大爺被電話詐騙自己還心甘情願沒什麼區別,甚至適得其反地加深大家對佛教的誤解。
自己造作的惡業自己必須承擔後果,不能和善業抵消,這可以說是因緣法的基本常識。已經證悟的大覺佛陀和聖者阿羅漢在入涅磐之前,色身都要受果報,佛陀晚年有背痛的疾病,阿羅漢也會被人殺害。但凡認為做什麼事情可以抵消惡業,這都不是佛陀的教導,而是偏向於耆那教的外道思想,是被佛陀駁斥的。
很多人去拜佛進入的誤區:所求的東西如錢,權,色,家庭美滿等在佛陀的教導里是苦。結果自以為在拜佛,其實拜的是自己的慾望,求的是更多的苦。動機,方法,目的都錯了,自己還樂此不疲。出了寺廟大門又回歸世俗生活,然後自我安慰心靈已被洗滌,拿一些大慈大悲,殊勝功德的想法減輕自己貪念帶來的負罪感。
因為現在這種緣木求魚的情況太多,其他人本來可以接觸到佛陀的正法,就因為不加思索的從眾心理跟著親戚朋友去燒香拜佛,最終和不良寺廟形成了願打願挨的惡性循環。
如果周圍都是這種商業化的寺廟無處可去,還不如在心裡默念三遍「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然後自己通過閱讀經典建立起佛教的正確認識並付諸行動,無論是持戒還是修習止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實在要說有什麼好處的話…天天對著佛像磕頭倒是可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畢竟廣場舞擾民嘛~佛陀原本就立戒禁止比丘收受金錢,比丘只要具備基本生活所需即可,受蓄金錢往往使得比丘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享樂而敗壞。所以秉持佛法 行善 不給寺廟捐錢為善,反之導致比丘破戒為惡,抵扣功德。
1. 佛祖如何看待信佛、行善、卻不給寺廟捐錢的人?
讀了很多佛經,沒有說一定要捐錢。捐錢自願的事,佛經中指出,捐錢是一種財布施,布施將來有福報。但經文中也沒說你必須去捐錢,還說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安慰鼓勵是種無畏施。平時不干擾他人不生氣,作義工出力,幫助他人,禮敬父母師長都是布施。只為了撈錢的,是不會說布施有很多方式。強迫捐錢的地方,大概是因為那些看門的自願者、大爺大媽不太懂,有時回勸你捐。有些景點,是旅遊局辦的。常行布施可以去人的慳貪(慳吝,吝嗇),慳吝導致貧窮無財。2. 捐錢在佛法中能否抵消業障?
功德令業障重罪輕報。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匯遇時果報還自受。捐贈又不讓人知道,是陰德,最好了。3. 不捐錢是否會抵扣功德?不會抵扣。可以選自己喜歡的道場,布施多少不拘。推薦閱讀: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歧視愚昧,從我做起
※別用世俗的優秀簡單評判孩子的成長
※先入世再出世
※不世俗的人就真的不好嗎?就真的在別人眼裡是奇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