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無目的旅遊是怎樣一個狀態?

不做什麼專門準備,一個人上路,能有一段美妙的旅行嗎?/無關乎叛逆與逃避,只是願生活中多一抹色彩~


大一的夏天懷揣千把塊就從廣州跑到了上海,第一次一個人跑那麼老遠。當時沒做攻略,也沒想好去哪,不認識人,地圖都是下火車之後才買的——下火車那時都懵了,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後來隱約想到找個學校吧,學校裡面應該有便宜的賓館,於是就找地圖找公交,去了華東理工大學。到的時候已經晚上了,發現還挺偏的一個地方,說去找朋友給混進去了,結果轉了一圈校園發現校內的賓館不便宜!至少沒我想像的便宜吧,於是就出來了。想著回市區,坐上車,好吧,到了總站才發現坐反了方向。這時已經太晚沒車了,只好步行走回理工大。完了累壞了,坐在理工大校門前校碑的大理石底座上,遠處有個網吧,但當時完全不想動了,後來就躺在人家斜立著的校碑上睡著了。四點多醒來,萬籟俱靜,也不冷,路燈明晃晃的。

等了兩個小時終於有第一班車,回到市區,吃過東西,又開始閒蕩了。步行走了一條街又一條街,從南京路這端走到那端,不知怎麼趴在商場里麥當勞的桌子上睡著了。不知道睡了多久,被一個老頭拍醒,估計以為我昏迷了。我站起來,腦袋漲漲的,整個人渾渾噩噩,彷彿一條金魚缸里的金魚,周圍的人說話的聲音都像包著氣泡,走出室外又遊盪了半個多小時才醒過來。還記得那時遠遠地看著對面街走來的俊男美女說說笑笑,突然有種落魄的感覺,我為什麼會在這呢。

後來終於找了一個50塊一天的小旅館休息。誰知第二天竟來了颱風,整整颳了兩天,街上淹成汪洋,還有人被倒下來的電線擊中身亡。第三天我出門時水還能淹到公交車的台階。那真是與世界隔絕的兩天啊,每天與小電視為伴,幸好我入住前買了香皂、洗漱用品和一些食物,現在回想起來還記得那狹窄的房間里瀰漫的薄荷香皂味兒。

颱風過後我乘著颱風過境後的清涼又在上海閑晃了兩天,基本上也沒有特定的目的地,有時想如果找不到地方住找個大廈的樓頂躺一晚看星也挺好。

後來去了蘇州、南京,一身邋遢頭髮蓬亂,被警察盤查過、嚇跑過中學的女孩紙(想問路來著)、在火車站睡過。也不是完全沒有目的地,通常就是看地圖看有什麼想去的地方然後坐公交去。這趟旅途讓我愛上了坐城市的公交,沿途的街景、市民以及他們的拉家常都入目入耳,非常有趣。

十天後回家,在火車上不知是不是因為疲累生病發燒了,到廣州後要家裡人開車來接。結束了這無厘頭的旅程。

總的來說,一個人亂跑的感覺,還是孤單了些,很多感受和想法都沒法與人分享交流。但漫無目的的流浪、暴走,彷彿既抽離出自己的生活,又穿梭於別人的路徑,有新奇,有刺激,有疲憊,有迷惘;磨破了腳、累得像只狗一樣、又不得不繼續前行的時候,很希望真的有一隻流浪的小狗來陪著一起走走。沒有目的的好處就在於不需要目的,看到了什麼都是收穫,沒有既定計劃的催促,沒有要去哪裡的迫切,它適合當你腦子比較空、裝得下任何東西的時候,那樣的話可以是一種不錯的經歷。


九十年代初,唔,當然是上個世紀,石康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然後就開著他的白色捷達一路向南狂奔,開到兜兒里只剩下(但願我的記憶靠譜)400元剛夠折返回北京為止。賈平凹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沒有買車,他跑到飯店買了一盤平常很喜歡吃的炒肉。我覺得石康當時漫無目的旅遊的狀態可以比照賈平凹參考。當然,貌似石康的鬱悶靴微濃一些。他跟丁天差不多同時起步寫作,人家作品都獲獎了,他還是一個人晃晃悠悠。後來,石康跟王胖子一起玩兒吉他,所有的人都覺得無論從嗓音條件還是彈琴技巧,他都勝王胖子一籌。但是王胖子從一曲《同桌的你》搖身一變成為老狼,石康只好把吉他默默扔進床底下。2011年,石康在美國買了一輛寶馬X3,又一次一個人漫無目的旅遊,這回開了6萬多公里。那時候他的狀態,我覺得可以用「無狀態」形容,畢竟已經人到中年。謝邀。


發現~

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在路上可以發現很多東西,很容易給自己驚喜


背包到火車站,買了最近或者中午或者晚上或者去海邊或者其他關鍵字的火車票。

在車上定好青旅或者住宿點,然後打聽去哪玩,也有自己在百度地圖上找找又沒什麼山就去了。

在下火車的時候買好下一站車票。

累了,就買張回程票回家。


一個人的旅行

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感覺沒有什麼特別的feel

一個人 在機場 孤零零 拖著行李 的孤獨感

一個人 在街頭對著地圖 自言自語 尋找下一個目的地 的 恐懼感

更可能是 對著美食一陣狂拍 心裡卻暗暗希望朋友也在 的遺憾感

再或者 和旅途中認識的新朋友 相見恨晚的喜悅感

也或者是吃驚 幸福 甜蜜 悲傷 困惑 等等

任何一種感覺

但這全需要 出發前的充分準備

具體點來說

是一種從書本的虛無的知識轉為實際生活體驗的過程

而不是一時腦熱衝動的行為

更多的是一種 大體上看似的漫無目的的旅行

其實 還是要做點旅行前的準備工作

至少不小心迷失了方向

自己還是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喜歡這樣的旅行是因為

可以在未知的地方 發現更好的自己

我會告訴你 我在異國街頭

自己一個人做了一天的公交車

卻在下車的時候

發現自己又回到早上的出發點么

但是也感謝這次 漫無目的的旅行

讓我知道 自己有著無限可能

但是這樣的旅行 一次足矣

會上癮的~


完全漫無目的也不大可能,沒有旅行經驗的多遭些罪,真要發現一個意外的美景疲憊的身軀又能體會多少?有旅行經驗的漫無目的其實目的早已在心中,不過是到了這個地方再決定下一個目的,經驗足夠了,就會有驚喜。所以,沒有任何旅行經驗或者經驗不足的還是不建議漫無目的……當然,二那麼一次也許也不完全是壞事。


其實這種事情我在日本旅遊時就想過,我也沒認真做過什麼規劃,重要還是覺得規劃如何出行如何安排時間太繁瑣了。具體可以見我寫的一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32432


毫無目的的漫遊?別,我勸還是有點目的好。

我目前一個人在杭州玩了將近一個月了,估計可能還呆二十多天。在我出行的時候,準備四個基礎目的,現在完成了一半左右。在旅行期間,也在不斷根據新的事物做出的計劃,同時產生一些小的支線的目的,主體上類似於合軸分支的生長方式(半不確定性),副體方面,則幾乎是完全的不確定性。

目的是什麼?是你做出判斷的基準。

基準很重要嗎?基準很重要,因為做出合適的判斷很重要,因為早上能起的來很重要。

一個人若是沒有目的,那麼他整個的旅行生活就是完全的不可控狀態,而完全的不可控狀態,百分之九十九除了無聊得不到任何有益處的東西,而剩下的百分之一得到的可能是失控的狀態。失控這種東西在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因為如果你沒有一個原本的根(與事物或人的聯繫)的話,那麼周圍的環境對人本身的映射會不斷放大,如果同時你還是個比較內向的傢伙,那麼結果可能很糟糕。

話說回來,個人認為,無目的的漫遊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當然可能也是為了找到些問題的,因為一個人的時候,人會非常的敏感,這時候可能會有些靈感,還有就是,旅途中遇到的異質化思維對於人的創造性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的,而且一個人的可變性要比兩個人要好很多。

另外如果想要磨礪心性,一個人也許徒步旅行是個很好的選擇。一個人拖著個跟死狗一樣的身體,望著前後都幾乎無限遠的道路,黑暗不可抗拒的降臨後,你能知道什麼是絕望;之後能知道,絕望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再後能知道,可以做的只有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能知道,與自己說話這種事情究竟有多久沒有發生;能知道,應該時刻的保持警惕;能知道,路上的風景多麼美麗;能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沒有注意的事情。

另看鬧海叔所說的故事,石康狂奔6萬公里,可能他自己早就給出自己答案,能夠自圓其說,讓其無話可說,但總歸是有那麼點不甘,所以自己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些什麼,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抑或是是什麼其他玩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補充點東西吧,這也是旅途上看到的,頗合我口味,所以加了幾句把它當作了狀態。

桑調元有三言,

其一,「不通群經不足以治一經」。吾猜為「,不群無以做比較,無比較則易與事實漸遠。

其二,「不知史法,不足與以談」是猜,無自定規者,談以說教而非探討,自是于思無益。

其三「不博研象,緯度,山川,方名,器數之岩跡,不足以窮遐極幽」亦猜,無所知而游,則僅看風景熱鬧罷了。


那時,青年人不斷思考,卻什麼答案也得不到,於是他們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無數答案和觀點就已將我們包圍,於是我們去旅遊。——《逍遙騎士》影評


林語堂本人是很推崇漫無目的的旅行。下面這幾段摘自《生活的藝術》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旅行的真正理由實是在於變換所處的社會,使他人拿他當一個尋常人看待。

  由一個童子領著到深山叢林里去自由遊覽的享受,他有機會去享受在餐館裡做手勢點一道薰雞,或向一個東京警察做手勢問道的樂趣。得過這種旅行經驗的人,至少在回到家裡後,可以不必如平時地一味依賴他的車夫和貼身侍者了。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絕不知道他往哪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屠隆曾在他所著的《冥廖子游》中很透徹地闡明這一點。――這遊記我譯引在下文裡邊。他在某處陌生的地方並無一個朋友,但恰如某女尼所說:「無所特善視者,盡善視普世人也。」沒有特別的朋友,就是人盡可友,他普愛世人,所以就處身於其中,領略他們的可愛處,和他們的習俗。這種好處是坐著遊覽汽車看古迹的旅行家所無從領略的。因為他們只有在旅館裡邊,和從本國同來的遊伴談天的機會。

  最可笑的是有許多美國旅行家,他們到巴黎之後,必認定到同游者都去吃的餐館中去吃飯,好似藉此可以一見同船來的人,並可以吃到和在家時所吃一樣的烘餅。英國人到了上海之後必住到英國人所開設的旅館裡邊去,在早餐時照常吃著火腿煎蛋,和塗著橘皮醬的麵包,閑時在小飲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車時,必很羞縮地拒絕。他們當然是極講究衛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絕沒有和當地的人士在精神上融合的機會。因此也就喪失了一種旅行中最大的益處。


想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在適合的年紀,做自己想做的事

忽然興緻來潮,說走就走

以及什麼都不知道,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

還有如你所有,只願生活多一份色彩

很多很多

能否有一段美妙的旅途這得看你如何去理解,你覺得什麼的事情才能被冠以美妙

有人希望有一段難忘的邂逅,知己,或是良人

有人希望撥開生活的迷霧,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人希望藉此放慢生活節奏,體會體會另一種足跡

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境由心生。


可以當一個旁觀者,遠離鬧區。

不會為上當而懊悔,會因為意外收穫而喜悅。


最沒有目的的一次是:某次有同伴的旅行即將完成一半,原本的計劃是一起接著去另一個地方,同伴轉道回家看望家人,我順道看望在那個城市的弟弟。臨時被我看到一張去往相反方向的廉價機票,於是凌晨買了機票,白天就飛去了那裡。

是在到機場的時候才開始查酒店信息,看起來合適的總是滿員,所以到了那裡再找地方住。

最開始的兩天,也不知道要幹嘛,基本宅在房間了,餓了隨便找個店吃飽順帶買些零食水果繼續回房間宅。為了躲避人潮洶湧的店,誤闖好多家異常冷清的飯館,幾乎擔心進去出不來那種。。

還好死宅的狀態僅維持了兩天,我出門了。

有參加一個剛好遇見的陌生人生日聚會,大家都不熟,吃吃烤串,聽歌,吹牛。

有騎車去一個灣口看日落,為了蹭網蹭冷氣,在一家冷清的店和店員閑扯聊天一下午,看她逗鄰居家的狗。日落玩往回趕,大爬坡的時候,聽到背後慢慢跟上來的摩托聲音....

有一個人騎車沿著地圖走,被突然一場大雨淋透,路還越走越窄,沿路都是買建材的小店,都不敢停下來。但看到雨後沒有人的海邊絢麗的晚霞。

也有參與當地騎行俱樂部的一日往返,認識一幫有趣的小盆友,都很照顧體力不好的我,直到現在還有聯繫。

也有被當地人表白,告訴對方我有喜歡的人,所以sorry...

開始宅的那兩天做的計劃,因為一些原因沒實現。

總的來說,還挺有趣的,如果提前計劃,行程肯定不會是這樣。


之前去武漢去廣州之類就是,雖然之前有看過點旅遊景點不過沒做計劃

每天睡到自然醒,叫個早餐外賣,在酒店也能吃到本地特色還是不錯的

因為買的幾天的地鐵通票,就坐地鐵坐到哪玩到哪,上地鐵時查查有啥景點就去。

路上看到好吃的就吃

回酒店繼續叫外賣,夜宵啥的

生活啊

那麼多目的來幹嘛

出來玩就是享受嘛,睡到自然醒,想吃啥吃啥,搞那麼多計劃多麻煩,是吧


你開始學會和自己對話,和這個世界對話。


我旅遊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是什麼陶冶情操,沒有這麼高尚。


剛從雲台上回來,被凍了兩天,出發前還是做一些規劃好一些,比如山上就比平時冷一點,多帶點衣服什麼的還好。另外,我出發前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出發,因為有牽掛,不遠行。雖然有朋友在身邊,但畢竟不是自己最愛的那個人,有些分享,還是無法詳述。


我從自身經驗把這種漫無目的的旅行分成兩種 一種是沒有閱歷沒做好規劃的懵懂狀態的旅行 只知道那個地方好至於好在哪怎麼吸引自己毫無所知就跑過去 自己的經歷就是高考後去西湖玩 當時買了票就跑到杭州了 至於去西湖要看什麼玩什麼 到杭州火車站怎麼去西湖一無所知

第二種是喜歡那種漫無目的旅行的狀態 甚至有時還會帶點衝動 我覺得這是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一種生活的體驗


如今春花爛漫,處處是風景


漫無目的的旅遊 是一個 漫無目的狀態


總是要積極、樂觀、主動一些才會有美好經歷的,太被動的話就得有個明確的目標。

其實你確定要出門就已經是目標了,餓了吃,困了睡,這些在旅行中是必須要解決的,而解決這些東西的過程就變成了經歷。再加上不內向、不被動,心裡期望值不要太高,總會有個不錯的經歷的。

不過事後可能會後悔當時太懶而錯過一些經歷


推薦閱讀:

天啦嚕 | 澳洲竟藏著這麼個後花園,進去就不想出來了!
耶路撒冷為何分為四個區?
正收益住酒店真不難,例如現在就有一個
寒流要來了,希望老天允許我,國慶前完成活動
湖北有一個地方叫恩施,恩施有座環山電梯長688米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