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卻很少提倡老子?
楚王有一張寶弓,名叫「繁弱」,有一天他拿著這張弓,帶著名叫「忘歸」的寶箭,去雲夢澤打獵,結果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張弓居然丟失了,不見了。
這下急壞了楚王左右的人,他們紛紛四下里尋找,這時楚王說:「別找了,丟弓的是楚國人,撿到它的還是楚國人,有什麼必要去找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索焉」)
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了,他不禁連聲讚歎,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楚』字就好了」(「去其『荊』而可矣」)。
這話傳到老子的耳朵里,他也不禁連聲讚歎,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人』字就好了」(「去其『人』而可矣」)
==============我是故事講完了的分割線===============
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楚王顯然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在他看來,楚民族是一個整體,楚人丟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它,無論是哪個個體,但這張弓依舊保留在楚民族內部,這就夠了,所以不用去尋找。
但孔子則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說「去楚則可」,也就是把這句話變成「人失之,人得之」,在孔子看來,楚王把人類分割成許多民族,這是不可取的,人就是人,哪怕不是楚人,而是晉人、秦人、齊人、宋人,甚至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得到,都是一樣的,這許許多多不同民族的人,其實是沒有差別的,這把弓始終是在人類社會中存在。
再看老子,我們可以稱老子是一個宇宙主義者,他說「去人則可」,也就是「楚失之,楚得之」。請注意,這裡沒有了人,而楚也再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代號,失去了人的「楚」,在這裡是一種作為自然、或者說是宇宙的符號。在老子看來,這把弓是從自然中來的,現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無論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終存在於宇宙當中。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老子的著眼是如此的宏大,以至於他下意識的將「人」忽略。在老子的體系中,「人」雖然還存在,但和草木石頭的一樣,並沒有什麼超出的地位,這也就是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孔子不同,他所注目的就是人類社會,是現世。所以馬廄失火,他問「傷人乎」而不問馬,子路問鬼神,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教育則是人世之大事,人類文明傳承的關鍵所在,因此對孔子來說,教育是一生所致力的。
但對老子而言,教育這事情,終究是人類的行為,老子怎麼可能會注意到這麼渺小的事情?在他看來,這也太low了。
所以,孔子是個教育家,而老子不是。
所以,我們提到教育時總說會說孔子,而不會說老子。
==============我是題外話的分割線==========
評論里有人說,老子曰「去人則可」,是對孔子話的修正。
我們來看原文,這段話出自《呂氏春秋》: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文中說「孔子聞之曰」,又說「老聃聞之曰」,顯然兩個句子是並列關係,而非承接關係。孔子所聞的是楚王的事迹,而老聃所聞也是楚王的事迹,這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才通順。而且孔子說「去其荊則可」,老子說「去其人則可」,顯然也是並列的。
如果老聃聞的是孔子的話,那應該說「老聃聞孔子之言」,而不是現在這樣兩組並列的描述。謝邀 @肥肥貓
第一次被貓老大邀請,感覺好榮幸啊~~
中國傳統文化,按照我的理解,分為兩塊:經和權
經就是從孩童到天子所有人都要恪守的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性問題;是人人都要遵守的;這部分書籍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代表;不光是民眾,天子一樣要好好學的
權就是非一般的行事原則,是為人處世居官從政的權變;並不是人人都能學好人人都能駕馭的;這部分書籍的代表就是老子五千言
經是基礎,而權是上層建築
舉個比喻來說,經相當於武功中的內功心法,強身健體用的,比如九陽神功,易筋經;學了沒壞處
而權呢,相當於武功中的劍法,奇招多,見效快;但卻並非人人都堪學的;因為裡面講了太多的權謀詭詐,帝王心術;劍法能傷到自己,更容易傷到領導
統治者肯定希望臣民多學些經,少學些權啦;因為那樣民風比較淳樸,容易統治
不過,一般這並沒有什麼卵用;知識分子真正入仕,一翻碰壁後;早晚要與權結緣的
而有經學基礎後再學權,培養出的人物更為刁鑽頭疼;因為這種人既會權術,為人又穩重找不到漏洞
曾國藩就是個典型例子因為孔子是教育家,老子不是啊。孔子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修書立說,好為人師。老子呢,則是「愛信信不信滾別打擾老子飛升」,據魯迅《出關》記載,《道德經》只是:「寫子出來末,總算弗白嚼蛆一場哉。阿是?」
原因一,天朝古來都是「外示儒術,內尊黃老」,天下太平時用孔孟保太平,亂世時用黃老治亂世。所以能掛水時就最好別開刀。現在天下太平,凡眾只看前而少思後。你說,你事業平步青雲時讓你功成身退,怎麼可能嘛。道家就是要叫你「功成,名遂,身退」。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是出不了第二個曾文正公的。回答中也有不少人覺得道勝於儒,只是這個時代,你若是能做到「里仁居上」,能堅持「不遷怒,不貳過」,我一定跪舔!
另外一個儒被看重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靠朱熹那幫人,然而卻被這些搞理學的人玩壞了。唐宋時是崇道的,為什麼?李世民想老子也姓李啊。所以那時道教甚至是國教。明之後尊孔之風盛起,為什麼?因為朱熹啊,因為朱元璋想自己也姓朱啊,就要和朱熹攀血脈。大傢伙兒可以百度一下看看四書五經是誰給定的。之後的文人就被框在「格物致知」里幾百年而無法掙脫。哪裡知道,理學雖然號稱是傳承先儒之法,實際上骨子裡就是道家和佛家,從道佛那裡學了點皮毛還反過來噴道佛是出世鄙用的。您說可笑不可笑? 後來的人看到理學家的虛偽,卻反過來要打倒孔家店。所以我認為也許不是儒道的問題,是後人的問題,所謂恐聖畏賢。先賢對於我們來說的一個弊處便是使得我們不敢獨立思考了,而人云亦云。如是而已。
個人鄙見。老子的書,是君道。面對的受眾是帝王聖人。一般人,也教不好。學的人,也不容易學的會。萬一教好了,更是麻煩。一個社會,全是帝王聖人,不是亂套了嗎。
孔子的書,是臣道。面對的受眾,可以是帝王的任何臣民。百官學了,可以成賢達,治世能人。百姓讀了,可以知禮儀綱常。總之,對社會和諧太平來說,益處太多了。教育實施上,孔子的書,也容易教的懂,可以大面積傳播。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老闆,你要教育培訓你的員工,有兩本書可以選,你會讓你的員工讀《老闆守則》還是讀《員工守則》?哪個老師上課願意一口一個老子啊?
道家思想太消極,小孩子讀了會有離群避世傾向。等到有了一定的知識水平,對世界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再去讀道家更合適一點。
中國教育雖然不提倡老子,但是實際上是行的老子之法。雖然提倡孔子,但是跟孔子的教育已經不搭界了。
孔子作為第一位老師,論語裡面的教育思想是很多的。主要包括有兩類,一類是教育方法,比如有教無類,教學相長,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事問,等等;一類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比如見賢思齊,古之學者為己,克己復禮,等等。——孔子教育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君子(從政者),進而效法聖賢,恢復周禮。
你看看現在的教育,現在的教育是教人做聖賢嗎?學生絕大多數時間用在數學、英語、語文等知識學習上,用在考試上,大家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他人為名利,畢業出來找不到好工作,工資低了,就說讀書無用了。正是孔子反對的學習態度:「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不就是典型的老子提倡的教育效果嗎: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從老子的時代背景看,無知肯定不是指沒有自然科學知識,而是對政治社會知識無所知。中國最聰明的大腦都在想著怎麼在美國留下來、怎麼進投行、怎麼進BAT,怎麼創業,30歲年薪還不到一百萬愁自己人生好失敗啊。除了一幫渴望穩定、追求不高、沒有信仰、智力一般的人去從政,大家都忙著升學、找工作、發財創業,搞「實其腹,強其骨」的事情,國家就治理好了,當今中國真是大有前途。要是都像孔子那樣,教出的學生一個個都跟他一樣紅著眼睛到處竄,就是為了找「哪裡可以從政啊!」豈不是要天下大亂(從某種意義上講,孔子的教育還是在台灣啊)。
簡而言之,孔子是制度內的改良者,老子是體制外的旁觀者。
感覺樓主的回答很不了解老子吧。老子的觀點是一種大的觀念,是自然與宇宙的和諧,把人與螞蟻可以等同,老子的道德倒退並不是為了人類而著想的,而是自然,人類老死不相往來往來小國寡民更多的是為了自然,為了更多其他生物的和諧而來的,並不是簡單的人類的道德觀,用人的觀點來形容老子是很淺薄的,只能用一種更大更廣闊的宇宙觀來看老子的聖人不死才能更好的發現其中對於自然的尊重。總而言之,老子更多的是自然觀宇宙觀,人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點點,而不是孔子包括現有哲學體系的以人為中心的哲學觀
我認為很簡單:1.孔子的言行對後世現實社會的影響更大。2.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更容易讀、容易普及。《道德經》到底講什麼,直到現在也達不成共識。「道可道,非常道」,就光這個開頭,搞不好就有一兩百個解釋。。。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不能說啊
孫子曰: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 (順便想起來就說一下孫武,沒別的意思)據我了解,中國學生學習老子之後最少會有八成以上把無為這個思想用在不寫作業上。
鮑鵬山還是誰說來著:商君書韓非子掛在房樑上,論語和孟子就拿在手裡,道德經還有莊子塞在枕頭底下。
這個問題太好了,前兩天還在想。
個人觀點,老子對個人修養十分看重,強調天道,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需要遵循天地間的「大道」。但是這個「天道」是什麼,就要你自己去摸索。孔子強調規範,這件事能做,那件事不能做,做這個好,做那個不好,細節規定的清清楚楚,你照辦就行。
打個比方,孔子是小學教師,從一加一開始教,照著做就好,受眾多,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老子是博導,偶爾上大課,背著你在黑板上寫推導過程,洋洋洒洒一大黑板,也不管你看懂沒看懂,最後對你點點頭:「嗯,是不是很簡單?」更過分的,給你一個課題,你自個兒去琢磨吧。所以對學生個人素質要求太高,可操作性太差,廣大人民群眾不能接受。
你要是普通人,你選哪一個;你要是教育者,你選哪一個;你要是統治階級,你選哪一個?老子境界太高,又出世,講究虛靜。這個一方面沒法向一般智力的人講,講了以後也是誤解或疑惑。而孔子說很實際,沒那麼多形而上的東西,講都是禮義仁智信這些道德品格,具體而又有操作性,大家一看就懂了。而且講究入世忠君愛國守法,勞心者都喜歡。
這兩個不能比的,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就好像史鐵生與劉慈欣一樣,後者也很深刻,但是就是大家都能讀的大眾文學,而史鐵生的作品不是寫給一般普通人看的。
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老子誰也不願意教,要不是被攔截下來,恐怕現在我們都無法得窺道德經
私以為三觀形成的時期是人的中學時代,我們學到的課文大多數是推崇儒家的,那我們也不可避免的受孔子影響多一些。老莊的文章教材中收錄的也有,但很少。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老莊思想需要機緣,這個不是教育來的,甚至說教育這種方式是違背老莊思想的。我雖然做事遵循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骨子裡覺得自己是道家,想做到出世和入世的平衡。中華歷史數千年,最吸引我的卻是魏晉風流人物,儒家克制人性,而道家解放人性。再多說一句,中華之所以為中華,儒與道永遠是永不枯竭的文化泉源,是中華文明之根。
《道德經》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大家安安生生的,你耕田來我織布,結果拿著本書滿世界宣傳還收學生搞傳播,你這不是給國家添亂嗎?
所以我們能坐在客廳里嘲笑希臘人。
因為中華文明是割裂的,並不是一個整體。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基督教文化圈自稱是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明明是一群蠻族為主的游烏合之眾,非要說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
可是無論蠻夷怎麼裝,他和文明人內里的哲學思想其實是完全相反的。羅馬人縱慾,基督徒禁慾。希臘人認為地圓。基督徒認為地平。邏輯實證主義變成信仰的純潔性。共和變封建。哲學思辯變成燒死異端。就這樣。愛琴海就變成了中世紀。
所以基督教一方面要自稱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另一方面打壓和曲解希臘文明。然後一群一輩子只洗兩次澡的狂信者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去解釋希臘哲學。那結果自然是慘不忍睹的。
中國的情況類似。先秦時期的中國和統一之後的中國在文化上出現了斷層。秦本質上只是當時的蠻夷之地,滅了六國之後清洗了六國的人種,隨後焚書坑儒。這樣無論從文化還是基因上已經和之前關係不大了。隨後的中國人挖出孔子的哲學解釋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此顯得高深和正統。這種行為本質上和那些毀滅了羅馬之後焚書坑儒然後再找幾個羅馬哲學流派粉飾自己教義的基督教士們的行為是類似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中華文明和希臘文明的相似性就更多了。中華文明並不落後。希臘文明也並不先進。在黑暗的中世紀里。歐洲文明停滯了千年之久。那個時代的歐洲人把無知當作文化。把真正的創造和探索當成是異端。他們毫無文明可言,可是卻引以為豪。可是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歐洲迎來了文藝復興。可是中國依然在黑得深不見底的中世紀里徘徊。
從這個角度上講,孔子不會一直興盛。而老子終將復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請您仔細品味一下這段道德經的節選,想想這種思想和當今中國所提倡的主流價值觀的差異,然後也許您就會明白了。
老子是修仙的。
我覺得因為老子算是專業搞哲學的,哲學這門學科,要到了大學才會有比較深的研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它確實不好懂。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沒有人沒事就捧著一本黑格爾的《小邏輯》讀。所以,也沒有人沒事就把《道德經》掛在嘴邊。
孔子是執意求官的待業青年,老子是醉心山野的西部牛仔。
前面的絕大部分答案不忍直視。通病有二:1-混淆了老子的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2-忽視了老子思想的根本假設。
一、這個假設就是老子的歷史觀:人性退化的歷史觀。在老子看來,原初的人性是極好的,但是社會的發展使其日益墮落了,這種墮落的表現就是,有了「機心」,也就是機變,類似異化,比如說,奇技淫巧會使人性情懶惰,從而躲避勞動。在社會的「進步」下,人的本性中毒已深。
二、只有在這個前提預設下,才能繼續分析老子的思想。正是基於這種歷史觀,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國:返性歸真(回歸淳樸自然本性)後的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這種狀態下的人(在上的人和在下的人)才是完美的人。
三、針對當時許多大學問家招搖過市的現狀,老子提出了實現理想國的必經之路:絕聖棄智(後半句是民利百倍)。他痛心疾首地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就是說,人性原本遵從於至高的「道」,但是被一些低級的標榜仁義的「聖人」降到了「仁義」的地步。而他的後繼者莊子近乎失態地罵道:聖人不死,大道不止!也就是說,像你們這樣的平庸之輩存在一天,真正的道就得不到弘揚!這裡的聖人基本上是針對老子以外的各種大家,大道自然是指那些低級但又流行的仁義禮智等了。
四、因此,老子的教育(用教化更合適)思想總結而言是:愚民。在當時的主流和現在的觀點看來,這都是反智反文明的。但是,如果簡單理解為「使民愚昧」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老子看來,愚民的意思是使人回復到原初的淳樸天性中,不僅不是貶義,實際上是褒義。具體操作是:(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類似養豬。
---------------------------------------------------------------------
簡評這是一套完整的邏輯結構,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1--我們難以有效質疑他的前提設定(歷史觀),因為,種種跡象表明,道德的墮落是文明進步的後果之一。而且,這種想法並非老子一人,即使到了近代,法國碩儒盧梭(梁啟超這麼稱呼。盧梭沒有上過大學,但仍然是不世出的大家。)也是這麼認為的。2--老子的後生---莊子,把老子的理論進一步概括後,得出了他的理想國:上如標枝,民如野鹿。意思是,上層人閑淡,像是高枝搖擺搖擺;下層人閑的蛋疼,像是野馬脫韁狂奔。總之就是這麼一個狀態:上和下都無知無欲,快樂逍遙,世道也海晏河清,平安無事。加上前文提到的愚民辦法,一個極權國家的輪廓出現了。
3--比較而言,首先,孔子的教化思想和老子的教化思想都有為權力服務的自覺,而孔強於老。孔說:為政之道,譬如北辰,居其位而眾星拱之。老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孔的思路符合一個權勢人物的自高自拔心理,老卻是在勸君主治國不要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孔子才周遊列國,總想討個父母官,為兒女們服務一番,老子才騎著青牛雲遊山野,出關就消失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其次,孔子的教化較老子的教化更有操作性,更親民,更積極也更符合實際。這兩點就是老子在教育領域被輕視的原因。
4--最後說明,首先,以上只是從教化的角度來比較孔老思想,當然更多是從老子這一方面講的;其次,如果單從政治思想和治國手段而言,孔和老在帝國時期受到的推崇可能不相上下(外儒內法應是不錯的)。怎麼不提倡了?粑粑就經常教育我說:一心一意跟老子走堅定不移聽老子話
孔子重規範,老子重權謀。善學孔子為能臣,善學老子為能將。
儒家重智,道家反智。教育要尊老子,行啊,老子說:絕智棄聖。那大家不用再討論教育了,因為已經從根本上否定掉了。
因為儒家教育適合統治黔首們。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因為那時候要爭霸權,儒家是不受待見的。後來到了漢武帝,有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宋朝又有了程朱理學,其意義就相當於把馬克思主義列寧及中國化了。所以作為一個革命者,就要批判孔老二,例如康梁和毛;而到了維穩時期,就要把孔子抬出來了。中國的權謀始祖應該是太公望,不過太公望的奇書都失傳了,比如《太公陰符》、《太公兵法》。至於老子,應該是學了沒什麼用吧。
孔子曾經向老子問學,那些說老子講「出世」「無為」「修養」的人,呵呵。老子表面上搞得離政治很遠的樣子,其實骨子裡極為追求權力。他所謂的「出世」「無為」根本不是叫人真的「出世」和「無為」啊。其實他老奸巨猾得很。
為什麼孔子被提得多呢?因為後世尊孔孟,孔子的理論和理想被孟子這白痴根本就念歪了。你們所講的「孔子」其實大部分都是「孟子」講的了。孟子高喊口號,這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太好學習了。所以,講來講去,就是《論語》里的斷章摘句,哪有完整的理論體系。
照我看,孔子老子都不值得提。真正自成一體的哲學家是莊子,但是有人提嗎?有人講嗎?有幾個人懂?《論語》開頭3句和老子的「道生一,,,,」,也就會念這兩句經了,有啥可說的。唉。諸多回答,包括最高票的和次高票的回答。沒有一個真正懂得孔子,也沒一個懂得儒家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也沒有一個人懂得老子的思想,牛在什麼地方,都是以不知以為知,而誤人子弟,也是一種悲哀。
--------------------------因工作繁忙,一直未能更新,今天且作第一次更新,----------------------------------------------------------------------來談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先說孔子以及孟子墨子及其門徒們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什麼?
簡單來講就幾本書:《左傳》(春秋,穀梁,公羊都是類似故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墨子》以及《禮記》還有失傳的《樂書》,至於《周易參同契》以及孔夫子著的《十翼》,《系傳》還有註解的易經,基本上由於孔子水平太差,腦子太笨,看他註解的不如看原文更加簡單直接。 譬如《易傳》里孔子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一開始就有什麼貴賤、尊卑、剛柔,其實是扯淡,還有什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仁?」「見賢思齊,見不孝而改之……」 本質上他所講的無非就是秩序,他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試圖在春秋群雄爭霸的列國,建立起一套能以魯國執天下牛耳,全部臣服於周天子的腳下的一套秩序。 這套秩序的核心是:君權>臣權>民權,父權〉子權,兄權〉弟權。然後下等人都是魚肉,理應被上等人輪;在一個社會,當皇帝的可以為所欲為,當臣子的就是滿足皇帝的一切需求,即便需求不合理,但是皇帝就是天!同樣臣子滿足皇帝的欲求後,就可以對下級為所欲為,然後下級可以對平民為所欲為……而這套體系最重要的是滿足了權貴的對自身地位和維護貴族等級制度的需求。至於什麼仁義道德,只是孔子認為當皇帝的應該有皇帝的樣,下面的人應該要理解國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上面的人都有仁義道德。然而仁義道德這種東西,在人本性善惡二重性下,特別是沒有法律制約的情況下,基本上不存在。故即使是上位者,為所欲為,下位者也必須樂於拍馬屁和承受。 之所以推出這套理論,孔子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當官。就是通過周遊列國推銷他的這套理論,可以拍君王們的馬屁,然後把君王們伺候爽了。他就可以為所欲為。 只是當時群雄割據,大家重視的是拳頭即王道。而這套倫理,一旦自上而下推行下處,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使各個國家內部的百姓和大臣們都失去那種「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血氣,使得各國百姓容易管束,少些君臣相殺,父子相爭的局面。 然而,各個國家的情況是,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都信奉儒家,必然最直接的就是軍事上面必然不是其他國家的對手。軍事強大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而保證軍事強大的最重要的就是士兵們有勇猛有血性,而且有紀律——秦國商鞅立法後,以法治國,從而逐漸建立霸權!在當時,如果某個國家擅自搞儒家,這個國家毫無疑問,分分鐘被周邊國家推平! 也即,儒家思想的作用在於,使得臣民各守本分,而將臣民的思想從「如果上樑不正,我第一優先的是換梁」改造成「上樑不正,我第一優先的是想辦法讓上樑正!」至於仁義忠孝,都是慢慢衍生出來的。
至於孔子生前被各國不待見的原因,在於各國都面臨著兼并和擴張,內憂和外患,根本沒有一個相對穩定和安定的環境。隨時都處於攻打與防守的輪換之中,隨時都有國君被殺權臣被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立足的根本就在於武力,而不是什麼仁義道德。
而孔子死後,混戰之後的各國在相互的爭鬥之中,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停戰期,故而,推孔子的這套理論,有利於內部政權穩定,從而孔子的各弟子在各國都混得還行。再說孟子!
孟子的所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也!」「人之初,性本善」等等也只是繼承發揚孔子的所謂提倡貴族和君王們要有仁義道德,而不是強制規定君王們必須有道德!而且對於無德的君王也沒有什麼法律制約!所以人性的弱點必然導致的君王大臣們的惡性!所以荀子就說:「人之初,性本惡!」 至於孔子說什麼:「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韓非子就一針見血:「不賞無功之臣,懲惡不避有罪之臣!」而太公望&< 六韜&> 更是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所有人之天下」否定君權天定!
墨子的「兼愛非攻」,更像是頭腦發熱的邪教頭領,居然鼓勵弟子們放棄家庭,舍小愛而有大愛,太小看人性最最本原的獸性和自私,太小看人心之惡的一面,所以在春秋時代就想搞共產主義,只能是一種夢想和幻想!
綜上,所謂儒家思想,孝道和臣道,本質上給人灌輸的是一種服從權威的理念,而不是啟發人的智慧天性的理念,帕拉圖在《理想國》一開始建立的就是現代文明國家的雛形,國家要有教育,要有法律有軍事等等,西方人最重視的就是啟發思維和啟迪思維。而儒家思想就是壓制思維,和扼殺思維,想要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卻不知真實的世界,即便是夫妻也基本上同床異夢,居然還要世界所有人之有一個夢想,不是扯淡嗎?
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備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儒家思維就在於削平不同的思維,試圖將全體國民統一在同一個思維下面,這是一種愚蠢和愚昧,對於人性的束縛和壓迫歷盡千年,依然牢不可破也只是一種悲哀。
當年毛澤東最正確的一件事毫無疑問,就是文革砸了孔家店。只是可惜沒有徹底根除,然後又被抬出來,耀武揚威!而看毛選,覺得真正中國能稱之為思想巨人的也真只有毛了。而他雖然文革犯了不少錯誤。但是這個人在49年剛立國就敢於跟當今世界第一強國在國門之外大戰一番,這個人在63年正是三大自然災難嚴重的時候,毅然出兵拍平印度!
我只看他湖南農村調查報告中一句話:實事求是!這一句話翻譯到現在就是接地氣,其他扯淡!他把自己變成了神話,至少比什麼安拉基督耶穌釋迦牟尼乃至孔子為神要強一千倍!因為他深知凡人就像螞蟻一樣愚昧,是群盲從無思想的動物,需要崇拜,如果沒有,就崇拜一具具泥胎木偶。既然如此,乾脆由他來充當那具木偶。那麼千百年後,必然地會將一切舊思維橫掃一空!
所以——我的承認,毛澤東思想偉大,正確!對於蠢人們,信奉孔子,宗教,還是強制信奉毛澤東思想更加地有利於社會進步!只是當今魯迅已經被趕出教科書,再過幾年,估計毛澤東思想也要滾蛋了,然後就剩下孔夫子腐朽的思想被借著弘揚民族文化的口號抬進教科書,然後什麼弟子規,什麼千子經又出來招搖撞騙,禍害無窮!
至於道家思想,為什麼牛鼻?且聽三刀道來!
孔子當時去見老子,老子壓根不屑於見! 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孝而改之」,老子就說:「民不尚賢,使民不爭!」什麼意思,孔子是說,你們這些煞筆屁民,看著那些有錢有權的薩,別去看那些窮鬼,多向有錢人學習;老子的意思,幹嗎要去在乎那些有錢人,老子就是喜歡舞文弄墨,撫流雲而自憐有什麼關係,幹嗎只有一種價值觀,人不同,應該有不同的價值觀才是正途——這便是這兩句話背後的潛台詞較量!老子的思想總被人誤以為無欲無求,卻不知最最核心的不是無為,而是無為無不為,無有相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上士問道,勤而實之——也即實事求是;中士問道,若存若亡--孔夫子那筆的理論,下士問道,大笑之——煞筆們什麼都不懂,終日隨波逐流,人人亦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的德就是不是什麼屁道德,自己做好自己的,實事求是。而整天鼓吹什麼倫理道德的基本上沒幾個好鳥,無非是忽悠傻子!
所以毛澤東思想的偉大之處,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打運動戰!一句話概括了《道德經》的精髓!變化無方和實事求是不裝比!而禪宗最最根源的楞嚴經裡面,最核心的只談了四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在《般若蜜多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大般涅磐經》裡面,佛陀都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世界本身是一種變化的東西,是一種類似如量子的測不準原理,薛定諤的貓,是一種生與死之間的循環。所以他在給阿難解釋禪的時候,伸出手,讓人家猜是拳頭還是手掌的時候,人家說是拳頭,他便伸開為手掌。人家說是手掌,他便握住為拳頭,本質上就是說禪是一種二重性,是一種即內即外,即非內亦非外的東西。
現在的和尚教敲木魚這些只能是一種宗教,跟經書和思想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對於什麼修行大乘佛法,守菩薩戒還有修小乘佛法什麼的,也不必太較真,和尚們只是靠這個做法吃飯而已。至於家裡老人信,也只是一種弱者的追求。
真正的神只在內心!內心強大則光澤天下,內心脆弱,則舉頭三尺有神明!
故儒家一則欺世盜名,二則違背毛澤東思想,也即毛澤東思想也越來越不敢被人提及,毛澤東文選基本上也被當局者有意善忘,反倒是媒體時不時抬出什麼屁都不懂的於淡易種田等人出來為儒家思想招魂!
還有什麼南懷瑾——就憑一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都不知道亡是什麼意思,水平也就洗地了。至於他還談什麼密宗,什麼易經,其實都是以儒家的那套說法在BB,可以說此人是個熱愛儒家思想的凡人,同理還有曾是強之流裝比犯十足,但是對於真正的中華文化乃至華夏文明的精髓,還是什麼都不懂!一、大道共通。老子所代錶的道和孔子所代錶的儒本源是一緻的,都是《易經》、《尚書》,本質上都是指導更好的生活,道更側重自然規律,儒更側重社會性。
二、現在中國的高中教育併無突出儒隱談道,據我所緻,高中教材《思想與品德》中,就老子和孔子的篇幅是差不多的,語文教材中也僅選論語十則,併沒有說著重宣傳儒學,而《桃花源記》、王維、陶淵明、李白等道的代錶也很多作品入選教材。上大學之後,都是自學為主了,道和儒都在那裡,隨便你學。三、國內很多人誤解道是避世隱居的,而道實是人生百科全書,體現在道德經是治世、治國、理家、修身、管理公司等等為人用人的策略都在裡面,體現在中醫則治病養生,益壽延年,體現在莊子則身心健康、通達自在,等等。國外對道很是認可,據說每四個德國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經》。四、我覺得我國歷史上道的發展併不遜色於儒,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學術上,亦或民間。如,民間的風水、面相等等道中術的一支根深蒂固,當然術衹是道的一部分,哲學才是王道。五、無論是不是推崇儒家,選擇權都在自身。認為更推崇儒家是因為民間更能接受儒家,民間甚至誤會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一般人不認可道,也不容易理解道、運用道。更多人更願意接受儒,所以有了儒學盛於道的現象。
故,知道者,內用黃老,外顯儒術。畢竟崇尚道的人也要在社會上生活,所以道提倡和光衕塵,道隱無名。
孔子、孟子骨子裡可能就是個道家的精神,他們衹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而已。重讀《老子》,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摘一段: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為毛李耳那麼多年前就說過這句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按陳鼓應先生的話,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父母是原版,孩子是複印機,別怪社會上老百姓中有那麼多騙子,想想是誰騙在前面的?你覺得歷代統治階級會用這個教育老百姓嗎?
因為老子主張學不學都是命,孔子主張不學你就沒命。
題主問的應該是談及中國的教育理念,為什麼是多應是孔子而不是老子吧? 問題明確後,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首先,孔子是主張有教無類的代表,在禮壞樂崩,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之下,向民間傳播六藝,孔子是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先鋒,將貴族之學帶到民間,在中國歷史上,平民有了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孔子是竹簡時代到來之時思想啟蒙的先鋒,以孔子為代表的那批先鋒,打破貴族對於知識的壟斷,為一個出現了許多奠定我們這個民族思想的巨人的時代到來開啟了先河。其次,孔子的許多教育主張和治學態度值得教育家們和學者繼續繼承下去。只要有老師和學生,那麼因才施教無論如何都不會過時。只有有人認為知識還是值得自己去追求的話,子罕篇的那些激勵後學之語是引起他擊節而贊。第三,如果老子其人存在的話,而且他是《道德經》的作者的話,那麼我們通過閱讀《道德經》會發現老子是一個哲學家,帝王學家,一個自然主義者。他是站在一個近乎道的高度來思考問題的,他闡述問題,宣傳主張的對象不是懵懂的平民而是教育良好的貴族。老子其人壓根就不想做一個教育家,教育家是熱心世人的,像孔子和蘇格拉底那樣。老子若致於教育普羅大眾,怎麼可能出函谷觀避世?個人認為,《道德經》其書像是一位和一個同柏拉圖一樣水平智者寫出的治國之道,萬物之理,透露著一位保守的智者對於一個「凡有血性,皆有爭心」的時代的不安與警醒。《道德經》是智慧之書,老子是大智之人。
老子教的是有道之人,孔子教的是無道之人,大部分人心中一開始是沒有道的。
孔子強調從無到有,是創建合乎社會需要的思想觀念,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老子則是說明從有到無,包容這世間的諸多思想觀念,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非出世入世之別,只要意識還在,就在世間。因為漢代開始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此問極好!試作答。回答中用引號引出的是《老子》原文。
————————————
《老子》說「道」,尤言其「道」非「常道」,何況於言「教」、「育」呢?自然是「行不言之教」了。「治人事天,莫若嗇」——人法於「地、天、道」與「自然」。
孔子的教育,就「教」而論「教」,不見「反者道之動」之「大」。或者說,儒家教育,是人倫的,非「天道」——乃法於「聖人」。
老子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或者說是「教育」的「反」之「動」——「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孔子用仁、義、禮、智、信等靜態的善與美來「教」;老子則用由正向反之「動」、「周行而不殆」的動態的「知雄守雌」與「抱一」來「教」。老子教育,在「德」之中:「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莊子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之嘆。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或者因此,孔子之教興,而老子之教少聞。
更多探討,歡迎關注公眾號:寰宇平
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一下下。
先分一下派別,孔子歸屬儒家,老子歸屬道家。儒家重道德規範,對統治階級統一思想提供工具。道家順應自然,提倡「無為」。孔子學說適應社會需要,即使到現在依然有實際意義。
戰國時期,儒家因為學說影響大,而且教育活動規模大,被稱為「顯學」。道家雖然也開設一些講授活動,但是在理論上不重視教育。入世的儒學顯然在規模及影響力上更佔優勢。
漢初推行「黃老之學」的文教政策,是因為戰亂之後需要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經濟上得到恢復,政治也相對穩定了,此時無為不治不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想大有作為的漢武帝把無為政治轉變為積極進取的政治。儒學強調「文事武備」,其積極進取的特點滿足漢武帝的想法,他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實施「推明孔氏,罷黜百家」的政策封建統治階級樹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識形態。這一文教政策維繫了兩千多年,其影響不可不說深遠,私學的統一,結束百家爭鳴的局面,教育儒學化,儒學獨尊的地位不可撼動,帶來了儒家經學教育與研究的空前繁榮。又實行「興太學以養士」的政策,政府直接操縱教育大權,決定人才培養目標,利用教育這一得力工具控制學術的發展方向,這其實是地主階級在統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現。從真正意義上說,利用學校教育來強化官方的意識形態,始於漢代的太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各朝建立之際都對官學做了一定變革。南朝宋明帝因國學荒廢,故設立總明觀,設儒、道、文、史四科。表明了「儒學獨尊」逐漸為「儒釋道」並行的局面所替代,科技的傳授開始在學校教育中取得一定地位。
隋唐實施「重振儒術,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根據政治需要和統治者主觀的愛好,不斷調整三者的關係,以達鞏固統治的目的。在教育體制上,隋唐封建教育的核心是經學教育,同時也出現了宗教色彩的學校,如道教的崇文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各自成體系,儒學吸收道教、佛教的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為書院產生奠定基礎;教育思想上,統治者兼重儒、釋、道,不獨尊一家,隋唐的教育思想也出現三者雜糅的特點。
唐承隋制,唐太宗時實行偃武修文的國策,開科取世,控制人們的思想,鞏固政治。科舉考試者必學《孝經》和《論語》。唐玄宗時,加強了中央對科舉制的領導,天寶年間,科舉制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科舉考試的形式、科目定型,發展成為一種完備的選士制度。
梁朝的顏之推深受儒學的熏陶,所著的《顏氏家訓》本質上秉持的是儒家思想。唐代韓愈更是高舉儒家道統的打起,反對佛、道,提倡古文運動,以復興儒道為己任。
宋初的統治者在打敗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國家之後,在統治策略上作了重大改變,改原來重視「武事」為強調為「文治」,推行「興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對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糅合佛、道的理學思想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南宋書院興盛發達,很大部分歸功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他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書院的學規和教育宗旨。《白鹿洞書院揭示》集中體現了儒家思想,朱熹將儒家思想整理成冊,用學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較完整的書院教育理論體系,成為後世學規範本和辦學準則,使書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發展的軌道。朱熹編撰的書籍影響最廣的是《四書章句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章句》《孟子章句》),它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和各級學校必讀教材。(當時宣揚「六經皆史」的王守仁被正統理學家視為異端。)
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比如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學習篇》中反映「公其非是於學校」的思想,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反對封建教育起到了啟蒙作用。
隨著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入侵,帝國主義在中國創辦教會學校,爭奪教育權,中國封建教育走向衰弱。洋務派興辦新式學堂,主張留學教育,以「中體西用」為教育宗旨。清末維持封建社會的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全面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觀點。所謂中學,也稱舊學,即封建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經史之學、孔孟之道。其中他最注重的的綱常名教,三綱是維持封建王權和家族倫理的基本準則,三綱的廢除必然導致封建社會秩序的崩潰。西學也稱新學,即「西政、西藝、西史」。(西政指西方有關的文教制度、工商財政、軍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層面的文化;西藝指近代西方的科技。)「中體西用」的思想啟動了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儒學一統天下的格局。由於「中體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這使得新式教育受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條支配,阻礙了新式教育的發展進程。
清末廢除科舉後,清廷成立學部。明訂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忠君、尊孔」是中國政教所固有的,予以發揮,是明顯保留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舊學;「尚公、尚武、尚實」是要求學生學習操練,辦軍事學堂,學習科技知識,以適應半殖民地半封建軍事教育的要求。
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自此開始與政治上的民主共和國相對應的文化教育上的革新。宣布「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予以取消,但是對「尚公、尚武、尚實」三項加以改造,使其符合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要求,提出「五育並舉」的方針。(「五育」即道德教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育)蔡元培管理北京大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原則。
「五四「時期,新舊文化激烈衝突,思想革命波瀾壯闊,預示著傳統文化發生巨大變革的歷史時機已經到來。袁世凱由於復辟的需要,提倡「孔教」,恢復尊孔讀經,復古主義回潮。此舉受到民主主義者的猛烈抨擊。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早期共產主義者,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解釋社會與教育現象;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原理對儒家學說中的歷史作用和產生,發展和沒落的歷史命運做出說明。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鬥士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封建傳統教育的致命缺陷,從目的、內容、方法等方面對中國教育現狀作了深刻批判,力圖以包含人權、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視科學技術、崇尚自然、講究實用等科學精神的新教育取代迷信權威、壓抑個性、脫離實際、忽略身心的舊教育,為新教育觀念的形成做準備。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國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的個性化、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實用化、教育的科學化成為追求。
之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多次教育實踐,以及在楊賢江、黃炎培、晏陽初、梁漱溟、陳鶴琴和陶行知等人的理論完善,形成了現如今的教育模式。
好像跑題了,不管了。
教學課本中是禁髒話的
好吧嚴肅講,老子孟子什麼的根本不符合教委會的目標。孔子是這麼多百年過來的,久經考驗。不說他說誰?原因:絕大部分人讀不懂,更行不通,所無以論老子之道~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不能論,況乎德,況乎不德?況乎同於道,況乎同於德,況乎同於失?
孔子講人之道,人心人性,所以大家可以自行對號入座,或學,或修,或論;然老子更多談論的天之道,與人性有很大的對立,所以必然地難以接受,故孔子三謁老聃而空手歸,見老聃若見人中之龍,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讀老子,是準備教育成 ETO 嗎?
孔子提倡禮教,老子反對禮教。孔子的倫理學說有利於構建穩定的政權,受當權者歡迎。老子是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養豬的會鼓勵豬自由么?
儒家思想幫助統治者控制人真是相當管用,
如今的社會的國人真的被儒家思想害苦了,是後人把儒家思想本意用歪了,還是本來就是孔子的本意?如果當年孟子或老子得道又會是什麼樣的天下?看了老二的身世和慕容復挺像,出身都不俗,孔子的野心比慕容爺倆的大多了……2016-03-15更新如今的社會孔子的思想真的拖社會發展的後腿了!或者是後人把孔子的經念歪了。孔子的東西比較好改,改出來的東西比較容易拉低智商下限,就像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靈感,但是教育人的時候會把後面那句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給去掉,還有就是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意思是整部論語刪減後狗屁不通的哪半部交給普通人拉低智商下限就好管理的意思,老子之所以不流行的原因是難以理解是其一,不好改動不能為當權者所使用是其二,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子的書看完後會拉高智商不方便管理是其三,我喜歡老子,莊子,孫子,孫臏,韓非子,甚至李宗吾,但對塗塗改改的論語表示不屑一顧,會拉低智商的親
看了好多回答,我就說一句:孔子提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老子提出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沒有方法論。問題來了,學挖掘機技術哪家強?
儒家與道家本就是殊途同歸的,同一個圓上,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但都要達到一種民風淳的「治世(經濟不一定發達)」,儒家的途徑是修齊治平,而道家則是絕聖棄智。相比與儒家,道家門檻較高,需要人極高的天分與智慧及個人修養來理解踐行,否則極易消極或走偏;相比於道家,儒家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門檻較低。儒者面對一個濁世始終有一個堅定的理想,認為走下去即使艱難,但一定會成功。無為而治,有為而治,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後者。
大家說的好有道理,我也自己試著解釋一下。
1、不管大家的答案是什麼,都很難否定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開創私人教育的先河。他的教育主張,諸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教育學的重要指導。後人根據孔子言行整理的論語是孔子思想的載體,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本書基本就是一本教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演員自身修養的著作。其主要內容中很重要就是讓我們成為一個君子,關於君子定義古今都差不多,現在大家也想成為一個君子,這點是不變的。可以說論語是引導我們成為一個主流認可的人。而老子呢,他的思想可以從他的書裡面了解,老子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超然的態度,無可無不可,人生需要一種自由,一種沒有干涉,沒有憑藉的自由,在老子眼裡,一個人能自high才是最高的境界,這樣就不會對外界有所依賴。老子眼裡萬物都是辯證,無有相依,萬物互換,萬物都在變化。人生自得就好。老子的教育是哲學家的教育,哲學家的要求是高深,常人難以理解的,是不被主流認可的,我們大部分人想要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種比喻而已)。不適合初級教學。2.自從西漢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就是我國傳統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統治著我們的意識。科舉考試考的就是儒家為代表的題目,孔子又是儒家老大,所以肯定要學他,就像你考公務員要考一些馬哲吧,考研也是這個理,這是個人自覺向主流社會看起。還有官方的大肆宣言,比如牌坊,刻二十四孝圖,就像今天的感動中國人物。3.儒家注重達者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都是一些對社會進行貢獻正能量,雞湯啊,滿滿的信心。i can,i up. 符合我們想要生活。道家呢,像老子,莊子這種老婆死了依舊唱歌是不被主流所理解的,能不能就是隱居之類,天下關我毛線4.其實道家很多思想已經融入儒家,我們很多時候說的孔子已經不是那個孔老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代表。董仲舒開始,儒家早就已經吸取他家精華,竊為己用,讀書人的事真的不能叫做偷。再說孔子都請教過老子,經過幾千年很多東西大家也不細分以上
暫時這些盛世孔子,亂世老子。
老子提倡的是「小國寡民」,說白了就是一個理想國,這個國度的統治階級不奴役人民,不侵擾人民,讓人民幼有所長,老有所終。最好是沒有統治階級(只是沒明說)這樣萬物復歸原樣,該怎麼活就怎麼活
而孔子提倡的是構建一個「仁義道德社會」,應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什麼都得按規矩來,上級的命令你得聽,也要聽媽媽說的話,一切都是在框框條條裡面進行。
亂世須重典,兩個都靠邊,而和平年代呢,不言而喻
而且就可實施性而言,孔子的學說擺明了更具有可實施性及可操作性。不要問我為什麼扯到這點,因為非常核心的一點,用戶是小白,「人民也是小白」。不提你知道?
孔子是知識,老子是智慧
你知道黑人和未開化的民族為何好吃懶做?人倫不分?
皆因沒有道德約束,沒有倫理宗教。
這麼說吧:一個天資不高未受過太多教育的人,只要恪守本分,遵守傳統倫理,有家有業是不成問題的。如果這個人天資尚可,受到了傳統教育,那麼運氣好,出將入相也不難。儒家重教化,不重出奇,人才止於此耳。
但是道家是帝王之學,通五行陰陽,達於天地。進可逐鹿中原,退可成一方諸侯,勢不可為也可以養親延年。這是無止境的。但天資不高,心地不善的人不宜學道,學了就彷彿是一個孩子拿著菜刀,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所以道不外傳。儒可廣傳,而且要人人盡學,社會風氣才良好,偶爾有一兩個異端,也被社會道德消滅了。比如,如果非洲廣播儒學,可能非洲人民會過的很好。
最後說句中國古人的學問完美的很詭異,彷彿是一些完全知道的人寫的暗語,不得不讓我們懷疑是否有史前文明。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應該效法天地,天地之道是自然法則,人應該服從自然。因此不應該在人身上強加人類社會文明的種種成果,而應該把從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為影響摒棄,人的聰明才智與生俱來,人要做的不是增長知識,也不強求獲得知識,一切順應自然。同時對傳統文化持反對態度,強調絕學無憂,沒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而孔子的教育體系相當完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就是一種特殊環境,這首先就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其次,對象的有教無類,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在今天都刻在中國傳統人士的骨子裡,方法有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德育方面的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改過。而且他的教師觀念在今天看來也很先進,學而不厭,毀人不倦,溫故知新,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
因為老子是個形而上學家,一般人搞不懂,搞懂了也沒用。
因為中國人都很愚蠢,一小堆騙子在國內忽悠,很多人就上當了,結果孔二狗就出來了,可悲啊!
因為孔子學說是倫常綱領為框架,是以人文社會為出發點的,適合民眾學習並遵行,有助於統治。而老子是說世界萬物螺旋往複的,就是社會會不斷變化,從混沌始向兩極分化繁複再歸於混沌,學會就能應勢而為,這是現有統治階級不需要也不希望看到的。
要是提倡老子,老子的理念是不管你的啊,但事實是如果你犯錯了,老子不打死你
這應該是個政治問題。 1.道家和儒家在中國雖然同樣存在千年。但很顯然,儒家是這一段時期的第一大家,已經屬於民族文化。所以在我們的學生生涯中,作為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語文和歷史當中會經常看到孔子。而老子的成就主要在哲學方面,相對出現的機會就會少一些。 2.歷史政治:孔子一輩子到處求官,想當別人的奴才而不成,於是有了儒家,其實裡面主要思想就是奴化天下百姓,拍皇家的馬屁。在超過千年的封建社會,君主肯定是非常喜歡這樣的理念。於是自漢武帝開始所有的皇家都推行儒家的思想,進行自我服務。老子閑雲野鶴,道法自然講究無為,君主自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裡。 3.當今政治:中國現在日益強大,對於其他大國來講,必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為了堵住他們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向外宣揚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就是 禮 ,表明中國只是發憤圖強,僅僅想過好自己的日子而已,從來沒想過,爭霸稱王。而大家都知道的,孔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屁精,他的思想只會讓一個民族淪為奴才,變得懦弱沒有活力,中國近代這幾百年的恥辱,跟他脫不了關係。有一個事實,本不太願意接受,但它就是事實。一個民族如果要變得更加強大,就必須擁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作為對沖,我們的黨一直讓我們,仇恨日本 敵視美國。在我們的教育中,其實,培養奴才的那一部分,已經,慢慢地被剔除了,大家也應該都注意到了吧!老子,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也就是讓民族順其自然的發展,雖然境界很高。但對整個民族而言,就是培養碌碌無為之輩。所以現在,我們聽到孔子的頻率,也是遠遠比老子要高
道家都說無為了,怎麼教啊,,教師要混口飯吃,當然要扯一堆有的沒的,儒家最好扯了
孔老夫子行小道,老子行大道,小道不成,何以成大道
儒家思想更利於統治
因為看得懂老子的人少。
老子常掛刁民的嘴邊,怎麼教育╮(╯_╰)╭
老子覺得大眾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容易被聰明人(聖人)利用。
老子思想學說中部分與政府的執政理念相衝突,而孔子思想有利於政府用於治國治民,由於政府在宣傳教育上具有強大的國家權力,所以使大部分人傾向於孔子。當然,每種學說各有優劣。
讀過老子,不會問這個問題。
沒有啊,雖然孔子很有盛名,也確實很有智慧,但是我們的新編教科書是一本書一個古代聖人的古文的。孔子也曾求教過老子,得到教誨。
1,孔子是教育家,是老師。所以提到教育當然是說孔子了。據說台灣的教師節是孔子的生日。
2,老子是偉大的,沒啥好質疑的。但老子的理論是哲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難了。對普羅大眾的教育意義不大——不懂怎麼踐行。
1、《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讀後感在我國五千年悠長的文明前史沉澱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維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精華。歷朝歷代都有著很多專家學者傾其終身來羅致儒、道思維,留下了不少評註,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展開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校園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首要向咱們論述了孔子的仁義思維以及老子的「道」。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維志在從頭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建議階級清楚,這與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於潰散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所以,孔子的思維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次序,以道德為法,以個人涵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根底,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與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於他信任道德的力氣,信任教育的力氣,信任藝術的力氣,信任文明前史的傳統,信任世界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我國文明幹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我國文明思維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老子建議重返天然,不可抵抗地訕笑孔教文明;他崇拜原始的淳樸,建議郊野風景的日子、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特夢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維。老子的道是世界的神智,萬物的本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罕見的統一和靈性。喜愛抵抗外物的人好像總是站在高處,較易於承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就是愛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天然主義者老子,這也註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天然與直覺。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生。咱們並不需故意評判孔、老的孰優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我國文明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2、《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書評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全面提醒我國傳統文明的根基——儒家思維和道家思維的真實內涵。 孔子的思維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次序,以道德為法,以個人涵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根底,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確的說,儒家的思維志在從頭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 老子察覺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極力宣揚「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察覺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約精力而延壽攝生。因為這一意識使活躍的人生觀變成消沉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悉數東方文明顏色。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不和的觀念,偏好天然與直覺。喜愛抵抗外物的人,好像總站在高處,較易於承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品種型思維的人,就是愛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愛抵抗外物的天然主義者——老子。3、破譯「語堂體」的文明暗碼——讀林語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我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兇猛,是傳聞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詼諧」的人,今後還看到他竟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那麼,林語堂的譯功為什麼如此了得?「語堂體」婦孺皆知的文明暗碼又究竟安在?為此,咱們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成。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像中的空老談判》;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序言。 我估量上篇應出自1938出書的英文本《孔子的才智》,聽說,《論語》有許多英譯著,但林語堂的做法異乎尋常。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端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日子;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正人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還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華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化我國人的心的。 而下篇則明顯出自1949年出書的英文本《老子的才智》,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因為林氏學識淵博、國學根柢深沉,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討,使他可以透徹準確地了解原文,這就為其忠誠地傳遞原文奠定了根底。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逼真」的翻譯標準使他的譯文可以行雲流水、理解曉暢。因而,儘管《道德經》於19世紀就現已開端被譯成多種言語,並且其在西方譯著品種之多僅次於《聖經》,林語堂運用安閑詩體所譯的版別仍是適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別在內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誠,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準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用。 總之,林氏這本書是他的翻譯理論的一次成功實踐。儘管,此書現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現已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芒仍是遮掩不住的。比方,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與我」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恨的應聲『是』,憤恨的應聲『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餘食贅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高人一等的人,反站立不穩」;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與」里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後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樹立在對言語的殷切體會和對心思的詳盡掌握的根底上的,所以,讀書起來適當的逼真、有美感,並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難怪譯界普遍以為,林語堂是在我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清晰地將現代言語學和心思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分析」的根底的人,誠哉斯言! 此外,林氏這兩本書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它在美國出書後,之所以能大受歡迎,除了林氏的翻譯水平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海外的這個時期,林語堂自己就標誌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比方他在「老子」篇《序言》中說,我國的思維中,孔子思維-——儒家,就是都市哲學,事業成功的人,喜愛孔子思維,而老子思維——道家是郊野哲學,日子失意的人喜愛老子思維,因為孔子思維重要是仁、禮,處處約束人的言行舉止,有必要依照固定的一套禮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為違禮法之工作,那些生性安閑,不喜愛約束的人,在幹流社會得不到認同,便看透功名,心隨道家,隱居山林,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時而發出弄扁舟,時而對月輕彈琴,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煉丹製藥,尋求永生,輕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營營苟苟的所謂都市人。 其實這話又何曾不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雲》,他瞄準的始終是我國人的最本真的日子。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標準信條回應農耕社會的次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觸回應農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麼,「語堂體」的的實踐和風行,則是對我國思維「儒道互補」出題的文學演繹和現代闡釋。孔子生平
孔子是我國古代巨大的思維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隻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開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我國人的思維和行為辦法,成為東方人質量和心思的理論根底。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明博學多才,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幹流和根底,時至今日仍在社會日子中發揮著巨大的活躍效果。孔子不只歸於前史,也歸於今世,不只歸於我國,也歸於世界。
孔子早年失怙,家境式微。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辦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儘管日子貧窮,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長於取法別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今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明氣憤。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爭,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肄業的,簡直廣泛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情況,不肯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持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維
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羅致夏商的文明養分,承繼周代的文明傳統,發明了以「禮」、「仁」、「中庸」、「教」與「學」為首要內容,包括哲學、政治、道德、道德、教育等思維在內的完好學說。孔子的學說內涵豐厚,自成體系,在我國前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禮」
禮」是孔子思維學說的一個重要領域。「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標準,由來已久。孔子從前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以為,到了周代,「禮」開展得最齊備,因而,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皇帝到庶人,人人有必要恪守的行為標準。孔子所謂的「禮」包括內涵精力和外在辦法兩方面。其內涵精力是保護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道德聯繫。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清晰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六合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所以,他以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辦法,而在遵從其內涵精力。
「仁」
孔子特彆強調「仁」的價值和效果。他以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涵養,又是治國平全國有必要遵從的準則。對個人涵養,他建議「正人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所以,顛沛必所以」(《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教訓學生以堅定不移的精力向「仁」的方向儘力。關於為政施治,他倡議立足於對人的關懷保護,以教化的辦法來到達治國安邦的意圖。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維,既具有哲學辦法論的含義,又具有道德涵養的含義。就辦法論來說,其關鍵有二:一是「中」,二是「和」。關於這種「中」與「和」的思維,孔子建議不只要作為一種知道和處理事物的辦法來看待,並且還應該經過涵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質量中,成為人的美德。他從前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正人。」(《雍也》)他自己在為人的風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遭到弟子們的敬重。
「教」與「學」
孔子終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育中積累了豐厚的經歷。「教」與「學」的思維是他思維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曾經「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興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勢,打破了貴族對文明教育的獨佔。孔子自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身世的人。關於學習意圖,孔子經過弟子的言辭提出「學而優則仕」的建議,支持平民身世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育辦法上,孔子長於發現學生各安閑性情和學業上的特色,建議對症下藥。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他循循善誘,留意啟示學生獨立考慮,激起學生的求知願望,建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巨人老子。他是我國古代巨大的哲學家、思維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今世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念呈現,從《老子》開端構成了體系的哲學理論。因而,鹿邑這塊寶地,便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誌》、《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清晰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編撰老證論文,以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依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理解白,自動糾正了曩昔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議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音訊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維家,也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園在與毫州毗連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咱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我國思維史、文明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明去研討,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大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前史衍化進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六合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現已徹底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排,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釋教的教主。這兒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而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現已成為崇高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遭到大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學多才,我國文明的大瑰寶—也是我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觸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道德學、天文學、攝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道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向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維和行為。作為文明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計辦法、日子辦法和思維辦法之中。影響著我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明觀念。《道德經》不光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維史,並且也遭到西方思維家的注重,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書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討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接連舉行世界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行老子世界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行老子世界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我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行道家文明世界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頻的世界性研老活動,前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討面向了新的階段,到達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維所以可以發作這樣巨大的前史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對遠古以來的文明傳統作了體系的歸納和總結,有著極其深沉的思維文明根底;另一方面是老子在承繼的根底上又開闢了文明開展的新方向,在我國前史上初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我國文明開展奠定了哲學根底。老子思維對我國文明發作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明開展具有十分活躍的含義。老子在我國哲學史上最大的奉獻,就是指出了作為世界萬物來源及其存在的依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中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知道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體系的哲學思維體系。老子的本體考慮和辦法考慮,使「道」真實成為我國思維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形而上學、隋唐梵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承繼和對老子提出的比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領域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我國傳統哲學的根底。因為老子思維是一個概念豐厚的思維體系, 對天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化、準確的洞悉,因而,它獲得了某種特別的理論質量,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維體系。所以現代我國哲學和我國文明的開展,仍需要學習老子哲學思維。老子的才智關於處理現代人類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含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本源和根底的「道」領域。老子的「道」既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存在和開展的本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天然的聯繫,人與社會的聯繫,人與本身的聯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辦法和處世。在人與天然的聯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天然規律的客觀性,建議人應順任天然,對立人對天然的掠奪。在個人與別人、與群體的聯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準則,建議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對立爭功名利祿,到達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調和共處。在個別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維不只對我國傳統文明的構成和開展產生了嚴重影響,並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明和日子供給著活躍的才智。咱們要宏揚祖國的優異傳統文明,開闢調和的全國,發明夸姣的人世
面對紛繁混亂,生靈塗炭的社會。
孔子社會責任感最強,不顧自己力量有限,義無反顧地躺了人事這灘渾水,最後沒有治好渾水,倒顯得孔子無能而且也不幹凈了似的。
老子不食煙火地溜之大吉出關了,老子沒淌渾水,倒顯得潔身自好,高人一等似的神秘莫測,反而受到一些人的讚許。
所以在孔子面前,即使老子再神奇,也沒什麼,玄奧的辯證法在孔子那裡一樣運用的純熟。因為孔子
話不說絕,圓滑。 正說有理,反說亦有理。更易治國維穩。圓滑 話不說透
提倡述而不作。老子作而不述。如果說老子把世界觀提升到宇宙關的維度,在當時戰亂格局 各種理論紛爭之下提倡無為,看透了各種理論的荒謬以及斷章取義的有理論歪曲導致實踐的歪曲。悲觀之下提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孔子,更偏愛束縛思想。
舉個例子《詩經》作為一種北方的詩詞賦屬於古人的情感抒發。孔子硬要搬來當成一種理論一種束縛來指導人們賢德禮如果《詩經》本身為束縛他人而作,為何如此多的抒情,如此多的即興呢?法律的誕生不也是修修改改以人為本么?而孔子的言論,作為一種教條 治國者更容易拿來管教人民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真的是儒家思想更符合大眾生命的意義或者是幸福感的產生嗎?不,只是因為認死理,制約普羅大眾的行為規範而成為一種精神束縛達到統治者的利益。如果人人都提倡老子的無為,那麼統治者在萬千思想中如何做到大一統,意識統一呢?
掌管意識形態的宣傳如何能有效進行呢?題主問的問題好,但答案並不是人人提倡儒家, 流行的本質因為缺少。真的盛行被認可的觀念都是深深刻在心裡的,不用逢人就說的與大腦合為一體而不是逢人就拿出來炫下的。比如牛頓的力,達爾文的演化,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 孔子是統治下的意識形態灌輸,而不是自發的喜愛與提倡的,你看看誰真的記得住多數關於孔子 哪怕他句子再短再易記。 記住的無非是教科書意識宣傳形態對他言行的漫天灌溉而已偉人應該是指引大眾思考,指引大眾自由生長的一股生命力,然而有的人,企圖讓大眾跟著他的思考去束縛個人行為,如果說禮貌是可以接受的最低偽善。那麼禮德則是其「升華。」不要忘了,這個世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一個是強調勞動,一個是強調性與愛 美。而孔子 脫離了維物且克制了唯心。做到了全民精神一體化。 儒家完美的詮釋了何為 大奸似忠。有的人搬經典為經典,套用在自己的治國利益上。
而有的人打破常規找到更好的思想辦法,提出理論漏洞 糾正荒謬 解決問題。如果讓你跟著《四書五經》《論語》好好用功。戰爭是門外是洋槍炮彈,和平是生活水深火熱。你還看嗎?還不如翻翻《國富論》看看《演化史》因為道家是帝王之術,輕易不可視人,儒家是統治廣大人民的工具。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zs_story
孔子有生平有弟子還有一本書記錄言行,這樣他的思想還有爭議,句讀還不分明。老子不知何來不知何去不知是誰不知生平,史料裡頭不是道聽途說就是誇大其詞,統共就留下五千言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出關的時候寫的,還是那個官員自己的思想假託是老子,研究都研究不透你說怎麼教?老子就好像一個傳說,埋頭圖書館之後西行不見了,又傳說百年後還在,又說百年前還在,似乎沒有做過什麼事又沒有弟子也沒做過官但是無論同時代還是後世都公認他很吊,然而他飄然而去啥也沒有隻留下傳說。
這是真的吊。
我覺得是因為孔子的理論更符合統治者的需要,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社會會有一個統治者需要的秩序,有利於鞏固皇權,所以歷史上有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老子的學說充滿著陽謀,是一種思辨哲學,能開啟民智,人民太聰明了就不好管理,所以統治者對這種學說沒有推廣,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晉朝,黃老之術盛行,王衍空談誤國,雖然這是對道家的一種誤解,但是不得不說這些事加深了很多人對道家經典的偏見,這種偏見也更加深了道家的不受歡迎。
他們覺得老子的東西有反供傾向
道 小眾, 道無言 人之天性 儒大眾, 儒乃順 民之人性 假設你是領導人,估計你也選儒, 重點 領導, 假設你是同道中人估計你會選道 重點同道, 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不想當兵的領導不是好領導。
儒家正心,道者煉心做人得先正心,這是根基
推薦閱讀: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薦讀)
※【醒學教育】從怯弱到自信微笑的改變
※請饒過大學新生
※如何評價矽谷天才們的退學行為?
※關於「塾」的一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