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綁架和道德規勸的區別是什麼?
最近道德綁架四個字漸漸成為了熱點。看了很多知乎大牛大號的評論,幾乎大家同時都提出了「道德是用於自我約束的,總在別人身上就是綁架」這麼一種觀點。
然而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的確不符合所謂的道德觀念,小的比如踐踏草坪,大的比如拋妻棄子,有人進行規勸算是道德綁架嗎?給長者讓座這件事哪怕是被動已經不是道德標誌?取決於什麼?被做好事者的態度?自己的實際情況?抱歉啦,思維混亂。對於這個問題想問很久了的說,拜託了大家(??????) ?
既然看到有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那我也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道德綁架的罪名是否成立,和是否是自我約束沒有關係,那些說自律的其實都是在扯淡,題主看得爽可以點贊,但當成真理還是不行的。道德綁架其實是個組合短語,大概就是「以道德來綁架」的意思。搞清楚這個詞,首先要搞清楚道德,那麼什麼是道德呢?
為了通俗易懂地定義這個詞語,我翻閱了幾部詞典,包括網上的。對比之下,漢典上的引證解釋比較全面,這裡複製如下: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顯然,道德綁架里的「道德」就是第一條義項。我再重複一下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人是群居動物,你要是一個人在無人問津的深山老林里生活,自然也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的問題。道德是集體的產物,撇開大群體談道德是荒謬的,個人自身的思想堅持認知偏好無關道德,那隻能叫價值觀。「道德綁架」「道德約束」「道德規勸」行為看起來很像,往往它們的區別只在於「道德」本身。因為道德是不成文的,所以每個人的認知里會有偏差。那麼當他用於約束他人的「道德」,不符合社會主體所承認的道德的時候,我們就說他是「道德綁架」。也就是說,在這個情況下,道德綁架其實是個偽概念,因為這裡的道德根本不是道德,而是個人價值觀。周立波如果是勸一個人放下屠刀,那是道德規勸。讓某些人不隨地吐痰,不亂穿紅綠燈,這是道德約束。然而讓一個人不吃狗肉,就是道德綁架。同樣作為人們的準則和規範,道德和法律最大的區別,除了道德是不成文的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道德沒有量裁機制。比如我們能很清楚地知道,你如果違反了某條法律你會遭受什麼懲罰,什麼機構什麼部門會來找你,但道德不管這事,道德只管規定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至於違反之後怎麼辦,誰也不知道。
比如隨地吐痰這一點,你不准他隨地吐痰,可以,但你因為他隨地吐痰,於是你上去揍他一頓,說隨地吐痰活該挨揍,這就是道德綁架。比如讓別人認回生母,你希望大家和和樂樂,可以,你勸導她,可以,但你突然把他們叫到她面前逼她認,她不認就是自私狹隘,還詛咒其得不到幸福,這就是道德綁架。總而言之,這個界限比較模糊,但主要還是在於,規勸/約束者的行為,是否高於社會普遍量裁。高於量裁就稱之為綁架。推薦閱讀:
※公車上上來三個聾啞人,我要不要給他們讓座?
※曲婉婷是不是應該代她的貪污犯母親向人民道歉?
※為什麼總有人號召要體諒外賣員的失誤行為呢?
※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什麼時刻死但不知道以什麼方式死,世界會發生哪些變化?
※王爾德和陳冠希,有什麼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