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佛學學者教授本著對子孫後代對歷史負責並且嚴謹務實的態度去偽存真還原真實的佛教會被佛教徒們噴成狗?
因為宗教需要的是【信】,而不是【真】。
因為信仰不是建立在理性上的
精簡一下,題目的關鍵字是:學者認同的佛教。禪宗六祖是不識字的樵夫,不知教授們是否瞧得起?佛教不是耍嘴皮子、玩概念的,得有證量、有功夫才行。只要能降龍伏虎,有沒有文憑我都服,呵呵。考證、還原,不是壞事。但憑一根筆杆子就標榜自己「真實」,就給別人扣帽子。呵呵。
佛教主張心物一元,用唯物史觀去批判未免驢唇不對馬嘴,當然佛教徒懟回去更不對。
總之呢佛教不存在【真偽】【對錯】【負責不負責】這些概念,或者說不能用這些唯物的二元對立的概念去理解佛教。其實我很喜歡佛教的一點是因為 它充滿了自我批判和否定,而不是像有神論宗教強調自身的正確性和唯一性。也不像唯物和科學過分強調客觀世界。
舉個栗子,伊斯蘭和基督教因為教義不同 打了一千多年 打到現在也打不明白,當然基本是永遠打不明白了。而佛教對這種差異的解釋是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裡體現的包容性是非常驚人的,可以用心體會。
再舉個栗子
像三大天啟宗教都非常執著於各自的經典的字義,那是一個字母都不能改動的,伊瑪目和神學家為了古蘭經和聖經里的一詞半句的考據論證 各種撕逼,咬文嚼字遠遠不足以形容其較真程度。而佛教對於佛法和文字的態度是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我認為這裡也體現了更高的境界。
經典也好 文字也好,都不能道盡佛法真諦,只是【佛法】的載體,給人一點啟示。而【佛法】本身也只不過是而終極的真理載體,最終的目的是連【佛法】本身也要捨棄。這種自我否定的思維,是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佛陀是真正覺悟的,歷經千年,沒有文字不會散失和改變,時代更迭,沒有經文不會被曲解和附會,而真正的真理卻不會執著於文字,對於愚鈍之人,閱遍三藏十二部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對於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說不定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足矣。
另外,很多人看幾本經 念幾聲佛,燒幾株香就覺得是佛教徒,甚至佛教專家了,之前在喜馬拉雅上聽了一個佛教的節目,很多人名都叫錯了,中觀唯識都講不明白 .......挺無奈的。作為一種信仰,信佛或者修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難度很難用語言描述,----此乃大丈夫事,非將相王侯之所能為.........按照基督教的說法,就是類似於 【進窄門】,借西遊記的說法,唐僧十世輪迴,一件惡都沒做,又經歷81難才成正果,普通人有沒有唐僧百分之一的決心?這都不說了,現代社會又有幾個人能抵抗物質生活的誘惑?
總之,專家也不一定是專家,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們理解的佛教也不一定是佛教,他們認為的佛法也不一定是佛法。就算咱們領悟不了佛法,最起碼得有點分辨是非的能力吧 ╮(╯_╰)╭。
為什麼會被噴呢?我打個比方,就好比一隻螞蟻出門找吃的,到處找啊找,終於它在一個純金的盤子里找到了很多剩餘的飯粒,它高興的跑回巢穴通知其它的螞蟻說它有大發現,發現了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價值就在於這麼多的飯粒太有價值了,於是螞蟻們就立馬跑到那個盤子上,把這些飯粒都抱回了家~這是個比喻,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能說明問題就行。螞蟻只意識到了飯粒的價值,還為此欣喜若狂,可它完全沒有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是這個純金的盤子,純金的~純金的~純金的~我們很多所謂的學者、教授、專家,很多都是對飯粒感興趣,而對純金的盤子視而不見,甚至根本就沒看見,還言之鑿鑿,我有大發現,我是最客觀的。佛法的可貴,不在於他是什麼語言,什麼藝術形式,什麼故事內容……而是在於佛法要表達的內容本身,在於佛法的修行次第和道品,每一個次第和果位都是需要實修去證明的,這才是最有價值的純金盤子,佛法是能令人解脫的方法,連解脫是什麼都不知道或者不感興趣,還言之鑿鑿對佛法研究透了,這個螞蟻也太是無知了~就好比,國家出了一本《憲法》的書,有人不讀書的內容,卻偏偏對書的封面是什麼材質,用的什麼字體,用的什麼油墨印刷,是否燙金,是否有版本號……對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進行挖空心思的研究,還滿以為自己誠意滿滿,我是為人類的做奉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捨本逐末,丟了西瓜撿芝麻~最無奈的是這些無知的螞蟻卻還是當今社會上有名望有地位的知名人,他們有話語權,他會影響大眾的認識,導致更多的人看不見金盤子,只知道吃剩飯~真正的佛法研究者,是那些佛法的修持者和實踐者,他們才是真正的對佛法的實證研究,佛法從來都是講的修證,靠修行來證明,自證自明,因為佛法是要親身體驗才能明白的,不是你站在旁邊,以為旁觀者更清,看書學游泳就能學會的~這樣的人最是無知~
大乘佛法據說是佛祖給天人說的,不管這真假,總之前幾次佛法集結時,是沒有大乘佛教經典的。倘若大乘來歷為真,佛祖為何給天人說大乘給人類說小乘呢?佛祖之所以給天人說而沒給人類說,或許因為人類的接受能力問題,或許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但總是從佛的考慮為人類好的原因,總不會是因為佛祖為天人藏私吧。不管怎樣,佛祖選擇給人類說的法是小乘。至於龍叔龍宮盜法,即便他真的盜出來了佛祖傳給天人的法,那適合現代人類嗎?總之在佛祖看來相比於小乘佛法是不夠適合其傳法時古代人類的,否則為何不傳給人類大乘?佛祖又沒有私心。而當時接受佛祖傳小乘法的是阿難迦葉等人,他們的資質福報都沒有被佛祖傳大乘佛法。現代末法時期的人,還想直接學正法時期佛祖傳給天人的大乘佛法,合適嗎?你作為末法時期學佛人,慧根等學佛法需要的資質,比正法時期那些佼佼者還高嗎?所以當今人類佛教徒應當學大乘還是小乘?貪多嚼不爛,小學生別直接上大學課程這樣的的道理不知道嗎? 以上都是建立在大乘佛法真的是佛所說這個假設的基礎上。即便假設真的如此,人類學佛者,也不應該學習大乘佛法。否則當初為何佛祖沒有隻傳人類大乘或者大小乘都傳呢?
因為佛是覺性,不覺悟是不知道哪對哪錯,都是瞎扯淡,想學習那就別迷信專家學者,也別迷信高僧大德,可以多讀他們的書,多讀經書,廣泛的讀,正的反的反的正的,大乘小乘,道家的,儒家的,基督的,都讀讀,讀的多了,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見深重唄,容不得異見。分辨對錯當然是可以的,但分辨的過程中是在增長貪瞋痴還是在熄滅貪痴瞋可大有講究。看這個是魔看那個是魔用大乘佛教金剛經的話說叫著魔相,自己先就成魔了。古話講地獄門前僧道多可不是亂蓋的。
因為是會觸動到一些人的利益。
《阿含經》中處處明說大乘法是佛陀所說,大乘經典早就集結
(轉貼)一)、阿含經中說阿難尊者集結經典時,另有集結過大乘佛典,以下摘經為證: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於大眾中集此法,實時阿難升乎座,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凈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花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華香至於膝,諸天在空嘆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諸天之眾,皆來會聚;艷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眾,悉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將干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勒叉天王將諸厭鬼,悉來會聚;毘留跛叉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550, c2-26)(註:從上經文可知,佛示現滅度後除由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外;彌勒菩薩亦聚集菩薩、天、人等,由阿難諷誦方廣等大乘諸經而集結,並勸勉諸菩薩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長阿含經單本般泥洹經》卷2:
「復有四,佛所說十二部經,賢者阿難,皆諷誦念識,傳為四輩弟子說,如所聞無所增減,亦未曾倦,是為阿難第四四德。」(CBETA, T01, no. 6, p. 185, a29-b3)(註:十二部經包含大乘方廣諸經等)《長阿含經單本般泥洹經》卷2:
「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淫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痴作;四為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 用寫四文,當興行於天下。』故佛闍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註:此經中亦說佛示現涅盤後,除集結四阿含外,亦將十二部經書寫廣為流傳,十二部經包含大乘方廣諸經等)二).阿含中亦說有如來藏,以下摘經為證:
《雜阿含經單本:央掘魔羅經》卷4:
「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CBETA, T02, no. 120, p. 539, c5-7)(註:此經中講到大乘經中才有的如來藏及菩薩道。)《雜阿含經單本:央掘魔羅經》卷4:
「爾時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奇哉如來,哀愍一切眾生,為第一難事。』佛告央掘魔羅:『非是如來為第一難事,更有第一難事,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何如為難?』佛告央掘魔羅:『譬如大地荷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大地荷此四擔。」央掘魔羅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央掘魔羅:『非是大地荷四重擔,所以者何?余復更有荷重擔者。』央掘魔羅白佛言:『誰耶世尊?』佛告央掘魔羅:『正法住世餘八十年,菩薩摩訶薩為一切眾生,演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當荷四擔,何等為四?謂兇惡像類常欲加害,而不顧存亡棄捨身命,要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名初擔。重於一切眾山積聚,兇惡像類非優婆塞,以一闡提而毀罵之,聞悉能忍,是第二擔。重於一切大水積聚,無緣得為國王大臣大力勇將及其眷屬說如來藏,唯為下劣形殘貧乞堪忍演說,是第三擔。重於一切眾生大聚,窮守邊地多惱之處,衣食湯藥眾具麁弊,一切苦觸無一可樂,男悉邪謗女人少信,域郭丘聚豐樂之處不得止住,是第四擔。重於一切草木積聚,若能荷此四重擔者,是名能荷大擔菩薩摩訶薩。若菩薩摩訶薩,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棄捨身命,演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能維持彼諸眾生,是亦甚難,彼諸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能起信樂是亦甚難。』」(CBETA, T02, no. 120, p. 537, c19-p. 538, a21)(註:此經中講到如來藏經宣講流傳有些困難,許多人不信。)《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凈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花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6)(此經講到有三乘教化,又提到只有大乘經中才講到的「如來藏」)
三)、阿含中說有十二部經,以下摘經為證:(註:十二部經包含大乘經,如方廣諸經等)
《長阿含經》卷3:「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應頌 )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CBETA, T01, no. 1, p. 16, c14-19)
《長阿含經》卷12:
「是故,比丘,於十二部經自身作證,當廣流布: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三曰受記經、四曰偈經、五曰法句經、六曰相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九曰廣經、十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CBETA,T01, no. 1, p. 74, b16-24)(註:此經佛教比丘要廣流布受持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即包含大乘經,如方廣諸經等)《長阿含經單本大集法門經》卷1:「當知佛所宣說,謂:契經、祇夜、記別、伽陀、本事、本生、緣起、方廣、希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CBETA, T01, no. 12, p. 227, b25-29)(註:此經中提到大乘法中的方廣經。)
《增壹阿含經》卷17〈25 四諦品〉:「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CBETA, T02, no. 125, p. 635, a10-14)
(註:此處講到大乘法中的方等經)《增壹阿含經》卷21〈29 苦樂品〉:「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應頌).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CBETA, T02, no. 125, p. 657, a1-6)(註:此經講到佛說十二部經,且明說包括大乘中的方等經等。)
《增壹阿含經》卷33〈39 等法品〉:「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譬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CBETA, T02, no. 125, p. 728, c2-7)(註:此經講到了佛法有十二部經明言包括大乘方等經等)《增壹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云何比丘擇道行?於是,比丘於十二部經擇而行之。所謂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擇道行。」(CBETA, T02, no. 125, p. 794, c27-p. 795, a2)(註:十二部經包含大乘經,如方廣諸經等)
《增壹阿含經》卷48〈50 禮三寶品〉:「爾時,世尊重告諸比丘曰:『汝等當知,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不解其義,以不觀察其義,亦不順從其法,所應順法終不從其行....」(CBETA, T02, no. 125, p. 813, a14-19)
(此處提到大乘法中方等經等。)《雜阿含經》卷41:「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等法,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盤耶?』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CBETA, T02, no. 99, p. 300, c5-12)四)、其他《阿含經》中亦說有大乘法,以下摘經為證:
《增壹阿含經》卷19〈27 等趣四諦品〉: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恆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CBETA, T02, no. 125, p. 645, a29-b8)(註:此經中說有大乘法中之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能成無上正等正覺等,證明佛有說大乘法,六波羅密法是大乘法中的道次第,在大乘經中常見。)《增壹阿含經》卷27〈35 邪聚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於如來。如是,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99, a4-10)
(註:此經中說佛當使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當授記弟子何時當成佛等,此證佛陀必有宣說大乘法)《中阿含經單本法海經》卷1:
「吾法如是,禪定之味,志求寂定,致神通故;四諦之味,志求四道,解結縛故;大乘之味,志求大願,度人民故。此第三之德。」(CBETA, T01, no. 34, p. 818, b28-c2)(註:此經中明說:「四諦之味,志求四道,解結縛故;大乘之味,志求大願,度人民故。」此證明佛陀有宣說過大乘成佛之法。)大乘經典中 常有佛的弟子,如阿難、舍利弗等等,因此大乘經典應該也是在前面幾次集結的時候,就集結了, 不能因為只看到阿含經 就不信大乘 早就集結了,這樣不妥,佛說法49年,應該是三乘全說了,三時教。且 阿含經 中 也包含有大乘思想的經文。。如《央撅魔羅。。。經》
應該說:大乘是小乘的基礎,由於 佛開始傳法的時候,多是以聲聞弟子多,因此集結的時候,也是聲聞弟子集結,因此,由於其不能理解大乘,而不信之(比如佛說法華經,多少人退席?),因此有不集結的可能,所以才有以後 大乘菩薩為主的集結。。。。而當時即使集結了大乘,也由於以聲聞佛法為主,大乘基本上很難流傳開來,因此流傳的大乘佛經不多,只有等大乘漸漸成氣候了,大乘佛經才漸漸被重新用起來而廣為流傳。上述如此多阿含中之經典皆證明大乘法為佛陀所說,倡言「大乘非佛說」的諸佛學研究者可以止矣!不要得少為足,看了某一部分佛經就妄下結論,以成謗法之罪。鄧明知毛的一套是錯的,走不通,但它作為一個佛學內部人士,還是要堅持毛思想。並把毛思想裡面不重要的「實事求是」說成毛思想的核心,來自圓其說。究其原因,就是如果顛覆前者,會帶來信仰危機,自己的合法性沒法保證不說,還可能被佛學之外的他學所顛覆,此時,大多數佛學學者便會認為,保持地位(此處也不並不是為了利己,而是在自己價值觀基礎上的,利他的動機),便比堅持真理「重要」的多。
出處、真偽不明,供參考。
魔王波旬道:「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能說什麼呢?我想釋迦摩尼再來都未必能說過……
寫的是一氣呵成啊,從頭到尾就一個問號。我讀了好幾遍,你不是故意的吧。
答案很簡單,就是佛學學者教授把佛法當世間法來研究了。佛法是出世間法,他亂說還不挨批評。
題主,你讀過佛經嗎?就算你無知謗佛或者促使他人謗佛也能算上罪。此罪人間法律不衡量。你對佛學了解深淺,小心被人當刀子用。
愛看啥看啥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佛學的意義在於文化理論研究,符號帶來的只不過是遊戲。而人卻想要超越遊戲的東西。所有信仰者的信仰出於不同的緣由,有理性的,也有不理性的,如果能得知每個信仰者的信仰,必然也會如此信仰。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知對方信仰為何,才會有如此之多紛爭。其實真正的問題才不是什麼佛學、佛教、信仰為何,而是人究竟能不能超越人,成為非人的東西。只不過答出了一個否定的答案。不能,或者說問題連同答案都無意義,但是很多人都視而不見,或者說沒有真正考慮過,放在心上。否定能達到一切嗎?否定都把自己否定了,或者消解了,或者說成佛了。可這不會是世界上所有人的選擇和體驗,只要世界存在著,可能的世界就會繼續下去。在這無窮的遊戲製造無窮的無窮者。
如果說真的存在這樣的現象那在我看來很正常,
胡說之先八道一下下,那就是有一點需要明確當年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和今天的各宗各派佛教還是不是同一個佛教。通俗的講就是現在傳承的佛教還是否是當年釋加牟尼所設想的佛教。答案是既然佛教能發展至今那必然會適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乃至不同的人。而適應的關鍵是有歷代高僧大和尚進行佛旨闡釋。
明確這個問題以後需要結合各個佛教歷史傳承的變化節點的關鍵人物,看他們的經歷,看他們對佛教傳承的貢獻,通過這些來探求他們發現傳承佛教的目的或者說是意圖,當把這些繪製成為一張圖時就會很清晰的發展,每個關鍵人物都會對最初的教義進行XX化,這個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一個味。
當探求最本源的時候就已經就相當於在變相的否定各代高僧大和尚的理論基礎,理論的合法性,也就是在否認現在各宗各派的存在合理性,這種行為在他們看來就好比被別人辱罵不是人一樣,就好比祖墳被挖一樣。受此大辱我覺得罵回去才正常,當然,要師出有名,就說你誹謗佛法僧三寶,造下口業,不但現世被人詛咒,就連來世也要畫個圈圈詛咒你……誰讓你嘴欠不是,就是這個邏輯。
所以,我覺得這沒啥難理解的。佛教徒也是人,還沒有達到超出五行不在三界之中的境界,那是個人就不可能背祖忘宗,所以不會在意歷史究竟事實怎樣,在意的是一種傳承的態度。因為仏教自始至終都是個謊言的存在,正兒八經的學者會秉持著歷史科學觀,實事求是研究真偽,並不會受各種宗教觀教條,束縛人的宗教心理學控制。而宗教者吃宗教飯,當揭示了他們的謊言,觸動他們的利益,戳中他們的G點,這些教徒如同瘋狗一樣進行狡辯詭辯的抨擊,那怕知道自己的宗教是謊言,他們也會為現實利益和精神利益,對批評進行淡化、轉移問題實質、向外轉嫁,阻礙瓦解別人的聲討,來為自己的惡行開脫。
更有甚者的是直接無恥惡語相向,詛咒你下阿鼻地獄,巴不得你被人砍死,不得好死,有時候為了顯示自己有素質,直接罵人不帶髒字,這就是仏教徒。可參見我的某條回答,某教徒對我一番惡毒批評進行實名舉報,在此就不截圖了,評論里的教徒一個個冷嘲熱諷,歡呼雀躍的,如果現在有人把我活埋斬首掛在樹上燒了,他們巴之不得的隨喜讚歎,這是因果不虛啊,謗佛者就該下地獄。這些仏教徒只准他們鋪天蓋地的吹噓謊言,漫天打廣告搞傳銷拉人去信,搞網店微店賣高價開光加持佛珠佛咒品,騙人助印抄經火供修廟等等,卻不准你們批評揭露實情,總之他們是和平包容的教,是中國傳統不是入侵,我的信仰不能批評干涉,否則就是惡意攻擊,立刻舉報。
若問世間最虛偽醜惡的,莫過於佛菩薩教徒們慈悲安詳的笑容。
「你們佛教徒就是迷信!」
「我們不是迷信。我們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傳承,我們……」
「迷信的人都不覺得自己是迷信,你們就是被騙了!」
「住口!我們沒有!」
「你們被騙了,有人指出來你們還不承認!」
「你這根本是無中生有我們憑什麼承認!」
「還狡辯!你們就是!你們不光迷信,還不允許別人說!」
「你有完沒完!!」
「你看你看惱羞成怒了吧!你們就是迷信!不然為什麼心虛!」
(無回答)
「沒話說了吧?你看你們佛教徒就是迷信!!!」
以上套路可以應用於任何地方,題主玩得6啊
再補充幾點吧。
第一,各個大學的哲學院宗教學專業佛教方向的研究員裡面有不少佛教徒。這些信眾甚至有一些和非研究者共處的圈子,能夠形成一個學者-僧人-一般信眾的良性生態圈,搞一些學術性質比較濃的茶話會,大家一起聊一聊,學者介紹一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僧人介紹一些從僧人的傳承角度來看的想法和理論,大家互相交流借鑒互相提高,這種現象蠻多的,不止我武一個學校有。第二,國內很多影響力比較大的寺院,都是和佛學院合辦的,比如北京法源寺的中國佛學院,是由國家建設,設有本科和碩士學位,有自己的學術期刊的。他們除各個宗派的課程以外,學員還要學習古代文學、現代文學、中外哲學、歷史學、文獻學等課程,就文獻學而言,很多人的文字,音韻,訓詁水平還是挺高的,他們專註於佛學研究,同時不忘自己的修行,並且會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來指導自己的修行。
這其實就好比中國的古琴界有學院派,有非學院派。有一些學歪了的學院派瞧不起燕山,梅庵,嶺南。有一些不入流的江湖人士瞧不起丁承運,李祥霆一樣。
但是真正懂行的大家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啊。
所以可能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在題主看來,駁斥佛教理論的學術研究才是研究,佛教徒搞的研究就是迷信罷了。
所以呢,我們也就不必多談誰的學術性強,季羨林的學術成果怎麼樣,夏蟲不可語冰,任他罵吧,我們一句佛號念到西就好。推薦閱讀:
※提婆達多是不是並不相信轉世輪迴理論?
※很多人學佛的人都搞錯了方向
※什麼唯識,唯識與心理學有什麼聯繫?
※佛珠手串有沒有12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