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商業決策課,教你用5步做出理性決策

1、關於決策

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很多選擇,要做出很多決策。這些選擇決定著我們從哪裡來,而那些決策引導著我們往哪裡去。

小到中午吃什麼,大到該不該分手,這些決策決定著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些決策很簡單,因為我們喜歡,有些決策很難,因為我們都不喜歡卻不得不選。

那麼什麼樣的決策,才是好決策呢?我們去哪裡找這個好決策呢?

卡爾·斯佩茨勒在《斯坦福商業決策課》裡面,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決策方法論。

做決策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理清楚面對的問題邊界。

也許最初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問題會越來越多,決策也會越做越多,失去焦點。

比如卡爾夫婦發現廚房牆壁有點舊,在想是不是要重新刷一下牆壁?後來想想既然刷牆了,那麼不如直接返修一下廚房,既然翻修了廚房,不如卧室也一起翻修了。

後來一想這樣的話,還不如重新換租一套房子來的方便,後來一想租還不如直接買一套。那買一套的話住的地方就固定下來了,那就要看看卡爾未來五年的職業方向來定,而未來的職業方向決策,就得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明明是一個刷牆的討論,最後問題越來越多,需要做的決策也越來越多。

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合適的決策框架,來界定問題的邊界在哪裡。

有了一個合適的框架,那麼想到哪兒就討論到哪兒,永遠做不完決策的事兒,就不會發生。

2、界定問題

決策的框架分三層,可以把它看做一個決策金字塔。

最上層塔尖是已經做出的決策,也是核心的問題,一般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不會考慮塔尖的問題。

比如卡爾夫婦關於職業方向和人生選擇的決策。

而中間層則現在需要關注的問題。

比如卡爾夫婦未來5-10年想住什麼樣子的房子,在哪裡?是改造還是搬家?

最下層金字塔的底層,則是根據上一層的問題和決策來決定的後續問題。

比如卡爾夫婦刷牆的牌子,什麼顏色的油漆,如果買房的話改用哪家中介等等。

有了決策金字塔以後就可以根據問題去做出決策了,但是還是沒有如何做好決策的問題。

3、創造選項

那做決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創造選項。

我們常常面對是和不是的二元選擇,但是往往這種選擇的決策都不怎麼樣。

相對簡單的決策,3到4個是最佳的,而複雜一點的選項,4到7個也就夠了。

所以,創造決策的數量很重要,所有的二元決策論,都是因為你沒有在決策金字塔的框架里往上看一層。

往上看了一層,了解了你的問題核心以後,就可以挖掘更多的選項了。

當然選項的數量達到了,質量也不能丟。

好選項至少滿足兩個特點:差異性和競爭性。

競爭力,就是每個選項都是可選擇的,如果一組選項里明顯一個號一個壞,那就不具有競爭性了。

比如中午吃什麼,一個是蛋炒飯,一個壞了的臭豆腐,是個人都會選擇第一個選項。

所以第二個選項質量上就沒什麼意義。

差異性,就是選項和選項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蛋炒飯和揚州炒飯就沒什麼區別。

4、理性決策

有了選項,我們總得開始選擇了吧?

那麼我們如何選擇呢?

這裡卡爾又提供了一個工具:決策樹。

一種把決策節點畫成樹的輔助決策工具,一種尋找最優方案的畫圖法。

比如當年馬雲邀請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蔡崇信在做決策的時候就可以運用決策樹。

首先在紙上畫兩個樹杈,一個寫上去阿里巴巴,一個寫上繼續現在的工作。在阿里巴巴這個選項上在分出兩個樹杈,一個寫「創業成功」,一個寫「創業失敗」。

保持現狀那條上寫上目前的收益。

在每個樹杈上寫上概率和收益,然後根據期望收益的數據,來做理性的決策。

5、自檢清單

那麼是不是做出選擇以後就可以了呢?

並不是,我們還得回來檢查一下選項是否正確。

卡爾這裡給我們提供了五個決策自檢問題:

第一,為什麼這個選項優於其他選項?

第二,這個選項經得起推敲嗎?如果出現新的變數,它會怎麼樣?

第三,有沒有一種組合,可以把其他選項的優點也綜合起來?

第四,有沒有把問題過於簡單化?

第五,回過頭去,再看看決策樹,每個選項的不確定性,正確評估了嗎?

6、落地執行

當然,只有當我們把資源不可撤銷的分配到行動中,決策才算是真正完成,它的價值才得以實現。

否則,決策不算決策,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所謂決策的科學,就是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應用某種規律和理性思考,最大程度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它不以成敗論英雄,決策好不好,和決策的結果無關,因為未來從來都是不確定的。

所以決策的好壞,在決策做出的剎那,就已經明白。

所以做決策五步法:

第一步、定義問題。

第二步,增加選項。

第三步,理性決策。

第四步,決策自檢。

第五步,落地執行。

推薦閱讀:

選擇:五大決策心態
決策樹的優化 這一刀該不該剪?
決策樹及其變種演算法
淺入淺出:決策樹

TAG:商業分析 | 決策樹 | 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