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章《道德經》(21)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何為道
孔德為何
昨天真的不是我偷懶,這一章很難寫啊,痛苦。
相信很多人在讀這一章的時候,在第一個詞上就產生了迷惑。什麼叫做「孔德之容」?孔德之容的翻譯一直都有兩種。第一種時候「道德極高」;第二種是「孔為空,以道為空」,這兩種解釋都能說得通。不過我個人傾向於第一種。
但是我卻覺得應該翻譯為「當今社會所遵從的最高道德」。至於為什麼這麼說,我馬上為大家帶來我個人的淺見。
我們來看「唯道是從」這一句,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德是由道來確定的」,這是在前二十一章之中,老子第一次闡述「道與德」之間的關係。
在老子看來,道是處於無形無質與有形有質之間的一種存在。而得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我們經常把德作為行為規範來約束國民。
提起「德」,大家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儒家,儒家強調德治天下,既是現在也是德智體美勞,德排在第一位。但是道家對於德的研究也非常多,卻不為大眾所熟知。
這是由於兩家對於德的研究與實操不同。儒家以德治世,他們將「德」一條一條的寫在法律里,寫進教材里來交給人民,維護統治。這是將德具象化的操作。
道家則不同,道家認為德是變動的,但道是不變的。所以德與道的關係像是樹葉與樹根的關係。所以道家去從道的角度來研究德,打算以不變應萬變,但是難度係數太高,導致不為人民和統治者所接受。
人們其實是不喜歡思考的,把事物具象化,端到面前才是最省事的辦法。而統治者也不喜歡這種方法,從根本去推導事物,所產生的事物有很大幾率會偏離統治者的想法,所以二者一拍即合。
這就是我為什麼將「孔德之容」,翻譯為「當今社會所遵從的最高道德」。在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就是孔德之容。但是在現代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孔德之容。在WG時期,兩個凡是,便是孔德之容。
所以德是根據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說白了就是德是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而產生的隨機的東西,有了「德」可以生存的更好,說它是行為準則,不如說它是工具。人民依賴他生存,統治者依賴它維穩。但是「德」本身重要,但不是長存的,所以它是「入世法」。唯有入世才可以談出世,正如佛家說的「入紅塵,破紅塵」。
這不是道家所追尋的,所以老子將道、德之間的關係歸納為「唯道是從」。
至於下面那些就是老子在闡述道是什麼樣的,以及道的真實與永久。
惚兮似無,恍兮似有,所以「惚兮恍」為虛極靜篤之意,無中生機動。
恍兮若有覺,惚兮似無知。所以「恍兮惚」為生機已起,似春回大地,在無知無覺之中,有形有質之物已經產生。
杳冥為幽暗難見之處,在最深之處,有至高的道理,也就是道的存在。這裡便是再度提出了,道的難明與真實。
自古至今,因道之名似有似無,所以不去。但又因為它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能夠因道察知萬事萬物。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六爻尋夢
http://weixin.qq.com/r/8Srz63DEYi0drTSI93-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