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極限冥想 - 專業版

更新:出版社暫時沒有任何的回復,相應的題材出版的可能性不為100%。鑒於許多小夥伴想看到更加專業的翻譯,我們將核心練習技巧的專業翻譯更新上來,替代掉舊的內容。

新的內容由Mr. X(許不二)負責,感謝不二的專業謹慎的態度和無私奉獻的時間。他想要實踐真理和傳播真理的真誠,是靈性領域的一股清流。點個贊 :)

核心技巧,書中已經講解得很清楚了,大家可以自己翻閱,更好的話,可以自己去實踐。

關於真理的探索、開悟等等狀態,我們不接受任何諮詢,謝謝~

假如你想了解如何將冥想技巧,實際用在生活中,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歡迎找我們:

悅冥想www.yuemingxiang.com圖標


謹以此書獻給後來的Bill Hamilton —— 他不計個人代價,努力不懈地投身於智慧的培養和提升,這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偉大導師。


前言和警告

在我大約十五歲的那年,我誤打誤撞進入了某種在古老經典裡面記載的典型初階禪修境界,由此開啟了不太情願的靈性探索。在當時,我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也沒有意識到我偶然進入了一條「不歸路」——一個我後來稱之為「產生和消散」的過程。我只知道,我總是夢見奇怪的東西——強光,身體和世界都像煙火一樣爆裂;在那之後,我意識到我必須去尋找某些東西,可我並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在那些年,我狂熱地探索哲學,可是我終究發現,沒有任何「思考」能夠解決我深層的靈性困惑,也沒有任何「思考」能夠幫助我完成已經開始了的修行之路。

當時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樂隊里,他雇我做演出管理和音效技術。他和我相似,都困在一種後來被我們稱為「黑夜」的狀態裡面。同樣地,他也意識到邏輯分析和認知重構到頭來沒有幫助。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些遇到類似情況的哲學家,看看他們都是如何解決的。我們發現,我們最喜歡的那幾個哲學家都轉向了神秘主義的修行。我們據此推斷,某種來自親身體驗,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可是,獲得這種智慧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幾近不可能的駭人任務。

他的問題,比我還嚴重一點。最後,他走投無路,決定放手一搏。他退出了他的音樂公司,搬到了加州,住進了破舊的移動房屋(帶輪子的房子),靠送披薩來攢錢,這樣他就能進行靈性探索。最後,他完成了一些密集的禪修營,飛去亞洲,在緬甸南傳佛學的系統里,跟隨禪修大師們修行了一年。當他回來時,我看到了這些修行給他帶了來顯而易見的好處。幾年後,我和他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在1994年,我開始參加密集禪修營,同時做許多日常練習。我也遇到許多奇特又有趣的體驗,我開始去尋求指導 —— 接下來怎麼練習,如何正確看待事情。好的老師很少,又在很遠的地方,他們的時間有限且昂貴,給我的答案又往往是有保留而隱晦的。就連我的老音樂哥們,都諱莫如深。關於是否應該坦露禪修理論和個人修行細節的爭執,幾乎耗盡了我們的友誼。

沮喪的我,轉向書籍,開始大量地閱讀,無論是古老的經典還是現代的資料,我都沉浸其中。我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概念框架,幫助我在完全未知的領域裡遊刃有餘地探索。閱讀了巨量的禪修書籍後,我發現它們都缺失了相當重要的各種細節。我吃了很多苦頭後,得出結論:使用太理想化或沒有充分闡述的概念框架和完全不使用概念框架一樣糟糕。另外,我發現,很多理論包含了大量神秘故事和理想情況,根本經不起實際檢驗,雖然我很希望這些神秘故事能是真的。

但我也深深地意識到,他們真地解決了靈性上的問題。那些該死的佛教徒發明了一些簡單的技巧,能夠給你帶來顯著的結果,假如你遵守指示並且服用足夠的「劑量「。當有些人並不喜歡這些禪修「烹飪指南」,我卻很感激他們的「菜譜」。我對它們給我帶來的功效無比地感激,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這些簡單古老的練習逐步為我揭開我所追尋的答案。我發現我的體驗正好填上了文字間的空白,揭穿了充斥在傳統佛教徒教條里的神話,展示禪修老師秘而不宣的技巧。最後,我決定寫一本書,一本我一直在尋找的書,那就是你現在正在看的這本書。

這本書是為那些真正想要掌握佛陀的核心教導的人寫的,是為那些真正願意投入所需的時間和精力的人寫的。這本書也是寫給那些已經厭倦了不斷要去解密現代和古老佛學書籍的人,因為這本書就是誠實,清晰,直白,嚴謹。和其他關於巴利經藏的註疏一樣,這本書是按照佛陀的三個基本教導——「戒定慧」來展開的。

在整本書里,我都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實用主義」,都在強調如何能夠真正地「做到」,真正地產生效果。所有的章節,我都假設你有一些禪修的經驗,經歷過一些靈性的場景,知道一些基本的專業辭彙。所有的章節,我也假設你願意自己去嘗試。

我也嘗試在書中包含足夠的信息,使得這本書本身也可以作為完整的禪修手冊,能夠涵蓋整條禪修之路。但是,我也嘗試注重在那些屬於我的強項 —— 別的書沒有充分覆蓋的部分。這本書的閃光點在於它的技術型指導,和關於高階練習的要訣。但是,我也承認靈性之路是無比浩瀚的,不可能用一本書就完全覆蓋。所以,假如某些話題已經被其他老師很好地講述過,我會推薦你其它的優秀資源來獲得更多的細節和信息。我強烈建議至少要參閱部分資源。

正如我的禪修練習一樣,這本書受到了馬哈希體系的巨大影響。來自緬甸的馬哈希西亞多,在南傳佛學裡既是禪修大師也是著名學者,同時得到了傳承里和傳承外的人的認可。我的書中也涉及到大量其它傑出的傳統,有佛學的,也有不是佛學的。我真誠地希望,所有精進的禪修者能夠在這本書里找到對他們的修行有實際價值的信息。

在書中,我也講了一些我自己的經歷並做了標記,因為我想為這本書增加一點真實感,讓你知道什麼可能會發生,這既包括我成功的經歷,也包括我的一些失敗。我的這些分享也為這些理論,增加了人性的維度。但是,假如你覺得這些故事困擾到你,或者你覺得這些故事讓你覺得「我想跟你講我的個人靈性探索」,那請你毫不猶豫地直接跳過,這對我們倆都好。

這本書,我以個人口吻的方式書寫。那些認識我的人,讀完這本書,對我說,他們彷彿可以聽到我說這些。我去掉了大量我神經質的部分,讓這本書盡量清晰。我主張,任何作者都應該把他的東西寫出來,即使他們心裡想藏著;這樣至少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而不是被隱藏起來。假如你想要一本全都是教條和理論的書,市面有太多了,隨著內容的展開,我會提到很多書。

我也在書中包含了少量的社會評論,其中一些比較犀利。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覺得它們沒有幫助,甚至會覺得相當反感和冒犯,你們可能會很快地反駁它,說它是刻薄或者錯誤的。我其實也很掙扎,一方面我覺得在那些章節真的有一些要點,另一方面我也意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用好如此觀念鮮明的信息和觀點。所以,我會建議你直接跳過那些章節到更友好或更技術性的部分,假如你覺得它們沒有用的話。為了方便你更好地判斷,我在可能帶有「煽動性」內容的章節的標題前都加了星標,這樣這些內容可以得到更恰當的對待。

雖然我覺得這些章節的點都很重要,相當實用,但是它們不會影響你對後面的內容的理解。這個世界充滿了友善美好的佛學書。書店裡有上百本供你選擇。雖然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聽見什麼聲音的權利,但是,我相信這世界能容下非常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是一個不受約束的聲音,因為我屬於那個激進分子穿柳釘軍靴,而不是珠子涼鞋的時代;我們聽性手槍(Sex Pistols)樂隊,而不是The Moody Blues。我們不在二戰後滿目蒼夷的地面閱讀垮掉的一代的詩,也不會聽那些60年代早期的佛學笨蛋,我們覺得嬉皮士「受詛咒」般的幼稚,而不是我們虧欠他們。我也是一個全心投入去完全掌握實在的靈性之路,不是掌握一些新紀元的無聊膚淺的東西或者刺激大腦的大眾心理學。假如你不是這樣的人,你可以考慮讀點別的東西。

一個位備受尊崇的高階禪修老師和學者(保持匿名),在讀完這本書的初稿後,和我說,「現在的大部分佛教徒都是一些在老去的嬰兒潮世代的人,他們只是想找一些安慰劑,來撫慰他們老去的恐懼,他們不會真的對這樣的東西感興趣。」我希望他們能夠成功滿足正當的需求,所以我必需不太情願地建議這樣的個體不要來讀我的書,或者至少不要讀帶星號的章節。這同時是對本書局限性的承認,也是一個邀請,邀請你用更有自主權的眼光來看靈修之路可能發生的一切,也是一個警告。

我寫這本書也有其他目的。有一些人試圖讓我做他們的禪修老師。我盡我的努力去鼓勵他們練習,去參加禪修營,去探索,但是一旦我發現他們不是真正地練習,或者開始膜拜我,我就會完全疏遠他們。我想要的是,一起探索生命可能的同伴,而不是其它關係。不同的同伴可能處在修行的不同階段,大家能夠相互學習,這和正式的師生關係很不一樣。所以,寫這本書,讓我可以把我知道的一切交給他,然後說,「嘿,如果你真的很感興趣,這裡的東西足夠讓你想多深入就有多深入。假如不是的話,我幾乎避免浪費時間,也避免了被膜拜或抨擊,至少沒有當著我的面。」

當然,我也明確地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成為禪修大師,這樣他們可能會去幫助鼓勵更多的人做到。有越多的人基於自己的切身經歷去教別人,那麼會有越多的人能夠學好法,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明智和快樂。

這讓我想到了關於一些人會稱之等級差異的問題。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有些人獲得覺醒,證悟,而有些人沒有;有些人有強大的定力,而有些人沒有。有些人一起走過道德之路,而有些人沒有。有些人是某些方面的大師,有些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西方,這有個到處都是的奇怪的運動 —— 嘗試去想像每個人都在靈性世界裡面是平等的,但這明顯是虛妄的和誤導人的。當我去尋找好的老師和夥伴來幫助我去走完這條道路,而不是去對那些聲稱比我知道得更多的人發飆,我得到了令我激動的機會 —— 和那些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在一起學習,,雖然這樣的機會很少。這一切就合理了。請把接下來的部分看做是另一個警告:當你對這些事情做得足夠好時,如果你到處和別人說的話,大部分人對你會有負面的反應,那些受到你成就鼓舞的人,則很少。

同時,和周圍的大部分人有如此不一樣的語言體系,如此不一樣的經驗和視角,是很奇怪的事情。我時常感覺自己是一個外星人穿著件叫做「正常」的戰壕風衣。我夢想有一個世界,在那裡,這樣的對話,這樣的活動,這樣的洞見,是我們日常的主要活動,一切都是那麼正常和自然。透過字裡行間,你應該把這作為另一個警告。如果你走進相同的旅程,你也會收穫相同的孤獨。

我也必須提及,我認為我自己和那些同一個流派出來的法友,是佛界牛仔,異見者,搗蛋鬼和局外人。真的想獲得靈性成就的人,基本可以肯定會在在大部分佛學圈子裡都會有這種感覺。但是非常諷刺的是,我又認為我是個非常傳統的佛弟子。奇怪的是,現在,那些真正的傳統佛弟子,即真正聽從佛陀如此清晰的忠告,去深入探索自己的身心意識的人,是在公然違抗主流禪修文化。

同時,我應該要提到我所要走的道路更多的時候是危險的,不穩定的,而不是所謂的平靜;更多的時候是苦惱的,而不是愉悅的;是比其他我聽說過的修行路更難以整合的,所以整體而言,是相當困難的旅程。同時,它也是深刻的,讓人驚嘆的,比其它我所知道的修行之路更加輝煌的。在起伏的現實邊緣衝浪,對我而言,比慢慢來更容易。在我的探索,意外和冒險中,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如何快速通關,還包括如何不失控。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裡面,把這些知識教給你們。這是另一個警告,這本書不適用於那些心智受損不穩定的靈性玩家。你必須有足夠的心靈力量去掌握這些高強度的技巧,副作用和結果。

我希望你會發現我對佛法的看法是讓人耳目一心、,同時又是清晰、使用、誠實和透明的。我已經儘力這麼做了。

我想藉此感謝一下,那些給我影響,幫助,友情,支持的人,是他們讓這本書得以付梓。人數太多,我就不一一例舉。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宇宙里,所以說這本書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是不符合事實的。不承認這些人的廣泛的支持是荒唐的,他們是:Carol Ingram, Sonja

Boorman, David Ingram, Christina Jones, Christopher Titmuss, Sharda Rogell,

Bill Hamilton, Kenneth Folk and Robert Burns。這些人給出了有用的建議,使得我的書和我的練習得以有可能。同時我要謝謝John Hawley, Roger

Windsor, Daniel Rizzuto和Michael Wade 幫忙審閱。但是,假如書中有任何的紕漏,都是我的問題。我不清楚這些人會不會想要讓自己與這本書相關,但是,我保留向他們致以最真誠的的感謝的權利。

一個關於風格的簡短的備註。英語沒有無性別特指的單人人稱單詞。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會用「他/她」,這個很讓人分神;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人們會使用複數they(他/她們). 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但是我的書裡面會用they來表達他/她的意思。所以當我用複數的時候,那還是意味著一個人。我對這種解決方法並不十分雀躍,但是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希望讀者可以原諒我,或者至少能理解這個問題,從而容忍又一位作者為語言的局限性糾結。另外,我大寫字母用起來有點讓人捉摸不定,你們可能要忍受下。

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所有人帶來幫助,希望給你能夠得到你所真心尋找的一切,能夠突破一切困難,不懈地追尋。


1. 第一部分介紹

假如你還沒有讀完前言和警告,請現在馬上去看。

佛學道路經常被稱之為「靈性之旅」,這種宗教語言的用詞對於某些人來說非常令人振奮。佛學之路可以被看做一系列的科學實驗,佛陀和他的跟隨者聲稱這一系列練習可以帶來某些非常明確的效果,這些效果是非常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用這種實用性的語言,對於某些人來也能非常令人振奮。為了鼓舞更廣的讀者群體,在探討的時候,我會既用靈性語言,也會用實用性技術型語言。但是,我的個人偏好總體上是實用性語言。你可以拋掉佛學之路上面的一切靈性包裝,剩下的基本練習依然可以為你帶來那些承諾的效果。你也可以保留那些靈性的包裝,做這些基本練習,然後得到相同的結果,當然前提是你有多餘的時間和所需的資源來同時做兩樣事。

第一部分包括了佛陀教授的傳統內容,這和靈性練習直接相關。它們精鍊地總結了重要和實用的要點。這些教導被特意精簡以便於人們記憶和使用。正是它們的精簡使得它們如此實用和接地氣。

但是,我會在這些精簡教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它們。事實上,佛陀有時候說得太過於簡單以至於我們總是疑惑,「天啊,他到底在講什麼?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基本上,他在講,「了解你的實相,充分充分地了解,然後嘗試做正確的事物,為了你自己和世界。」我們知道,操作起來並不像聽起來的那樣簡單。所以,我會增加額外的註解。

所以,這些教導都是為了幫助人們以某種方式了解他們的實相,從而帶來改變。基本上,它們能夠幫助人們避免靈性之旅以及生活的常見陷阱,這些我在之後會進一步解說。

為此,我們會從三學開始說起 —— 戒定慧。這三項訓練包含了整個佛學之路,因此用它作為這本書的框架。這三項訓練包含了我們要有意識地明確去掌握的技巧。每項訓練都有它自己特定的一組前提、要務、練習和成功的標準。事實上,它們彼此之間相當的不同,假如我們混淆,用一項訓練的前提去練習另外一項的話,會出現很多問題。每項訓練都有它自己的常見陷阱,局限和陰暗面。這些都很少被講清楚,後果是給人們帶來很多困惑。所以我會盡我的能力把事情說清楚,尤其是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每項訓練都有特定的成功和掌握的標準。這些有時看起來會有些技術性,尤其是那些高度專註境界(定)和洞見境界(觀)的地圖,所以我會留到第三部分來講,第一部分我們主要關注基本框架和練習,使得我們的開頭簡單可行。

雖然我認為書中每個部分都對整體有價值,但是我也相信你有你的原因去跳過一些章節,之後才來補上。比如,假如你經歷著強大的畫面,或者昆達里尼體驗,你可能想要讀第三部分的前幾章,然後才回來看其他部分。假如你是單純地對觀智階段的地圖感興趣,你可以直接到《觀智的階段》這個章節。假如你想直馬上開始某些核心內觀練習,你可以直接到《三特徵和七要素》。假如你心情正佳,想讀下不留情面的社會評論,那麼第二部分的開頭就是為你寫的。假如你想聽我關於開悟的感受,那麼覺醒之路的模型可能是很好的開始。我掙扎了很久,不知道該把這個模型放在開頭還是結尾。我最後決定把它們放在後面,不過你可能是那種想先讀它們的人,假如是的話,你可以先讀《三特徵和七要素》然後直接跳到第三部分。我認為的理想情況是,每個人都應該從頭到尾讀兩到三遍,然後把重要的部分記下來。


2. 戒(道德)——最初和最後的修行

在原始經典裡面,戒的巴利語是「sila」,我將它翻譯為道德。這個詞有多種翻譯,比如說美德,正直。無論是哪個詞,很可能它都有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假如「道德」這個詞讓你覺得不舒服,那麼你可以看看它的前提,流程和練習,然後自己給它起個名字。我認為,我們怎麼叫它並不重要;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用心嘗試去過那樣的生活。

從我的角度出發,戒的練習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我們努力去過通常意義上的好生活,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嘗試獲得情緒,心理和身體上的健康,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將它哲學化,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運動鍛煉,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努力照顧自己和他人,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嘗試保護大自然,改革政府,或者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就是在練習「戒」。當我們嘗試去找一份好的並對外界有益的工作,建立美滿的婚姻,培養健康的小孩,或者剃光頭跑去渺無人煙的沙漠,我們就是在練習「戒」。一切我們在這個世間做的認為有益他人或者自己的事情,就是在練習「戒」。

接下來的兩項修行(定和慧),和獲得不尋常的精神狀態以及最終的開悟有關。這兩項練習有止境,到了某個階段就代表我們完全掌握了它們。但是,關於「戒」的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因此戒是最後的修行,是我們要努力一輩子的。我們可能可以達到某些讓人吃驚的精神狀態並能理解真實法,但是人們怎麼看待是我們把得到的能力和理解轉換成我們在這個世界怎麼生活的方式。

在原始經典裡面,戒的巴利語是「sila」,我將它翻譯為道。假如「戒」這個詞讓你覺得不舒服,那麼你可以根據它的前提和內涵起個新名字。我覺得,怎麼翻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戒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我們努力地享受美好生活,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尋求心智,身體地健康,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鍛煉身體,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努力照顧自己和他人,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保護大自然,關心政治,讓世界變得美好,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做一份對社會和自己都有益地工作,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建立美滿的婚姻,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我們健康地撫養小孩,我們就是在」持戒「。

當然,剃光頭跑去渺無人煙的沙漠修行,也是在」持戒「。

一切有益他人或者自己的事情,就是在「持戒」。

關於」持戒「的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定和慧都有它的標準,到達了某個層次,就是完成。但是,「戒」的修行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必修終生修行。你可能達到了完美的「定」和「慧」,但是人們看到的是「你如何生活」。你終究需要把你所學的,應用到你的生活中,活出高級的人生。

在練習「戒」時,有一些基本假定會非常有用。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能幫助我們和這個世界友好的相處,因此從練習「戒」中得到一些實際的好處,做出這樣的假定是非常有用的。

「持戒」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前提——當我們做的好事越多,那麼更多好事就會發生在我們自己和別人的身上。反之,我們做的壞事越多,那麼更多壞事就發生我們自己和其他人身上。這些假設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也不是特別的。世世代代,各種社會和傳統都提倡把這些假設應用到某些地方。怎麼定義好壞很多時候是視角的問題,但是不要掉入認為任何嘗試都是無用的麻痹性陷阱。不要低估你的每個善意的嘗試和努力,要知道,努力的嘗試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進一步來說,作為我們自主權的一部分,我們假設投入這項訓練的資源和能力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我們有身體,有理智,有直覺,有心意,也有能力去學習記憶。我們有一個其他人分享智慧的社區,我們有包含如何生活建議的書本和其它媒介,我們有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可以依靠所有這些資源來去嘗試過好生活,一種言行舉止儘可能契合我們有意為自己選擇確定的標準的生活。我們越有心參與我們的任務,我們越有可能成功。

所以,我們假定我們的所思所講所做,都對這個世界有影響。當我們持戒,這意味著我們認為我們對我們所思所做所講有自主權,因此能這個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假設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有影響力的,並對我們的行為負責。當我們把生活更多的層面帶進」持戒「的狀態,我們更有可能成功。我們嘗試最大的可能活出精彩,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然後據此進行我們的人生。我們將」持戒「融入生活,我們就越可能獲得自在和精彩。

對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起關鍵作用的是意圖。因此,在訓練「戒」會很強調意圖。假如我們的發心是良善和友愛的,那麼我們更有可能產生友善的行為、舉止和言論。

此外,「持戒」意味著我們更加註意生活中發生的事。當我們不注意我們所想、所說、所做時,便不容易形成符合這項訓練假定的言行。如果我們不注意我們思考言行的後果,不管就短期而言還是就長期來說,我們都不太可能獲得足夠的經驗來成功指導道德上的訓練。

假定「持戒」有助於正式的禪修練習也是有益的,「持戒」提供了良好的身心習慣作為定慧的基礎。因此,即時我們對道德只有一點點興趣,但我們若想得到其它兩項訓練的結果,那麼我們也應該「持戒」。

當我們「持戒」時,根據這些假定很自然就產生特定的要務。我們有意識的希望我們的言行舉止和身心滿足這項訓練的假定。簡答地說,我們對我們的生理、精神和情感生活有標準,並儘可能地達到這些標準。當我們「持戒」時,我們有意識地培養我們認為友好和善良的想法及言行。「友好」是指我們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福祇而努力。「善良」是指我們為了消除自己和其他人的痛苦而努力。所以我們的要務是讓我們的意圖變得友好和善良,讓我們的心能夠覺察我們所想、所說和所做的,讓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儘可能讓我們的生活體現我們的期望。

當說到「持戒」,我們一般都是用「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來描述的。佛學的標準五戒是不要「殺盜淫妄酒」,即殺生、偷盜、說謊、服用導致冒失的精神藥物和不適當的性行為。其實這些不是佛教獨有的,也是社會的普世價值觀的一部分。換做我們現代標準來看,我們就是要友善,慈悲,欣賞別人的成功。

「持戒」的本質,就是創造一種適合你的生活方式,使得你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都有益。我們世俗的「做人生贏家」就是最好的狀態。

關於如何做良善的「人生贏家」,有很多很棒的方法,但是沒有魔法配方。你必須自己去發現如何在每一刻對你自己和所有人都友善。「持戒」涉及到了如何過有價值的美好生活的所有方式,這是一個如此龐大的主題以至於我不可能在這裡給出全面的介紹。然而,如果你希望對「持戒」有更一步的了解,我給你推薦一些書:

「持戒」最好是基於對另一個假定的欣賞,即內聯。這一層的內聯是指欣賞這樣的事實,即我們都一起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都有對幸福的共同渴望。當我們考慮到自己和身邊人的需求時,我們更有可能自然地對自己和別人保持友善。因此,我們盡量把考慮身邊人的感受、意見和福祉變成一個習慣。這裡一個明顯的陷阱是沒有同時去考慮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要學會平衡這兩者,這樣才能健康、可持續。

「持戒」時,我們會碰到其它無數的陷阱,因為這是一項覆蓋面很廣的訓練。我會在本書第二部分里花一些時間來詳細說明「持戒」最常見的負面效應和陰暗面,但是你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主題。

但是,有一個誤區在這裡必須要說明下,因為它太常見了,即內疚。我們是在一種會對自己極度苛刻的文化里成長的,這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但卻只有一丁點積極好的效果。如果學會用理智的自責,即只對自己說:「好吧,很不幸,這沒有效果。我應該盡我可能去找出原因,希望下次我能做得更好」,這樣我們會更有可能成功過有價值的美好生活。

不幸地是,一些人似乎認為「持戒」的中心思想是他們要持續地有這樣的感覺,即承當重擔和自我壓抑。事實上,一些人似乎是沉醉在這種不幸的感受里。那些更幸運的人會這麼想:「試圖去過美好、健康、有價值的生活太有意思了!去找到有創意的方式來實現這樣的生活太有樂趣了!」在靈性之路和平常生活里,很少有什麼會比積極的態度更重要的。

因此,另一個太常見的相關誤區就是人們開始放棄享受生活,或者放棄追求世俗的成功。這完全沒有必要!我們應該健康地享受人生,用對世界友善的方式!假如你在用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那就享受!這不僅僅是按時吃早餐。。同樣,強烈建議要成功。為你自己挑選一個靈活的對世俗成功的靈活願景,然後為之努力!為勝利而戰!這是你的人生,把它玩成有趣的旅程。只要是以友善的方式去做,絕對沒有不努力嘗試的理由。

另外,持戒的另一個妙處是有助於另一項訓練:定力。所以,這裡有一個提示:如果你發現因為心中充滿了悔恨、批判、嫉妒或其它痛苦的思考模式,而很難專註,那麼去練習「持戒」,學會對自己友好。這時間會花得很值的。活好你自己,你離定慧就不遠了!


3. 定:第二項訓練

定,就是一種能夠讓你的注意力穩定並集中在任何一切你想專註的事物上,並且達到某種非比尋常且發生了深度改變的意識狀態。定的修行,涉及到正式的禪修(冥想)了。它也被稱為修行「三摩提」和「修止」。定的修行包含了在「不尋常」層面的練習,特別是和日常「持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持戒」是種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練習。修定,只有當你達到某種不尋常的意識狀態,或者至少有信心能夠達到,才能輕鬆地理解。

有成千本書是專門寫修定的,也大約有成千種修定練習方式。一些非常常用的修定對象有呼吸(我的最愛),姿勢,念咒/真言,公案,燭火,其它觀想練習,甚至「定」的體驗本身。你選擇的修定對象,應該是你樂意用來靜心的。

關於修定,最根本的要點是:讓你自己在任何時候能夠把你的心安放在當下。這就是關於它的一切,修定基本上就是一個」直接去做「的問題。當人們下定決心要去修定,然後執行,練習中,他們會經歷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除非是下定決心,不然不太可能會在禪修練習時發生什麼。當你決定要做」定「的練習,請你像瘋狗一樣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你選定的對象上,直到你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技巧來讓心輕鬆自然地專註於你的修定對象上。

第一個修定的正式目標就是達到「近行定」,即可以持續地將心專註在你選擇的對象上,相對輕鬆地排除外界一般的干擾。這是讓你達到更高」定境「,開始」修觀「(修慧)的基礎。所以,你要把達到近行定當作你的首個目標。當你達到了,你就知道這就是近行定了。

所以,最基本的」修定「練習指導是:選擇一個練習對象(上面的列表是很好的出發點),找一個儘可能不受打擾的地方練習,選擇一個能夠長久保持的姿勢(具體哪種姿勢其實沒那麼重要),然後在練習的期間,全心全意持續地專註在你的對象上,允許自己偶爾走走神,然後再練習讓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專註在你的對象上。你練習得越多,練習質量越高,你的定力也會越來越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平衡 —— 努力和穩定之間的平衡。不斷地練習,直到你達到近行定。雖然這一段看起來像是陳詞濫調或者平乏,但是這的確已經包含了正式的修定入門指導。

假如你想問每次練習要多久,那麼從每天十分鐘開始,然後慢慢增加到每天1-2小時,只要你的時間允許。假如你能夠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你選的對象上,沒有散亂,哪怕只有一分鐘,那麼你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定力了!話雖如此,你可能每天要有10小時來練習。別讓我把你嚇跑啦!多久達到近行定,取決於一系列的因素:包括你的練習環境,你先天和後天的專註能力,你的內部驅動力,以及練的多少。

提高你的專註力,幾乎對你做所有事情都有幫助,它能讓你精神和情緒穩定,這非常有用。修定能夠達到某些很棒的狀態 —— 」禪那「。這些狀態可以是極度的祥和安寧和歡喜。到達這樣的意識狀態,可以令人愉快得荒唐,並能夠提升意識的穩定度。這些狀態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同時也為」修慧「即第三項訓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我暫不在此描述高階定境裡面的狀態,我會把它留到書的第三部分,所以目前我們可以專註在技巧上面。當你到達近行定時,那你要進入高階定境是很容易的事情。除非你能達到近行定,否則你什麼也還沒有得到。所以說,找個對象,好好練習,經常練習,學著達到近行定,然後讀完這本書,到那時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現在,我們必須澄清,修定,和其它練習一樣,有它自己的陰暗面。比如,不尋找的亢奮體驗可能變得有誘惑性讓人上癮,使得人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些體驗上面。它也可能使得人們變得」出世「、」不接地氣「,效果很像迷幻藥。它也可能帶出來很多我們自己的心理問題

—— 但這也可能是個好處,假如你本來就很想對治這些心理問題。可能最大的局限性還是,修定沒有辦法給到我們真正的智慧——那些從修慧裡面得到的永恆見解。這就說到第三項訓練了。


4. 智慧:第三項訓練

第三項訓練是智慧,這是一種特殊的智慧,我常稱之為「終極智慧」或者「根本智慧」。這也常被稱為「理解」或者「洞見」。訓練的整個訣竅在於「理解我們當下體驗到的所有感受的本質」。所有的傳統的偉大導師都聲稱,在我們的日常體驗中藏著某些非凡的、能讓人開悟的東西,假如我們花時間去仔細審視。那些修慧的人,都是決定要親自實驗來看看那些死掉的老傢伙是不是在憑空捏造。

關於修慧,我們的首個假定是:存在某些完全超越我們日常理解的智慧,甚至超越了修定里獲得的定境。第二個假定是:存在某些特定的練習,我們只需要去做就獲得這些智慧。第三個並且是最重要的假定是:我們能成功做到。

另外一個極少被明確闡述但卻暗含的假定是:我們必須願意保持在高度感知,對我們體驗到的真實感受保持高度覺知,如果你想達到那些禪神秘主義者保證的覺醒。由此推論,我們必須願意在指定的時間內,放棄所有持戒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修定的訓練方式。我們假定這種練習會把我們導向實相,那些在任何經歷中都能被感知的終極真相。我們假定如果我們只要足夠清晰地知道我們體驗到的感受,那麼我們就能自己親身理解實相。

修慧的練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增加我們的感知能力,使得那些偉大的神秘主義者提到的終極真相變得顯而易見。所以,當我們修慧的時候,我們是在積極地提高我們對我們經歷到的感受的感知速度,精度,連續性和包容性,不管在任何時候,也不管任何感受,這些感受都是由迅速的細微感受組成的,而不是去關心我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或者處在的定境。

所以,最基本的關於修慧的指導是:

找一個干擾不大的地方

找個穩定可持續的姿勢

在特定的時間之內,盡你所能保持對你體驗到的每個感受保持覺知。

就和修定的練習一樣,練習得越多,效果就會越明顯。這些簡單的指示,對大部分人來說,看起來是過分的,模糊的,奇怪地的瑣碎。所以,接下來我會花很多時間陳列一些有用的概念和更有指導性的練習,這些概念和練習千百年來已經幫助無數的練習者真正理解這些基礎的指示。

雖然戒定慧的修行看起來有重合,但是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一樣。持戒的黃金標準是:如何讓我們的目的保持良善和慈悲,如何活得正直且有意義。關於修定的黃金標準是:多快我們能夠入定,多久我們能夠保持在定裡面,我們能讓這些定境有多完整,精確和穩定。修慧的黃金標準是:我們能夠多快看到組成我們生命體驗的各種感受,能夠多連貫和精確地看到感受的本質,無論是怎樣的感受,我們都能夠穿透情景看到本質。

了解三者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這麼想,這三個黃金標準並不重合,也可能看起來互相衝突。這是相當實用的假定。因為這些區別真的相當難解釋清楚,所以我會貫穿本書一次又一次地解釋。

所以,當我們持戒到能夠短暫地免除過度的負面情緒,當我們有足夠的定力能夠穩固我們的心,你就能夠看到此刻感受的純粹真相。這叫做「內觀」或其它名字,就是用來產生智慧的練習。

這聽起來很簡單,它的確簡單,同時也不簡單!在我們感知世界的時候,我們能夠獲得許多洞見。我們通常以為,修慧和相關的問題比如如何過好我們的一生有關係。一個人可能因此想要活得更智慧。在我們搞砸一件事情後,我們會仔細反思,然後從中吸取經驗,得到的經驗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日常的智慧,是從俗世中獲得的洞見。

另一方面,這些智慧就只能把我們帶到某個層面,要達到佛陀所說的智慧,我們需要超越這些俗世的智慧,然後通過內觀練習達到終極智慧。許多人嘗試讓內觀練習同時產生世俗智慧和終極智慧。我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指望終極智慧能夠解決我們的日常生活問題,反之亦然;同時,我覺得我們應該把世俗智慧和終極智慧分得很清楚。沒有做到這點會產生無數的麻煩,只會讓過程變得複雜。所以,我會不斷重提這個話題,盡我所能清楚地區分,產生世俗智慧和與之無關的終極智慧。

關於智慧的傳統和練習有很多,在接下來地章節,我會明確地列舉一些,也會略提其餘的許多練習。當你選擇一個內觀練習的時候,我會建議你選擇一個經過檢驗有效的傳統,即一些古老且成功檢驗過的傳統,或至少在現代,它被證明不斷地使人得到不退轉的開悟。我能證實,我書中推薦的練習可以達到我承諾的效果,假如你按我建議的做。當然,更好的是,你能自己去檢驗。

一個小小的警告是:有時,當人們在靈性道路上獲得一些成就,他們會很興奮,從而忘掉一些他們原本掌握的世俗智慧。當他們投入「終極智慧的追求「,」靈性的追問「,他們可能會放棄世俗智慧,可能很不明智地過多放棄他們原本的生活。他們幻想,只要掌握了終極智慧,他們就能夠完全過好世俗生活,或者超越世俗生活。從定義上來說,覺醒是指我們在世俗世界的所有方面覺醒,所以請確定,你的生活是你覺醒後想過的生活。

總之,當你能夠看到你經歷的實相,深層且有益的意識轉變是完全可能的。你猜得沒錯,我就是在說「覺醒」,「開悟」,「成佛」,「自在」,「無上正等正覺」。如何獲得這個境界,是這本書的重點。在覺醒之前,我們會經歷有趣的典型的洞見。最後,除了三共性,並不存在其他開悟的魔法。


5. 三共相

三共相是佛陀的核心教導,而大量的所謂的內觀禪修者卻幾乎不注意它,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三共相是無常、苦、和無我。一遍一遍地嘗試,直到真正理解三共相,這其中的重要性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這是所有層級的終極智慧產生的地方,事實就這麼簡單純粹。它們是終極智慧的標誌。每次我說:「理解事情的本質」,我的意思就是「理解三共相」。真正理解它們就是開悟。

不知道為什麼,這條如此重要的信息通常無法傳導給內觀禪修者,因此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做其它的事而不是每一刻去真正體驗三共相。他們可能會思考一些事情,陷在了思緒和心的循環磁帶里,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進行哲學化地思考,試圖讓心靜下來,或者幹些誰都不知道的事,這會年復一年、一個禪修營接一個禪修營的重複下去,當然他們會懷疑為什麼還沒有產生智慧。這是一部分相當大人群的悲劇,但是你不需要成為其中的一位!你可以成為知道做什麼、去實踐、最後真正「得到」的內觀禪修者的一分子。

這裡想傳達的消息是:放棄編造故事,找一個實際對象,不管是呼吸、身體、痛、愉悅還是什麼,精確持續地觀照三共相!到純粹的感知的層面!這是內觀禪,毗缽舍那,不管你怎麼稱呼。這是佛陀們的方式。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保持開放」、「與之相處」、「放下」和其它的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內觀禪修者必須一遍有一遍地觀照:

IMPERMANENCE

諸行無常

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不變的。這是佛陀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他臨死之前的倒數第二句話:「一切現象都是非永恆的。用你的自己努力去獲得你的解放。」 他的臨終交代,已經講完了內觀修行的一切內涵。事物來了又走,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保持不變,哪怕是一瞬間!持續的轉變是我們所經歷到的實相的本質。

「我們所經歷到的實相」,是什麼意思?我指的是,你所經歷到的一切感受。關於真相,我們有許多金科玉律,但是,當我們練習內觀時,唯一有用的玉律就是「你所感知的體驗」。從世俗的角度出發(譯者註:唯物主義),外界事物是獨立於意識存在的,也就是說,也只有間接證據的情況下,假定外界事物某種程度上是穩定存在的。預測性是基於存在的連續性。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這個假定相當充分且實用。

比如說,假如你閉上你的眼睛,放下你手中的書,然後再把它拿起來。從實用角度出發,這本書是存在的,無論你是否能感覺到它。但是,從內觀的角度出發,更有用的假定是,外物只有在你經歷它們的時候才存在。(譯者註:禪修假設,我們所經歷的世界,其實是我們能夠感知的世界。所以未能感知的部分,我們無法獲取信息,也就對我們來說沒有「存在」。) 所以,內觀禪修的核心對象是,在當下這個瞬間,組成你的經歷的一切體驗,一切感受。不在那一時間的感受也不存在。所以,只有當下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簡單地說,從純粹的感知的角度出發,我們以為所經歷到的世界,其實大部分時間並不存在(譯者註:因為大部分是過去和未來)。了解到這點,就直接通往自由。

反思死亡,是個明智的練習,因為它有用且真實。這是一種關於日常實相的反思,也是「持戒」修行的一種。這常常被用來激發關於內觀的興趣。相比死亡,觀察感受的升起和消失,更加有用。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指的是,感受從虛無之中產生,完成它們的使命,然後全然地消失。然後,下一個感受升起,完成它的使命,然後全然地消失。「這不就是現代物理講的東西嗎?」你可能會說,」這和內觀練習有半毛錢關係?「

這就是關於內觀的一切!我們能夠真實地體驗到!內觀中,我們首先經歷到的振動並不會很快。振動,沒錯,就是振動。這就是諸行無常的意思:我們所經歷到的實相,是振動的,脈衝的,就好像一系列粒子,就像電視機壞掉時的雪花,一陣花瓣雨,或者你想到的其它比喻。這時一些讀者可能會想到複雜的波動模型或粒子模型,但請你不要。不要想太多,就單純地觀察你經歷著地一切就好,尤其是那些美好的身體感受:腹部呼吸相關的感受和運動,指尖的感受,嘴唇的感受,鼻腔的感受,等等。每一個瞬間,都嘗試去了解當下最真實的感受,什麼時候在,什麼時候不在。事實上,它們很多時候都在在,即使在,每一個瞬間它們都在不斷地變化。

僅僅去觀察」物理感受「。我們常常會混淆」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記憶,腦海的畫面,我們對身體感受的感覺)。這兩種感受此起彼落,相互交織,相當快速,相互滲透。能清楚知道身體感受什麼時候在,就能開始區分相對應的感受:正是閃爍不定的心理感受製造了堅固和連續的錯覺。

在身體感受生滅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關於這個身體感受的心理感受,我們時常稱之為「意識」(區別於第三部分中的覺察)。當我說身體感受的時候,我是在說,通過觸摸,品嘗,聆聽,看,聞所得到的生理感受。這就是我們處理不存在了的現象的方式,甚至包括消失的想法、意圖和心裡的圖像。

由於我剛剛用了心「這個危險的詞語,因此我必須馬上澄清,「心」是找不到的。我當然不是在講」大腦「,那個我們從來沒有直接體驗到的器官,因為內觀練習的黃金標準,就是我們直接經歷到的一切。一個日本的老禪師,用他濃重的帶日式口音的英語說,」一些人說心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沒關係啦,哈哈哈~「。

但我接下來還是會常常用到這個危險的詞,」心「,或者更糟糕的表達—「我們的心」,因為我沒有更合適的語言。當你讀的時候,記得提醒你自己,」他只是在用世俗的表達,但本質上,我們只有稍眾即逝的心理感受。的確並不存在某種穩定的存在,可以被稱之為「心」。「通過內觀練習,我會完全明白這點。」假如你能做到這點,我就繼續說了。

我們關於上一個生理感受的心理感知(在佛學術語里常常被稱作「意識」),那就像是個迴音,一種共鳴。我們的心對外界的事物獲得一個粗淺的感受,然後我們就能用來思考、記憶和處理加工。在此基礎上,我們可能會產生一下想法,一些畫面,它們升起,然後又消失。然後,假如我們的心是穩定的,那麼它就能接收到另一個生理感受。

每一個感受都是升起,然後消失。當它全然結束後,另一個新的感受才會產生。所以,區分清楚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相當重要,否則你就會流連在你自己製造的故事裡面,不能專註在心理感受上。這就意味著,在你經歷到某個感受的一瞬間,你就知道它已經消失了,不管是什麼新的感受,都會一瞬間消失。在此間,你可能還會經歷到其它無常的感受以及印象穿插其中,但是,出於練習方便,請你只關注生理感受,這樣是很好的練習方式。

好好理解前面幾段文字。它們是偉大的內觀禪修的基石。你已經知道了感受是振動的,脈衝的,生滅的,每個生理感受後面都緊隨著心理印象,你現在就知道該觀察什麼東西了。你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假如你沒有經歷到這些,你需要讓你的心進一步穩定,然後對物理感受更加敏銳。花時間在觀察上面,無論多長。整個練習目的就是,直接體驗到「無常/非永恆」,即閃爍的感受,具體是什麼感受一點都不重要。

多自由啊!思考和解讀,對內觀而言,是無用的。所以當你坐在坐墊上的時候,不要浪費時間去思考。在整本書中,我都會建議你思考如何將靈性的修行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去,但是在坐墊上的時候,請你不要思考。思緒,即便是正面思緒,也是狡猾的,有誘惑性的。即便是資深禪修者,也可能掉進自編自導的故事流裡面去,或者流連在意識上面。每個消失的禪修,請把你反思的時間縮短到幾分鐘,其實這已經綽綽有餘。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練習中的這種勢頭。

振動的速度有多快?在每秒鐘有多少種感受升起又消失?這就是你要嘗試去經歷的一切,不過有一些很通用的指導方針能夠提供你的信心,也有可能幫助你更容易做到。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可以假設每秒鐘有1-10種波動。這並不是很快的。你可以試試看在一秒之內在桌子上敲5-10下,你可能要用到雙手,但這完全可以做到。所以,在一秒鐘之內,覺察1-10種波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當然,你可能經歷一些更快或者更慢的波動,比如40種每秒。你或許會經歷很慢的波動(但其實一個很慢的波動是由一系列很快的波動組成的)。無論如何,1-10種每秒,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很好的入門嘗試。一旦你掌握了,更快或者更慢的波動,對你來說,不再是問題。

另外,你可以把這些波動,想像成落下的雨滴,運動中的點彩派畫作,3D電視的雪花。這可能能夠幫到你。現實當然是更加豐富和複雜的,所以真實的波動頻率可能更加混亂,但其實它們也沒你想像中的那麼混亂。

另外,也不存在神奇頻率。無論你感受到怎樣的頻率和波動,那都是真實的。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應該去追尋更快的波動,而不是慢的;追尋那些廣的波動,而不是那些窄的。

當身體感受到僵硬,別擔心。只要單純地和僵硬在一起就可以了,清晰地,準確地感知就可以了。但別繃緊自己的身體,過一會兒,無常/非永恆性就會顯現,僵硬會慢慢消失。要覺察你感受僵硬的瞬間,關注它的開始和結束。記住了,任何一個僵硬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也是非永恆的。

很多禪修者在開始練習的時候,嘗試去強化它們的呼吸,來幫助自己覺察到它。當他們發現自己很難感知到呼吸或者身體,他們就覺得很沮喪。其實沒有關係!感知不到任何東西,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差勁的練習者,而是,他們正感知著屬於他們的現實。不幸的是,很多人被教導他們應當感受到穩定和具體的感受,所以他們就會變得很沮喪。知道了這個,你就可以免除很多沮喪,現在你知道,知道一些理論是很重要的吧~

同時,你也應該去留意振動頻率的變化,它可能變得更快,也可能變得更慢。你應該去嘗試去清楚覺知每個振動的開始和結束,這就已經有了兩個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是在觀照呼吸,你也可以去看看在它的根部、中間和上部都在發生了什麼;你可以去看看呼吸的每一個階段,它的頻率是穩定的,還是變化的。永遠不要認為你所了解到的,就是最終的答案。保持警覺!用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仔細探索和精準覺知。這就是通往真知的途徑。

關於振動,還有最後一點:觀察振動,就像其它運動一樣。你可以想像就像衝浪,或者打網球那樣

這種打遊戲一樣的心態能夠很有效地幫助你練習。「我們要突擊去捕捉一些振動啦!」

我的一個禪修夥伴打趣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波振動回事怎樣的。所以,專註,隨時迎接你要經歷的振動,就像你在打球一樣,保持運動狀態!

我強烈建議你用1-10種波動每秒的頻率來練習,不僅僅是因為這是幫助我們覺醒的練習速度,也是因為這個頻率其實是很具有挑戰性的,能夠使你更加投入。因此,你就不會那麼容易掉進思緒中,而是更能專註在內觀練習上。我們的心,能夠敏銳地捕捉事物,比如我們讀書的時候。你很可能在一秒之內讀很多字。假如你做到這個,那你肯定也能做好內觀練習。

假如你在一秒能夠感知到一個感受,嘗試兩個。假如你可以兩個,那就嘗試4個。以這樣的方式持續增加你的覺知閾值,直到幫你綁在苦之輪迴上的連續性的假象被你識破。簡而言之,做內觀練習的時候,嘗試持續地感知感受的生滅,盡你所能地做到快速和精準。就像賽車手一樣,保持最高速,但是不要衝出車道,你保持在閾值來覺知感受生滅的非永恆性。

我會介紹4種我自己嘗試過並覺得很有用的內觀練習給初學者。它們會展示我們如何能夠有創意地精準地探索我們的實相,希望讀者不會覺得它們教條。內觀的對象和姿勢並不重要,直接體驗到無常/非永恆性才是重要的。

第一個練習:

我坐在安靜的地方,閉上我的眼睛,把雙手放在膝蓋上,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兩個食指上。禪的基礎理論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同時感知到兩個手指。所以,每一個瞬間嘗試去捕獲任一手指上面的生理感受。當我們的心敏銳度提升,但還沒到穩定的時候,我會嘗試去捕獲每個身體感覺的升起和消失。我可能會練習30或60分鐘,持續地和手指上的感覺在一起,覺知它們在或者不在。這聽起來工作量似乎很大,沒錯,它就是,直到你能夠把你的注意力穩定地安放在你的手指上。它所需要的專註度和快速度的運動沒有差別,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因為它是一個很讓人投入的練習,同時需要如此高的精確度,所以,如果真正努力的話,不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緒裡面。我自己的體驗是,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提升專註度和打破連續性假象的練習。你也可以選擇其它兩個對象來進行觀察。我一般選擇我的兩個食指,是因為對我而言,這比較容易。

第二個練習:

相似的,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著,閉上眼睛,然後專註於我頭部前後的感覺。理論上,我們認為存在一個「我」在感知這個世界,部分是因為前一個感受似乎感知著下一個感受。比如說,我後腦勺的感受,似乎在感知接下來的前額的感受。所以,我嘗試去識別每一個感受,知道它們什麼時候在什麼時候不在。我嘗試去弄清楚,當下這個瞬間,這個感受到底是後腦勺的,還是前額的。我也嘗試去看到每個感受的開始和結束。

這個練習也需要打乒乓球般的精度。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練習是相當有工作量的,除非你的心加速並並穩定下來。但是,付出的努力是有回報的。當我投入這種練習時,我也發現我很難陷入思緒裡面去。同時我發現這也是個很好的破除連續性假象,破除「我」的假象(後文會有更多介紹),提升專註度的練習。

第三個練習:

這個是常見的練習,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除了專註在呼吸上面,我知道組成呼吸這個概念的一系列感受也是無常/非永恆的。知道了這點,我會嘗試去看看每個呼吸裡面有多少個感受。在吸氣的時候,我盡我所能地感知最多個感受,並且準確地覺知吸氣什麼時候開始和結束。

對呼氣,我也做一樣的事情。我不在乎我是怎麼呼吸的。呼吸本身和練習無關,甚至感覺到什麼感受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覺知到這些感受的本質:無常/非永恆,它們的升起和消失。

我投入練習的時候,我不怎麼會陷入思緒陷阱。這也是個提升專註度,打破連續性假象的好練習。

第四個練習:

最後一個練習,我直接觀察我的思緒。我知道組成我思緒的感受會為我展示三共性,所以我對它們沒有恐懼。相反,我認為它們是更高級的內觀機會。同樣,選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然後把注意力放在我的意識流上。但是,我不關注我的思緒內容,我去覺察組成我意識的感受的本質:無常/非永恆。我甚至會讓我的思想法更多更密集,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觀察。

嘗試弄清楚我們是如何感知思緒的,這是至關重要的,否則的話,你會完全流連在思緒的內容裡面。思緒感覺起來是如何的?它們在哪裡出現?它們看起來多大?它們長什麼樣?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嘗起來是怎樣的?聽起來是怎樣的?它們持續多長的時間?它們的邊界在哪裡?只有當你準備好了,才來練習。這個練習是要你覺知思緒的本質,而不是要你流連在思緒的內容。

假如我的思緒是可以被聽見的,我會嘗試感知每個音節,知道每個音節的起止;假如它們是可以被看見的,我會在每個瞬間感知它展示的畫面;假如它們看起來具有物理特性(比如關於一個動作的回憶),那我就嘗試去覺知這個回憶的每個感受持續了多長時間。這些練習做起來相當簡單,但是非常強大。做這個練習的時候,你可能很快會覺得世界變得有點古怪,但不必擔心。有時候,思緒會聽起來像這首歌《Crimson and Clover》的高潮部分,感覺思緒在旋轉的麥克風上歌唱。有時候腦海中的畫面開始閃動,有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開始頻閃。這就對了!這都給我們展示了心和心理運動是非連續性的,是非永恆的。

同樣的,這個練習需要很大的決心,穩定性和精確度。當我真正投入這個練習的時候,我沒有時間流連在思緒的內容,我必須非常努力去看到每個閃爍,聲音,脈動的起止。這是個相當有趣的練習,尤其是當思緒的內容嘗試讓我走神。我能夠攻擊它們,把它們粉碎成無數細碎的光點,振動,然後它們就失去了讓我走神的力量。它們像禮花里的五彩紙屑般閃落。它們看起來,細碎,快速而無害。它們本想傳遞一個信息,但是它們消散了。

當我完成這個練習,我會回到生理感受,觀察它們的生滅。但是,我發現覺知思緒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提升專註度,並破除連續性的假象。它們是好的想法不好的想法,並沒有關係,因為所有的思緒都可以被解構,裡面包含著等著我們去發掘的真相。所以無論產生什麼思緒,我都一樣地練習。

無論我們的假象,是由物理感受,還是心理感受造成的,都沒有關係。希望這些練習能幫助你對探索諸行無常的內觀練習有所了解。諸行無常,是終極實相的一大特點。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把諸行無常的理解植入我們的大腦,破除連續性的假象。當它真正被植入的時候,我們就獲得了自由。這是個微妙的事情,你得有耐心和毅力。了解三共性能夠幫助我們通往更深層的覺知和覺醒。

在我五年的練習中,我基本上是個基本上一個只用一種技術巧的怪人,這種技巧就是盡我所能去感知每個感受的閃爍。在一切我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都在練習 —— 比如坐電梯的時候,看看能不能感受到我的腳;睡下的時候,看看我呼吸的感受。我發現投入練習,不斷地去覺察「諸行無常」的普遍性,讓我進步神速,最終獲得我想要的終極智慧。


SUFFERING

諸漏皆苦

終極實相的第二個特點是或者不滿感。乍一聽,這似乎很厭世悲觀。從某一個層面來看,是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其實有力地揭示了真相:我們當下的體驗不可能永遠地令我們滿意。永樂不會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一切世俗體驗都是非永恆的,這就是其中一個理由!你在這個世間經歷到的一切都稍眾即逝,不斷變化,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持續。那麼有什麼東西可以保持一眨眼的時間?沒有!

了解到這個真相,不是要我們去激進,悲觀,或者虛無主義式的憤世嫉俗。它也不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事物,重點在於它能而是,幫助讓我們去理解事物間關係的本質。沒有任何思想或者心態能夠達到這個效果。這不是說世俗的智慧不重要 。舉例說明: 照顧好自己和照顧好別人,是相當重要的。記住了,,覺醒不是一個事物,不是一種心態,也不是一種觀點,而是一種認知 —— 「一種沒有認知本體情況下,對認知的認知「。

在諸漏皆苦的認知裡面,存在著一種令人解脫的偉大誠實。它能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有效地證實,同時也給我們力量去面對我們通常忽視和逃避的生活層面。甚至有些深層但有用的內觀也是相當令人不愉悅的,這和市面上的宣傳不一樣!

諸漏皆苦還有更深的內涵,這和三共性的」無我「也是相關的。我們有個奇怪的習慣——認為有個」我「存在。但,我們必須不斷地修正我」的定義,才能在這個非永恆的世界裡保持這個虛妄。(譯者註:也就是說,」我「其實是在不斷改變的,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義其實也在不斷變化。假如沒有把這個不斷變化的東西稱之為」我「,我們就找不到」我「了。) 這會消耗我們大量的心力和時間,持續令人沮喪。這個過程,就是被成為」無明「 —— 存在一個」我「的假象,然後其餘的一切都是」非我「。

這就是關於二元性的假象,二元性的假象本身就是令人痛苦的。為了維持」一個永恆的,連續的我「這個假象,心必須有選擇地忽略掉它必須消化的信息,這是個令人困惑的過程。保持假象是痛苦的,它產生的結果對心而言,也是痛苦的。這是種微妙的慢性的疼痛,就像是莫名的噁心。這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行為方式,以至於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意識不到這種認知扭曲。維持二元性假象的努力是種核心痛苦。這種苦的定義,是對內觀練習最有用的。

要真實感受到每個瞬間都是」諸漏皆苦「其實是困難的,這不是因為苦很難找(它其實是三共性中最容易被識別的),而是因為這需要一定的勇氣。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當我們有一天領悟到了諸漏皆苦,我們會毫不費力地放下它,就像扔掉一塊我們握了很久才終於意識到的熾熱的煤塊。事實就是這樣發生的,而放下意味著自由。

深入研究你的體驗,看看你能不能開放地覺知自己原始、未經意識加工的基礎感受,並感受到它不知為何令人不安、令人不愉悅、令人不滿的部分。苦,這基本上存在於夠在能每一瞬間,無論體驗是愉悅、中性還是不愉悅的。當你的心足夠穩定,你甚至可以去看組成你腦海里故事的那些純粹感受,看看它們嘗試假裝存在一個」我「,或者嘗試假裝」我「的某些特性,是多麼令人不安和不滿的過程。假如我們能夠讓自己不斷習慣於這種認知,我們就可以走向覺醒。

關於諸漏皆苦,我最喜歡的練習是: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去感受組成任一慾望的身體感受,比如說,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想要遠離什麼東西,或者只是想結束去睡覺。以一秒1-10次的頻率,我去審視我到底是如何知道我想去別其它事情的,而不是單純地面對我目前的體驗。每一剎那,我試著去找出這些小的不舒服的衝動和緊張,它們嘗試把我拖入過去或未來的想像,或者嘗試完全終止我的練習。

在練習期間,它們是我的獵物和養料,它們是幫助我了解某種真相的機會,所以我會盡我所能清晰看到到每個不滿足感生滅。我會釋放我想要得到什麼結果的慾望,釋放讓我心繃緊的疼痛和不安心緒,釋放我的無聊感(它們通常是對苦的厭惡的一種偽裝),釋放試圖讓我想停止練習的躁動不安。任何帶著恐懼和評判的事物,都是我練習期間的家常便飯。任何看上去自大或者自我厭惡的情緒,都能看作智慧的來源。

30-60分鐘對苦持續的觀照,工作量也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但是,我發現這些練習給我帶來超乎想像的回報。

「不滿感」聽起來不像波動那麼具體,但我向你保證,它是具體的。即便是最愉悅的感受裡面都包含著一絲不滿感,所以你要到體驗最純粹的層次去尋找它。對於這個方面疼痛是一個大金礦。我當然不是在鼓動你製造疼痛,因為本來就夠多的了。單純地在每一個瞬間都知道,疼痛是如何製造不滿感,就是個有深遠意義的練習。不要不假思索地說,「廢話,疼痛當然讓人不滿。」去確切知道每個瞬間你是如何感知到它的,但不要給它加故事。這就是赤裸的真實,我們所說的實相。所以,和它在一起好好相處,從最簡單的層面知道它。


NO-SELF

諸法無我

三共性最後一個,也可能被誤解的最多的,是「無我」,這也常被稱之為「無私」或者「空性」。空性,聽起來有各種神秘的含義,其實它的意思不過是,我們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永恆「、「獨立」的我。這裡顯然強調的是「永恆」和「獨立」。它不是說現實不存在,也不是說一切都是虛妄。而是說,堅固性是一種虛妄,永恆是一種虛妄,存在獨立永恆的觀察主體是虛妄的,但這一切都不是虛妄的。當然,所有的體驗都是稍眾即逝的,但是這不代表所有事物都是虛妄的。我們只是過多解讀事物,然後得出了一個虛妄的結論 —— 存在獨立且永恆的自我。現實一直存在,如你所知,但是我們需要對它獲得更加深層次的了解。

現在讓我來介紹一點關於「無我」的概念,看看「我」的假象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然後我們會聊聊怎麼應用深刻的「無我」概念到我們的練習中去。有一些理論相當有用,因為當你的心足夠穩定,能夠覺知什麼是心,什麼是身,什麼時候它們在,什麼時候它們不在,你就能夠直接理解這些理論。

我們有一個概念 —— 存在一個永恆的我。我們和別人打招呼會說,「你好,我是……「。我們相信我們在說一個獨立永恆,能夠找得到的」我「。但是,假如我們更進一步,我們可能會問:」這個我們這麼確定就是我的『我』到底是什麼?「這樣我們才發現,我們關於」我「的定義隨著時間一直在變,我們太習慣這個事實了,以致於我們幾乎注意不到這個情況。但是內觀練習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意識到這點,去看看我們稱之為「我」的每時每刻到底是什麼。

我們可能首先假設,我們是我們的身體。這聽起來很合理,直到我們說」我的身體「。假如是「我的身體」,那麼就存在著一個不是」身體「的主體,它擁有這個身體,但不是這個身體。比如說,有人指了指我們的腳趾甲,它們看起來當然是「我」,直到我剪掉它們,它們就不再是」我「了。所以,這個身體真的和我們剛出生的時候,那個身體一樣嗎?它們甚至都不是由相同的細胞組成,但是我們卻覺得它是同一個東西,持續存在且獨立。再仔細看看,在感覺層面,你會發現,每個瞬間,它都不一樣。在實際體驗層面,我們會發現它是一個閃爍變化的東西。所以,非永恆性,是和無我緊密相關的,但「無我」不單單只有這樣的內涵。

或許,我是我的思緒。這就看起來比」我的身體「好多了。但我的思緒也是來去不定,不是嗎?我們真的可以控制我們的想法嗎?它們真的能被具體拎出來,被當作」我「嗎?仔細看看,你就會發現,不行。但是,」無我「還有更深的內涵。

「我」可能是那個觀察著一切的存在,我們稱之為「靈魂」,這可能才是我們討論的「我」。奇怪地是,這個觀察者卻無法被找到,難道能被找到嗎?有時候它似乎是我們的眼睛,但有時候又不是。有時候它像是我們腦海里的畫面,有時候它像是在看著我們腦海里的畫面。有時候,它像是我們的身體,但有時它似乎在看著我的身體。我們不斷地修正著關於」我「的定義,變得如此熟視無睹,以至於從來不去質疑過。這是不是個很奇怪的現象?所以,你要開始質疑!這個奇怪的找不到的觀察者,似乎是發生的一切,但又與一切分離;有時它似乎控制著「我們」,有時卻又似乎任由現實擺布。有時它是我們的身體,有時又不是。那所謂的」我「到底是什麼?這裡到底在發生著什麼?

我的一位老師,睿智地回答道,」假如你正在觀照它,那麼從定義上來說,它就不是你。「注意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被觀照著。所以,關照一切,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建議了。下面有3個理論點,幫助你更好地完成內觀練習,更深入地了解「無我」的涵義:

1. There are absolutely no sensations that

can observe other sensations! (Notice that reality is made entirely of

sensations.)

1. 不存在任何感受,能夠觀察另外一個感受。(請注意,我們直接體驗到的世界是完全由感受組成的)

2. There are no special sensations that are

uniquely in control of other sensations.

2. 不存在任何特殊感受,單獨掌控著其它感受。

3. There are no sensation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split off from other sensations occurring at that moment.

3. 不存在任何感受能夠完全脫離同一剎那的其它感受存在。

開始解開這個秘密就是開始覺醒。簡單來說,「存在一個獨立的觀察者」是個假象;終極實相是覺醒。

這裡簡單說下:人們常用「無我」來合理化各種奇怪的行為,因為他們誤認為「無我」就是虛無主義。「反正這都是假象」,他們可能會說。這當然不是!要真正理解無我得通過禪修,這個簡單清楚精準的練習,所以你得保持練習。

另外一個相關的要點:自我是一個身份認同的過程,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就像個壞習慣,但它不是個可以找得到的具體存在。這很重要,因為這個壞習慣會,並想出一些荒謬的想法:「我要消滅我的自我」。但是,這並不存在一個「自我」讓你去消滅。但是通過理解我們純粹的體驗,我們的心,自我認同的過程可以停下來。任何關於「我」,「我的」的想法,都只是來來去去的想法而已。從來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你稱為「我」。你必須如實地觀察現實,來停止自我認同的過程。

我們常聽到的話語「我總是著相,我總有執著。」,這句話暗示著存在一個「我」在做這些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避免這種錯誤的暗示,這種不正的大腦活動。但是,當這些發生的時候,不要責備你自己。組成這些想法的感受,本質上也是空的。

那麼,到底是「誰」在覺醒呢?是所有的這些「瞬間」在覺醒,不過在書的第三部分(無我和真我的章節)里,我會給你一個更加神秘,徹底的,看起來有點荒謬的答案。

我們沒有必要馬上就把一切理清楚。我們先從簡單的部分開始,接下來的部分都會水到渠成,只要你努力且有善技。

所以呢,雖然我現在說得有點神秘和深奧,但是我會努力說得更簡單可行一點。理解無我最重要的訣竅在於,深入覺知這個事實——感受因為各種因緣和合自然生起,包括你的起心動念。這是個正式的練習指導。

這一開始聽起來挺難的,但是一旦你開始練習,你會發現這是如此明顯,像是說廢話一樣。但其實它不是廢話,你得不斷地重新去理解它,每個瞬間,它會把真相砰一下帶給你。當我們全然地理解它,我們將獲得自由。所以,還是和之前一樣,從理體感受開始,保持你的覺知。它們出現了,檢查它們。深入它們。允許它們按照它們的節奏自然地生起和消失。注意不管觀察到到什麼,它們都不是「我」。反覆地做,保持一秒1-10次的頻率。這就夠了。看,並沒有那麼困難!

想法,呼吸,我們經歷到的一切,似乎都不在我們掌控之中,對不對?就是這樣!每個時刻,都有這樣的認識。不要嘗試去改變事實,除非是破除你的壞習慣 —— 陷入思緒,低專註力,缺乏對三共性的覺知。允許波動自然地展現,然後深入這些感覺,你不必刻意地使感覺產生。世界總在不斷以自己方式地變化。的確如此。不斷地探索它,直到你真正了解到它。要知道,你經歷的每個感受,都有這個特徵。

所以,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心以高精度和能量地穿透現象,我們也可以安靜地坐著,讓現實按照它自己的樣子自然呈現。兩種視角都很重要,很有價值,在練習過程中能利用兩種視角會非常有幫助。換句話說,我們知道現實已經如實地呈現它自己,你只需要安靜地活在當下,然後精確清晰地觀照它。

當然,這裡似乎有個關於努力和順從的矛盾。很多方面,這就是靈性修行的核心。關於這點有很多建議,但是就內觀練習而言,我的建議是:當你在練習時能夠持續清晰地看見現象的生滅,那麼你就足夠精進,你可以順應現實呈現的節奏。如果不是或者你流連在你自己編造的故事裡,那麼我在其它lists里會有一些指導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我們經歷的細節相當重要,但是對於內觀而言就不是了。換句話說,內觀的對象,選擇它的原因,以及選擇它的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組成這個對象的感受。當你能夠知道什麼是心理感受,什麼是生理感受,那麼這就相當足夠。所以,不要編造故事,單純地知道:感受來了又走,它們無法滿足你,也不是你。這就是真相。就這麼簡單。只要你能夠保持這個簡單的覺知,不要流連到故事裡面去,那麼超越言語的洞見就會自己浮現。

我們通過六種感官方式概念化我們接觸的事實: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嗅覺和想法。把想法當作一個感官方式似乎很奇怪,但是,比起把想法當作「我」、被我們完全掌控,這更加合理。所以,單純地把想法當作進來的感受,然後去看見它的非永恆性、不滿性和無我性。在這個奇怪但使用的理論框架里,甚至沒有耳朵、眼睛、皮膚,鼻子、舌頭和心。只存在具有不同性質的感受,其中一些在一剎那會讓我們覺得這些器官是存在的。

最純粹的體驗,就是跳動的、閃爍的顏色,形狀,能量和空間,和關於這一切的知識(其實和前面的沒有本質的不同)。練習的時候,保持在這最純粹的層面,直接明顯簡單沒有經過加工的層面。但當你流連於解讀而不是保持單純地覺知,這就不是內觀,儘管人們會很希望這是內觀練習。我說得夠多了吧?好吧。

我意識到,很多人坐禪是出於自己的處境而去尋找平靜、快樂或舒服。我已經說過了,我花了很多年形成了極度的體驗上的不穩定,仔細的覺知著關於我的痛苦的一切細節,以及清晰地意識到,並不存在一個獨立存在的「我」。為什麼做這些是件很棒的事情?這是個複雜的話題,我會留到後面來講。但我可以坦誠地說,毋庸置疑,這是我的人生中干過最明智的事情。

再給你一個小誘餌,據說只要你深入了解三共性中的任何兩個,你就會自然了解第三個,而這些理解就會使你馬上進入第一層次的開悟。


6. 五根

五根被比作一輛有四個輪子和一位車夫的馬車。只要其中一個輪子太小或搖晃或和其它輪子不協調,靈性之路就會比較艱難。如果車夫不用心注意,也會出問題。這四個輪子表示信根慧根精進根定根,車夫表示念根

這是相當有用的教導,也是非常好的菩提分。訣竅是信根和慧根要平衡發展,精進根和定根也是如此。念根則是越茁壯越好,沒有天花板,但是不要對此太執著。

這聽起來很簡單,甚至顯而易見,但是這裡有很多內涵,在靈性之路上,值得經常自我反省,看看前四根是否強大有平衡,看看我們是否更有正念了。

FAITH AND WISDOM

信和慧

讓我們想看信根慧根。信心不足會導致悲觀、放棄、敷衍了事和苦澀。過多的信心會導致對教條的盲信和宗教上的自高自大,但意識到你的老師只是人類時,又變得失望,不能在必要時如實檢查和調查修行的方式,以及導致其它許多問題。智慧不足會導致愚蠢、盲目、輕信和對教導幼稚的解讀。智慧過多會導致過度的聰明、對個人洞見的自負、過於強調知識和學習而不是練習和直接體驗,不顧一切試圖通過思考覺悟(注意:禪宗公案完全是另一回事)。

你可以看到,過量的智慧和缺少信心類似,而過量的信心則和缺少智慧類似。當正好處於平衡時,就會有衷心的平穩,一種平衡和真誠的探索的特質,能夠堅持不懈又保持一定的謙遜。信心在最好的情況下可以讓我們保持對生活多樣性的深深的感激,不管是生活中的教訓、困難還是祝福,還有覺醒的機會。智慧在最好的情況情況下來自對生活如實的深度探索,並遠遠超越思考和理性思想,超越思想不可避免帶來的悖論。最終,智慧和信心會匯合。

我們怎麼應用呢?絕大部分人都會很有規律地遭受智慧和信心的不平衡。所以,當事情變得失衡時,那麼請對照五跟,問下自己:「或許我要在智慧或信心方面下工夫,或者平衡下兩者?」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問題,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的話,那麼它可以糾正修行之路上很多的錯誤。另一種好的應用方法是檢查下上面不平衡帶來的癥狀的清單,看看其中一些是否適用於我們自己。這是一種檢查哪方面需要更加註意的簡單方法。

ENERGY AND CONCENTRATION

勤和定

精進定力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它們必需平衡發展。當能量不夠的時候,會有懶惰、遲鈍、獃滯和疲累。當能量過多的時候,身心可能會坐立不安、緊張易怒。甚至不能專註,因為過於強度努力本身了。當定力不夠時,心不會專註在對象上,傾向於迷失在思緒中。當定力過多的時候,可能會迷失在觀照的對象里,或專註得太窄或太緊以至於實相無法「呼吸」。同樣的,太多能量和缺少定力相似,反過來也是如此。

當正好達到平衡時,姿勢是端正平衡的但又不僵硬,心是明亮的並穩定專註在觀照對象和名法色法的來回互動上。當能量和定力和諧運作時而正念還不夠時,心會傾向於陷在強大的能力和定力激發的強迫性思考中,所以留心這種情況並把注意力放在生理對象上。

所以,請注意你的練習的情況並相應地調整能量和定力的水平。找到平衡需要時間,在我們學習如何利用心的能量時,可能經常需要一些調整。有時有時,讓注意力輕柔時是非常有幫助的,就像是我們去感覺肌膚上來自附近一隻蝴蝶拍翅膀扇動的風。有時,像用一挺機關槍用我們的注意力會非常有幫助。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微調到中間範圍。

如果願意去嘗試能量和定力的各種配比,就會產生個體經驗知道怎麼樣才是好的、什麼太多或太少了。很多禪修者問禪師練習的問題都是直接和平衡能力和定力有關的,所以自己實驗下怎麼才是平衡的,看看這裡的小建議能否真正幫助你。

MINDFULNESS

念根

正念自己就在一個類別里,因為它可以平衡和完善其它諸根。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去熟悉其它兩對,而是因為正念真的非常重要。正念意味著如實知道當下是什麼。這是心的如實知道事情的特質。如果你在嘗試這麼說,你就在平衡能量和定力,同時也在平衡信心和智慧。有了能力,心就會警覺專心,有了定力它就會穩定。這兒信心也意味著接納,智慧意味著正見。

注意這完全一種類似精神恍惚時,我們希望一切放空、不會有各種雜念的狀態沒有關係。我不知道有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對和內觀練習相關的體驗和想法有朦朧的排斥,但是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正念意味著非常清晰地知道現實是什麼就是什麼。它意味著活在當下。實相是在組成我們世界的日常感受里找到的。如果你因為追尋「深度」和「超越」而不去關注或拒絕它們,那麼你就不能欣賞它們能教給你的東西,也不能進行內觀練習。

所以,如果你如實知道事情,這就足夠了。我們要不斷地回到這點,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難道不是嗎?每一個角度都在不同的時間段對你有幫助,在我們探索時,有一些清單供我們參考可以帶來新鮮的視角,並防止我們被困住。

五根也會按照另一種實用的順序排列:信心、能量、正念、定力和智慧。這種順序,適用於戒定慧的每項訓練。我們相信持戒是一個好主意同時我們也能做到,所以我們投入精力以達到一種正業的標準。我們意識到要能做到,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想法、語言和行為,所以我們盡量留心。我們意識到我們經常粗心大意,所以我們盡量去提高專註於如何生活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切身經歷,我們某種意義上變得越來越有智慧,知道怎麼去過有價值的美好生活。看到了我們能力的提升以及給生活帶來的好處,我們有更多信心了,然後...

我們也同樣有信心,我們能夠進入的意識狀態,所以我們坐到禪修墊上,積極地去穩定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注意、不留心的話,那麼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們留心我們的觀照對象和希望到達的狀態的特質。我們提高對一個對象的專註力,能夠持續地保持穩定。我們到達了的狀態,因此知道了如果去探索這個領域以及這麼做的用處。成功後又帶來更多的信心,所以我們投入精力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專註能力。

我們開始時可能認為是不可能開悟的,當我們有了信心後,就會積極地探索組成我們世界的每一個感受。通過警覺活躍的心,我們帶著正念如是探索身心意識。現實變得越來越有趣,所以我們的定力會提高,然後前四個的組合會帶來深層的智慧。智慧產生更多的信心,這會積極地了循環下去。

很多書也詳細地介紹討論了五根,真的有多書涉及到它。你可以以簡單地形式應用它,有時它真的會很有用。平衡後發展。發展後平衡。這就是我們會經歷的循環,而它們的發展水平是沒有上限的。

在應用到內觀訓練時,另外說的很對的事是:當它們達到平衡和完美時,就足夠帶來覺醒了。


推薦閱讀:

初學禪修者必須掌握的一個技巧
第一次冥想你腦海里出現了什麼畫面,是另一個自己嗎?
我是如何從抑鬱走出來的?
如何進行冥想?
極限冥想009 | 「諸行無常:玩一把極限賽車」

TAG:冥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