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芯芯之火如何燎原?

中國正在發展存儲晶元製造面臨技術、成本、價格、專利四大挑戰,可是為什麼還有長江存儲等一批國產化半導體廠商堅持要干呢?不僅是存儲晶元,整個中國半導體行業已經堅持了多年,雖然不能與國際化的大廠相提並論,但也值得把他們名字說一下。

如: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清華紫光展銳、深圳市中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大唐半導體設計有限公司、敦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威訊聯合半導體、江蘇新潮科技集團公司、南通華達微電子集團公司等。

半導體產業發展雖然不易,但依然在堅持。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於,每年中國從國外進口的晶元規模巨大。有著龐大的市場支撐下,也就必然可以給中國半導體企業一個可以看得見的發展機會,即先實現中國化,再走國際路。中國半導體企業技術和產品不斷發展之後,可以首先實現中國本地化的需求,然後在此基礎上尋求國際化的突破之路。

不過,中國的半導體市場早已屬於國際化的了。因為90%以上的產品都有國外廠商來提供。

鐵流在其文章裡面也指出,2016年,調研機構IC Insight公布全球前20大晶元製造商排名,其中,美國有8家、歐洲3家、日本3家、台灣地區3家、韓國2家,新加坡有1家。

其實,不止是2016年以及再早之前沒有看到中國晶元製造商上榜,也就是說到2017年甚至到2020年,中國晶元製造企業也難以上榜。畢竟中國晶元製造的基礎還是十分薄弱,特別在存儲晶元領域也是剛剛起步。

更重要的的是,雖然中國在集成電路上的需求量佔全球三分之一,但是自給率還不到10%,中國每年集成電路進口額超2000億美元。

既然在自給的需求上,中國半導體企業還是有著不少市場和發展機會,那麼有沒有可能更好應對技術、成本、價格、專利四大挑戰呢?

在技術上,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呈現出來了多年發展過來的合縱聯橫戰略。可以收購就採取收購方式,不能收購就可以採取授權方式,不能授權可以實行技術服務合作,技術服務合作不能做那就直接銷售產品好啦,不過,想在國產化趨勢明顯的中國市場贏得更全面的發展,合資與技術授權方式才是國際化半導體廠商長期發展的明智之路。

說到底,中國半導體企業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去學習國外的晶元製造經驗,當然不能很快獲得最先進的經驗,那也可以從幾年或十幾年以前的經驗學起。因為只有這樣孤注一擲,有了基礎,後面的路才能更好走。

成本與價格的挑戰雖然非常現實,但是採取國產化市場來換得成本與價格的被動,這也是一條道路。畢竟中國國產化中在針對特殊行業的自主可控晶元上有著硬指標,這樣的機會雖然比不上國際化大廠全球的巨大機會,但至少可以基本支撐著中國半導體廠商向前邁進,畢竟只有廣泛的應用才能贏得更多的創新機會。

專利上的競爭是一個長期的過場,高通之所以成就高通,在很大程度上佔有了專利之利。不管會不會踩專利紅線,中國半導體企業都得向前走,邊走邊做出屬於自身半導體體系的專利,畢竟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這對於中國與國外半導體企業來說都處於相對一致的起跑線上。

誠然,我們這一代人可能跑不上國外半導體廠商,但可以將薄弱的基礎不斷夯實打牢靠一些,將相互的差距不斷縮小一些,相信中國人的智慧、耐力與創新精神,或許下一代人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達到國際平均水平了。

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用戶國產化需求的長期支撐,離不開晶元製造技術研發與創新上的綜合投入,更關鍵的就是人才培養與競爭上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因此,大家應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半導體企業的國產化進程,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也但願:芯芯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勢。(Aming)

——阿明/綜合評論——

本文來源:阿明獨立自媒體,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轉載請授權

(本文章和作者回復僅代表該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薦閱讀:

TAG:清華紫光 | 紫光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