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讀康德-從康德的墓志銘說起

記不清是那位學者說過的,康德東西不容易讀懂,但是讀了幾遍後就會有種「上癮」的感覺:越讀越有味,特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讀了後面的,有困惑,翻前面的,往往會有「豁然開朗」的體會,就這麼反反覆復,還真的越讀越有味。

  

  康德的墓碑上刻著這麼一段話: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的對之凝神思索,它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有譯為「道德準則」)。

  這是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結論」的第一句話。把這句膾炙人口的內心獨白作為康德的墓志銘再合適不過了。「頭上的星空」當然說的是自然界,按康德的話說,就是能刺激我們感覺器官的自然現象;「內心的道德律」,乃人的自由意志。

  「頭上的星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變,是必然的;「內心的道德律」是人的意志,意志是自由的。

  鄧曉芒提醒:人們只看到康德的讚歎,往往忽略康德的警告:如果沒有理性的參與,「頭上的星空」很可能墮落為「占星術」;而「內心的道德律」會使你陷入狂熱或迷信。

  鄧曉芒的提醒有道理,但似乎只說了一半。

  怎麼講?

  康德在這一章稍後是這麼解說的:「對世界的探索曾經是從最壯麗的景象開始的,人類的感官永遠只能呈現這樣的景象,而我們的知性則永遠只能夠承受在感官的廣闊範圍中追蹤這種景象的工作,它終止於-占星術;道德學曾經是從人類最高尚的屬性開始的,這種屬性的發展和培養是指向無限的利益的,它終止於-狂熱或迷信。」

  「頭上的星空」,即有「最壯麗景象」的自然界,是《純粹理性批判》討論的事情;「內心的道德律」,即「人類最高尚的屬性」,則是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討論的事情。

  不知道一開始的翻譯家是怎麼選中「批判」這個詞。康德的「批判」乃「批註」和「判斷」的意思,即分析和分界,絕對沒有「大字報,大批判」那層意思。

  先看「頭上的星空」。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論述理性是如何處理由感官感覺而得到的經驗,即我們是怎麼獲得知識的。

  我們是如何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即如何獲得科學知識的?當然是靠我們的感覺經驗。世界各種事物--康德稱之為「質料」--通過現象刺激我們的感覺器官,我們感受到了,並記下來,這就形成了感覺經驗。休謨等西方經驗論哲學家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這不錯,我們同意。可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感覺經驗往往不靠譜,因為我們感受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我們感受的那樣,感覺器官會上當受騙,一個魔術師的小動作就能顛覆我們的自信心;海市蜃樓的現象則是「老生常談」,盲人摸象更是家喻戶曉。

  那麼我們的經驗不就是不可靠了嗎?科學知識是以感覺經驗為基礎的,這麼一來,科學知識也就不靠譜了?科學知識都不那麼靠譜,人類文明是怎麼進步的?

  康德認為,我們獲得知識,即科學知識,從而認識世界,除了感覺經驗,還靠理性。

  康德說,這個理性是「純粹」(康德有時候也稱為「理論」的)的,而「純粹」是「先驗」的。「先驗」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生而知之」,而是不含有感覺經驗「雜質」的意思。「先驗」詞源來自於希臘語意思:不從經驗的,或由前面的推出後面的意思。有學者乾脆把康德的「純粹」解讀為「邏輯的」,蠻有道理的。

  不含感覺經驗雜質,那不就是純粹嗎?康德就是這個意思:純粹理性是不含任何經驗雜質的,也可以說是「形式」的。

  感官被現象刺激,我們記住了「刺激」,這就是經驗,然後「純粹理性」來「管理」,來處理感覺經驗,知識就形成,這麼一來,有理性的保證,科學知識也就靠譜了。

  休謨等經驗論哲學家光說了科學知識靠的是經驗,但對感覺經驗的不「穩定」,變幻性沒有注意,從而留下了一個大大「漏洞」。

  康德「工作」做得比休謨「細」:我們認識世界,得到知識是靠感覺經驗和對感覺經驗「加工」理性的「共同作用」。

  問題又來了:純粹理性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困惑嗎?康德告訴我們:不能。他說,理性的工作許可權是有限制的:只能處理感覺經驗的東東,非感覺經驗的,理性是「無權」處理的。

  非感覺經驗的東東是什麼?就是:不是感覺經驗形成的概念,比如「上帝-不朽」(康德語),大同世界,還有諸如天堂,地獄等等。我們腦海里有這樣的概念,這不容置疑,但是這些概念不是自然現象刺激我們所形成的感覺經驗,因為自然界,即我們生活的時空中沒有這些東西(或「質料」),所以,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因為經驗是經歷過的,誰經歷過上帝,不朽,天堂,最後的大同世界等等?康德說,這些概念就是一個我們頭腦想像出來的一個「理念」--超經驗的。

  理性無權處理這些超經驗的「理念」,一旦理性「僭越」,越權了,去處理不是感覺經驗的東西,悖論就來了,《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二律背反」就是康德精闢的總結。

  這樣,康德就清清楚楚的在感覺經驗和非感覺經驗之間,給「純粹理性」划了一道界限:理性不能越權,不能越過感覺經驗這條杠杠。

  「我們頭上的星空」是能夠刺激我們的感官,形成感覺經驗的自然界,如果沒有理性的參與,「頭上的星空」種種現象只能讓我們停留在感覺經驗上面,不能形成知識,於是,面對變幻不具,森羅萬象的的宇宙,我們將不知所措,只能求助於占星術了。

  占星術來「管理」「我們頭上的星空」,理性只能「靠邊」,那麼人們將停止追蹤具有「無限景象」宇宙現象,停止探索-止於占星術。

  康德的警告靠譜。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是從道德引向宗教,重點當然是道德。人們認為,康德就是從道德來解構宗教信仰的,一點不錯,康德談的很「來勁」,我現在的注意力卻集中在那個「第二個警告」:理性如何使「內心的道德律」陷入「迷信」和「狂熱」。

  「內心的道德律」。內心的,沒有任何外來「雜質」,不含任何功利或欲求;律,即準則。

  

  「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有什麼不同?

康德說,「實踐理性」就問「內心的道德律」一件事:該怎麼做?而「純粹理性」則是從理論上探討理性如何使感覺經驗成為知識。一個實踐的,一個是理論的;實踐的是自由的,理論的純粹理性是必然的,即不自由的。

  《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告訴我們,純粹理性是受限制的,受制於感覺經驗,也就是受制於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的中的事物之間 存在著必然的聯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關係。科學知識就是建立在必然的基礎之上的。所謂必然,就是事物之間是互相有聯繫的,從前面的現象經由理性的推理,能得到後面的結果。比如天熱了,我們能推斷出飯菜容易餿,而放冰箱或加溫煮就能保證一段時間不餿等等,感覺經驗告訴我們天熱飯菜易餿,高溫處理或低溫能保鮮也是感覺經驗的東西,於是我們用鍋煮,發明了冰箱等等,則是理性參與而得到的知識,科學知識。天熱,飯菜餿,高溫,低溫處理等等這些互相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自然世界通過現象刺激感官,而形成感覺經驗。自然的一定是必然的,必然的是理性的職權範圍所能做的。 《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分析,道德則是自由的,因為道德來自於人的意志,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比如動機和結果,德行和幸福等等都是意志決定。是自由的就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說,自由的事物之間不存在必然的關係。比如,動機和結果,有了好的想法,行動的後果不一定好,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多了去;德行和幸福就更是這樣了,你能從一個有德行的人推出,他一定是幸福的么?這個人很幸福,他一定是個有德行的人?不存在必然的關係。

  動機是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而結果是在我們這個時空中的事情,是必然的;德行是「內心的道德律」,是絕對的自由,而幸福則是我們生活的時空中實實在在的事物,是必然的。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怎麼可能進行理性的推理?

  康德將「內心的道德律」稱為為真正的自由。在康德看來,自由當然不是想做什麼就毫無顧忌的做什麼。有目的或有欲求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舉例:一個小店老闆,掛出了童叟無欺的招牌,沒人干涉他,准許或不准許他這麼做,他是自由的?康德說不一定。如果小店老闆是為了本店的聲譽,或向人們表現自己,或這麼做了感到愉快,那他就不是自由的,因為他被「聲譽」和「表現」或「愉快」「裹挾」了,為了這幾個目的,他才這麼做的,所以他一點都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就是想這麼做,沒有任何目的,我只聽從道德律發出的命令。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中把「內心的道德律」的「指導」稱為「絕對命令」-給「實踐理性」命令:該這麼做!這是行為理念的原則;而有目的欲求的,康德叫「假言命令」:實際所做。康德區分的很清楚:該怎麼做和實際所做的是不一樣的。

  純粹理性,康德也稱其為理論理性,它從理論上論證了科學知識是可能的;也論證了理論理性是被限制的:只能處理時空中的感覺經驗(質料),絕對不能越權,一旦越權,超出時令的感覺經驗,悖論就層出不窮。

  「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各自的職權範圍不同。   從這兩個「批判」可以讀出,康的反對把一切都交給理性來「審判」,在康德哪兒,理性不是「判准」,不是一個什麼都可以干預的審判官。純粹理性(理論理性)處理時空中的感覺經驗,使我們能獲得科學知識;時空之外的,諸如「上帝-不朽」等,理性就「越權」了;而自由意志,諸如道德,德行和幸福等,則是實踐理性的職權範圍。

  「狂熱或迷信」是怎麼產生的?

  「純粹理性」越權,把「上帝-不朽」等不是時空中的感覺經驗當是真的事物來處理,認為這也是科學知識;把必然的時空中事物當成費事空中的自由事物來處理,即把必然的當成自由的來處理。這麼一來,「上帝(神)-不朽」、大同世界......各種空乏的所謂「信仰」就被認為是我們時空中存在的東西;而德行和幸福等等之間也就有了必然的聯繫,上帝,神和種種「不朽」事物是我們時空中的真實存在,有了這些「真實存在」,人們會狂熱的相信:動機和結果;德性和幸福之間是必然關聯的:好心必然有好報,有德行的人生活一定幸福等等。

  

  康德生活在西方啟蒙運動的後期,理性的概念被啟蒙學者們發揮的「淋漓盡致」,「理性」被推到了近乎和上帝一樣的位置,一切的判准。啟蒙運動發展到後來,學者,思想家們感到,不能扳倒一個虛無的上帝,又創造出一個上帝(理性來),因為什麼都用理性來判斷,很多問題根本用理性無法解釋,總會有不能解決的矛盾出現,為什麼?康德做了細緻的研究和思考,三個「批判」就是康德工作的結晶。

  不管你贊不贊同康德的觀點,你必須承認,康德對「狂熱的迷信」給出了獨到的解釋,至今影響著人們的思考。

推薦閱讀:

論韋伯的「理解」(讀書筆記)
英倫漫記:西方屬金(9)
【思辯的歷史】蘇格拉底之死
獨家 | 從當年的工廠青工到今天復旦哲學教授:中國哲學就是生命情感哲學(內附音頻視頻)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