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分裂的日本

本文涉及架空歷史切勿當真 轉捩點——南粵公社 轉捩點中的人物——羅莎·盧森堡

有興趣完善設定?或者想要設定資料高清大圖?

TecentQQGruppe:175127346

1918年,隨著俄國、法國、日本的相繼崩潰,戰爭的天平顯然已經偏向了同盟國一側。隨著「米革命」的爆發,天皇的出逃,清軍的干涉。日本被人為得從南至北地分成了兩半。

日本時局圖(1919年)

其中日本人民共和國是大日本帝國在1918年12月7日「米革命」 之後日本共產黨和社會黨聯合在本州地區建立的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其統治區域大致為福井縣、岐阜縣、愛知縣以北的半個本州島。

日本人民共和國國旗

日本人民共和國國徽

而日本國是大日本帝國1918年12月7日「米革命」之後,天皇逃亡京都,以天皇為國家元首在近畿地方建立的一個貴族共和政權。其統治區域大致為近畿、中國和四國地方的半個本州島。其政壇在戰後多年仍然受到清國操縱,且相當動蕩。

日本國國旗

日本國內閣執政徽記

自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的戰敗導致天皇推動的改革受到了守舊派的極大質疑,但是在長薩勢力主政的情況下,來自江戶的守舊勢力遭到了極大的壓制,包括德川慶喜在內的大量舊幕貴族實際上遭到軟禁。

為了遏制清國和俄國在遠東的擴張,1901年,在清俄戰爭結束後,英國同日本締結了軍事同盟。而世界並沒有就此消停,1913年6月29日,指環路事件,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遭到汽車炸彈襲擊後去世,戰爭亦於次年1月爆發。1月22日清國對俄國宣戰,23日法國對清國宣戰。

因為英國不希望率先對清國宣戰導致自己在殖民地的軍事部署遭到打擊,而清國此時囿於兩面作戰亦無心對英國宣戰。因此,英國敦促日本加入戰爭,協約國力圖通過三面夾擊對清軍造成重大打擊,使戰爭能夠在14年的夏天之前結束。於是2月3日,日本對清國宣戰,翌日朝鮮對日本宣戰。2月15日,清國對英國宣戰。

日本在14年和15年對清軍採取了攻勢,並成功在16年年初佔領了台灣島。但是到了3月,隨著俄國沙皇宣布退位;次年1月,《彼得堡條約》簽訂;俄國停止抵抗後,大量的清軍沿著鐵路線返回滿洲和內地,形勢發生了逆轉。到了17年年末,清軍奪回台灣。而後18年上半年清軍的多次登陸作戰的勝利和一系列的海上勝利導致了日本列島徹底被孤立。

日軍在台南地區進行了屠殺(之後清軍在北九州也進行了報復性的行動)

清軍的封鎖導致了米價的瘋漲,這對以大米為主食的農村地區衝擊尤甚。由於政府法定收購價與居高不下的時常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農民對於那些讓大米價格失控的米商和政府官員產生了極大的敵意。加之,為了在長州地區拖住清軍,政府非但沒有嘗試去解決問題,反而買盡了市場上的米,使得米價格持續上升。隨著米價到達峰值,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造成大量消費品的價格飆升,致使城市居民也出現不滿情緒。

更糟糕的是,18年7月的長州會戰失利之後,日軍包括近衛師團在內的大多數甲種師團都失去了戰鬥力,隨後在8月中旬,寺內內閣下達了更嚴苛的動員令。

左起陸軍大臣蔭昌、載振、海軍大臣載洵於長州會戰勝利後于軍咨府外合影

1918年8月27日,富山縣的一些農村爆發了和平的情願活動,這些情願活動隨後相繼失控升級為暴動、罷工、搶劫以及針對警察機關和政府機構的衝擊乃至武裝衝突。隨著10月中旬,由日本共產黨組織的罷工和暴動最終控制了名古屋的市政府和警察機構並於前來鎮壓的軍警形成了對峙之後,直到1918年10月中旬,在日本全國共41座城市,157個鄉鎮及197個村中出現了超過823起騷亂,參與者逾270萬人。

東京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內內閣!立刻停止戰爭!」的口號,儘管加強了軍警的戒備,但是參與遊行的人數仍然有數萬人。到了11月3日,儘管政府已經提出了將會與清國進行終戰談判,但是在民眾喊出「打倒天皇!終結戰爭!我要食物!」口號之後,局勢還是失去了控制。警民的對峙最後變成了一場血腥的屠殺,日本共產黨和社會黨斥責軍警是偷竊了稅金的強盜是屠殺了民眾的兇手。4日,由日共的准軍事團體赤色工作隊滲透的兩個師團在東京灣嘩變,並且在奪取了日海軍僅剩的兩艘無畏級戰艦——武藏和河內——之後向東京市內開火。5日,由日共領導,數萬民東京群眾參與了對皇居的衝擊,內閣總理大臣寺內正毅和陸軍大臣大島健一被暴民殺死。大正天皇化妝出逃。

神戶的商場遭到示威人群的焚毀

12月7日,堺利彥在千代田的國會議事堂發表演說,宣布日本人民共和國成立。而清國亦向當時在京都參與談判的日本使團加以訛詐,除了之前日本被迫割讓的琉球和九州島之外,清國變本加厲地要求日本放棄北海道島的主權以此來換取對當時逃到京都的日本國政權的保護。(北海道島在甲午後逐漸淪為俄國殖民地,此時稱愛奴茅希利)

在11日,日本最終答以接受嚴苛的條件並宣布停戰之後,清軍進入了近畿地區,並擊敗了深入奈良的日本人民軍。在將日本人民軍趕出近畿之後,清軍以損耗過大為由停止了繼續進軍。隨後1919年1月4日,英、法在緬北組織了超過50萬人的軍隊試圖突破這一地區的清軍防線,將戰火燒到雲南。而與此同時,清國各地的中華聯合工黨(陳獨秀派)也開始組織罷工,聲援日本人民共和國的偉大嘗試。此時清廷意識到,如果強行在日本全境維持統治勢必會面臨其他列強的干涉——他們絕不會放任大清吞併日本,更何況,美國已經發來了抗議,並以戰爭加以威脅。如此看來,維持一個南北分裂的日本,是對大清最有利的局面,基於實際情況和政治考量,駐日清軍開始有組織的朝國內撤退,與此同時,清國派遣代表同日本人民共和國的新政府談判,要求日本人民共和國放棄北海道的主權來換取清軍對其解除封鎖和停戰保證。儘管包括堺利彥和河上肇在內的多個代表不同意清國提出的條件,但是考慮到仍然處於飢餓狀態的市民隨時可能再次暴動,最終在1月17日,日本人民共和國接受了清國提出的條件達成了停火。

此舉遭到了南方日本國的強烈抗議,並引發了多場針對駐日清軍的恐怖襲擊。新組建的田中義一內閣對恐怖分子的不作為導致了曹錕在得到了資政院許可的情況下,武裝解散了田中內閣。並且宣布軍管整個日本國。並且由於大正天皇的身體原因,曹錕在之後成為了日本的攝政。曹的軍政府在軍管最終在21年的大規模示威和國內的「終戰革命」中結束了。21年3月,大正天皇駕崩後,裕仁登基,成為昭和天皇。最初,清國資政院決定任命高橋是清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然而高橋很快就遭到刺殺,遂改任加藤友三郎擔任內閣總理大臣。

加藤友三郎

此後,日本國幾乎淪為清國的傀儡,天皇被軍人和親中的貴族院架空,而軍人和貴族院之間的爭鬥直到26年由田中義一創建的皇道歸政會在山本權兵衛的帶領下發動了軍事政變,殺害了當時內閣執政加藤高明和清浦奎吾並奪取政權後才結束,從那之後日本開始逐漸擺脫清國在政治外交上的控制了。

皇道歸政會兵變


推薦閱讀:

【武昌同盟】第一次吐蕃戰役
艾莎女王的退位演說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漢末農民起義(一)》
幻想北洋志一一北洋一統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鐵血強宋》

TAG:架空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