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之殤 | 先進武器 原始戰役,一場讓全世界賺瘋了的戰爭!

哈嘍,大家好呀,這裡是軍編部戰史科,我是雲北。鐵騎爭鋒、群雄並起時代的餘暉緩緩落幕,新世紀和平曙光照耀大地的時代開啟,但是西亞,卻掙扎在曙光的陰影中。民族紛爭、英雄輩出,曾締造了西亞輝煌的古代文明。但如今民族宗教、地緣政治、多方國際勢力的攪局卻讓西亞承受了太多的苦難。

伊朗F-14與伊拉克米格-21之間的對決

雲北簡單梳理了一下西亞的亂局,以系列的形式講述西亞,特別是近現代的混亂離殤。昔年的「兩伊戰爭」,稱之為「兩伊之殤」亦不為過。頃刻興亡過首,轉瞬幾度春秋。

本期咱們就先說說

「兩伊之殤」的故事

視頻時長:3分22秒

https://www.zhihu.com/video/950313274479177728

鄰居家的小算盤

時間倒回至1979年,這一年伊朗國內改天換日、江山易主。對外,由於伊朗人質危機(佔領美國大使館、扣押美國外交人員),其在國際上空前的孤立。對內,「革命熱情」尚未消散,新政府開啟了「洗刷刷」模式,清洗國王留下的「舊」軍隊。

伊朗革命衛隊正是在清洗舊軍隊的背景下發展壯大的

這一切都被旁邊的伊拉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與當年蘇德戰爭一樣,伊拉克人認為伊朗軍力已經被嚴重削弱,此時正是打架鬥毆的好時機。秉承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原則,他們決定干票大的,一勞永逸的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順道敲打敲打國內的分裂勢力。

所謂的分裂勢力就是悲慘的庫爾德人

剪不斷,理還亂 - 邊境糾紛

這個所謂的邊界問題,就是兩伊界河 - 阿拉伯河問題,可以分成三方面問題。

水資源:

諸君都知道,在那個沙漠成片的地方,水就是生命之源。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合流而成的阿拉伯河,更是此地區難得的大水系。兩岸城市無論是阿巴丹還是法奧均是沿河而建,水資源對於維持其運作和發展至關重要。

阿拉伯河風景

┃ 航道問題:

翻閱地圖便可知,伊拉克出海口狹窄,阿拉伯河航道是其進出大海的重要通道。歷史上,航道歸屬權也產生了多次變更。

1847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簽署了《埃爾祖姆條約》,規定河流主權歸屬奧斯曼。

伊拉克出海口極窄 因而阿拉伯河航道對其至關重要

1913年和1937年兩國分別商定,霍拉姆沙赫爾港和阿巴丹兩段以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使用航道需要繳納租用費。

1975年,國力鼎盛的伊朗巴列維王朝,迫使伊拉克讓出了半條河,兩國正式以航道中心線為界。

┃ 石油問題:

伊朗緊挨阿拉伯河的胡澤斯坦省是其重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控制了河流就等於扼住其咽喉。若是能進一步染指其土地,那麼將獲取極大的戰略優勢。

伊拉克的底氣

而且,伊拉克這麼做也是有底氣的。這一點從當時雙方所處的對比即能猜出個一二。彼時,伊拉克依靠石油經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軍力強盛。其身後還有沙特和科威特等土豪「慷慨相助」

伊拉克的圖-22轟炸機

武器庫里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蘇聯武器以及與美帝的關係自不用提,因為美帝巴不得早點進軍,以報當年一箭之仇(人質危機)。

反觀伊朗,真是身邊無兄弟,遠方無戰友。美帝恨不得立刻就掐死它,而蘇聯則一直盯著錢包在看,不見「真金」斷難等來像樣的「援助」。

人質危機使伊朗得罪了整個西方世界

況且伊朗此時還在同室操戈,清洗自家人,大量有經驗的軍官都被新政府送進了監獄。在外界看來著實是難成氣候。

一場讓世界賺的盆滿缽滿的戰爭

1980年「兩伊戰爭」就這麼稀里糊塗開打了。但是打過之後才知道,伊朗並非想像的那麼弱不禁風,畢竟瘦死的獅子還是獅子。伊朗經歷了最初的潰敗後,很快就站穩腳跟,與伊拉克展開了拉鋸戰。為了壓垮對方,兩國開始搜羅世界各地的武器。

通常來講,戰爭一旦爆發,國際上會實行武器禁運。亦或是兩大陣營各支持一方。不過這一次軍火貿易突破了東西方的界限(誰能和錢過不去呢)。不僅五大國無人遵守約定,就連一些小國都摻和進來,而且也毫無政治限制,很多國家都是同時向雙方兜售武器。

兩伊戰場上的中國坦克

甚至連作為伊朗死對頭的美帝、以色列,也都悄悄的向伊朗供應其緊缺的美式戰機配件、反坦克導彈等,美其名曰是:「政治試探」、「交換俘虜」。與美帝、以色列的小心翼翼不同,蘇聯是大張旗鼓的向雙方兜售武器,大發橫財。當然同樣發財的還有我兔。

伊拉克的響尾蛇裝甲車

此外,參與這次軍火貿易的還有眾多其他國家。例如,巴西曾一次出口數百輛響尾蛇(cascavel) 裝甲車和Urutu裝甲輸送車;南非出售了數量巨大的G-5榴彈炮;奧地利出售了200門155mm榴彈炮給伊拉克;瑞典則向伊朗出售了RBS-70防空導彈和50艘巡邏快艇。

巴西的Astros II也是在兩伊戰爭期間首開外貿先河

就這樣,兩伊用「海量石油」換來了「巨額財富」,轉手又氪金兌換了「先進武器」。戰爭使得兩國油盡燈枯,卻讓世界賺的盆滿缽滿。

用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

不過與時俱進的,僅有這些武器裝備而已。由於雙方軍隊素質實在堪憂,空有「先進武器」卻打出了最原始的水平。伊朗動用人海戰術,成群結隊的沖向伊拉克雷區,為己方坦克開闢進攻的道路,而伊拉克則動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一切手段加以反擊。

頭戴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到後來,雙方還打起了「襲城戰」和「襲船戰」,企圖以威懾和切斷敵方生命線來迫使對方屈服。結果卻導致海灣地區沉船遍地、油「香」四溢,來往船隻人人自危。甚至連美帝海軍也慘遭毒手,被伊拉克兩枚飛魚開膛破肚。雖說打了美帝的臉,但這一次美帝還是選擇了原諒。

贏家與輸家

1988年,打了7年又11個月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雙方均聲稱自己是勝利者。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都是輸家,真正的贏家是以美帝為首的域外國家,他們在戰爭中大發橫財,賺的盆滿缽滿。

戰爭期間伊朗的美製戰機之所以能飛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奸商美帝

戰爭給兩伊帶來數百萬人的傷亡和高達6000億美元的損失,耗幹了兩國的國力,同時也耗盡了「和平」的最後希望,隨后海灣戰爭、動亂和恐怖主義接踵而至,而這正是「兩伊之哀歌」。


推薦閱讀:

好鋼用在刀背上!這才是中國引進S-400的特殊價值

TAG:伊朗歷史 | 伊拉克戰爭 | 武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