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稱號,你知道幾個?
我們在看歷史書或者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時,經常會看到皇帝的各種稱號,明明是同一個皇帝,卻有很多種叫法,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今天就來談談古代皇帝的各種稱號。
一.謚號
皇帝在世的時候,一般沒人敢對皇帝指指點點,即使有也都是恭維,很難看出一個皇帝真實的功過。但是皇帝死後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給的稱號往往更有真實性,這個換稱號就是「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所給予的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因此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一) 美謚
美謚是表揚性的謚號,證明這個皇帝是有功績的,或者受人民愛戴的。如《齊桓晉文之事》中寫的「經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聖聞周達曰昭,聖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闢土服遠曰桓,聰明睿知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義曰穆」。所以像「文」、「景」、「武」、「惠」、「昭」、「宣」等這種褒義的字都是美謚。
(二) 平謚
平謚是帶有同情意味的謚號,表明這個皇帝是無大功大過,但經歷是令人同情的。「懷」、「悼」、「哀」、「閔」、「思」、「殤」等字都是這平謚。如漢哀帝劉欣,在位僅七年就因貪色縱情把身子淘空而死,死時年僅25歲,荒唐卻也遭人同情。
(三) 惡謚
惡謚是含有否定意思的謚號,表明這個皇帝在古代是應受批判和不得民心的。「厲」、「靈」、「煬」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如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死後的稱號自然不好聽。
二.廟號
廟號是根據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由於後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如太祖、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年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三.年號
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李志的年號就有14個,如「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四. 改元
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前面講過的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年號是永樂,明成祖就是稱為永樂皇帝,清高宗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稱為乾隆皇帝。
五. 尊號、徽號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後的尊號可以上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