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煙醯胺的美白功效,寶潔騙了我16年

最近看到很多妹子追逐The Ordinary這個牌子的化妝品,而且好評很多。好奇的了解一下,該系列產品在配方里下足了猛料啊,比如30%維生素C、5%維他命A醇、2%熊果苷、10%煙醯胺。

關於煙醯胺的研究也很成熟,畢竟1935年就已經從馬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臨床研究也有很多,但煙醯胺的具體護膚作用尤其是美白作用有很大爭議。從2002年到現在,寶潔已經騙了吃瓜群眾16年,我實在看不下去了,閑的蛋疼,就挖挖煙醯胺身上具體發生了什麼。

先概括性的介紹煙醯胺

大致意思:煙醯胺是維生素B3的一種形式,活化細胞,提高細胞能量,能夠作為一種酶在DNA修復及細胞炎症因子的表達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煙醯胺在治療相關皮膚病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包括自身免疫大皰性疾病、痤瘡、紅斑性痤瘡、皮膚抗老化、皮膚過敏性皮炎等。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表明,煙醯胺在治療光化學導致的皮膚損傷及皮膚癌方面具有潛在的積極作用(文獻1-2)。

大致意思:維生素B3的另外一種形式是煙酸。煙酸在體內可以轉化成煙醯胺,煙酸能夠降低血脂,促進血管舒張,在臨床上用於降血脂的輔助藥物,但煙醯胺沒有此作用(文獻3)。高劑量的煙酸會引起臉紅、瘙癢、低血壓或頭疼等負面影響。

關於高劑量的煙醯胺的風險安全性已有很多研究,經過多名志願者多年測試,結果表明,將煙醯胺以藥理學的劑量(3克/天)服用,很少發現關於毒性及其它明顯負面作用(文獻4)

前戲啰嗦了這麼久煙醯胺與煙酸的區別,現在要放大招,講講煙醯胺對於護膚的具體作用。畢竟像透明質酸這樣,歷經專家研究、臨床測評而被廣泛推廣使用的化妝品原料,在功效方面確實是有幾把刷子的。

治療紅斑痤瘡

大致意思:160名患有中度到重度痤瘡的患者經過雙盲測試,分別使用4%的煙醯胺凝膠和4%的紅霉素凝膠,連續8周,每天外塗抹2次。結果表明:8周後,痤瘡炎症均能到有效減輕,但使用4%煙醯胺對於改善痤瘡效果更加明顯(文獻5)。

關於治療紅斑痤瘡的研究很多,以下均簡要說明結論及研究來源。

結論2:4%的煙醯胺凝膠與1%克林黴素凝膠在治療紅斑痤瘡方面具有相當的作用(文獻6)。

結論3:含有2%的煙醯胺保濕霜與普通保濕霜相比,能夠明顯的減少皮膚油脂分泌速率和分泌量(文獻7)。

治療過敏性皮炎

大致意思:過敏性皮炎是指皮膚或黏膜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發生的炎症性反應,常表現為紅斑、腫脹、發癢等癥狀。發生過敏性皮炎時,體內神經醯胺濃度降低,水通道蛋白-3的增加會導致皮膚水分流失。相關研究表明,煙醯胺能夠刺激機體提高神經醯胺及角質層脂質的合成,抑制水通道蛋白-3的轉錄,減緩皮膚水分流失(文獻8-10)

抗衰老

大致意思:50名女志願者塗抹含有5%煙醯胺的護膚膏霜,並設置空白組對照,連續使用12周發現:煙醯胺在淡化面部皺紋、色斑、皮膚彈性方面都有明顯的作用(文獻11)。另外的一些研究測試也表明,塗抹含有4%的煙醯胺膏霜即可顯著性減少皮膚皺紋,增加面部細膩度(文獻12)

美白功效

看到宣稱煙醯胺淡化色斑後我就開始挖咯,但找不到其他研究者的證明,所以覺得美白功效宣稱是有內鬼和貓膩兒。以下是寶潔公司日本神戶研發中心在2002年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

大致意思:關於煙醯胺在治療痤瘡、對抗過敏性炎症、抗氧化、阻止皮膚光致癌、促進細胞脂質合成方面都已有很多研究。但截至2002年,並未有研究文獻報道煙醯胺能夠減少皮膚色素沉積。(文章引用的23篇文獻中也沒有任何一篇報道煙醯胺能夠美白或減少色素沉積)

然後,該篇文章洋洋洒洒的寫了12頁煙醯胺減少色素沉積方面的機理研究。看的我目瞪狗呆,看到結論後也替他們感到尷尬和難為情,畢竟不找個賣點出去,原料也沒法賣出去啊。

大致意思:文章中分別用含量為5%和2%的煙醯胺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煙醯胺對於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細胞均沒有抑制作用,也不能抑制角質細胞的增殖分化(文獻13)。

看到這裡,我快笑尿了,原諒我的尿點比較低吧。你想想,一個項目研究搞成這樣,接下來該怎麼救場?老闆下了聖旨,這個原料必須推廣應用。於是作家們就自創了一套美白淡斑的研究理論和模型,一句話總結研究成果:煙醯胺能夠阻止黑色素從黑色素細胞轉移到皮膚角質層,所以具有美白作用(文獻13)。

如果一篇文章沒法說明煙醯胺的美白作用,但咱可以把這一個研究成果發表在多個期刊就可以了嘛,換個形式也沒法查出來是一稿多投嘛!

於是在2002年,作家們又寫了2篇,分別是會議論文和美國化妝品協會雜誌上的一篇綜述,反正都是A牌水貨,內容也都是在相互套用,自我裝逼推薦,沒有在之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新穎性的說明煙醯胺怎麼美白(文獻14-15)。

如果公司給的科研經費沒花完,那就繼續寫寫文章吧,這樣還可以再申請點經費。於是,在2003-2005年又創作了3篇,大致意思都說找了幾十個志願者試用塗抹5.0%的煙醯胺保濕霜有助於減緩皮膚泛黃(黃色化)、抗皺(文獻16-18)。

馬上要進入高潮啦!具體情節就是寶潔在2005年發表於《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Effective inhibit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to keratinocytes by lectins and niacinamide is reversible」。扒到這裡,感覺收穫太多了,好雞凍!這篇文章算是對2002年「The effect of niacinamide on reducing 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初次研究煙醯胺的補充說明。

Are you kidding me? 你居然推翻自己3年前的研究成果?為什麼不在3年前徹底搞明白之後再發表?曬出2005年這篇文章鎮樓:

2002年,你說:煙醯胺能夠阻止黑色素從黑色素細胞轉移到皮膚角質層,所以具有美白作用。

2005年,你又說:經過人體試驗,外用局部使用煙醯胺會產生劑量依耐性,且在減少皮膚色素沉積方面具有可逆性。因此,煙醯胺抑制黑色素的轉移也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我以為關於煙醯胺的美白測試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畢竟寶潔也勇敢的承認了錯誤。但作為一名患有強迫症的吃瓜研發達人,我發現寶潔於2010年在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又發表了一篇關於煙醯胺的研究。這篇文章的研究結論比上一篇更雷人,閃瞎了我24K鈦合金的眼。

大致意思:由於乙醯殼糖胺(NAG)能夠降低黑色素的分泌,抑制酪氨酸酶的糖基化,減少色素沉積,寶潔就開始考察煙醯胺和NAG是否有協同美白作用。結果表明:配方中同時添加4%的煙醯胺與2%NAG的能夠減少色素沉積淡化斑點(文獻19)。

忽悠了那麼久,一直在進行煙醯胺文化洗腦,從2002年到2010年,8年過去了,還是沒法再深入的論證說清楚煙醯胺美白功效,估計科研經費耗完了或者被科研界的皮膚科大神打臉了。

因為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比美國化學會(ACS)水深,直覺告訴我這個British的期刊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好奇的搜索了這個期刊具體是什麼樣的背景,給我一個平台和時間,我也能搞一下寶潔的這個研究嘛。

按照國內的劃分,這個期刊屬於醫學領域的2區雜誌,影響因子4.706,聽起來確實很NB的模樣。再點開最新出版的研究成果,無意間看到關於PENIS的,學醫的口味真的好重啊。

本想繼續挖一挖乙醯殼糖胺(NAG)的美白起源的,但挖了13個小時的煙醯胺後確實挺累的,就停止思考了。也沒有找到具體的關於皮膚毒理學的測試,只扒到了臨床口服的毒理學測試。

不過從部分的皮膚學雜誌上發現很多都用4%的煙醯胺進行測試,寶潔主要用5%的煙醯胺,所以關鍵的時候還是要相信皮膚醫學吧。

再告訴你們一個秘密:當年秦始皇派徐福東渡仙島煉製了兩顆長生不老仙丹,其中一顆秦始皇自己服用了,另外一顆讓我服,我都不服,我就服寶潔的這套美白淡斑理論體系和煙醯胺的推廣性研究!

寫到這裡,圈外的不愛搞科研的人估計都已經懵逼了,不知道我到底在說什麼,又在強調什麼。結尾就劃重點總結一下中心思想:

1.寶潔在2002年開展了關於煙醯胺減少色素沉積,美白淡斑的研究,認為煙醯胺能夠阻止黑色素從黑色素細胞轉移到皮膚角質層。但又在2005年推翻了自己的理論,認為煙醯胺在減少皮膚色素沉積方面具有可逆性,抑制黑色素的轉移也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煙醯胺確實是一款好原料,對過敏性皮炎、痤瘡、皮膚抗老化均有很好的輔助功效;對於油性皮膚,也可以明顯抑制油脂的分泌速率,但不具有美白功效。

3.煙醯胺的皮膚耐受性挺好,較多皮膚學雜誌採用4%的濃度進行測試,可以作為配方參考。

weixin.qq.com/r/WEWguC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參考文獻:

1. Chen A C, Damian D L. Nicotinamide and the ski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4, 55(3): 169-175.

2. Park J, Halliday GM, Surjana D et al. Nicotinamide prevents ultraviolet radiation-induced cellular energy loss. Photochem. Photobiol. 2010; 86: 942–8.

3. Illingworth DR. Manage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Med. Clin. North Am. 2000; 84: 23–42.

4. Knip M, Douek IF, Moore WP et al. Safety of high-dose nicotinamide: a review.Diabetologia 2000; 43: 1337–45.

5. Weltert Y, Chartier S, Gibaud C et al. Double-blind clinical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a 4% nicotinamide gel (Exfoliac?NC Gel) versus a 4% erythromycin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acne with a predominant inflammatory component. Nouv. Dermatol. 2004; 23: 385–94.

6. Shalita AR, Smith JG, Parish LC et al. Topical nicotinamide compared with clindamycin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cne vulgaris. Int. J. Dermatol. 1995; 34: 434–7.

7. Draelos ZD, Matsubara A, Smiles K. The effect of 2% niacinamide on facial sebum production. J. Cosmet. Laser Ther. 2006; 8: 96–101.

8. Tanno O, Ota Y, Kitamura N et al. Nicotinamide increases biosynthesis of ceramides as well as other stratum corneum lipids to improve the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Br. J.Dermatol. 2000; 143: 524–31.

9. Bissett D. Topical niacinamide and barrier enhancement. Cutis 2002; 70: 8–12; discussion 21-3.

10. Song X, Xu A, Pan W et al. Nicotinamide attenuates aquaporin 3 overexpression induced by retinoic acid through inhibition of EGFR/ERK in cultured human skin keratinocytes. Int. J. Mol. Med. 2008; 22: 229–36.

11. Bissett DL, Oblong JE, Berge CA. Niacinamide: A B vitamin that improves aging facial skin appearance. Dermatol. Surg. 2005; 31: 860–5; discussion 5.

12. Kawada A, Konishi N, Oiso N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wrinkle effects of a novel cosmetic containing niacinamide. J. Dermatol. 2008; 35: 637–42.

13. Hakozaki. T, Minwalla. L, Zhuang. Jet al. The effect of niacinamide on reducing 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Br. J. Dermatol. 2002; 147:20–31.

14. Hakozaki, T., Matsubara, A., Miyamoto, K., Hillebrand, G.G., and Bissett, D.L., Topical niacinamide reduces human skin hyperpigmentation, 60th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New Orleans, 2002

15. Matts PJ, Oblong JE, Bissett DL. A review of the range of effects of niacinamide in human skin. Int Fed Soc Cosmet Chem Mag 2002;5:285–9.

16. Bissett DL, Oblong JE, Saud A et al. Topical niacinamide provides skin aging appearance benefits while enhancing barrier function.J Clin Dermatol 2003; 32S:9–18

17. Bissett DL, Miyamoto K, Sun P et al. Topical niacinamide reduces yellowing, wrinkling, red blotchiness, and hyperpigmented spots in aging facial skin. Int J Cosmet Sci 2004; 26:231–8.

18. Greatens A, Hakozaki T, Koshoffer A et al. Effective inhibit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to keratinocytes by lectins and niacinamide is reversible. Exp Dermatol 2005; 14:498–508

19. Kimball AB, Kaczvinsky JR, Li J et al. Reduction in the appearance of facial hyperpigmentation after use of moisturizers with a combination of topical niacinamide and N-acetyl glucosamine: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trial. Br. J. Dermatol. 2010; 162: 435–41.

推薦閱讀:

TAG:美白祛斑 | 補水保濕 | 化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