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美國化

上文中我們見到了丘吉爾在內政方面如何喪失了大部分主動權,也見到了他如何頻繁地插手軍事決策並且未必總能帶來勝利。但是身為戰時領袖的丘吉爾確有過人之處:他熱切而又精明地拉攏了美國,然後又更加勞心費力地影響了美國人的作戰地點與時機。一戰期間從沒出過這種事,因為當時英國的國力要比現在更強。丘吉爾與麥克唐納、鮑德溫以及張伯倫等等三十年代政治領袖的最大不同在於後者蔑視美國,而丘吉爾則是充滿浪漫熱情的美國崇拜者。丘吉爾的母親是美國人,他本人有很多美國朋友,更重要的是年輕時期他在美國通過出書與講座賺了大錢。丘吉爾是一名並不介意伸手討要的混血寫手,而不是一名富餘的英國貴族,儘管人們往往會誤以為他屬於後者。這一點或許正是英國的幸運。晚年的丘吉爾甚至聲稱,如果人生可以選擇,那麼他希望自己能生在美國。儘管身為老派帝國主義者,但是他在感情上已經做好了眼看著美國接管世界主導權的準備。他的著作《英語民族史》的標題不僅承認了現實,也不動聲色地奉承了自己出身的島嶼。

丘吉爾相信只有依靠美國人出手才能打敗德國,1940年法國戰局的崩潰就是明證。他在一篇篇鬥志昂揚的演講當中不動聲色地承認了「新世界」接替舊世界繼續作戰的可能性——這裡的新世界當然包括加拿大。自從戰爭一開始他就與羅斯福總統保持著秘密通信,警告美國趕緊參戰,否則美利堅合眾國就將要面對「一個聽命於納粹的歐羅巴合眾國」,這個國家的武器裝備與實力都將會超過美國。接下來丘吉爾又糾纏著羅斯福討要了一批老舊的美軍驅逐艦為英國商船隊護航,代價則是允許美軍接手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這項協議在1940年8月敲定。儘管堅決反英的美國大使約瑟夫.肯尼迪極力阻撓,但是丘吉爾最終還是逐漸打消了羅斯福的懷疑,讓對方相信自己確實能代表全體英國人。丘吉爾還會做出很多看似過激的舉動,例如炸沉法國地中海艦隊以免其落入納粹手中(這一招害得法國官方在未來好多年裡一提到英國就惡聲惡氣)。不過此類行為都是為了說服羅斯福相信自己下定了奮戰到底的決心。羅斯福派出的使節全都受到了丘吉爾的全力奉承與拉攏,丘吉爾花費了大量時間向他們吐露衷腸,在首相私宅為他們舉辦了精彩的周末派對。在戰爭期間他更是給羅斯福寫了兩千多封濃墨重彩的信件。

丘吉爾拉攏美國人的最非凡案例恐怕要數他在1940年9月的行為,這一次他派遣了一位亨利.提扎德爵士【1】出訪華盛頓,隨身帶著一個公文箱,裡面裝著英國科研領域的最深機密,並且或多或少地直接將這個箱子交給了美國人。當時很多人都因為科學有可能創造出來的新武器而提心弔膽,希特勒本人就經常警告人們要當心即將出現的可怕發明,各路科研團隊都信誓旦旦地向英國政府保證自己即將研製出死光武器。提扎德是個了不起的人,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他主攻航空學,曾在一戰期間駕駛皇家飛行隊的飛機上天驗證自己的理論。二戰爆發時他已經成為了英國的關鍵科學顧問之一。他很早就對噴氣引擎與雷達產生了興趣。曼徹斯特大學提交的全世界第一份關於核炸彈這種未來武器的詳細備忘錄首先就被送上了他的案頭。提扎德認為應當調動美國的生產力來幫助英國。他為美國人奉上了英國的核心軍工機密,包括塑膠**、火箭、瞄準鏡以及雷達等等。他告訴丘吉爾,此行的任務是「把他們想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他們,為他們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協助……確保美軍戰力達到最高水平。」白廳當中曾經爆發過短暫的爭執,因此此時距離美國人參戰的時間還遠。可以信任美國人嗎?他們會投桃報李嗎?

丘吉爾授權提扎德放手施為。於是他就乘坐水上飛機踏上了寒冷而又危險的旅程,途中主要依靠牛肉汁罐頭果腹。大部分其他隨行人員的出行方式都是乘船。提扎德非常明智地建議隨行人員不應當由海陸空三軍高階參謀組成,而是應當由剛剛見識過實戰的一線軍官組成。他隨身攜帶的寶貝當中包括空腔磁控管技術,這種大功率真空管可以產生強大的微波(因此這也是微波爐的主要元件)。空腔磁控管最早由伯明翰大學研製成功,1940年時英國空腔磁控管的性能遠遠壓過了美國同類產品,足夠將雷達波束的效力提升一千倍,很快就能讓夜間戰鬥機與搜尋潛艇的轟炸機全都安裝上機載雷達。提扎德為華盛頓方面送去了一個磁控管樣本,這件寶貝在尤思頓火車站轉運的時候差點遺失掉。就算箱子里的其他猛料全都沒有發揮作用,僅憑空腔磁控管這一項就足以扭轉戰局。美國史學家將其稱作「建國以來登上過我國海岸的最貴重貨物」。

提扎德經停加拿大之後終於趕到了美國並且見到了羅斯福總統。當時華盛頓的整體政治氛圍依然傾向於保持中立。為了避免記者照相,工作人員專門從後門把他放了進去。這次會面之後,英國使團與美國軍方高層以及科學家們就玩起了智力層面的脫衣撲克,雙方抱有同樣的態度:你給我看你的,我就給你看我的。然後英國的科研機密就轉交到了美國人手裡。不過美國人並沒有立刻看個通透,還要過一段時間英國才會將兩位流亡德國科學家在核武器領域取得的突破以及英國自己的核武器專家團隊送到美國。提扎德很早就像相信了核武器的力量。早在戰前他就警告相關國家要提前囤積鈾礦石,因為當時全球已知的鈾礦只有一座,位於剛果,由比利時掌控。美國人聽從他的忠告收購了大批礦石,這些礦石日後都成為了製作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原材料。但是目前提扎德僅僅向美國同行傳達了研製核武器的大略信息,而美國人並不太相信英國的思路是正確的。弗蘭克.惠特爾的噴氣引擎也遭到了類似的待遇。這位出身貧寒,慣於冒險,厭惡權威的皇家空軍軍官轉行成為科學家之後一直在研究噴氣引擎。三十年代後期,由於英國官方缺乏興趣,他的研究幾乎前功盡棄。一定程度上德國噴氣引擎上天的時間正是因為如此才比皇家空軍早了九個月。但是在1940至1941年惠特爾的進度依然遠在美國人之前。提扎德也向美國人暗示了這一點。

英國人並沒能在這次出訪期間從美國人口中掏出多少有用的信息。即便在珍珠港之後,美國人依然沒有與英國人分享投彈瞄準器的技術。不過徹底交換有用信息原本就不是提扎德的真正目標。在他看來,戰前的英國工業整體而言已經落伍了,如今又遭受了嚴重轟炸,因此英國人就算掌握了技術也無法像規模更大且受到保護的美國工業基地那樣生產出足量的雷達裝備,最起碼肯定沒辦法一邊大量生產飛機、坦克與槍支一邊製造雷達。就像丘吉爾一樣,提扎德也很肯定無論英國是否被擊敗,美國人早晚都會被捲入這場戰爭,因此美軍的實力越強越好。最後,只有說服美國人相信英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結盟並且分享秘密的準備,美國才會為英國提供全力援助。提扎德的出訪、丘吉爾的甜言蜜語以及1940年的嚴酷世界局勢終於合力打動了美國人。首先美援數量大幅提升,《租借法案》很快獲得通過,然後早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前很久,美國海軍就在大西洋西側的大範圍區域為英國商船隊提供了保護。

1941年8月,俄國已經成為了英國的盟友,而美國尚未正式加入。此時丘吉爾與羅斯福首次碰了頭。兩人的見面地點是停靠在紐芬蘭海岸的兩艘戰艦。兩人共同發表了《大西洋憲章》,構想了戰後世界的格局。這份文件的措辭很含糊,完全略過了英美兩國看待大英帝國未來命運的根本分歧。這份文件的真正非凡之處在於正在作戰的英國與顯然保守中立的美國居然對於本次戰爭的目的達成了一致意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偷襲之後,第三次連任的羅斯福終於率領美國加入了這場世界大戰——奇怪的是,美國並未向德國宣戰,反而是納粹德國在12月11日主動向美國宣戰。日後根據丘吉爾的回憶,當他從羅斯福的特使口中聽說珍珠港偷襲的消息時,心裡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麼說我們到底還是贏了!」這是一條非常清醒的判斷。美國參戰之後丘吉爾依然花費了大量時間遊說羅斯福,並且不顧危險飛往華盛頓與對方見面。羅斯福與丘吉爾私交甚篤,他在正式場合接待丘吉爾的態度也遠比斯大林更熱情。

如果說丘吉爾占戰爭第一階段的最偉大外交成就是將美國哄進了戰場,那麼他在第二階段的最偉大外交成就則是一場無休止的誘惑之舞。參戰之初羅斯福就打定了主意:儘管珍珠港創痛未消,但是當前最主要的敵人依然是納粹德國。只要納粹德國倒台了,日本就會跟著崩潰。那麼究竟應當在何時何地擊敗納粹呢?美軍高級將領以及斯大林都極力主張儘早在法國發動登陸戰——斯大林反正肯定沒興趣維護大英帝國。丘吉爾與以艾倫.布魯克爵士為首的高階英國戰略家們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絕不應當在1942年乃至1943年就登陸法國,一方面因為德軍的作戰能力依然讓他們記憶猶新,另一方面他們也永遠忘不了一戰戰場的屍山血海。除非盟軍就像阿拉曼戰役期間那樣在軍隊、坦克與制空權方面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否則就不該輕舉妄動。這麼想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在公開場合丘吉爾與他的將軍們卻張不開嘴這麼說,要不然羅斯福肯定會將注意力轉向太平洋。換句話說,英國一方面要誘使美國人將大部隊派遣到聯合王國本土並且致力於「德國優先」戰略,另一方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又不能當真攻打法國。

在華盛頓與倫敦兩地舉行的緊張峰會上,丘吉爾卓有成效地迷住了他的新盟友以及最密切的盟友。他說服羅斯福下大本錢發動了登陸北非作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火炬行動。然後他又說服美國人採用了向北打擊義大利的戰略。與此同時他又聽任美軍軍營在英國本土不斷壯大規模,並且不動聲色地拖延著攻打法國的早期計劃。我們在這裡不必過多考慮丘吉爾與羅斯福之間的精妙雙人舞的具體細節。丘吉爾在明面上同意美國人的打算,同時又溫和地按捺住了他們。史學家們、理論軍事家們以及一部分實踐軍事家們註定將會無休止地爭論提早發動的盟軍歐陸作戰能否成功。這一點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這意味著英軍而非美軍將要成為作戰的主角,而英軍剛剛在國防軍手下吃了敗仗,即便在阿拉曼之後很多英軍將領私下裡對於手下部隊的戰鬥力依然不太放心。英軍坦克與登陸船隻的數量都很少。正如丘吉爾堅持指出的那樣,失敗的登陸作戰並無助於緩解俄國人的壓力。以拖待變恐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儘管這樣做很不容易,英國也會因此而顏面掃地。

但是拖延策略與欺騙其實相差無幾。丘吉爾不得不隔三差五就表演一番口吐蓮花。有些美國人很早就看穿了他的打算,不過羅斯福似乎並不是其中之一。日後有些跟著丘吉爾一起鬨騙美國人的英軍將領也表達了悔過之情。另一位曾經見識過一戰戰壕的老兵黑斯廷斯.伊思梅將軍【2】在自己的回憶錄當中寫道,「我認為我們應當實話實說,遠比之前更加坦率地承認:『我們非常害怕打仗,因為我們在前半輩子見識過戰爭究竟可以多麼可怕……除非萬無一失,否則我們不會重返戰場。』」長期拖延顯然伴隨著不良後果。美國人與俄國人都開始懷疑英國究竟還有沒有發動大規模地面作戰的勇氣與信心。大英帝國的名聲將會遭到損害,二戰的勝利也將因此而在更大程度上被人視為俄國人與美國人——尤其是俄國人——的勝利,而不是英國人的勝利。等到霸王行動終於進入籌備階段的時候,被任命為登陸大軍統帥的人將會是艾森豪威爾而不是布魯克。戰爭早期的美英密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後世界的面貌:身處弱勢的英國一方面承認美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又花招百出地試圖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結果,而俄國人則認為西方兩大強權國家都是騙子。表面上丘吉爾對於英軍的鬥志讚不絕口,自己身上也洋溢著戰意與信心。與此同時他又在頑固且費事地拖延大決戰的時刻。這段經歷確實不甚光彩,但卻是他的人生高峰之一。老奸巨猾在這裡並不是個貶義詞。

美國參戰之後不久的1942年1月,三千美軍來到了貝爾法斯特。這幫人是先頭部隊,他們身後還跟隨著大隊人馬與巨量物資,很快就將英格蘭各地變成了軍營,並且永遠改變了英國人與美國人的相互看法。1944年春天的英國境內駐紮了一百四十萬外國軍隊,其中美軍超過一百萬,此外還有波蘭軍人,自由法軍,加拿大軍人,澳大利亞軍人,紐西蘭軍人,南非軍人,荷蘭軍人,捷克軍人,甚至還有幾名俄國與中國軍人。此情此景可以說預示了戰後英國的「世界島」地位。但是自從一開始美國人就鶴立雞群,因為他們身材更高,嗓門更大,軍服質量更好,在軍營以外消費也更大方。他們隨身帶著巧克力、香煙與大量現鈔。他們從美國帶來了數以百萬計的避孕套、剃鬚刀片、尼龍襪以及其他緊俏商品。美國音樂與搖擺舞已經在三十年代征服了英國,好萊塢明星在蘭開斯特、格拉斯哥以及朴茨茅斯就像在美國本土一樣家喻戶曉。伴隨美軍來到英國的軍方廣播節目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英國聽眾。美軍送給英國孩子們的漫畫書總會經受無數雙小手的翻閱,直到書頁殘損脫落為止。美軍的軍事術語更是迅速流行了起來。

隨著面積活像小村莊一樣的美軍軍營在英國遍地開花,隨著大到不像話的卡車、坦克運輸車與各種汽車在德文與威爾士的鄉間小道上隆隆駛過,隨著整片英格蘭東部地區都被交付給了美國空軍,美國人的影響力也滲透進了英國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性觀念、口音、口味以及人際交往。如果說美國將會成為自由世界的未來領袖,那麼美國士兵們的做派則活像是來自未來。不出所料的是,英國的平民與軍人們都覺得臉上無光,英國軍人尤其覺得心裡酸溜溜的。他們的軍裝與美軍軍裝相比顯得松垮寒酸,他們的薪金比美軍低了一檔,他們的妻子與女朋友也在明裡暗裡抱怨他們沒出息。「工資太高,整天打炮,到處胡鬧,」這是英軍對美軍的諷刺。「工資不夠,憋得難受,艾森豪威爾才是盟軍領袖,」美軍這樣反唇相譏。有人估計在二戰期間英國女性與美軍士兵總共生下了兩萬餘名嬰兒,超過十萬名「美軍新娘」在戰後跟隨丈夫前往了美國。

還有一項話題尤其成為了英國人的熱門談資,並且預示了戰後英國的面貌:將近十分之一的美軍或者說總計十三萬人是黑人。相比之下戰前的英國總共只有八千餘名黑人。英國人遭受的文化衝擊可想而知。美軍上層試圖在英國維持「膚色禁令」或者「吉姆克勞法」,在美國此類法令禁止黑人與白人進行社交活動。這種做法同樣將英國人嚇得不輕。戰時內閣明確表示,美軍不應指望英國民政與軍事部門協助維持種族隔離體制:「關於餐廳、酒吧、劇院、電影院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的准入問題,將不會有且必然不能有任何針對有色人種的限制。」1943年的民調顯示英國民眾對於種族隔離抱有強烈敵意。不過當時的英國也同樣是一個種族主義公然盛行的國家。即便在對抗希特勒的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時,英國國內的反猶情緒依舊相當猖獗。此外大英帝國意識形態的立身之本就是種族之間的高低等級。因此並不意外的是,英國報紙在報道黑人士兵與白人女性*交往的新聞時經常會採用「叢林行為」之類的字眼,許多英國男性也覺得夜店裡的黑人士兵令人心裡發毛。來自美國的黑人向英國人提出了顯而易見且不容迴避的問題:假如他們應當得到平等對待,那麼英聯邦內部的印度人與非洲人又當如何呢?在戰爭期間倒向左派與自由派一方的英國逐漸養成了「新態度」,並且與帝國強權的舊態度發生了激烈碰撞。後者相信白人才是最高等的種族——這一信念剛剛馬來亞遭受了來自日軍的重創。

英國的美國化不僅發生在政治層面,也發生在情感層面。與1942年席捲全國的親蘇聯狂熱不同,美國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戰後的英國將會更加習慣於美國商品與美國思維方式,而這兩者很快就會擴散到整個西方世界。許多英國家庭都與美軍士兵結下了友誼,等到對方返回美國之後依舊保持著書信往來。丘吉爾不僅成為了英國的國家英雄,也得到了美國人的高度評價。他認為兩大英語民族應當在精神層面實現統一的理念在五六十年代的英美兩國頗受歡迎。另一方面,1945年羅斯福去世時英國人也像是失去了本國政治領袖那樣悲痛,任何其他一位當代美國總統都沒有在英國享受過同等的大規模悼念待遇。同樣重要的是,由於工黨上層已經成為了盟軍決策層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艾德禮與貝文也都將在戰後加入北約創始人的行列。二戰時期的峰會、爭執、博弈與協約全都產生了至今仍在影響日常生活的後果。這段歷史從未遠去。

【1】Henry Tizard - Wikipedia

【2】Hastings Ismay, 1st Baron Ismay

推薦閱讀:

關於沃特豪斯被曼城美術館下架一事
英國!投資房產移民!的幾種思路及實戰經驗分享!乾貨!分享!
10年英國探親簽證實戰經驗談!附文件清單及模版!
和英國人在中國結婚辦理結婚證指南
29,綏靖者們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