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沙漠、橄欖園與戰敗的苦果

令丘吉爾大受震動的政治衝擊是此前軍事失利的直接結果,而且丘吉爾對這些失敗也要承擔一定責任,儘管並不是全部責任。丘吉爾是一名偉大的國家領袖,也是一名偉大的政客,但他從來都算不上一位偉大的將帥。加里波利登陸戰完全是身為戰爭空想家的丘吉爾一力促成的結果,挪威作戰也是一樣。(所謂長考出臭棋,研究地圖的時間太長完全有可能耽誤事。)在法國之戰的最後時刻,過度樂觀的丘吉爾罔顧軍事現實,一味要求保存法國的戰鬥能力,他與前線將領們爭執不休,直到英國遠征軍勉強逃回本土為止。同樣的模式在希臘與北非也得到了重複。但是今天「蒙蒂」與「沙漠之鼠」這兩個外號以及阿拉曼這個地名已經融入了英國的民間傳說。人們經常模糊地認為利比亞與埃及的戰鬥只是餘興節目而已——美國人與俄國人經常這麼說——但是情況並非如此。如果英軍徹底擊潰了義大利的沙漠軍隊——開戰之初這一點幾乎成為現實——那麼接下來兩年的北非戰事肯定打不起來,納粹歐洲的「柔軟下腹部」早在1941年就會徹底暴露。反過來說,假如隆美爾當真將英軍徹底趕出了埃及——當時這一局面同樣很可能成為現實——德國人就可以從高加索地區與北非同時出兵,發動鉗形攻勢一舉拿下中東油田,進而為希特勒贏得戰爭。總之北非的勝負干係極大。

北非作戰第一階段的總指揮是熱愛詩歌並且自從布爾戰爭時期就投身沙場的阿奇博爾德.韋維爾。這一階段的作戰非常順利。老化落伍的義大利軍隊在埃及向同樣老化落伍的英國軍隊主動挺進,然後在理查德.奧康納將軍的指揮下,英軍(以及印軍)發動了大膽的閃電戰,一舉將意軍推了回去。這次為期六十二天的作戰最初只想打成一場突襲,英軍坦克兵與澳大利亞步兵都展現了非凡的英雄氣概。1941年2月作戰結束時,大英帝國的軍隊已經挺進了五百英里,俘虜了十三萬三千名戰俘與上百輛坦克。可是正當韋維爾即將一鼓作氣將義大利人趕出北非的時候,丘吉爾卻命令他掉頭協防希臘。希臘人也正在經受墨索里尼的進攻,並且打得有聲有色,死死地遏制住了意軍的攻勢。但是現在德國人也打起了希臘的主意。他們打算取道南斯拉夫進攻希臘,並且拉上最近投靠過來的巴爾幹盟友。就像之前試圖保持法國的作戰能力一樣,這一次丘吉爾也想保持希臘的作戰能力,於是他命令韋維爾派出六萬人去擊退德軍。韋維爾得到了皇家空軍的支援,但是皇家空軍戰鬥機與德國戰鬥機的數量比是一比十——遠比不列顛之戰的情況更惡劣——而且他們的坦克也故障頻發。因此這支由英國人、澳大利亞人以及紐西蘭人組成的聯軍根本沒有勝算。他們很快就一敗塗地,很快就不得不在地中海再次上演了一回敦刻爾克撤退,只不過這一次沒有了振奮人心的政治宣傳效果。克里特島對於對陣雙方來說都是必爭之地,於是德國人發動了一次大膽而又血腥的傘兵作戰並且奪取了這個島。英國人再次承受了顏面喪盡的失敗。但是德國人的勝利背後是慘重的傷亡,以至於他們再也沒有嘗試過傘降突襲作戰。顯然盟軍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開始培訓自己的傘兵隊伍從而效仿德國人。

與此同時,剩餘的英軍與英聯邦軍隊駐守在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待著全軍挺進解決掉義大利人的命令。但是他們遇到了一點小問題,這個問題的名字就叫做埃爾溫.隆美爾。早在調往北非戰場之前隆美爾就已經成為了德國軍界的紅人,這一次也是希特勒親自點將,派遣他率領新近成立的非洲軍團協助義大利人守住陣線。韋維爾手下的高級軍官們認為在沙漠環境下運送油料淡水的補給線拉得很長,因此德國人不可能初來乍到就發動攻擊。但是沒過幾周,窮追猛打的隆美爾就驅趕著精疲力竭的英軍原路潰退了回去。短短三周時間裡,隆美爾就奪回了奧康納此前打下來的全部意軍地盤,托布魯克的澳大利亞守軍很快就被包圍了。接下來是為期半年的圍城戰,期間隆美爾將兇猛的88式高射機炮當成反坦克武器,粉碎了英軍的反擊。丘吉爾隨即擼掉了韋維爾,換上了曾任駐印度英軍總司令的克勞德.奧金萊克,並且要求此人趕緊再發動一輪反擊。奧金萊克同樣認為戰前準備很不完善,因此沒有遵從丘吉爾的命令。

與此同時隆美爾已經做好了再次突進的準備,這一次他打算將英軍徹底趕出埃及並且佔領油田地區。理論上來說這一仗堪稱決定戰局的勝負手。開羅是英國連接地中海、印度、中東產油區以及非洲的戰略樞紐。一旦開羅失守,必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假如希特勒對隆美爾言聽計從,調撥給他足量坦克與部隊,那麼這樣的前景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但是當隆美爾見到希特勒的時候——此時他已經成為了希特勒的粉絲——希特勒卻很有些心不在焉,對於沙漠作戰的未來也沒什麼明確看法。這並不奇怪,因為此時希特勒已經定下了更大的目標。1941年6月,他發動了註定將會讓他輸掉整場戰爭的巴巴羅薩計劃,調集三百萬大軍侵入了蘇聯。二戰當中每五名陣亡德軍士兵就有四人死在對俄作戰前線。巴巴羅薩計劃為英國拉攏了兩大盟友當中的第一位,也保證了隆美爾無法獲得他所需要的坦克、油料、軍隊與裝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他失去了在地中海沿岸一舉擊潰英軍的最佳機會。但是在1941年初這都是後話,當時的人們並看不了這麼遠。而隆美爾也已經做好了利用現有兵力奪取托布魯克的準備。

隆美爾很快就發現這次作戰並不容易。到了11月,蓄勢已久的英軍反攻終於將托布魯克守軍從圍困當中解救了出來。與此同時全球戰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1941年12月7日,隆美爾下令撤軍。也就在這一天,日軍偷襲並重創了駐紮在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四天之後美國正式參戰,英國也贏得了第二位強援。接下來到了1942年5月,隆美爾的部隊已經得到了充分休整,於是他再度發動了大膽反擊,以少勝多地攻克了托布魯克並且俘虜了三萬餘人。這次戰敗讓丘吉爾顏面掃地,尤其是因為當時他正在訪問美國,羅斯福總統親口向他傳達了這則壞消息。為了自找台階,丘吉爾極力吹捧了隆美爾的算無遺策——「我可以這麼說,這是一位從戰爭浩劫走出來的偉大將軍。」弔詭的是,隆美爾居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英國人眼中的英雄。這位偉大將軍的目光此時已經穿過了戰爭浩劫,投向了通往開羅的道路。擋在他面前的唯一障礙就是英軍的最後一道關鍵防禦陣地,也就是位於海水與沙漠之間的阿拉曼。奧金萊克正在駐守此地積蓄力量迎接下一場戰鬥。前文當中我們已經見到了政治與軍事考量如何相互衝突,這一次兩者再次衝突並且導致了血淋淋的後果。丘吉爾現在需要一場速勝。剛剛下場的美國盟友正在領導火炬行動,在北非西部法屬地區領導英美聯軍進行登陸作戰。這次作戰倘若成功,就能插入隆美爾背後。為了丘吉爾的地位,為了英國的榮譽,為了破敗不堪的英軍名聲,隆美爾都必須輸在舊世界而不是新世界手裡。

這並不是政治與戰爭相互糾纏的唯一方式。既然德國人已經有了一位家喻戶曉的全國英雄,那麼英國人也必須捧出一位與之對等的英雄才能不落下風。於是伯納德.蒙哥馬利就在1942年8月閃亮登場了。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個人宣傳的人,往往令人火大。他的氣質十分粗魯。此外偶爾他也能下出一步妙招。就像此前謹小慎微的韋維爾一樣,同樣謹小慎微的奧金萊克已經失去了丘吉爾的信任。於是丘吉爾又解僱了他與其他幾位關鍵將軍。正是這些人組建了第八軍,並且制定了很多日後將會被蒙哥馬利稍加修改就據為己有的計劃。蒙哥馬利是丘吉爾心目中扭轉北非戰局的第二人選——第一人選不幸墜機身亡了——不過說起謹小慎微,身為戰略家的他比兩位前任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頂頭上司哈羅德.亞歷山大爵士的回護下,「蒙蒂」運用自己的自信與個性說服丘吉爾推遲了原定要讓奧金萊克執行的反攻日期。替換人員確實有特權。其他英國將軍往往都是守口如瓶不苟言笑的傳統人物,大鳴大放四處播撒正能量的蒙哥馬利則迎合了新時代的氣質。他為軍方文宣人員與大眾報紙提供了完美的素材,他本人也成為了一顆明星。

隆美爾的經典造型是在軍帽上扣一副繳獲來的英軍護目鏡,站在坦克上擺出排兵布陣的姿勢。蒙哥馬利的招牌則是頭戴貝雷帽——這不是他的主意,而是英軍戰地攝影組主管的設計——從坦克炮塔里露出上半身舉著雙筒望遠鏡極目瞭望,記者們則在一旁趕緊拍照。蒙哥馬利說話粗魯傷人,尤其擅長攬功諉過。亞歷山大在文筆克制的個人回憶錄當中很是不動聲色地將他挖苦了一番。但是就像隆美爾一樣,蒙哥馬利也成為了基層官兵與本國公眾眼中的英雄。不同於此前的一切英軍將領,蒙哥馬利是個滿嘴跑火車的傢伙,哄騙上級,鼓動下級,笑話同級,總之走到哪裡就吵吵到哪裡。許多與蒙哥馬利共事的人都很討厭他。巴頓肯定看他不順眼,丘吉爾在私下裡也對他頗有微詞。但是蒙哥馬利確實具有斬盡殺絕的氣質。無論是在北非沙漠還是在D日登陸之後,蒙哥馬利在追殲敵軍的時候總是將步伐放得很慢,以至於錯失了大量戰機。他慣於集中壓倒性優勢兵力摧毀敵人,而不是咬在敵人屁股後頭慢慢放血。儘管整天擺出一副咋咋呼呼的派頭,但是蒙哥馬利卻絕不是一味猛衝的莽夫。

在阿拉曼之前,蒙哥馬利既是一個很安靜的人,也是一個很吵鬧的人。他在公開講話當中總是嗓門嚇人,撕碎了所有進一步撤退的計劃。私下裡他則不動聲色地採用並且修改了奧金萊克的作戰計劃並且暗中積蓄力量,直到英軍的空軍、坦克與軍力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到最後蒙哥馬利手下的軍隊達到了二十萬人,隆美爾手裡只有十萬四千人。蒙哥馬利的坦克達到了九百五十輛,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奉羅斯福總統之命從美軍調撥過來的新興美式坦克。隆美爾的坦克只有四百五十輛多一點,由德式與意式坦克組成。蒙哥馬利的作戰效率更是遠遠超過了隆美爾。迷機破譯員為他提供了德軍內部的詳細情報,包括隆美爾與希特勒的談話內容。他甚至經常能趕在希特勒之前讀到德軍的戰情彙報。當然,就算有了這麼多優勢他也未必一定能贏。他很可能會被引誘到開闊地,使得德軍坦克可以充分發揮更強的機動性。但是考慮到更強大的英軍火力,想要打輸這一仗也沒那麼容易。

1942年10月23日,第八軍終於動手了。起手式是一輪炮火覆蓋,接下來就是一場為期十一天的戰鬥,事後立刻被譽為二戰轉折點——儘管規模遠遠更為宏大的真正轉折之戰正發生在東北方向一千五百英里之外的斯大林格勒。英國人發動了一場異常血腥的正面突擊,如同絞肉機一般粉碎了德軍非洲軍團。當時隆美爾正在德國養病,前線局勢迫使他立刻趕回北非,並且不惜違背希特勒「不勝利毋寧死」的命令將建制依然完整的一個軍撤了出來。蒙哥馬利完全能夠承受用兩三輛坦克換取一輛軸心國坦克的戰損比並且繼續挺進。儘管戰鬥曲折一言難盡,但是從根本上這就是他的核心策略。由於希特勒不允許北非軍團撤回義大利休整,北非軍團的大部分人都會在漫長的追擊戰當中淪為俘虜——此時美國人也加入了追擊的行列。假如丘吉爾與蒙哥馬利能夠等到美國人在隆美爾背後下手之後再發動攻擊,英軍的傷亡戰損將會少得多。但是那樣的話英國人的面子就保不住了。(蒙哥馬利的傳記作家與一部分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反論:之所以阿拉曼戰役「打早了」,目的在於動搖駐紮在突尼西亞的親貝當法軍的士氣,並且為美軍登陸創造便利。儘管這麼多年之後想要證明當事人的動機已經不容易了,但是這項論斷的力度依然不算很強。)

英軍進攻的時機選擇在了美軍艦隊登陸北非之前兩周。這一仗對於英軍來說是徹頭徹尾的順風仗,一切不利因素事先都被排除了。這一仗的勝利並不能表明英軍已經真正具備了像德軍一樣發動大膽戰術突進的能力——德軍軍官都認為他們的對手動作緩慢,進軍步伐就像逛大街一樣,而且作戰意圖一猜就透。但是這一戰的確表明英國已經領會到了空地協調、可靠補給線以及壓倒性兵力優勢的重要性——英國海軍更是切斷了隆美爾的大量補給。這次勝利為英國投下了一道突如其來的希望之光。BBC新聞播音員興奮得忘記了公司一貫要求的中立原則:「下面由我給大家播報新聞,今天的新聞簡直棒極了。」儘管大部分功勞都被算在了身為戰區總司令的亞歷山大頭上,但卻是蒙哥馬利在英國變得家喻戶曉起來並且成為了譽滿全球的名人。丘吉爾下令全國教堂鳴鐘慶祝勝利。蒙哥馬利隨即受封騎士頭銜,頭戴為人熟知的貝雷帽、身穿皺巴巴的套頭衫留下了許多照片。蒙哥馬利的虛榮心還會進一步膨脹,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前,他的明星地位將會為第八軍提供彌足珍貴的自信與勇氣,他們將會一路追著德軍從北非打到西西里,又從西西里打到義大利本土。自行印刷報紙、著裝風格怪異並且慣於拿自己開涮的第八軍成為了一支全新的公民軍隊,軍隊統帥則是一位新型民粹主義將領。阿拉曼戰役是大不列顛與英聯邦的勝利,也是西方戰區最後一場此類勝利,因為從此以後美軍就插了進來,成了英軍身邊的小兄弟——這裡的「小」字當然僅僅是從輩分上來說的,如果從人員規模與裝備質量上來說,英軍才是美軍的小兄弟。最後,阿拉曼戰役在一連串低谷之後拯救了丘吉爾的個人名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阿拉曼之前只有失敗,在阿拉曼之後則只有勝利。

英國在二戰期間遭受的最慘重失敗其實並不是敦刻爾克——前文所見,這場失敗主要歸咎於法國人,英軍只是陪綁而已——也不是托布魯克,而是新加坡的淪陷。新加坡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地區投射力量的支點,但是這個島嶼面向陸地的一側防禦力量不足,於是日軍就在1942年2月借道馬來亞輕取了新加坡。此前日軍飛機已經報銷了兩艘英軍戰艦,而且這一戰果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英方在戰前對日本空軍的培訓。日軍在陸地上用自行車快速穿插,在海面上用快艇發動進攻,有效切斷了英軍與澳軍作戰單位之間的聯繫,並且很快就掌控了全新加坡的淡水供應。這樣一來全島軍民的結局就註定了。儘管如此,十萬守軍向三萬日軍投降的場景依舊難看至極。丘吉爾告訴一位老朋友,他很擔心「我們的戰士已經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擅長打仗了……我們在新加坡有這麼多人,這麼多。他們的表現理應更好一點的。」此時擔任帝國總參謀部指揮官的艾倫.布魯克爵士露骨地評論道,假如英軍學不會更有效的作戰方式,那麼英國保不住帝國疆域也是活該。蒙哥馬利的勝利則表明,只要擁有物質優勢與振奮人心的領導者,英軍的表現完全可以像一戰時期那樣出色。但是一次又一次英軍不得不面臨備戰不足的窘境,更大膽的敵軍指揮官往往會智勝他們,他們的武器裝備也差強人意。此外他們還經常會淪為政治的受害者,不僅因為多年的綏靖主義與軍費開支不足而受害,也因為丘吉爾在開戰後做出的決策而受害。。儘管政府宣傳與勝利言論鋪天蓋地,儘管將軍們都想當然地認為英格蘭肯定不會輸,但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依然逐漸滲透進了國內公眾的意識里。

推薦閱讀:

中國人在英國結婚程序指南
201610月起英國移民局上訴費用漲500%!要求公開英國公司的外籍員工數據?英國政府開啟「閉關自鎖」的道路?
至此,我選擇抵制倫敦希斯羅機場
這家Deepmind投資的人工智慧醫療公司,卻被英國醫療界抵制...
被忽視的預算案新政:英國要拿海外金主開刀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