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浴火新生

所謂勇氣就是從失敗走向新的失敗卻毫不喪失熱情。

——溫斯頓.丘吉爾,1940。

失敗比勝利更能塑造一個國家。儘管二戰結束時英國站在勝利者一邊,但是在戰爭的最初幾年裡英國總體而言輸得一塌糊塗,失敗成了家常便飯。對於英國來說,真正的大轉折發生在1939-1940年的冬天以及1942年的春天。戰爭時期的英倫三島淪為了一座孤城,在多年的飢餓、倦怠與恐懼當中,守城軍民們發揮出了偉大的創造力,前所未有的戰友情誼將將所有人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幾年之後這股精氣神確實有所耗損。物資匱乏、徹夜不眠與恐懼逐漸侵蝕了人們的士氣。但是在大約二十個月的危急時刻當中,大多數英國人確實被錘鍊成為了一個整體,英國的面貌也因此經受了永久性的轉變。如今已經老邁昏聵的大英帝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征服者的島嶼從此成為了過去,當代英國的歷史則掀開了第一頁。戰爭期間的英國人能在報紙上讀到戰敗的消息,能在撤回後方的敗兵臉上看到戰敗的陰影,能通過口糧配給來品嘗戰敗的滋味,能在熊熊燃燒的樓房旁邊聞到戰敗的氣息。他們想知道自己因何陷入此等苦境,他們對於本國老派統治者的審視越發嚴厲,俄國人與美國人在他們眼中則成為了翻山越嶺前來支援的解放者。他們夢想著新的開始,夢想著一個更加公平、更加現代、更加高效的國家。早在D日登陸之前很久,塑造了每一位當代英國人的國民情緒就已經成型了。

二戰與一戰的相似之處如此繁多,以至於很多歷史學家都將這兩次戰爭當成了同一場長期衝突的上下集。對於英國來說,兩場戰爭之間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敵人沒有變,還是德國;主要盟友也沒有變,還是法國、俄國與美國。還有許多其他似曾相識之處,例如1914年與1940年的戰爭開局都是德國人橫掃比利時與法國北部,英國遠征軍(二戰時期的英軍依然沿用了這個老套的名字)的裝備也同樣低劣。兩場戰爭都重塑了英國,提升了稅收額度,帶來了無盡的新規章,極大地改變了女性的社會角色,還為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了最真誠的承諾。1917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針對運輸船隊的獵殺幾乎迫使英國不戰而降,1942年德國人又故技重施並且取得了同樣顯著的戰果。一戰將充滿活力且爭議纏身的勞合.喬治推上了國家領導人的位置,賦予了他近乎獨裁的權力,儘管將領們經常激烈反對他。二戰則將他的老友兼追隨者丘吉爾推上了同一個位置,同樣向他賦予了極大的個人權威,他與將領們同樣衝突不斷。最後,美國人在兩場戰爭當中都姍姍來遲,並且一出手就扭轉了局面。

但是兩場戰爭的差異卻比相似之處更多。一戰從根本上還是一場地面戰爭,決定勝負的主戰場局限在法國境內,作戰人員既有職業軍人也有志願兵與徵募兵,這些人全都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損失。儘管德國的戰艦、飛艇與哥達轟炸機一直在襲擾英國本島,但是對於英國平民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物資短缺,親友傷亡,以及觸目所及的一片灰暗。到了二戰期間,由於英國與法國的陸軍很早就一敗塗地,直到1944年反攻歐洲大陸之前最重要的戰鬥都發生在空中與海上。英國陸軍在北非與遠東的確經歷過戰火,但是絕大多數英國人都蹲守在家裡等待著戰局轉變的那一天。在1940年最黑暗的日子裡,丘吉爾本人曾經這樣表態:「一旦習以為常之後,這種形式的戰爭與英國人的性情可謂相得益彰。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身處前線,為倫敦之戰盡一份力,而不是愛莫能助地觀望著帕斯尚爾的大規模屠殺。」與此同時,英國民眾發現這場戰爭的「前線」貫穿了考文垂、南漢普頓、倫敦以及格拉斯哥。六萬名英國平民在戰爭期間遇害,在戰爭最初三年里死於德軍之手的婦女兒童人數比同時期陣亡英軍的數量還多。如果再考慮到成千上萬名傷員與三百萬無家可歸之人,兩場戰爭的傷亡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一戰期間,上百萬軍工工人與農民發現自己的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在二戰期間全國都得到了動員。與其他任何國家相比,英國將更高比例的人口與國家財富投入了戰爭。與德國以及俄國不同,英軍徵募了女兵。許多英國城市遭到了摧毀,而英國則通過空襲針對德國平民展開了極富爭議的報復性屠殺。在政治層面上,二戰同樣與一戰大相徑庭。當美國人第二次參戰的時候,他們扮演的角色已經從遲來的幫手升級成了盼望已久的救星。一戰爆發時的英國充滿了各種激進思想,一戰結束後的英國則整體倒向了保守主義。二戰開始時的英國由托利黨與一本正經的全國政府來統治,激進思想潰不成軍,工黨與權力之間的距離看似遙不可及。而二戰的實際效果則是迅速將英國人大幅推向了左派。丘吉爾最終發現自己領導著一個高稅收的干涉主義大政府,政府里的著名角色幾乎全都是社會主義者。丘吉爾集中體現了舊日英國的多彩變身,與此同時一個全新的英國已經呼之欲出了。

綜上所述,1939-1945年之間的這場戰爭也被稱作「人民戰爭」,這個名字可謂恰如其分。從退休老人到消防員,從空襲預警員到養育幼子的母親,英雄主義在英國遍地開花。但是這場戰爭的主力依然是白人男性。指導戰爭努力的關鍵崗位上看不到女性的身影。大多數影響英國政策的知識分子——例如凱恩斯與貝弗里奇——以及白廳主要官員、高階將領與大部分議員都是公學與牛劍出身。只有在越發重要的科研領域以及少數幾名工人階級出身的工黨大臣那裡才能聽到沒那麼精緻的口音。在五十年代的英國政壇大展拳腳的語法學校畢業生們此時依舊默默無聞。這些人在軍隊與工廠里已經開始向上攀爬了,只不過尚且沒有達到有資格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人民戰爭當中的人民是一群逐漸厭惡了追隨別人的追隨者,他們終究將會拋棄自己的戰時領袖。不過在1939年這一切還都是不可設想的,更談不上可能性了。

希特勒輸掉了他親手發起的戰爭。他的諸多失算之一在於沒想到英國人真能打仗並且打得這麼久。但是希特勒對於英國的影響確實超過了任何其他英國領導人,以至於徹底改變了我們。希特勒駕馭著一個意識形態統一且組織水平出類拔萃的戰爭國家,當他將這個國家的全副力量指向英國的時候,我們也被迫提升了組織水平與意識形態的統一程度。儘管英國本土國民奮力作戰的理由是為了捍衛自由(在海外的戰鬥依然包含著保衛帝國的因素),但是英國公民在戰爭結束是卻背負了一大堆從未有過的規章、稅賦與限制。儘管人們可以將戰爭爆發的責任推到無能的戰前領袖身上,但是英國政治階層的表現卻在戰爭期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丘吉爾本人稱得上是記錄二戰始末的第一流史學家,他的著作文采華麗,細節生動,氣勢恢宏,非常值得一讀。但是他對於這段歷史的記錄不僅刊革甚多,而且頗有些感情用事。在他的身邊以及身後爆發出來了一波波看不到頭的軍旅回憶錄、戰爭電影、戰場日記以及通俗軍事史。在這股泥沙俱下的亂流最底層還有專門面向少年讀者的戰爭連環畫。所有這些作品都掩飾了英國的失敗,按照丘吉爾的理想化口徑重新詮釋了戰爭——最黑暗的日夜,最光輝的時刻,力挽狂瀾的傳奇。噴火飛行員都是置生死與度外且公學畢業的戰鬥英雄,陸軍都是堅韌頑強的好漢。德國人是一幫冥頑不化的虐待狂,英國公眾則樂觀堅強且不懼苦難。至於美國人嘛——他們來晚了。等到冷戰開始之後,俄國人在這段歷史當中更是淪為了公眾記憶當中的配角——當然他們並沒有遭到徹底抹殺,要不然也太扯淡了。

這一切都非常自然。戰爭的創痛太慘烈了。二戰之後並沒有像上次一樣出現戰爭倖存者創作的反戰文學,因為希特勒實在沒有給人們留下多少反戰的餘地。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些史學家開始重新檢視戰爭時期的英國政治,從迷倒萬千讀者的丘吉爾敘事當中逐漸挖掘出了原本遭到深埋的愚行、爭論與失敗。到了八十年代,修正主義史學的矛頭更是指向了丘吉爾本人,儘管英國公眾對於學術界針對戰時領袖的批判從來都不以為然。丘吉爾在BBC民調當中依然是最偉大的英國人,他的作品依然銷路暢通。近幾年來還有幾位作家們——主要是美國人——提出了此前誰都不該想像的假設:假如英國沒有奮戰到底而是與納粹德國議和的話,全世界的走向興許反而會更好。那樣的話希特勒只會將猶太人驅逐出歐洲,興許會讓他們全都去非洲。那樣的話將不會有斯大林格勒,不會有德萊斯頓,不會有廣島,不會有各種血流成河的全球衝突。希特勒的立場或許會軟化,甚至有可能被手下人推翻,總之代價將會小得多。這一套歷史觀念以大無畏的精神構想了一個平行的或者說「反事實」的二十世紀。但是歷史學家們越是深入理解納粹德國的各個方面,這種平行歷史的可靠性就越低。這套理念在英國更是激起了強烈公憤。直到今天,二戰以及我們紀念二戰的方式依然茲事體大。最近一波二戰書籍主要是口述史,日記信件以及民間觀察組織【1】收集整理的日記與訪談資料,這些文字採取了自下而上的視角,它們是人民的歷史而不是丘吉爾的歷史。這些文字確實十分引人入勝,但是就像僅僅透過政客、將軍或者戰鬥機飛行員視角的早期治史路線一樣,這些文字同樣沒有資格自稱是「完全的歷史」。

本書這點篇幅同樣不可能講清楚所謂的完全歷史。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將最重要的事實整理出來並且詢問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我們在戰爭時期的表現究竟怎麼樣?戰爭究竟怎樣改變了我們?我們手頭最現成的資料是軍事史書籍與本土前線紀實,前者似乎鎖定了男性讀者,作者慣於紙上談兵。書中充滿了關於槍械、裝備以及戰鬥機的技術細節,還有第一人稱的戰場記錄,後者則擁抱了政治史與人民歷史。但是假如「人民戰爭」的說法還有意義,那我們就必須承認戰爭的分量與人民同樣重要。戰爭塑造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兩者不可偏頗,不能想當然地將軍事史扔到一邊。從挪威到法國之戰,從敦刻爾克到大西洋之戰,從利比亞到全球各地的戰場,這一切都為我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背景與敘事動力。脫離了這些內容,我們將必然無法理解英國所經歷的各種轉變。就像其他同盟國的人民一樣,戰時的英國人民同樣堪稱英勇。但是在戰爭前期英軍的組織與裝備水平確實十分低下,因此接連遭受了敗績。如果我們只記得勇敢與幽默,那就錯失了一半的要點。英國確實沒有早的納粹德國的入侵,但是卻遭到了美國的入侵,而且這場入侵直到今天都沒有結束。

【1】Mass-Observation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英法建立聯合數學實驗室 共同使用歐盟科研經費
Google要在英國建總部大樓,這事兒終於確定下來了
8,軟性獨裁
英國Tier 1 Investor 投資移民概述介紹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