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階層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一直開著
文|良大師
1.兩起自殺事件
媒體曾報道的兩起自殺事件讓我記憶猶新。
一則發生在前段時間,中興工程師歐建新,撇下妻與子,從高樓縱身一跳;
一則是發生在近期,80後創業代表人物茅侃侃,打開煤氣閥門,留下一句「愛你不後悔」,飄然離去......
之所以揪心,是因為兩人都可以聯結到自我,我與歐建新年紀相仿,而且擁有同樣的家庭。我與茅侃侃性格相仿,而且同樣是創業者。
我能體會到專屬中年男人失敗時的那種恐懼和無奈,彷彿暗黑的烏雲穹頂密布,彷彿這個世界的美好再也與你無關。
2.翻身的概率
很多媒體發文,對兩人的自棄表示惋惜,奉勸留得青山,東山再起。可一個35歲左右的男人,一旦破產,逆襲的機會還有多大?
答案是:很小很小......
「城市數據團」曾做過一個虛擬的財富實驗,以100人為樣本的計算中,35歲就是一個分水嶺,財富之間的差距已完全拉開。
樣本中,有15人在35歲處於破產狀態,他們能在65歲時力挽狂瀾嗎?
答案是很難,從計算結果上看,僅僅8人由負轉正,但離富貴相去甚遠。
而有7人永未翻身,仍處破產之中......
這個試驗說明,真實的世界並不像寓言故事那樣美好,沒有那麼多失敗去磨練你,碰上一次,你可能就會處在一個永遠的下墜通道。
也許就是這種下墜通道,將歐、茅二人吸噬到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入谷底,這個沒有結局的恐怖無法忍受,以至於他們寧可選擇了一個恐怖的結局......
3.攀登與滑落
如果了解歐建新和茅侃侃的背景,你會發現,他們是階層躍遷後,又被打回底層的代表人物。
歐建新原本草根階層,通過受雇於大型組織,勞心勞肺,兩鬢斑斑,終於實現到中產階層的跳躍,可是一紙解聘書,泡影幻滅;
茅侃侃出身好些,屬於中產階層,仰仗異稟的天賦,摸爬滾打,期望擠入精英階層,但最終落敗與資本的對弈。
兩個樣本,揭示了一種階層固化形態,向上攀登,堅苦卓絕,向下滑落,易如反掌。
4.社會進化與階層固化
但凡談起階層固化,必會罵聲四起,正如那句諺語:帶來壞消息的使者必死。
但是,真實並非取決你的視而不見,站在社會進化的角度,越接近發達社會,階層固化越是必然。
英國有一個紀錄片《人生七年》,選擇了14個孩子,來自精英、中產、草根三個不同的階層。
紀錄片從7歲開始,一直跟蹤拍攝了49年,來紀錄他們人生軌跡,最後僅有一名實現了階層躍遷。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曾寫過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講述自己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城市打工,從事不同的底層職業。
最終她發現,無論自己再努力,都會被環境所困,無法跳出底層,她體會到底層的貧窮與努力並無太大關係,僅僅是出身的問題。
知乎作者薛夫,曾談起在日本的生活時說,如果沒有點家底,根本無法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很多中產家庭窮盡全力,供孩子上大學校,再送到大公司當職員。
於是,孩子上班攢錢,結婚,再生孩子,再供上學,循環往複……逆襲上流社會的可能幾乎為零。
在歐美和日本,我有一些朋友,大家的共識與上面的結論不謀而合。一個社會越發達,往往階層越經緯分明,而且越牢不可破。
因為發達的基礎是穩定,試想一個財富動不動就充公的社會,怎麼可能發達?
穩定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資源分配上的馬太效應。
先進場的人,必定佔有富饒的資源,與此同時,他們會建立起一所城堡,保護自己,防止他人進場。
5.城堡論與階層固化
曾有一篇很熱的文章,標題為《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將關閉的中國社會》,結合歷史演化,通過一種思想實驗的方式,論述了當下階層固化的事實,作者把當下的社會比喻為一座城堡。
城堡裡面,住著制定規則的精英階層,也是既得利益集團;
他們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名稱,比如,豪強、權貴、集團、二代等等。城堡有時會被亂世沖跨,但又會重新形成,新進的人會不斷的加固城牆,以防止他人入內。
當城堡住滿之時,弔橋就會升起,城門就會關閉,而我們正好處在這個時代。
城保外面,有一圈外城,他們負責保衛城堡,作者稱他們為「寄希望通過學歷之類個人奮鬥進階的群體」,這個定義不太準確,根據文中的意思,我們可以稱之為中產階層。
剩下的即為數量眾多的「鄉野」人士,他們沒有資源,迷茫無助,對應的是草根階層。
此篇文章,主要圍繞階層固化的現象進行論證,很形象也符合現實,但有兩點涉及不深,為此我們可以拓展一下。
?階層壁壘的發展趨勢:壁壘的建成、壁壘的延續、壁壘的永生。
?階層固化只是向上的固化,向下則是多數人的滑落:精英階層與其他階層,猶如拔河的兩端,是一種零和博弈,當精英階層如同火箭升空時,其它階層必然如「子火箭」以及「整流罩」般的脫落。
6.壁壘的發展趨勢:壁壘的建成
是不是存在階層壁壘?其實不用多說,單就學區房這事,足以封喉反對者。
但「財富資源」建造的僅僅是看得見的壁壘,其實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壁壘。
早些年,我在500強時,去深圳一家大型私人企業拜訪,臨近中午,董事長邀請我們去食堂吃個便飯。
我們上到頂層,立刻驚呆,這哪裡是什麼食堂啊?分明是董事長的私人會所,整個一層樓,不僅有包房、KTV,竟然還有一個巨大的室內魚塘......
我們圍觀之時,董事長熱情的介紹魚的種類,並說都是從魚苗養起的,還親自挑選了一條,供中午食用。
他還向我們介紹,食堂所用的雞鴨肉類,瓜果蔬菜,統統都來源於自己的農場,用的水則是在香港統一採購,請我們放心食用。
幾年前,他已打造出一個小「生態圈」,供養自己與家人,因為大陸的食品嘛......
席間的聊天,讓我很開眼界,那董事長擁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信息: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投資的新機會,全球資產如何配置?在哪個國家買房才能兼顧學位和保值……
八年後的當下,回想他當時所說,預測幾乎都成現實,印象最深的是,他說深圳的樓盤,只要夠首付,就不要猶豫,一定要買、買、買,否則將來哭都來不及......
但當時深圳市區的房價已經過了4萬,我們都覺得他說得不靠譜,誰也沒下手,結果一語成讖。
這件事讓人深思的是,這些精英人士,彷彿和我們並不在一個頻道,他們似乎擁有自己的系統。
無論是自產自食的生態圈,還是區別於我們的信息渠道,或者特定的人脈圈層,這些要素搭建了一個透明的穹廬,既能抵禦大系統的負面影響,更能滋養自我,實現強者恆強。
這種看不見的壁壘,裹挾著資源,在與其它階層的對陣中,必然彰顯「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8.壁壘的發展趨勢:壁壘的延續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看過的電影,讀過的書籍,都會告訴我們「有錢難買少年窮」,也經常會用「驕奢淫逸」來形容富家子弟,但實象並非如此。
在國家博物館上班的河森堡,曾寫過一篇文章。
他們博物館應上級要求,給一些學校上歷史講座,他曾接待過兩個學校,相比之下印象極為深刻。
第一個是北京郊外的一所中學,由於距離遠,來博物館時,已經晚了一個小時,但老師竟提出要早走一小時,這樣在博物館的時間只有20分鐘,河森堡問為什麼這麼急?
老師回答:「因為學校訂了營養餐,要按時趕回去吃......」
河森堡非常驚訝,因為「營養餐」的價值在他們心中竟然比「博物館專題課」高那麼多。而且,整個階段,這些學生的表現極其糟糕,上過幾次課後,很多同事都抱怨紛紛。
後來,又迎來了博物館附近的一所重點小學,這幫學生並非上級要求,而是自願來開眼界的,他們的表現完全碾壓那些中學生。
整個課程,根本不用擔心紀律的問題,學生甚至還懂得很多讓講師都冒漢的歷史知識。到 了飯點,課程還沒結束,講師提醒要不要先去吃飯,但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求繼續上課......
河森堡感慨到,那個重點小學是北京最好的學校,學生家長都是社會各界精英,擁有優越家境的他們,竟然還那麼努力,真讓其它階層絕望。
這篇文章讓很多人不舒服,但我卻深以為然。
我曾幫一家留學機構做過諮詢,在與學生家長訪談時發現,越是那些企業家、高管、外交官等精英人士,越注重子女的教育。而這些孩子都又異常努力和刻苦。
故事中的紈絝子弟,在現實中卻都是人中龍鳳。
這個現象不難理解,擠身精英階層之人,絕非酒囊飯袋,他們在建造壁壘之時,當然會考慮壁壘的延續。所以,無論是言傳身教,還是資源整合,都會竭盡所能。
反觀草根階層的子女,按理說應該奮起直追,爭取逆襲。
但真實情況卻像河堡森看到的那些中學生,當「歷史知識」和「營養餐」擺在面前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這種現象印證了《稀缺》一書中的核心概念:
對於某種資源的稀缺,會造就心理上的「管窺效應」,讓你過分追逐那個資源,而失去整體而長遠的判斷。
正如看到一張餅的兩個孩子,一個酒足飯飽,一個飢腸轆轆,前者可能會研究一下做餅的方法,後者只會抓起來狼吞虎咽。
一面遠方,一面苟且,一方繁錦,一方蕭瑟,差距就此拉開,壁壘迭代延續。
9.壁壘的發展趨勢:壁壘的永生
已離開人世的知乎第16號用戶「余亦多」,曾寫過一篇文章,《如果兔子都在拚命奔跑,烏龜該怎麼辦?》
他提出一個疑問:有人天生是兔子,有人生下來就是烏龜,看到那些兔子都在一路狂奔,作為烏龜,攀爬的意義又在哪裡?
「余亦多」的隱喻,讓人唏噓和感慨。但如果用「絕望」一詞,來形容看到飛奔兔子的烏龜,那麼,當看到長生不老、長著翅膀的兔子時,又該怎樣形容烏龜的心情呢?
作家馮唐和深圳幾個富二代聚餐,這些人有腦有胸、學術淵博、家財萬貫,他們討論著「基因編輯」的問題:目前這項技術已有了很大的突破,人類將可能完全擺脫自然調節的控制......
馮唐在心中發問:如此優秀的富二代們,再把基因給編輯一下,那簡直是開了超級外掛,普通人怎麼和他們競爭?普通人的下一代怎麼和他們的下一代競爭?
馮唐的擔憂不無道理。兔子和烏龜的比賽總還限於自然的公平,可當自然可以被改變時,又會發生什麼?
時間還會公平嗎
沒有人會質疑時間的公平性,因為誰的一天都是24小時。但是,時間具有感知性,當你完全專註某件事物,大腦會處於一種「出神狀態」,此時你對一分鐘的感知甚至會超過平時的一小時,這就是腦神經學所說的「心流」。
「心流體驗」作為大腦意識的一種複雜活動,一直被認為可遇不可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項法則可能會被顛覆。
《盜火》一書揭示了一項最新的研究,美國的科學家研製了一種頭盔,可以主動製造心流,也意味著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主觀時間。
當你帶上頭盔,你的專註力會是平時的6倍,美國軍方正在用這款頭盔訓練士兵。
這款造價不菲的頭盔還沒有投入民用,但這遲早會發生,到時會發生什麼?
精英階層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都配上一頂?你家孩子要2個月完成的功課,他家孩子1周學完,這何止是贏在了起跑線,這簡直就是偷跑!
死亡還會公平嗎?
我們說,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可是連這項「鐵律」也面臨著瓦解。
《三體》中曾寫,人類可以去到未來,辦法就是把自己冷凍,然後設定個喚醒時間,等你醒來,就已到幾百年,甚至幾萬年後了。這個科幻小說中的設想很可能成為現實。
兩家美國公司Alcor和CI,已擁有保持細胞存活的肢體冷凍技術。那些身患絕症或者即將老死的人,可以選擇把自己冷凍,期望在未來找到治癒和續命的方法。
這種臨死前的一線生機,一定也讓你動心了。不過先來聽聽報價,例如Alcor公司,最基礎的收費是140萬人民幣左右,每年還會收取不菲的維護費......
所以,作為平頭老百姓,就算你能交得起首付,你能確保後代一邊按揭房子,還一邊按揭著你嗎?
如果真兼貴也不是沒辦法,你可以選擇只冷凍腦袋,這樣收費只要60萬人民幣,不過你要和其他4個腦袋共享一個罐罐(就是下面這種)。
140萬的待遇,類似豪華大床房,一人住一間,60萬的類似雪村的通鋪,一堆人住一間......
如果說冷凍自己,只是花巨款為延壽博一次機會,而科技正在讓續命成為現實。
「籌碼」公眾號寫過一篇文章《階級競爭即將由搶房,升級為搶......》,其中談到基因研究的突破:人類很快攻克衰老和癌變兩座大山。
KITE公司研發了一種抗癌新葯CAR-T,這種葯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而加州大學的研究員Elisa發現,可以通過控制細胞中RNA以實現延緩衰老的作用......
上述兩種產品,雖未到市場應用節段,但有兩件事卻在意料之中:一是人類將不斷突破自然的束縛;二是這些都將依賴財富的效應。
由此可以想像一個未來,精英階層可以通過財富換取壽命,換個新器官,打針防老素,再活100年,而草根們卻只能隨時間無奈的老去,看著病無可醫的家人,等待終結的來臨。
也許「公平」將會在人類文明中死亡,「壁壘」卻在社會階層中永生。
10.滑落的大多數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結合人工智慧以及演算法的發展,對未來人類分為了三個等級:「無用之人」、「沒有自主的人」、「神人」
「無用之人」:是指那些被人工智慧完全取代的人類,這類人群將成為大多數,因為在未來至少70%以上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取代,所以會催生一大批新的無產階級,這其中包括以前的草根階層和中產階層;
「沒有自主的人」:此類人有一定利用價值,但佔比較少,而且被人工智慧所控制,沒有什麼自主權。我們可以姑且稱此類人群為新中產階級;
「神人」:極少數的人站在了塔尖,他們是演算法的控制者,甚至可能利用生物技術升級肉體,這也就是新的精英階層。
尤瓦爾赫拉利之所以稱他們為「神人」,是因為他們不僅已是萬物的主宰,還可以操縱眾人的意志,這些不都是神的屬性嗎?
《未來簡史》對人類階層的預言是全球性的,同時太過前瞻,也許你會覺得很遙遠。但以我們目前所處的歷史節段,如果還未擠入精英階層,那麼大概率會經歷一次紅利雪崩。
眾所周知,中國近些年的經濟爆發依賴人口紅利,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人口的爆發增長,加上千年難遇的時機,繁榮如期而至。
但此後,出生率層層遞減,2017新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個趨勢還在加大,預計2030年中國人口將會出現負增長。
這個趨勢會導致什麼?簡單的講,就是坐吃等死的人會遠遠超過辛苦勞作的人,老齡化問題將會異常突出,這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會裹挾著除精英階層以外的個體,大幅度的滑落。
根據民政部數據,預計2025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將突破3億,我們簡單按每月2500元的養老金來計算,一年要花費8萬億以上,而現在社保金的盈餘也僅僅4萬億......
你可以想像「誰養我?」的問題會有多麼嚴重。
你能指望下一代嗎?要知道我們這代人,多數人收入遠遠超過父母,才能艱苦支撐一個家庭。可我們下一代呢?別說養我們了,若能不啃老已是萬福。
你能指望手上的房產嗎?現在房價雖然高不可攀,但在將來,當大家都急於脫手之時,房子的變現也不過是杯水車薪了。
細思恐極,當我們老去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情,看看日本的情況也許能推演我們的結局。
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在「窮困者支援」非營利組織工作,根據多年的觀察,寫下一本名為《下流老人》的著作,以記載日本退休老人的悲慘生活。
這裡面的「下流」是一個動詞,指原本中等收入的群體,在退休後的生活質量迅速向底層滑動。
作者在書中說,日本年金制度根本無法支撐退休老人的生活費用,即使是一位企業白領,一生積蓄加上養老金,也只能支撐幾年的開銷,而無可避免的陷入「下流老人」的境地。
為了維持生存,日本老人只得再從事一份職業,一直工作到生命結束。
「下流老人」引申出來的一個社會問題是,由於給社會所帶來了包袱,老人們倍受藐視。他們不但在生活質量上處於最底層,在社會中也得不到應用的尊敬,道德倫理的規則正在改寫。
試想各方面都不如日本的我們,結局會如何?很難想像,或者不敢想像,也許真會一直滑落,也許真得老無所依......
11.後排的同學
抱歉說了這麼多窩心的事,抱歉這個世界也許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但既然你來到世上,就已分到了一個籌碼,無論再小,也不能隨意丟棄。因為這盤賭局已經開始,你必須認真對待。
曾在網上看到一款投紙團的遊戲,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在自己的培訓上應用。
遊戲規則很簡單,講台前有一個紙簍,學員需要在位置上將自己的紙團投入,每人有三次機會,投入一次即可得分。
此時,後排的學員往往會提意見,說這對他們不公平,我的回答是:「確實不公平,但就像現實一樣......」
結果不出人預料,前排同學很容易投進,但也不盡然,每次總會有幾個人,連續三次都投不進。
而三排以後的同學,大多數都投不進,但也不完全如此,雖然少,但總有人能投進。
後排的同學,有人認真對待,有人滿腹牢騷,但多數人還是滿懷希望的出手。
與這相反,也有極少數的人就此放棄了投擲,他們漠然的看著一切,似乎與自己毫無關係,此時我總能想到一句話:
「哀莫大於心死」。
-END-
良大師?來者何人?
- 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
-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 簡書專欄推薦作家
- B2B資深培訓顧問
- 行業營銷專家
- 其實也就是個風韻猶存的斜杠中年
-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聊職場」
推薦閱讀:
※大叔告訴你月入7萬的焦慮
※2017!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高效,是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中國的男女平等何時跑偏的(上)
※從「普華永道兩位經理為愛『鼓掌』」看我們該如何「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