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我們看看你到底是什麼樣

先說說我家養的貓,一隻有些胖乎的黃狸貓,也有人叫橘貓。

貓幾個月的時候,長得瘦瘦的,倒三角乾巴巴的尖臉,配著兩撇小鬍子,活像一個小老頭,於是取名叫頭頭。但一年下來,迅速變得毛茸茸胖乎乎的,越看越喜歡,算是意外收穫。

頭頭有他天生自帶的嗜好,很神奇。他喜歡彎腰前爪扒著大盆大桶喝水,樣子很豪放,而不願在小碗里喝水。把他抱起來或者臉湊近的時候,他有時會拿小舌頭舔你的臉。困勁兒很大的時候,隨你怎麼摸;一旦來了精神,就經常獸性大發,抱著人的手又抓又咬。

和其他有些貓比起來,他相當有安全感,抓你也不怕你發怒,要是有敲門的或客人來訪,不等人去開門,他就一個箭步竄到門口,要一探究竟,見了生人直往上湊。不像有些貓,會膽子小,躲起來。不過遺憾的是,他好像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叫頭頭,叫他也沒有反應。當然,有些別人家的貓還會握手啥的,那個他不會。

我對我們家的貓沒有預期,沒想過他要漂亮,活潑或者溫順啥的。經常養貓的人說,每隻貓都有自己的習性和特點。我想,這是老天爺的安排,我們碰到啥就是啥,也說不上什麼樣就好。

有時我會由貓想到人。貓的大腦結構比人要簡單多了吧,然而脾氣秉性也是各個不同,還會有些非常個性化的特點、嗜好。如果說人的話,那更是千差萬別,所謂「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這世間方是世間」。到底怎樣是好,往往說不清楚。

在北大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我一個同學去相親,對方是對外經貿大學研究生畢業,在銀行系統工作。倆人見面聊天,談到希望過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的,同學說,她希望周末可以去爬山露營之類的,對方說,他希望能在豪華遊艇上打高爾夫球。同學無語,回來吐槽說,為啥要在豪華遊艇上打高爾夫球啊,一般草坪上不行嗎?當然對方心裡可能也嘀咕說,這姑娘什麼愛好啊……總之大家不是一路人,最後自然是各走各路。

不過,我也不是要說在豪華遊艇上打高爾夫裝逼,追求財富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動力,無可厚非。但你要說,有一個標準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用於所有人,排隊排序,有高下優劣之分,那大概也不是生活的真相。

從小到大,我是家裡親戚中成績最好的孩子,但是不是因此我就有優越感呢?也未必。舉個例子,小時候還沒互聯網,大多時候只能看電視,我經常拿遙控器對著我們家電視,幾十個台從頭撥到尾,又從尾撥到頭,我爸在一邊很不耐煩的說,你到底要看哪個?很遺憾,沒一個我想看的。但我堂姐就不一樣,暑假整天整天看武俠片,春節打個牌、打個麻將就很開心。物質需求不高,精神需求也很容易滿足。我家有些外地小縣城的親戚,生活不富裕,但要求也不高,每天串串親戚打打牌,隨便看看電視劇,做做飯,下下館子,養養孩子,想得也不多,也沒期望孩子要混的多好。而他們,也不會覺得我看的那些書、電影,聽的音樂會有什麼好。他們更能適應環境,對生活的設置安之若素,一代代的繁衍生息,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是我這種敏感高智商的人做不到的,把我放在他們那樣的環境下,我會很難受。我的天分也有我的代價要支付,所謂no one can have it all.

而且,我也完全無法體會打牌的樂趣。其實任何競技和對抗性的活動都會讓我緊張,看個球賽也不知樂趣為何,我媽愛看乒乓球,在家時候我無論如何也沒法喜歡看這項運動,即使總是贏。過了好久我才發現,只有看體操、跳水、花樣滑冰這樣的個人表演,而非對抗項目,我才能感到放鬆和樂趣。這也是非常個人化的傾向了。

最近一個好朋友的堂妹自殺身亡了。朋友也是心理諮詢師,寫長文紀念和分析:她堂妹從小到大各種優秀,成績好,工作好,長得漂亮,對他人關懷體貼,是父母的驕傲,一直扮演著完美的女兒,在單位扮演著完美的下屬、員工。嫁了北大博士,結果發現對方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上進,有時很懶,不想去工作。想離婚,但自己完美形象的人設將就此解體,在單位扮演好員工,弄得自己一身是病,如此下去似乎人生難以為繼,選擇了結束自己的人生。

說實話,聽了朋友的描述,我還是不知道她堂妹是誰。我知道我的貓是誰,他是一隻喜歡用大盆大桶喝水的貓,精神了就抓人咬人不問對象,這讓他區別於其他的貓。我知道我堂姐是誰,喜歡看武俠片,一要打牌和打麻將就能精神抖擻鏖戰一夜,解牌懟人神采飛揚,智商十分在線,但其他時候就蔫蔫的十分慵懶。但朋友的堂妹呢,她是誰?我不知道。

Nancy McWilliams在她著名的《精神分析診斷》中談到,有些父母對孩子有強烈的「預設」。他們的孩子必須是開朗的孩子,快樂的孩子,優秀的孩子,諸如此類。他們要成績最好,上最好的大學,找最好的工作,和最好的對象結婚。但問題在於,他們因此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孩子到底是誰,他到底有什麼獨特的個人化的天賦和秉性,性格和嗜好。

且不說一直開朗快樂簡直違反人性(孩子就沒權利不高興啦?),壓力巨大;而且什麼是開朗?一個人喜歡安安靜靜的自得其樂是不是開朗,是不是只有人多的時候熱情洋溢才是開朗?搞笑的是,有些內向的孩子明明沒什麼不快樂,處在人群中也能安靜的自得其樂,家長非要強調搞好人際關係、搞好人際關係,結果搞得孩子緊張痛苦,人際關係成了負擔,甚至得了社交焦慮。

最好也常常是偽命題,什麼是最好?

我說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最好,我堂姐會說,她聽不下去,沒覺得有什麼好,不如去看電視劇《小李飛刀》,看金庸小說好。但金庸小說人物和情節太多,我看的暈頭轉向,實在看不下去(我的體質不太能看長篇小說)。而且我本非美女帥哥,武俠片裡面的人生實在對我沒有借鑒價值,純粹yy我又不樂意。

有人又宣揚,每周健身運動最好,人生多麼積極向上,好吧。但運動這個事吧,對有些人是愛好,幾天不動就難受,但對有些人是痛苦,加重身體負擔,還可能生病。

大家又說上北大好,能上是幸運。但現在回頭看,也許不上也未必不好。北大規定,一門課兩次掛科,學位證轉成自考。本科時班裡就有同學遭遇了這讓人搞不懂的規定,很多年消化這人生巨大的挫折。其實除了學業和應試稍差,同學是社團會長,人際關係和組織能力都很好,如果上個學業要求不這麼苛刻的大學,後面的發展大概會順暢很多吧。最好有時何嘗不是人生負累?更不要說我朋友的堂妹,為了扮演父母他人眼中的最好,最終犧牲、抹殺和戕害掉了個人化的自我。

還有很多人,從小到大被父母的應該為何縈繞著,無法接納和順應自己真實的自我,常常處於抑鬱和自我厭棄的狀態之下。

有些人會這樣想:我長得不夠漂亮,我不夠優秀,我性格不夠好,所以我的人生是失敗的。

想想好像確實是挺普遍的想法,起碼媒體在製造這樣的氛圍,那些漂亮、優秀、人見人愛的人兒,總是處在聚光燈的中心位置。

但是等等,人生如此複雜多元,在以單一的標準和價值觀評價自己前,你能先試著不帶評判的認識自己,客觀全面的描述一下自己的特點嗎?

我常常想起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的事情。她是我們班高考成績最好的,上了北大生命科學院,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生物專業實際上是個「坑」,她學了四年,很痛苦,成績也不好,後來就工作了,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上班。她不漂亮,也不怎麼打扮,一般很安靜,不怎麼說話,熱愛文藝,喜歡radiohead。記得她周記里寫道:我看《鋼琴課》這個電影,體會到了女性的堅強為何。班主任說她是班裡最有個性的學生。

高中時,她追了我們班一個成績最差其貌不揚的男生,後來他們一直在一起,組建家庭,有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當時我不是很理解她對男友的選擇,我也不是很理解她不繼續學業。

然而過了幾年,當我有了更多人生閱歷,見了更多的人之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她當初是一個多麼成熟的人。什麼是成熟呢?所謂成熟,大概就是能很全面客觀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同時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吧。其貌不揚的男生雖然有些二,但人緣很好,比她更擅長社交,他們性格互補,一起生活確實很合適。同時他的家庭很早就有投資房產的意識,這也保證了他們富足的生活。這些特點都是外貌和成績無法體現的。而她並非有很強的學業創造力,性格也很適合不太與人打交道的技術類工作。而《鋼琴課》這樣的女性主義電影,大概是內心世界豐富的獨立女性才能真的理解和欣賞吧。她高中就懂得這一點,很讓人驚訝。她婚禮時我見過她父母,她媽媽很樸實平和,和她作文里的描寫很像。

她從來不參加班級聚會,不怎麼打扮,在我那一幫優秀的高中女同學中間,一點也不閃耀,但我覺得她大概是幸福的吧。倒不是什麼兒女雙全,人生贏家的問題。我記得高中時她寫過一篇作文,講她如何安慰自己因受傷而傷心痛苦的表弟,當時我想,她是真的喜歡孩子。這件事關乎內心。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上面的例子不能說明問題,都上了北大了,已經很優秀了。其實我想說的是,也許她智商確實優秀,人生的牌局她抓了這一張大牌,但其他那些牌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她尊重自己的內心,順應自己的特點來生活,而不人云亦云,這大概是每個芸芸眾生的普通人的生存之道吧。而這些,都建立她在對自己客觀全面認識,和自我接納的基礎之上。而這和她母親的平和也許有些關係。

Nancy McWilliams在她的書中寫道,「關鍵在於……兒童的行為與父母的期望相背離時是否能得到關注?這種非自戀的養育態度令我憶起一位已故的朋友,她養育了12名兒童,儘管家境貧困,命運多舛,但子女們都得到了良好的養育:『每當我發現自己懷孕,都會落淚,總要擔心去哪裡籌錢,才能哺育新生命,同時照顧好其他的孩子。但到懷孕4個月我開始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整個人會興奮不已,不停地想:快快出生吧,讓我看看你長什麼樣!』」

是的,不去預設應該成為的樣子,讓我們來看看你到底是什麼樣子吧。

—————————————————————————————————————

張智豐,心理諮詢師, 提供北京本地及遠程心理諮詢


推薦閱讀:

TAG:認識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