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最近很喜歡研究群體心理方面的著作,有助於我增加自己對韭菜行為的洞察力。
這本書一看書名,就能feel到作者某程度上跟我氣味相投,哈哈,於是就看了。
註:黑體字是書的原文,普通字體或者括弧里的,是我的解讀和補充。
序言
現代科學和工業的出現,使得舊的人類社會的信念(宗教,政治等)已殘破不全,但目前依然有強大的剩餘力量。
現在處於一個轉變階段,算是一個群龍無首的「過渡狀態」
現代的特徵是,那些傳統的統治聲音(如總統,華爾街,主流媒體)已經越來越不起作用,「群眾的聲音」已經取得優勢(如自媒體,知乎等)。
但群體也有弱點:不善邏輯,不善推理,卻急於採取行動。(說的好,確實如此)
例如很多迎合中產階級的作家(指公眾號雞湯文或者帶節奏文),通常都反映著一種較為狹隘,膚淺,邏輯很不清晰的觀點,但卻最受歡迎。
群眾勢力崛起,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目前有點端倪,如西方國家之間的政見就不如以前統一了),都是每一個新社會誕生的前奏(嗯,如1789年),下一個社會形態會什麼樣子?我們目前不知道。
一伙人里的一個小頭目,其實都是不自覺的心理學家,因為他對這個群體的了解,洞察力,使得他輕而易舉確立自己領導地位。
群眾除了別人強加給他們的意見外,他們自己是多麼的沒有能力堅持己見(甚至是根本沒有自己的意見)
這句話說的太好了,《奇葩說》里就很形象地表現出來,很多辯手其實沒有邏輯,但是情緒很煽動的話,很容易就把觀眾就從一方拉到另一方,只要說幾句似是而非的話就能把他們給打動了。
只要找到讓她們動心的,誘惑的東西就行了。好比說稅改,如果是income tax突然增加一大筆,肯定大家就拚命反對;但如果是GST增加一點點,讓一大筆稅分成每天一點點的小稅,大家就無動於衷了。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點
「群體」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後,大家會自覺地壓抑自己的個性,集體採取一種相同的思想感情,行為模式。
舉個例子,當你跟一個香港人聊天時,你未必能察覺到他的「地域特色」,但當一群香港人聚在一起時,就開始展露非常明顯的「香港特色"了,如說話的習慣用詞,粗口,爛gag,說說無厘頭的話題,等等。
香港人不必覺得offended,其實套用任何一個地域,如台灣,上海,廣州,bla bla,全部適用。
這群人會進入一種狀態,有一些非常明確的特點。如我上面例子列的這些。
一千個在公園散步的人,不能算「一個群體」,因為他們感情,個性,沒有一個統一的狀態。
一些國家大事的發生,可以短暫使得成千上萬人獲得同一個心理特徵(如當年國內反日遊行)
一些日常非常謙和的順民,在加入某暴力的群體後,也會瞬間變得暴力(如那個著名的扮演囚犯與獄卒的實驗),但事情過後又會恢復順民。
群體中的個人,只會共同分享最尋常的品質,帶來明顯的平庸(如上例,一群同鄉人一起只會講當地話題,習慣,而不會討論任何高深話題),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的疊加。
即便是一群有識之士聚在一起,也很難形成有營養的討論,更何況一群烏合之眾呢。
就拿我自己舉例吧。假如我和好友阿豪聚在一起,兩個有學之士,我們還是會情不自禁用2,30%的時間聊聊無厘頭,廣東段子等等(我們都是廣東人),剩下70%聊有意義的話題。
假如再加一個進來,3個人一起聊天呢?這時候兩種可能:
一是假如這個人的學識水平與我們伯仲之間或以上,則依然能保持70%時間有意義,甚至他還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見解,使談話質量進一步增加;
二是假如這個人學識遠不如我們,這樣能談的內容、知識範圍將縮小,無厘頭等話題的比例會增加以填補空出來的時間。
這時候再加入兩個人,5個人一起談話呢?
按照統計學,sample越大,新增進來的人保持高質量的概率就越低,加進來平庸之輩的幾率就越高,這是一定的。
那麼5個人在一起談話,能談的話題進一步縮窄,剩下一些大家都熟知的話題。越是大眾熟知的話題,就越平庸;如果5個人都是香港人,那麼就會出現上文「5個香港人聚在一起就會開始出現群體特徵」的情況;如果5個人壓根就沒什麼共同背景,那就只能談一些更廣泛的話題,如「星座」,「吃貨」,「過年」這種。無一例外都是平庸話題。
群體活動還具有傳染性,匿名性,大家便更加肆無忌憚。大家彷彿進入一種迷幻狀態,更加衝動。
能在群體中,個性足夠強大到抵禦這種洗腦的人,寥寥無幾。
第二章 群體的感情
群體容易把頭腦中產生的幻覺當現實。(即很容易受到假話的煽動,而產生很激烈的情緒,歷史上很多政治演講都是這樣的,他們說的話可能很多都是無邏輯,或者根本不是事實,但就是能煽動起群眾)
群眾很難對主觀和客觀作出區分。(如上例,一個很具煽動性的演講,往往會令群眾覺得一氣呵成,完全找不出漏洞。其實只不過是因為群眾都沒有很好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而已,哪句話是主觀編造,哪句話邏輯有問題,精英人群或者一聽就能聽出,但群眾哪有這種能力呢)
有些深深根植於大眾觀念內的「流行價值觀」,即使精英階層的科學家們研究出大量事實,寫出好多本書,也不足以扭轉大眾思維,需要很長時間(動輒幾十年)才能慢慢扭轉。
就拿國內的「流行價值觀」為例,「整容臉不好看」這個共識大家都開始有了,但是慣性的力量,仍導致很多人前仆後繼去弄成整容臉。
又如「不結婚也能生活得很好」這個觀念,也是大家都開始有共識的事情,但仍然會在每次春節遭到親友們的質疑。
群眾的情緒非常走極端,只有極高和極低兩種選擇,或全盤接受,或一概拒絕(例如一個明星犯了一點小瑕疵之後,群眾們的反應),
對一句話,或一個信念,要不是絕對的真理,要不就絕對的謬論,沒有中間地帶。
最簡單的例子,例如評論「小日本」時,國內的群眾只能接受「小日本是極壞的」這一種concept。但當群眾解散後,回歸到你一個人的時候,你不會對日本做出這麼極端的評價,你會有中間地帶,例如「日本的某某現象是好的,但某某現象不好」。但一旦你上網,變身鍵盤俠時,你又會恢復「群眾」那種極端性格。
群眾的情緒誇張而單純,就像小孩一樣。沒有複雜的高階情緒。
如上面日本的例子。我又想到一個例子。網上對《戰狼2》的評價,只能一片叫好。某影評人做出客觀而細節的分析,例如技術上有哪些拍得不如外國同類題材片子時,就被網路群體攻擊為「不愛國」。
容不得一點質疑或反對意見,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
如上例。如文Ge中反駁紅X兵做法或試圖阻攔的老教授們。
群眾從不接受跟他們溫文爾雅講道理的統治者,只會向作風非常嚴厲欺壓他們的暴君低頭。
參考主席的做法,小平同志的做法,以及趙啊陽的做法,就明白了。
混亂過後,他們又會感到厭倦,散夥之後本能地又變回奴才,社會的等級制又慢慢恢復。
平民起義過後,總又需要精英階級出來收拾殘局,如文Ge後,經過幾十年沉澱,就又會恢復成「精英的後代是精英,老鼠的後代會打洞」的狀態。
第三章 群體的觀念
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具有極大的穩定性。過去的宗教,20世紀以來的民主concept,都屬於此類。
但目前,這種被我們父輩視作人生支柱的觀念,都在搖搖欲墜。
例如「存在是美德」(父輩)VS「存錢會貶值」(目前)這個觀念就是典型。
兩種完全衝突的觀念有時候可以同時在社會中流行,就是因為群眾完全缺乏批判的精神和能力。
例如一個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依然會受到印度的社會傳統觀念影響,例如種姓制度,使得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下有不同價值觀,顯得極為矛盾。
一個新生的觀念,需要動輒幾十年才能完全滲透社會,到底「潛意識」領域。一旦進入,想把它從「集體潛意識」中清除出去,非常困難,又得花幾十年。
即使你把十分確鑿的證據擺在群眾面前,也許會被很有知識的人接受,但大部分人聽完後,很快又會被他的無意識帶回他原來的觀點。過不了幾天,他又會用他過去的語言,說回過去的那些論點。
美國式民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個觀念從20世紀初,尤其是二戰後開始流行起來,平心而論算不上什麼很高明的社會觀念。如今我們都能觀察到其很多漏洞。
但由於它幾十年前已經滲透進「集體無意識」里,所以直到目前,人們還是慣性地認為「美國式民主」好。
我看過一個去伊拉克的實地採訪,當地居民都對美國打進來破壞了他們原本的社會怨言紛紛。但是他們的話語,都傾向於「observation」,例如「哎呀我們這邊老是有兩波勢力打來打去,平民們不得安寧啊」,但他們就是沒辦法把現象總結成一個conclusion,如「就是美國民主把我們坑成這樣的」。
這就反映出群眾的總結能力非常弱。很難推翻集體無意識的設定。
又如如今國內的民眾,「崇洋媚外」這一觀念深入民心100多年,例如說到中國有哪些不好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覺得「美國的這方面就好」,哪怕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想要去除崇洋媚外這一觀念,建立一個「中國樣樣都比外國好」的集體觀念,恐怕也需要幾十上百年。這種觀念盛唐,康乾時都有,可惜目前還沒恢復。
群體的邏輯能力非常拙劣。一些激情四射的演講,哲學家(或者有見識的人)一聽就漏洞百出,但對社會卻有巨大反響。因為他們演說的目的就是用來說服集體的。
20頁滔滔不絕的長篇輪證,還不如幾句有號召力的話管用。
如中世紀時代,煽動十字軍去東征,你只要演講的內容抓住2個關鍵詞就行:麵包,殺異教徒去。
其實現代,你看美國總統競選的時候,他們的演講也沒比十字軍時高明多少。也是通篇喊喊關鍵詞就可以了,例如「稅改」,「美國優先」,等等,總之符合群眾的needs就行。
我們坐在電視鏡頭前看,往往會覺得美國選民咋這麼腦殘,隨便幾句話都能被忽悠得歡聲雷動。但這種「腦殘」卻能流行幾十年,每個4年就來一次,全體民眾秀秀集體智商有多低。
也不光美國如此,全世界哪個地區都一樣。看看香港的佔X遊行,德國的「歡迎難民」的遊行,全都給人感覺在秀智商下限。但沒辦法,「群體」就是如此。
拿破崙說過一番話:「我說自己信天主,就能終結旺代戰爭;我說自己尊重阿拉,就能在埃及站住腳;我讚美一下教皇,就能得到義大利的支持;我重修一下所羅門的神廟,就可以統治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所有時代的所有偉大統治者,都很善於利用群眾的「集體想像力」作為他們權力的基礎,從沒想過與它做對,而是利用它來進行統治。
拿破崙這番話,我此前沒聽過,不過我很欣賞,這就是一個精英最常有的思維。
精英的思維,觀念,就是「沒有觀念」,類似金庸的「無招勝有招」一樣。
一切的「觀念」都是假的,哪種觀念能忽悠到最多群眾,我就說哪種。
這個國家基督徒多,我就手按著聖經宣誓(參看美國總統),啊蔣總喜歡把自己塑造成中山先生的繼承人,阿毛看見了,也拚命吹噓孫總理,跟他搶佔這塊市場。
不光是政治,現代商業的市場營銷,也是用的同樣的招,只要那種「觀念」在群眾中流行,就趕緊迎合。例如「健康」概念流行,就出可樂Zero,「減肥」概念流行,就推出可樂Diet,也許裡面裝的都是同一種可樂我們也不知道哦?哈哈。
再說回群眾。我前面說了,精英的特點是「沒有觀念」,那麼群眾正好相反,就是「觀念特別多」,所謂的「人生信條」,「必須堅信的東西」特別多。
例如「都市白領女」這個群體,信的觀念就很多:「減肥」,「美白」,「名牌」,「流行」"星座",等等等等(你們可以幫我補充)
注意到沒,往往各種產品做廣告,只要著重提到以上這些關鍵詞,就可以了。
我又換個群體來舉例,如,當我提到「三四線城鎮中學男」這個群體時,估計你已經可以映入眼帘他們信奉哪些「觀念」了:
沒辦法,群體本來就這麼愚昧,哪怕一群大學,碩士生聚在一起,恐怕也好不了多少(我指在相信某些"觀念「的程度上),更何況是這種占社會人口基數很大的群體呢。
第四章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沒有感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工作不如意,辦事效率慢,總辦不好。總是被老闆罵,真的是自己很笨很沒用嗎?
※換一個角度理解這個世界▎感恩訓練
※情商高是怎樣的體驗?如何提高情商?
※如何讓一個女生變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