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眼光看部隊反智主義的回潮
在我軍歷史上,對知識的渴求是超過同時代任何軍隊的,以紅軍時代為例,我軍的掃盲率遙遙領先。
從1949年,我國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與此同時,我軍集中了全中國可以集中的絕大多數經過工業化生活訓練的先進人才,我國的早期建設中,軍轉幹部往往是作為縣鄉一級的行政骨幹力量,退役戰士往往是村隊一級的建設骨幹,文化水平超越同時期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
幸運並且又有些不幸的是,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的教育普及水平,在這顆星球上都是第一的。
部隊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一個相對社會需要更有素質的人才才能完成的高端職業逐步回落。
貼合到中國教育普及的水平上,50年代的招兵,高小學歷就已經很讓部隊滿足了。
1953年11月24日,政務院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發出《關於掃盲標準、掃盲畢業考試等暫行辦法的通知》。《通知》規定,掃盲標準為:幹部和工人,一般可訂為認識2000個常用字,能閱讀通俗書報,能寫二、三百字的應用短文。
在同期,部隊的教育水平是超越社會的,在部隊完成掃盲的戰士退役之後回鄉為民眾掃盲也是存在的。
祁建華速成識字法在部隊內的主要強訓時間是三個月,三個月完成脫盲,在那個時代這是一件非常讓人振奮的事情,老百姓受夠了睜眼瞎被讀書人蒙蔽的日子,對於脫盲的積極性之高是難以想像的。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問題,就會發現,隨著部隊如火如荼的展開脫盲運動,結合剛剛朝鮮戰爭結束,中國軍隊面對著第一次實質的大規模的裁軍,1952年,解放軍從627萬減至400萬的效果就是充分利用部隊的教育資源對即將被裁軍的戰士進行突擊的教育,這些戰士以高於社會基本文化水平的身份回鄉,也進一步的推動了教育的普及。
1953年進行的第二波裁軍,也是在地方對軍轉幹部以及退役軍人極度渴求的狀態下推行的,比起之後,這兩撥裁軍雖然直接向社會退轉了300w軍人,但是並沒有之後的怨言,這些軍人迅速的投入到國內生產中。
如果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雖然二者的相關性不太明顯,在六七十年代之前,部隊已然成為地方的人才庫,一旦地方出現受教育人才緊缺,就會推動裁軍。
文ge期間暫且不提,這一現象隨著教育的進一步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從此部隊的智識教育水平與社會處於了同一水平。也正是這時,地方上伴隨著受教育人才供大於求的現象,農村地區的讀書無用論大面積回潮。部隊里的反智主義也隨之抬頭。
究其本源,在五六十年代,部隊里絕無反智主義的土壤,但凡對戰士對軍官進行的任何知識教育都是渴求並且積極的。蓋因這是在全面低水平的前提下,接受到的教育都將在退役的那一天迅速變現成在地方工作的資本。
然而隨著中國教育的迅猛發展,部隊的領先態勢逐步拉平。這時在部隊里,夠用之類的言論也就相對的暢銷起來,嚴格說來,部隊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體系,其中大部分崗位確實對知識水平的需求是存在上限的,但是決不能忽略既得利益群體的知識水平,我們看亮劍的時候,文盲主官對識字的人有偏見。
在五六十年代,高小學歷的主官覺得高小就夠了,在七八十年代,大學不如大專,大專不如中專,中專不如教導隊的言論甚囂塵上,就其本質,還是有些主官就是中專出身甚至教導隊出身學歷全靠函授呢。到了新世紀,「碩士博士不如戰士」這個話也冒出來了。
不得不說,這種偏見的發展也是一種進步呢。
就崗位而言,部隊的不同崗位存在智識需求的上限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是一些基礎性簡單性的崗位,不誇張的說,只要不是文盲就可以做,那麼在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這個社會大前提下,讓優秀一些的高中畢業生去做,他們都會覺得委屈,那麼我們就應該在這種崗位上放上剛剛脫盲的高小學歷的人么?社會的整體教育水平已經決定,哪怕是最保守的群體也容不得走回頭路。
如果是一些佔比極低的飛行員群體,也當別論,他們可以說是極少數對身體素質要求高於智識水平的,但是就算是這類人,哪怕最保守的群體也覺得他們至少要有二本線的水平。
那麼,以部隊的待遇為基準線,我們可以看到,部隊基本上是以招收社會中等水平的人群為基本盤的,對戰士的要求可能是中等偏下一些,對軍官的要求可能中等偏上一些,絕頂的聰明和徹底的笨蛋部隊都是不歡迎的。
那麼隨著社會教育的普及,90年代中等偏下的人學歷水平已經普及了高中的時候,徵兵雖然還允許徵召初中畢業生,但是新世紀之後已經以高中生為絕對主體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學的基本普及導致部隊追求戰士學歷的提升反而會被人指責呢?很多崗位就是高中生去了也是浪費啊,在能招收到大學生入伍的時候,不趁機提升整體部隊智識水平,反而去歧視這些學歷高的人,其愚蠢的程度,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有些人抱怨兵員素質差,說什麼招來的人打不得罵不得幹啥啥不行,更有甚者,將這種兵員素質差和部隊招兵對戰士的學歷要求提升掛鉤,認為,原先招的「高中生,初中生或者統稱差生」更有兵味,更有情有義。
從幾十年的歷史看過來,兵源其實一直沒有大變,只是社會總體教育水平提高了,這些老古董幻想的去初中高中招差生就能招到他們想要的那種「尖子」,其實就是現在三本大專的同一撥人而已。
如果對現狀進行一個客觀的分析,筆者實在是懶得去查統計局的數據了,直觀的給出結論吧。
中國的年齡分布如下。
整體的大專以上文憑佔比8.5%,但是由於擴招的年齡分布,20-30區間的大專以上文憑佔比遠高於社會平均文憑佔比,這個數據可以通過每年的統計局畢業人數來獲得,準確的說是父輩拉低了整體的大專以上文憑佔比,但是招兵是集中在年輕人中的,所以我可以給出一個模糊數
換言之,現在的學生,參加高考的是絕大多數,對應擴招的和現在每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800W,以及去年的新生兒數量1800W,也就是說,並不嚴謹的看,現在年輕人里有接近一半都會是大學(大專)畢業。
那麼部隊在這種形勢下,對軍官的學歷要求在同年齡段社會中上,對戰士的要求在同年齡段社會中下的情形,必然會出現絕大多數的軍官都是一本線左右,絕大多數的戰士都是三本或大專的現象。
這和大學擴招之前的部隊可是絕不相同的,對應的看,戰士普遍是本科水平的話,教導隊出身或者中專大專函授本科的領導,一旦以智識水平為評價標準,他們就沒辦法領導這些人了。
在這個基礎上,部隊現代化水平不足,大量崗位的實際需求低於社會平均的智識水平,客觀上給反智主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果部隊把價值取向建設在學歷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既得利益群體會格外受傷。
所以反智主義的回潮也就在所難免了。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軍渡,作者家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