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John Spong:加略人猶大究竟是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DUkkX6PNA&t=2738s
我請問一下各位,誰能說出聖誕老人的馴鹿分別叫什麼名字?知道的請舉手。誰又能說出耶穌的十二門徒分別叫什麼?知道的也請舉手。我以為列舉十二門徒的姓名對於一般人來說要比列舉聖誕老人的馴鹿更困難。就算你能列舉他們的名字,也說不出他們的事迹,因為聖經從沒提到過他們的事迹。我們知道一點彼得的事迹,雅各與約翰的事迹也提到過一點,最後自然還有加略人猶大。聖經就僅僅提到過這幾個人的生平。在第四部福音書當中,有幾位地位較低的門徒得到了一點描寫篇幅。腓力、小雅各、安得烈與多馬的形象略微被第四部福音書補全了一點。比方說懷疑的多馬這一形象就僅僅出現在第四福音書當中。由此可見,福音書並不特別關注門徒們的身份。
不過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列舉全部十二名門徒還有另一個原因:就連四部福音書都沒能對於這十二個人的身份取得一致意見,只是同意門徒的數量是十二個。十二這個數字對於早期基督教十分重要,就連保羅都在哥林多前書當中特意提到了「十二門徒」。馬太、馬可與路加福音都提出了各自的十二門徒名單。約翰福音提到了十二門徒但是沒有列出名單。在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章也就是第21章還提出了七門徒的說法:「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
早期耶穌運動的追隨者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自稱新以色列。以色列有十二支派,因此新以色列也必須湊齊十二人。在對觀福音書中耶穌說過:「你們這跟從我的人……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十二這個數字本身對於福音書作者來說很重要,十二的具體組成就沒這麼重要了。
公元70到72年成書的馬可福音給出了第一張十二門徒名單。彼得排第一,加略人猶大排最末。在馬可福音第三章,整部新約當中首次提到了加略人猶大。換句話說加略人猶大這個名字直到公元一世紀八十年代才進入基督教敘事。在耶穌受刑十字架之後過了四十年,加略人猶大的形象終於出現了。馬可福音與馬太福音的十二門徒名單一模一樣,都提到了一位達太,也都提到了迦南人西門。到了路加福音以及使徒行傳當中,達太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賣主的加略人猶大」重名。路加福音還將迦南人西門改成了奮銳黨西門。約翰福音提到了十二門徒,但是沒有指出名字。但是只要讀一下約翰福音,就會意識到作者認為十二門徒當中有一位拿但業,而且此人在約翰福音當中戲份還不輕,得到了被耶穌欽點成為門徒的待遇。其他三部福音書當中根本沒這個人。
回頭先來看看奮銳黨是些什麼人。所謂奮銳黨就是通過游擊戰爭對抗羅馬人的猶太武裝人員。他們是猶太人眼中的自由鬥士,羅馬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在耶穌受刑與公元66年之間的三十六年里,奮銳黨一直推行著激烈的反羅馬武裝鬥爭。66年這一年,游擊戰終於激化成為了全面戰爭。戰爭在加利利山腳下爆發。羅馬人不打算在猶太人的主場作戰,於是提多將軍在公元70年圍困並洗劫了耶路撒冷,手段之徹底恰似蘇軍在二戰末期席捲柏林一般,全城上下房倒屋塌。根據一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斯的說法,戰爭並未就此結束。直到公元73年,猶太殘兵困守馬薩達,彈盡糧絕,最終集體自殺,以免落入羅馬人之手。馬薩達圍城戰標誌著這場慘烈戰爭的結束。
耶路撒冷的淪陷是一起極為慘痛的事件,無論對於猶太人還是耶穌追隨者來說都是如此——後者碰巧也是猶太人。這場戰爭終結了猶太人的國度,將其從地圖上抹去。135年巴爾.科赫巴短暫復興了猶太國,但是旋即遭到鎮壓。接下來直到1948年,英國外長貝爾福於1917年發表的《貝爾福宣言》終於通過聯合國得到落實,以色列這個國家這才再次出現。根據耶穌的猶太裔追隨者的說法,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的淪陷是上帝針對猶太國內正統勢力的懲罰,因為他們拒絕接受耶穌作為他們的彌賽亞。我則認為這一事件以遠比我們的想像更加激烈的方式影響了猶太人與基督教的歷史。四部福音書全都寫作於70年之後,70年的慘劇依舊曆歷在目。就連福音書當中對於世界末日的描繪都反映了耶路撒冷的淪陷。福音書還彰顯了猶太裔耶穌追隨者與族長、祭司以及神殿當局組成的正統派之間的分裂。早在耶路撒冷淪陷之前雙方之間的緊張關係就已經很顯著了,等到耶路撒冷淪陷之後,雙方更是徹底撕破了臉皮。第四福音書尤其反映了這一點。身為猶太裔作家的約翰充滿恨意地將耶穌運動的反對者們稱作「猶太人」。「猶太人逼迫耶穌」、「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猶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穌」。每當用到這個稱謂約翰都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把這個詞從嘴裡唾出來。他完全沒有顧及耶穌追隨者同樣是猶太人的事實。但是在第四福音書成書之前,大約在公元88年,猶太正統派舉行了雅麥尼亞會議,將耶穌追隨者逐出了猶太會堂。一旦宗教鬥爭上升到了開除教籍的程度,總會導致非常難看的結果。因此耶穌追隨者也不再將猶太人視為同胞,而是他們的頭號宗教敵人。
大致了解了相關背景之後,讓我們來特別關注一下在十二門徒當中叨陪末座的加略人猶大吧。我剛才說過,加略人猶大在新約當中的首次亮相是在馬可福音當中,成書時間是72年,也就是耶路撒冷淪陷兩年之後。馬可福音之前的文獻提到過加略人猶大嗎?根本沒有。早於馬可福音的文獻並不多,讓我們來看看吧。保羅書的成書時間是51到64年,保羅對這個話題有什麼要說的呢?
姑且這麼說吧,若干年前我對加略人猶大這個角色的歷史真實性產生了懷疑。我產生懷疑的第一個理由是他的名字。「猶大」(Judas)其實是希臘語中「猶太國」(Juda)的拼法。基督教故事當中的頭號反英雄恰好與基督徒的死敵國家重名,我覺得這也太方便了。令我產生懷疑的第二個理由是在保羅留下的文字當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聽說過耶穌被十二門徒之一出賣的說法。進一步研究表明他並非故意閉口不言。根據保羅的文字,他根本不可能聽說過這個理念,甚至他從來都沒想過這種事。這樣看來,加略人猶大這個形象最早也只能出現在保羅去世之後。這使我初次想到,或許加略人猶大也是耶路撒冷淪陷的副產品。
為了詳細檢查一下這種可能性,我們來仔細看看哥林多前書吧。哥林多前書的成書時間大約是公元54到55年,也就是耶穌受刑之後大約二十五年,第一部福音書成書之前大概十五年。保羅在第十一章談到了背叛的問題。這是背叛一詞首次出現在已知的基督教文獻當中。保羅說:「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這個句式保羅在畢生寫作當中僅僅用過兩次,意味著他接下來要說的話至關重要,是耶穌門徒親口告訴他的,這其中就包括彼得。在成書於52年的加拉太書當中——這大概是他的第二封教會建設指導書信——保羅寫道自己在皈依基督教三年後與彼得交談過。「【我】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保羅的皈依發生在耶穌受刑一到六年之後。阿道夫.馮.哈納克最早確定了這一細節。這樣算來,保羅與彼得的會面最早發生在耶穌受刑之後四年,最晚發生在耶穌受刑之後九年。
那麼保羅究竟從耶穌那裡領受了怎樣重要的內容,必須與會眾們分享呢?「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被賣就是背叛的字面譯法,詞義要柔和一些,也要寬泛一些——「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按照保羅的說法,這是耶穌要求追隨者們紀念他的死亡而不是復活。「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被賣一詞在舊約中也出現過一次,說的是約瑟被哥哥們出賣為奴,算上約瑟的話弟兄一共有十二人。他們把他賣給了米甸人或者以實瑪利人,賣了二十舍客勒銀子。最早提議將約瑟賣掉的哥哥是誰呢?是雅各的第一任妻子利亞的第四子猶大。這位猶大就是日後猶大地的族長。
回頭再來看看保羅的這段話,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是逾越節,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出賣耶穌的主體是十二門徒之一。四章之後保羅本人也肯定了這一點。這次保羅又使用了這個句式:「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這是基督教最為本源的傳統。「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這裡的聖經指的是希伯來文經文,新約此時還不存在——「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是十二使徒,不是十一使徒。沒有人叛逃離開使徒的隊伍。保羅顯然從沒聽說過十二門徒之一是叛徒的說法。等到馬太在公元82年到85年之間撰寫馬太福音的時候,復活的耶穌就僅僅向十一使徒顯形了。這樣看來,加略人猶大進入聖經傳統的時間是在保羅之後,馬太之前,換句話說加略人猶大的形象並非來自第一代門徒,而是來自後人的穿鑿與創作。至於選拔新人替代猶大湊齊十二人的理念直到公元95年編寫使徒行傳的時候才出現。「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簽,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加略人猶大的形象並非來自第一代門徒。等到他出現在基督教敘事當中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加略人」這個稱謂。「加略人」一詞的詞源是Sicarii,指的是奮銳黨人當中一個專搞政治暗殺的分裂團體。換句話說加略人猶大其實就是刺客猶大。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基督教文本傳統當中就遭到了抹黑。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對於猶大這一角色的歷史可信度的懷疑就再也壓抑不住了。不僅如此,下一項令我懷疑猶大這一角色的歷史可信度的線索在於猶大形象在四部福音書當中的層層演進,從72年的馬可福音到82年的馬太福音,從八十年代末的路加福音到公元一世紀末的約翰福音。只要打開聖經你就能注意到猶大的故事怎樣越發豐滿起來。在這三十多年的跨度當中,與猶太人國度同名的猶大也變得越發麵目可憎起來。
猶大第一次登場是在馬可福音第三章,一露面就背上了「賣耶穌的」這個形容詞。他的下一次登場是在第十四章,「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不過他並沒有表明自己會怎麼做。祭司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但是沒有註明數額。最後晚餐之後耶穌表示:「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不過他並沒有指名道姓。賣主之人與主同席用餐的設定在四部福音書當中都有體現,但是直到第四福音書猶大才在這一環節遭到指認。猶大在馬可福音當中的最後一次露面是在客西馬尼的花園裡。這一次他帶來了一隊武裝人員,「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裡與他同來」。注意在這裡根本沒提到羅馬官員。根據成書最早的福音書的說法,背主的叛徒將耶穌出賣給了聖殿管理層,賣主的方式則是一個吻。
接下來我們看看馬太為這個故事添加了哪些情節。馬太率先確定了賣主的價格:「三十塊錢。」最後晚餐期間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的時候,猶大還開口搭腔了。「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拉比,是我么。』耶穌說,『你說的是。』」接下來馬太又添加了一條細節:「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祭司長和長老不接受退款,「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里,出去弔死了。」
接下來是路加福音。路加試圖解釋猶大為什麼能夠賣主,因為「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等到猶大親嘴賣主的時候,耶穌與猶大之間還有一段先前經文里都沒出現過的對話:「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么。』」使徒行傳同樣出自路加之手,其中有一段彼得的佈道,佈道詞這樣描述猶大:「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
最後是約翰福音。前面的情節都差不多,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門徒們問道:「主阿,是誰呢?」「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他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作的快作吧。』」接著猶大就離開了,沒有參加基督教的第一場聖餐禮。「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黑暗從來都是象徵邪惡的強大主題。
從馬可福音到約翰福音,猶大的聖經形象變得越發黑暗。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關於猶大的情節。猶大曾在最後晚餐的餐桌上與耶穌分餅而食——四部福音書都提到了這個情節;猶大用親嘴的方式來出賣耶穌——四部福音書都提到了這個情節;猶大接受了三十個銀幣的報酬,又將其扔回了聖殿——這個情節僅僅出現過一次;猶大上吊而死——這個情節僅僅出現過一次;猶大肚腹崩裂——這個情節僅僅出現過一次。有了這些數據之後,我們再去看看希伯來語經文當中關於叛徒的故事。上述所有情節在希伯來語經文當中都能找到原型,以至於猶大看上去活像是眾多舊約叛徒的集合體。比方說有一位亞希多弗——就算做拼字遊戲你恐怕都想不起這個人來(笑聲)。此人是大衛王的策士,而大衛王以及之前猶太國王的尊稱是受膏者,這個稱謂也是彌賽亞一詞的本義。詩篇41:9當中大衛這樣唱到:「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這裡指的就是亞希多弗在押沙龍叛亂期間背棄大衛的行徑。後來押沙龍不肯採取亞希多弗的計策,亞希多弗看到押沙龍必將敗亡,於是「就備上驢歸回本城,到了家,留下遺言,便弔死了,葬在他父親的墳墓里。」
接下來看一看撒迦利亞書——實際上是撒迦利亞後書,因為9到14章的成書時間比1到8章晚了百十多年。撒迦利亞書11:13寫道:「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支付這三十塊錢的是什麼人呢?是與聖殿進行牲畜交易的人們。撒迦利亞書的最後一句話,也就是14:21這樣說道:「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迦南人就是牲口販子的代稱。這樣一來耶穌清理聖殿的故事就有了更深的背景。
接下來是叛徒之吻的情節。還是在押沙龍叛亂期間,大衛王懷疑自己的軍事主官約押不夠忠誠,指派亞瑪撒接替約押。於是約押就去找亞瑪撒對質。兩人見面之後,「約押左手拾起刀來對亞瑪撒說:『我兄弟,你好阿。』就用右手抓住亞瑪撒的鬍子,要與他親嘴。亞瑪撒沒有防備約押手裡所拿的刀,約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腸子流在地上,沒有再刺他就死了。」
綜上所述,猶大的情節其實並沒有多少原創性,這個角色很可能是猶太民族的代表,他們與耶穌追隨者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敵意。隨著猶大的形象在聖經當中越發黑暗陰險,羅馬勢力的代表彼拉多的形象卻變得越發值得同情起來。因此我越發懷疑,所謂的加略人猶大其實只是文學創作的產物,綜合了舊約當中的多個叛徒形象。耶穌追隨者之所以創作這個形象,是為了將殺死耶穌的責任從羅馬人頭上轉移開來——儘管羅馬人無疑才是耶穌之死的罪魁禍首。承接這一罪責的則是與基督徒關係緊張的猶太人。
所以請允許我姑且揣測一下吧。如果我的假設是正確的,以下就是加略人猶大這一形象的塑造經過。最早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他們相信上帝通過猶太教傳統對他們發言,但是發言的方式卻是全新的。耶穌受刑之後的最初幾十年里他們一直努力將耶穌生平納入猶太教傳統敘事當中,就像之前的每一位先知那樣。阿摩司、何西阿、約拿、瑪拉基全都被納入了猶太教傳統。這是一套不斷前進的活傳統。但是任何時候將新生事物納入舊傳統都會受到阻力。換句話說耶穌追隨者是修正派猶太人,他們的反對者則是正統派猶太人。今天基督教會當中也能看到進步主義基督徒與原教旨主義基督徒之間存在著類似的分歧,而且他們往往會將最深重的敵意留給彼此。我平生一共收到過十六次死亡威脅,全都並非來自猶太人、無神論者或者佛教徒,而是滿嘴引用聖經的原教旨主義基督徒。宗教確實具有讓敵意白熱化的力量。
在當年的猶太教會所里也存在著修正派猶太人與正統派猶太人。修正派希望向猶太教傳統當中添加新內容,正統派則予以堅決抵制。聖殿當權派的態度就像一切原教旨主義者一樣:傳統不必加以任何修改,傳統宗教思考方式永遠足以解決一切當下問題。耶穌去世之後的最初幾十年,雙方之間還勉強不至於撕破臉,直到公元66年戰爭爆發為止。正統派總體而言支持戰爭,修正派總體而言則反對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非常慘烈。羅馬人不僅攻佔了耶路撒冷並且拆毀了聖殿,還向耶路撒冷遷入了大量非猶太人口,在聖殿的遺址上興建了異教徒的聖所。羅馬佔領軍對於猶太人充滿了敵意,認為是他們挑起了戰爭。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太人失去了首都;聖殿被毀之後,他們的神失去了人間的落腳之地;他們的國家從人類歷史的地圖上消失之後,他們失去了故鄉。正統派承擔了支持戰爭與奮銳黨運動的主要責任。因此正統派容忍修正主義可能性的能力也基本上消失了。
修正派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得寸進尺的機會。羅馬人之所以能夠毀滅聖城與聖殿,其實是上帝在懲罰你們這些強脖頸的人們,因為你們不認耶穌。羅馬人針對全體猶太人的迫害都十分酷烈,因此修正派希望設法將自己與羅馬人眼中的戰爭肇事者們區分開來。應該怎麼做呢?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在自己的經文當中粉飾彼拉多的形象,並且抹黑正統派的形象。正統派不僅要為耶路撒冷與聖殿的毀滅而負責,還要為耶穌之死負責。換句話說修正派與羅馬人有一位共同的敵人。修正派於是創作了一位正統派的化身,用古代猶太國的名稱當做他的名字,將他塑造成一名刺客,從而換取羅馬人手下留情,因為羅馬人的敵人也是耶穌追隨者的敵人。
就這樣,猶大成為了耶穌追隨者們為羅馬人推卸責任的工具,儘管羅馬人才是殺害耶穌的元兇。通過移花接木的手段,這份責任被轉嫁到了猶太人頭上,伴隨他們經歷了此後千百年的迫害。正是通過加略人猶大這個形象的創建與塑造,才催生了反猶主義這塊基督教歷史上最黑暗的污點,千百年來傷害與恐嚇了無數猶太人。我認為如今時機已到,基督徒們應當停止採用以下說辭:「耶穌死在彼拉多眼前。」就好像彼拉多只是個無辜的旁觀者一樣。除了羅馬總督之外,任何人都無權做出釘十字架的判決。耶穌就是死在彼拉多手中的。與此同時,我也認為如今基督徒們應當謙卑地低下頭顱,為了基督教在歷史上打著猶太人耶穌的旗號實施的反猶行徑懇求猶太民族的寬恕。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科普特正教會究竟是不是基督一性論?如果不是它和基督一性論有何異同?
※中國基督徒應該做哪些改變,才能讓基督教黑停止攻擊中國基督徒?
※關於改革宗?
※耶和華見證人是怎樣的組織?
※死去的基督
TAG: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