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嵐雜記,其四·治癒人心

文中觀點也許存在有失偏頗的地方,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而已。

近日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未來自己的職業是否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呢?在已經出現了診斷正確率勝過內科醫師的AI的今天,這樣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

與明治國際醫療大的學部長,岡本武昌先生的高徒松本討論起這個問題,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松本只是笑了笑,表示我擔心過度了。並不覺得這是不現實的事情的我,不禁追問道:「是因為對手法治療的信心嗎?」

對物理傷病來說,很多時候手法的作用要勝於電気治療,因此而自信,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外科醫師當然也可以堅信自己不會被AI替代,大概是出於同樣的道理吧。

不過我並沒有等到他的回答。他只是反過來問我:「非也。澪今日坐在這裡,相較於我來說,你會更喜歡這個嗎?」松本指了指身後2米高的大型低週波治療儀。我笑了笑,明白了他的意思。

「相對於機器來說,人和人之間的聯繫要更重要。所謂整復師不僅衹是治癒外傷,也是治癒人心的人。」

我想,在未來即使出現了診斷率遠勝人類,手法比人類更加精準的AI,患者也會希望能夠從醫者身上得到治癒內心傷痛的力量吧。即使真正實施治療的是AI的機械手,操縱者也還是醫者。

康復科醫生以及理療師,比較於醫院的其他科室,相對來說要稍微閒一些,很少會出現排滿患者、忙到不可開交、不得不5分鐘就打發走患者以迎下一位的情況。然而這並不是說康復醫師無需耐心。

與此相反,康復的過程恰恰是最需要耐心的過程。因為這期間會遇到無數次傷情的反復,而每一次反復都會讓患者變得更加焦急,在此期間難免會出現對醫療方案效果的質疑,甚至會丟失對醫者的信任。要一次又一次地引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與訓練,不厭其煩地應對患者同樣的問題。如果說其他科室是考驗醫者對漫長工作時間的忍耐力的話,那麼康復也許就是考驗醫者對於同樣的事情無數次重複的忍耐力吧。

「撫慰人心」在中國因為沈重的現實原因,難以實現。但無論如何,都希望自己以後在自己的診所內可以擺脫殘酷的醫療環境,做到這點吧。想要獲得,能夠安寧人心的力量啊……

西曆2018年2月13日晚,火。

推薦閱讀:

TAG:康復醫學 | 醫學 | 運動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