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音樂的一些迷思

學了很多很多年鋼琴(時長達到了那種怎麼還沒有學成專業的程度),談不上喜歡也不能說是討厭。倒不是有什麼建樹,但是很大程度上對我的音樂欣賞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我會聽古典,肖斯塔科維奇到現代無調性作品,或者大俗即大雅類型的,拉赫馬尼諾夫馬勒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邦聽的不多,主要是老是想睡。流行樂聽的不少,以前會聽電音,18年之前聽不進去搖滾但很想自己能聽懂。是古典巨大的時間跨度讓我逐漸意識到,每一種類型的音樂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說到底,都是一種表達。和文字一樣。

18年初,(其實18年 年都還沒過)在經歷了黑的沉寂的英國以後回到小村,李誕一句 「開心點,人間不值得」 徹底打開了我發對人生的思考。那一個月在並不是很沉重的學業的幫助下,我陷入了很喪的狀態。主要想不明白為什麼人不能憑藉自我的意志來活,年少的時候奮鬥成績,到了二十幾歲開始奮鬥工作。找到了工作為了升職加薪,然後呢?結婚生子繼續工作養老?這樣的軌跡說起來是會讓人恐懼的,但是好像也沒有很多人能跳出這個軌跡的引力。那一瞬間體會到了廣大藝術家的自在。

這麼多年學琴,彈過了很多國家的作品。最新奇的也不過是非洲的民俗音樂,民俗到沒有作曲者。歐洲被分裂成很多不同的流派,東亞的五音既具有代表性的把你拉回一個飄飄欲仙的空間。所以很自然的,你會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的人都過著相似但是又完全不同的人生。

21歲之前聽不懂搖滾可能是有原因的,現階段的我把搖滾理解為對極端情緒的一種輸出。畢竟少年不知愁滋味,現在走在大學畢業的邊緣不得不開始思考很現實的問題的時候,你會愁,會喪,會不知道能怎麼辦。我相信很大一部分應屆畢業生都是稀里糊塗的畢業,稀里糊塗的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其實也沒啥大毛病。但是認真一分析,就會發覺自己這樣活的貌似沒啥意義?那好像也沒辦法了,我們生來普通?

其實中國有嘻哈火起來之前我就在聽rap了,而且是背著家裡的長輩們聽的。七八年前吧,聽阿肯和姆爺的比較多,其實說唱比唱難多了。學琴到了中級階段,基本上就是在死扣節奏,(按照我鋼琴教授的說法是,只有你節奏能穩得和節拍器一樣的時候你才能玩好情緒。把前一拍由於情緒使然拖的小半拍在後面一小節拉回來)說唱的精髓就是節奏。

我不怎麼聽民謠,民謠在我眼裡和詩朗誦差不多。大部分人被民謠的詞所感動,(還是有很多寫的好的)但是這一群人卻很矛盾的根本不讀現代詩。中國的民謠有很大的成份是在依靠著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根發芽,這是一種剝離音樂性的表現。也不能說不好,很適合輕度愁苦的人。

可是當你在自己和自己較勁,想不明白生死的時候,民謠就非常的不夠用。你需要的出口,大喜或者大悲民謠都不能給你。它是一種溫婉女子的存在,能安慰你,看你掉眼淚給你遞紙巾但是束手無策沒有解決辦法。這種時候你需要的可能是古典中的搖滾,像什麼命運啊,拉二啊,肖一啊什麼的。把你代入一個喪到極致的故事,讓你能在一行接一行的樂句里找到一點解決辦法的邏輯。或者乾脆更直接,聽通常意義上的搖滾。音樂本身對極端情緒的輸出,在炸到呲的聲音里找到一點寧靜。因為有種東西叫做物極必反。

搖滾可以脫離詞,很單純的音樂就能表達態度,而且相當直接。覺得自己以前聽歌太膚淺了,關注詞很多。上大學三年換了個鋼琴教授,不知不覺對音樂本身有了更多的思考。中國大部分現代流行音樂在嘗試通過詞來表達情緒,可是幾百年前就有更高級的玩法,永遠音樂本身來表達情緒和態度。這種共鳴是深刻且高下立判的。

很羞恥,這麼一大把年紀了我居然在迷華晨宇,他剛出道那會兒我體會不了他音樂里的東西,總覺得除了高音順滑以外沒啥優點。後來專輯越出越多,我經常把曲單獨拿出來聽,很多時候能感受到音樂本身表達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現代流行樂是詞曲還有編曲的結合體,缺了哪個都不行。而詞曲還有編曲服務的最終boss是一首歌里表達的情緒,沒有了這個什麼都別談。此處點名批評薛之謙。

之前有家長問過我小孩學樂器有什麼用,其實沒什麼用。只不過是你給你家熊孩子提供了一個理解更多人情緒的機會。當然就鋼琴而言,拿到曲子前一個星期是很痛苦的,去年暑假練琴練到肩關節出毛病現在動不動肩疼。怪我自己。。。。。非要練Enrique Granados,節奏快音域位置奇怪的西班牙歌曲。

強烈推薦上了年紀的人學會聽搖滾,大開新世界大門。

寫於 戊戌年臘月廿七 (不出意外這應該是年前最後一篇了吧,雖然專欄沒什麼粉絲,但是不重要,我寫的開心就好)

At: Pattee Library

推薦閱讀:

音樂,搖滾,生活
Litfiba-Desaparecido(1985)
The Gun-Gun(1968)
Blind Lemon Jefferson——Moanin All Over(1996)

TAG:音樂 | 搖滾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