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之道】厚植財富的土壤

原文: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字詞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是,德是根本,而財富則是末節。如果君王把德看作是外在的事,不加以慎獨,並把財富當作內在的事,民眾就會效仿上面的做法,為財富相互爭鬥劫奪。

看到這段話,很多人感到很害怕,是不是追求財富人生將會鑄成大錯。過去我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疑惑,當自己看到一些有識之士「視金錢如糞土」,這讓自己的內心焦慮不已,不追求金錢又沒辦法生活,追求金錢又和自己的「價值觀」相背離。

我們該怎樣認識金錢呢?修心修德與金錢是怎樣的關係呢?

修心修德不是不讓我們掙錢,而是要我們不要本末倒置,根本固定了,財富就是一個自然的事情。

這就如同植物一樣,試想如果根系不牢,又缺乏肥料,你追求的枝繁葉茂怎麼可能實現呢?把根系牢固了,肥料充足了,這個植物自然就會枝繁葉茂。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因為少德,他人生的根基就會淺薄,他就會少了富裕的土壤。他就懼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他就會愛慕虛榮,他就需要依附外界,要麼需要昂貴的車子,或者尋求富麗的宅院,亦或需要華美的衣物,急切地渴望用這些外界的事物來平衡內心的衝突。有意思的是,因為他內心急切地渴望,他往往就會把自己的專註力放在金錢上,甚至不惜以次充好,時間一長人們就認識了他的本質,最後財富就成了奢望。

相反,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在德上,他人生就會多了一份厚重,也會多了一份厚植財富的土壤。

下面我們來做具體說明。

當一個人修心以後他內心每多一份德,內心也就減少了一份恐懼,人生就多了一份沉澱他就不需要外界的事物來平衡內心的恐懼,他對金錢的依附自然也就減少了,他就能真的做事做人。

比如他開一個飯店,因為內心的恐懼少了,對金錢的慾望也就降低了,他就會自然地服務好大家,而不是以次充好,時間越長別人對他越信任,他的生意也就越好,所以百年老店都是這樣做出來的,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給孩子課外輔導,出發點是幫助他人,這就是德的行為。如果課外輔導一直想著學生家長的錢,這就是少德或者無德的行為。心理諮詢也一樣,如果心理諮詢師想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就是有德的行為,如果他一直想著怎麼賺錢,就是缺德的行為。

財富本身不罪惡,也不骯髒,有德之人一定有其相對應的財富,這就是他的「得其祿」。當然,有意思的是,一個做回自己的人,或者說一個有德之人,因為不迷戀財富,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外,他往往會把自己的財富貢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個人的德就更厚了。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你的2016書單是什麼?歡迎大家踴躍交流!?
《康誥》曰:「作新民。」
心病全靠心藥醫(我的故事)
「芭蕉」在佛教中的寓意是什麼?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