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始不破不立的放空、清零、回歸之旅
首先,給2017年告個別,也真摯的對那些沒有服務好的業主朋友們道個歉,對不起。
2017年,受人之託,臨危受命,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K12教育),做的並不是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市場營銷),也沒有做出特別好的成績(已經離職)。不僅如此,在設計方面,自己的成長也有所遲緩,經常會對著圖紙完全沒有任何頭緒,對著一套本來可以輕鬆搞定的方案抓耳撓腮,半天時間也推敲不出最基礎的空間規劃方案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我的設計進度總是非常遲緩,並非有意拖延,而是實在欠缺靈感。
焦慮一直侵襲著我這個所謂的設計師,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看了很多書,研究了很多案例,還買了很多的圖集,然而用處並不大。直到有一天我在反省的時候,想到了一點,那就是破與立。
曾經我篤信這樣一句話「成風格者必死」,意思是當你所有的設計都看起來差不多,具備太明顯的風格標籤,一眼便知出自你手,那這個設計師就已經完蛋了,就不會再有什麼進步了。嗯沒錯要有創意有創新,要勇於嘗試不同的調性,要多去考慮業主的審美……這幾年我就困在這句話里,出不來。甚至我會努力避免在兩套設計里用上同樣的元素和手法。
然而裝修設計本來就是搭積木,這裡那裡這裡那裡,湊到一起,就是一個生活所用的空間。你考慮太多,其實反而遠離了設計本身,變成了為了(不成風格的)設計而設計,再夾雜一點炫技的私心雜念,就更做不出像樣的東西來了。
再然而,我們都知道學畫畫,或者學書法,或者學樂器,一個剛入門的初學者是無論如何都談不上風格的,能把基本的東西搞紮實,一五一十的依葫蘆畫瓢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要先會走,再會跑,走是基礎,跑是風格。至於信手拈來,皆成文章,那,是大師。所以我們想想,就連我們經常會吐槽的樣板間之王梁志天、爛柱子王亥等老前輩們,他們的風格,亦是經過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巨量的思考與勞動,才逐漸形成的屬於個人的榮耀標籤。
期間,我看了很多nendo和佐藤大的設計,開始感悟到一點商業、設計、風格之間的關係,我覺得佐藤大的境界是超越了風格的桎梏的,他是一個可以做到隨心所欲的人,包括nendo與scavollini合作的Ki櫥櫃,真是讓我跪地膜拜。nendo不是那種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設計機構,他們的高產也令人乍舌,佐藤大甚至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理念,在項目數、設計質量、設計時間上的分配與均衡堪稱將美妙的設計做成了流水線,完全顛覆了過去的認知。
如果沒有做過這麼多的設計,nendo與佐藤大,能讓設計如此遊刃有餘且天馬行空?我覺得不行。一個仰仗於人的功力與技術的活兒,都要經歷量變到質變(形成風格的過程),質變到蛻變(打破風格到隨心所欲的過程),蛻變到封神(流水線的優秀設計),大多數的人連量變的量都還沒積累夠呢,包括我。
焦慮的來源就在於此,永遠臨淵羨魚,並假裝自己有網。然而在真的需要網的時候,發現自己手裡只有那麼幾根尼龍線而已,即便如此,還看不上那些已經有了麻線漁網的前輩們。這是不對的,可笑的。
所以我決定,2018年,放空、歸零、從頭開始,不破不立。忘掉之前那些沾沾自喜和暗自得意,忘掉我已經覺得足夠用的經驗和技巧,忘掉一切自以為是的「正確」「得體」「恰當」的設計與審美。回到很多年前,自己裝修自己第一套房子時候的戰戰兢兢、事必躬親、謹小慎微,用這樣的初心去面對每一個設計諮詢和委託。
同時,用更大的努力,去學習新的東西。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新的風格、新的生活理念……也免得再出現四式分離都搞不懂做法的窘況。
另外,逐漸找到自己最擅長的設計思路、設計手法、設計語言,形成半範式或者叫准範式,保證每一套的設計都是得心應手的,是可以做到自己滿意的。
2018年,我有了新的施工方,有了新的設計深化小夥伴,有了深度合作的傢具生產聯盟,甚至有了做大活兒的資質。
2018年,回歸初心,繼續謙卑的做好每一次的設計與服務,繼續儘力的回答每一次的諮詢,繼續積累自己的量變到質變。
最後,再次向之前沒有服務好的每一位朋友,真誠的道歉。
(題圖為nendo在2015年米蘭設計周的獨立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PC端聊天窗口的「 視覺&交互 」設計參考
※zzz 周刊 - 1040期 - 時光不眠呀
※探探和 LinkedIn 都在用的卡片設計,怎樣才給你好的體驗? #016
※【經典設計】Le Corbusier 朗香教堂
※神保町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