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潔再砍4億美刀廣告預算,犧牲業績為財報好看?

1月23日,寶潔公布了2018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凈銷售額達到了174億美元,有機銷售增長2%,超過了之前分析師預期的173.9億美元。但在稅改政策以及營業利潤率的利好之下,公司利潤卻同比大跌68%至25億美元,財報發布後寶潔股價下跌3%。

其中,關於營銷方面的舉措再次牽動著從業者的神經,公司首席財務官Jon Moeller做出以下決定:

1、代理公司和廣告製作方面的支出再削減4億美元,同時代理公司的數量也由現在的2500家削減一半。

2、與代理公司建立「靈活」的合作方式,更多的採用「開放式廣告承包」和整合製作的廣告製作模式,以此來獲得更具本地化、時效性、高質量、低成本的廣告。

3、把更多的媒介規劃、廣告製作、廣告投放等業務逐漸in-house。同時,隨著PMP(私有交易市場)交易價格進一步降低,寶潔也將通過數據和數字技術直接與媒體方進行對接和交易,實現對「精準人群」的覆蓋。(以上信息來源:TopMarketing)

我們不妨來逐層畫重點:

關於代理公司

類似於寶潔又砍了多少廣告預算、又減了多少代理公司的新聞,實在是不夠新鮮。

從2014年開始,寶潔便逐步把全球的廣告和公關代理商由6000個精簡到3000個。到了2015年,寶潔還計劃砍掉超過一半的子品牌,公司保留70至80個最大的品牌,並最多剝離其他100個表現落後的品牌。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服務這些品牌的代理公司也將被砍。

與此同時,寶潔還削減了高達5億美元的廣告預算,並且表示,這種節省還會繼續。

對於削減代理商和壓縮廣告預算,寶潔認為,應該把更多的錢投到更好衡量投資回報、更有價值的互聯網廣告。

但這種努力並未得到太多回報,從2017財年開始,業績連續兩年下滑,寶潔終於意識到大刀闊斧的削減廣告費會對業績產生影響,因此決定,從今後起,廣告費會以個位數的幅度增長。

同時,寶潔也承認了將大把廣告費投到以Facebook為代表的精準廣告上,太過極端。精準廣告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太重視這塊市場,導致現在針對的市場反而變小了。

寶潔開始從2017年起重新審視互聯網廣告、增加電視廣告費用。也正是在那一年,對互聯網廣告的容忍度到了極限,寶潔對代理商提出了一些限制條件:採用MRC廣告可見性標準;平台必須支持第三方驗證;向「透明的代理合同」邁進以及合作夥伴必須獲得TAG認可。

暫且不管這些條條框框是否會被代理公司認可,而所謂的可見性標準又該如何共識性衡量,以及寶潔的這些舉措能否提升廣告效果、拉升業績才是最大的問號。

從興奮到失望再到厭棄,寶潔對於互聯網廣告的態度似乎很複雜,不斷加碼、又惶恐的削減,這也正是反映了,傳統營銷與數字營銷的碰撞,以及寶潔對於這一行業的摸索。

而為何意既然已經識到削減廣告預算會影響業績,寶潔今年為何還是要減4億美元?

還是得從財報看起,數據顯示,寶潔2016財年四個季度利潤全都同比下降,2017財年的前兩個季度也只是同比基本持平,而到了2018財年Q2,公司利潤甚至同比大跌68%至25億美元。

一向稱霸快銷行業的寶潔,似乎沒有看起來那麼好。

而業務臃腫正是一大毒瘤,根據LADYMAX的消息,寶潔集團的美容部門常年處於止步不前的狀態,寶潔曾考慮將旗下200個現存品牌中,約一半的美容品牌打包出售或者拆分上市,以此來加速產品線轉型。

到了2015年,寶潔乾脆將部分美妝業務以125億美元出售給了美妝集團科蒂,以「反向莫里斯信託」的形式合併寶潔旗下43個美妝品牌。

不過,從這次的財報來看,業務臃腫問題似乎還沒有解決,砍品牌或許會成為常規動作,而相應的代理公司減少也在情理之中了。

巧的是,寶潔並不孤獨。同樣是在2017年,聯合利華也計劃將全球範圍內的創意代理商減少一半左右。為了更高效率的營銷,聯合利華還計劃縮減30%的廣告,並將其在新興市場上投放的廣告頻率降低 10%。

只能說,在業績的壓力下,怎麼能讓財務報表更好看,也是寶潔們需要動心思的難題,而縮減預算或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至於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與消費者有效溝通,那都是後話了。

關於開放式廣告承包

寶潔全球首席市場官Marc Pritchard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2016年,在中國紅極一時的SK-II廣告「她最後去了相親角」,中國區的創意由代理商李奧貝納整體策劃並執行,但製作則由瑞典小型創意機構Forsman & Bodenfors完成。

至於原因,Pritchard表示,「這種開放式的合作讓SK-II的市場投入比預期降低了50%。」,寶潔將繼續利用數字科技手段來節省製作費用,並且不局限於現有的代理商關係。

也就是說,聰明的花錢,以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回報,是寶潔想要做的。同時,在整體基調不變的大前提下,讓各家代理公司發揮所長,從而找到一種性價比更高的執行方式。

關於in-house

何為in-house,簡單來說,就是讓內部團隊和外部廣告代理商共同承擔責任。

美國廣告主協會去年發布的《程序化媒介購買現狀》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市場營銷人員正在推行企業內部(In-house)的程序化戰略場,營銷人員正在更多的承擔戰略性責任,而廣告代理機構則趨向於執行者的角色。

這似乎在證實市場營銷人員正在對程序化購買謀求更多的掌控力。

由於過多的中間商、沉沒成本等,程序化購買的效果很難讓廣告主滿意,還別說這條複雜、不透明、低效的媒體供應鏈所滋生出的黑色產業鏈有多骯髒。

寶潔CMO那句「我們不想在一個糟糕的媒體供應鏈上浪費時間和金錢」,說出了太多廣告主的心聲。去年砍掉的那一個億數字廣告預算就是對這種現象的主動回擊,同年,寶潔還更換了合作夥伴,終止了其與Audience Science長達7年的合作(該公司主要專註研發DMP技術),轉而投向技術服務公司The trade desk。

這家公司主要以程序化購買的方式,幫助廣告主進行跨媒介、跨平台的廣告投放。其優勢在於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實現對受眾的精準投放,並對廣告投放效果進行實時監測及優化。

從DMP精準投放,到跨屏投放和加強數字廣告投放管理,足以說明寶潔已經對掌控度、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觀這次in-house,還加入了廣告製作等內容,則表明寶潔試圖減少對代理公司的依附,或許是想從品牌出發講述可持續的品牌故事,打造自己的媒體品牌。

不過,即使in-house有萬般好,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資格進入。在實現的過程中,企業內部至少要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配套,強大的執行力和明確的目標……這點上,諸如歐萊雅、IBM、Facebook等大集團、大品牌似乎可以一試,但對於規模較小的公司,沒有廣告公司的幫助,會舉步維艱。

至於為何要把媒介規劃、廣告投放轉移到內部,其原因,也就是要提高透明度,而和提高透明度直接相關的就是降低成本。於是,我們又回到了開頭的那個問題,聰明的花錢,提高營銷效率。

作為營銷人的黃埔軍校,寶潔的一舉一動都將對整個行業產生巨大衝擊。諸如砍了多少美元廣告預算等新聞,不少媒體又要跟風咋乎4A的寒冬是不是要來了。

其實,對於寶潔這樣的公司來說,砍掉幾億美元真的不算多。真正值得讓人思考的,是這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傳統廣告營銷的種種弊端,數字營銷的黑幕與不透明、難衡量,以及那些略顯過時的方法論,還要繼續秉持嗎?

無論是開放式廣告承包也好,in-house也罷,求新求變總是應該的。

推薦閱讀:

格調遇見品味,才會裝飾出更出彩的蝸居
市場人智囊團:廣告與內容的邊界正在破裂!
一個課
廣告界的畢加索,靠1000美元起家,8年成為世界第一,締造1056億體育帝國

TAG:寶潔PG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