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重要的,是幫孩子塑造人格。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莫過於希望子女能獲得幸福。
怎樣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人窮盡大半生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終不得其解。
5歲時,覺得吃一顆糖果就是幸福;15歲時,覺得考試得了高分是幸福;25歲時,又會覺得靠近理想是幸福......
每個時期的幸福感,好像都不同。
而那些能一直擁有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持之以恆地去爭取,最後成功地實現心愿的人。
所以,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某種外界的因素,而是來源於我們自身。
只有自己擁有了能掌控一切的力量,才能對一切說yse or no.
這種尋求幸福的力量,則是人類一切優良的品質,比如自信、自律、勤奮、獨立、堅毅等,需要我們從小就從不同的渠道去汲取。
這些人格特質就像是一簇簇的光源,讓人生變得熠熠生輝。
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就擁有了許多美好的人格品質,那他成長的路,便會越走越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和書本教給孩子知識,父母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樹,人格品質則是深埋於地的根。只有根部扎得足夠牢實,樹才會枝繁葉茂。
教練式父母:
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塑造人格
世上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卻很少有父母知道如何真正為孩子好。
有人過度溺愛,將孩子視為掌心至寶,處處維護處處縱容,最後孩子成了不堪一擊的小綿羊;有人嚴苛管教,將孩子視為隨時可能作亂的惡魔,打罵冷漠成為家常便飯,最後孩子成為心理扭曲的受害者;也有人嘮叨成癮,大小道理的灌輸從未停止,卻換來孩子的「左耳進右耳出」.....
以上種種都是出於濃濃的愛,但卻沒有找到愛的最佳方式。
育兒是一門大學問,保姆式父母(過度寵溺)、法官類父母(嚴苛管教)、空氣型父母(不管不問)等,都是容易滋生問題的教養方式。
而教練式父母,顧名思義,即以「教練」的意識,有方向地堅持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類型的父母,以「愛」為核心,站在孩子願意接受的角度,從最合適的相處方式,去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人格特質,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目前,它被社會公認為最明智的教養模式。
任何關係,最好的相處模式都是能讓對方變成更好的人,親子關係更是如此。為人父母,」養」為第一要義,」育」為根本意義。每個人剛出生都是一張白紙,至於未來會勾勒出哪些驚喜,還需要父母的用心引導。
推薦閱讀:
※如果你們是我的父母 看到這段話會作何感想?
※父母的過分關心已經成了枷鎖,反抗後父母覺得孩子沒良心,討厭父母,怎麼破?
※我是如何證明「我媽是我的媽」,為農民身份的母親辦下澳大利亞旅遊簽證的
※父母離異對你們造成過影響嗎?
※爸媽吵架時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