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80後媽媽育兒焦慮:拼完EQ、IQ,還要拼人類機器智商?

1

前一陣,朋友圈被陪娃兒寫作業的文章刷了屏。有多少家長在笑過之後,也在默默的流淚,嗯嗯,我好像也是這個樣子的,背後折射出來的焦慮不言而喻。

文 | 熊熊(熊出墨請注意)

商務合作、約稿等,請加QQ:6991084

其實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還遠不於此。懷孕的時候開始焦慮寶寶是否健康,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孩子出生後,又開始焦慮代購的奶粉是不是安全,網購的尿不濕會不會紅屁股;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又開始焦慮為何孩子三天兩頭生病,是不是體質比別人差;要上小學了,又開始焦慮給孩子報什麼課外輔導班,是不是要帶他去遊學,學完奧數學編程,究竟哪個比賽能給孩子小升初加點分……

今年上半年,UC大數據發布的《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顯示,在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超過夫妻關係,位列第一和第二。80後媽媽作為首代獨生子女,成為最焦慮人群,超過90後與70後媽媽。在職業方面,從事金融、互聯網行業的焦慮媽媽人數超其他行業,全職媽媽、個體戶、媒體、教職工、醫務人員、公務員的焦慮指數位列前茅。

作為一個橫跨媒體和互聯網,如今又全職做自媒體的80後,熊熊基本站在了焦慮的中心點上。作為一個科技互聯網領域的自(ma)由(zi)作(min)者(gong),我難免會接觸到更多的數碼科技產品,從各種手機到智能手錶,從掃地機器人到無人機,而家裡已經5歲的好奇寶寶似乎對這些東西「無師自通」:各種數碼產品操作起來毫無違和感(其實是在搞破壞),打王者榮耀極品飛車那更是小case……我也糾結過,到底要不要讓他遠離這些可能會影響他視力和學習時間的「高科技產品」?

但實際上,我們「無處可逃「。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20年全球互聯設備將達到250億台,思科認為是750億台,IDC預測則是500億台。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物聯網興起,從硬體到機器人,人工智慧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發展趨勢。

而作為一個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10後,小朋友早就對家裡沒吃的可以讓美團送餐,出門不帶錢可以刷支付寶,路邊的小黃車小橙車掃一掃就能騎這些事兒門兒清;他們的玩具也從我們小時候玩的沙包、紙飛機變成了變形金剛、3D圖書、pad;時代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樣,時代對未來孩子們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樣。

我們常常焦慮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沒有意識到的是,起跑點和跑道已經發生了變化。

於是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要給孩子怎樣的教養方式。

微軟前CEO比爾·蓋茨參加了Reddit的「有問必答」(AskMeAnything)欄目中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在他看來,機器人、無處不在的屏幕、語音交互,這些都將改變我們看待電腦的方式。

的確,在越來越多的場合,我們會聽到一個關於「人類機器智能」的說法:在人工智慧時代,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因素除了智商(IQ)和情商(EQ)之外,還需要「人類機器智商」,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理解機器、駕馭機器的能力。

當然,這不是說要放任孩子們玩遊戲做低頭族,而是說要順應時代,利用這些新的技術和產品,在玩樂中學習,讓孩子們獲得更好的機器智商教育。

2

在美國,車庫文化一直都讓我很嚮往。對於孩子們來說,車庫是一個能夠自由動手,大膽創造的理想場所。小朋友在這裡找到了爸爸的舊自行車,可能還學會了拆裝媽媽的吸塵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車庫是美國孩子們遊戲的樂園,也是他們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意的天堂。因此,父母們通常會買各種玩具和工具,讓孩子在動手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創造。事實上,美國的矽谷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科技巨擎,早期是源於美國車庫的創客們。從惠普、微軟、谷歌到蘋果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大多經歷過「車庫創業期」。

與此同時,如今特別熱門的STEM教育也來源於美國。STEM的四個首字母分別代表著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 Maths(數學)的意思。與應試教育相比,STEM不是考核孩子們的分數,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將創造運用於真實生活中。所以,在美國STEM教育地點並不在教室,而是各種電路板、積木、晶元、電線、畫筆、3D印表機等各種奇怪教育科技產品的工作坊。

該怎麼上課呢?在美國,STEM會比較注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與現實世界的連接,比如讓他們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和生活相關的項目,通過構建、搭建、編程和實現,在反思和不斷嘗試中去學習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也正因如此,機器人和編程教育也火了起來。在國內,希望能夠將STEM引進和落地的各種編程教育、機器人教育機構也非常的多。

不過,熊熊發現,目前很多熱門的打著「機器人編程教育」旗號的課程和機構實際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畢竟,機器人教育的跨學科,需要教授的老師既懂工程又要懂教育,早幾年在矽谷,熊熊去拜訪了一位做機器人教育的創業者,當時他們正致力於將矽谷的機器人教育帶到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教師人才的匱乏,而這一問題不僅僅在中國,在美國也是這樣。

實際上,不論是STEM還是機器人編程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引導他們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科學啟蒙教育,這個過程中無形也實現了「人類機器智商」的養成,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不正是家長應該做的嗎?

一切交給培訓機構和玩具,指望孩子自己成長,那你可能就只有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份兒了,在人類機器智商的啟蒙上,家長的選擇和陪伴同樣重要。

不過,作為一個文科生, 一想到那些令我頭疼的編程代碼和需要組裝搭線的機器人就頭疼,直到我在今年8月份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遇到了優必選出品的Jimu系列機器人。當時幾個5、6歲的小朋友圍在展台,在pad或手機上通過幾個拖拽動作就可以實現編程,Jimu機器人會跟進小朋友的指令作出各種好玩的動作。

這完全顛覆了我對機器人編程教育的恐懼:不需要你會寫代碼,模塊化和可視化的拼接方式,像搭積木一樣對接好就可以。

3

熊熊入手的這套是Jimu機器人的「星際探險」系列,儘管包裝上寫著適合8歲以上的小朋友,但我們家5歲的小朋友玩得也還不錯。實際真正進入實操階段,我們家的「大兒童」(38歲高齡的孩子爸爸)也玩得不亦樂乎。

Jimu的音譯顧名思義,像積木一樣把各種零件搭在一起就可以,不需要工具。而與傳統積木不同的是,Jimu機器人會有「關節「的概念,專業術語叫做」伺服舵機「。不僅如此,在這個安裝包裡面,官方提供了5個馬達、一個主控、一個開關、一個藍牙音箱還有兩隻眼睛,正因為這些小零件,使得機器人安裝出來「萌萌的」,非常可愛,不僅能夠唱歌,還可以跳舞。

具體到實際的安裝和拼接以及操作上,也有相當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首先是可視化的3D拼裝教程。Jimu支持蘋果和安卓設備,不過在實際拼接中,還是屏幕大的設備看起來更舒適。整個過程都是可視化的,每一步要用到的零件會在右上角展示,進度條可以進行拖動,整個界面是3D動畫,能拖拽和從不同角度觀察,避免平面的零件方向安裝錯誤和混淆。

其次是圖形化、可進階的編程,把編程教育毫無違和感的植入到遊戲中。不需要孩子會寫代碼,只要點擊和拖拽模塊即可。弄好以後,點擊左下角的運行,就能讓機器人運行啦。如果大一點的小朋友,或者家長自己希望學習編程,也可以點開swift底層語言,看到圖形化的編程模塊背後隱藏的代碼。

最後是玩法比較多,故事性比較強,非常適合在玩樂中學習。這也是我家小朋友最喜歡的一個環節。星際探險系列中可以拼接出三個機器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格。在故事模式中,設置了20多個關卡,每一章節都有不同的背景畫面和任務,讓孩子在玩樂和闖關中不知不覺的提高技能,到了遊戲後期,孩子就能夠熟練掌握機器人的技巧,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故事模式不容易玩膩,而不是拼完就遊戲結束了。

這樣的設計非常符合孩子的好奇心探索,讓他們從拼裝開始,根據任務的進階,一步步了解機器人的所有功能,再利用類似闖關的形式,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和使命感,以及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

在程序的世界裡,一切數據都有它的源頭,有處理的邏輯,也有結果的反饋。而藉助Jimu,在機器人的世界裡,孩子們可以自定義編程來實現機器人的移動,用LED燈設計眼部表情的變化,用自己的聲音給機器人錄配音,最後親眼看到自己的設計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更為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孩子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我看來,Jimu機器人這樣的編程玩具是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的一個出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如何將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變為現實,還在探索中完成自我實現

也許我並不是一個典型例子,但據我所知,現在的很多潮爸潮媽也在探索各種時尚育兒方式。在最新一期的《時尚芭莎》的育兒訪談節目中,陸毅、李小鵬和林志穎三位爸爸也紛紛表示,不會拒絕給孩子學習編程的機會。

文 | 熊熊(熊出墨請注意)

商務合作、約稿等,請加QQ:6991084

推薦閱讀:

極市分享|藍胖子機器人CTO張浩:機器人操控中的計算機視覺
火箭,機器人和星辰大海——以及德語中「火箭以及機器人三原則」的表達-呂律
德國研發黑猩猩機器人登月採礦,未來或將「稱霸月球」
一種帶有串聯與並聯驅動(SEA&PEA)關於能量輸出效率與密度提升的3自由度人型機器人單腿設計方案介紹
軟體機器人變身人體肌肉,將優雅模仿人體運動!科學與機器人子刊齊發

TAG:機器人 | 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