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乖孩子」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

爸爸媽媽們大家好,我是吳老師。

最近因為身體的原因做了手術,與大家暫別。目前已逐漸恢復健康,感謝各位粉絲朋友們的牽掛。

今天我們不說別的,吳老師想和大家聊一聊最近這段時間發生在我身上的一段經歷,以及對此引發的,對於養育孩子方面的一些感想。

這次住院,機緣巧合讓我結識了一位年輕有為的女醫生。她比我小四歲,專業、聰慧、負責、溫柔。讓住院中的我,不禁想去認識她,了解她。

後來,我了解到她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師從協和著名教授,年輕有為。我發現自己越了解她,就越喜歡她、欣賞她。我發現我每次見到她,或是看到她掛在病區牆上的照片,都會非常的激動,感慨萬千。我確信自己並沒有同性戀的傾向,但我更確信: 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情感。究竟,我這是怎麼了?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覺察到了這份情緒、情感的不同尋常,於是我開始了自我探索。我越往自己的內心深處看,越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這位年輕有為的女醫生,不正是曾經理想中的自己嗎?

1. 默默埋藏理想,但求爸媽高興

從小,我是由姥姥帶大的。

我的姥姥是老一輩經歷過戰爭時期的醫護人員。她是上海胸科醫院的前身 - 紅城醫院的老護士長。從小她就教我玩打針、輸液、處理傷口、搬運傷員等等的過家家遊戲。在我小小的心底里埋下了,成為一名醫護人員希望的種子。

然而,我的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是十分強勢的人。

媽媽從小喜歡音樂,可因為小的時候家裡窮,沒有能力給媽媽買樂器,所以她這一輩子都沒有實現自己成為音樂家的夢想。於是在我小的時候,媽媽想方設法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強加在我的身上。從小,在別人的眼中,我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順從、聽話、學習成績好,而且還有藝術特長(鋼琴十級)。因為當時,無論中考還是高考,有藝術特長就可以加分,有助於升學。

小時候,媽媽對我很嚴厲,爸爸媽媽也經常吵架,所以我也時不時地會遭殃。我不敢違背媽媽的意思。也只有當我琴彈得好,受到老師表揚,或是成績好,拿到班級名次的時候,媽媽才會笑,才會高興,才會誇獎我、獎勵我。那個時候,考好的成績、彈好琴,是我讓媽媽笑的唯一方法。甚至當時我都有一種錯覺: 成為音樂家,就是我自己的理想。現在想來,或許那只是一種渴望對媽媽的認同。

然而很遺憾,僅僅一分之差,我沒能進入媽媽理想中的音樂學府: 音樂學院附小。還記得那段黑暗的日子,媽媽的生活彷彿失去了所有的光彩。我跟著媽媽整天在家以淚洗面,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慢慢走出來。那個時候,媽媽的心情就是我的心情。媽媽不開心,我也高興不起來。

在音樂路上失敗之後,媽媽的注意力又轉向了我的學習,希望我進入名牌大學。當時我的表姐和表姐夫都是早年從事IT行業的那一批人。無論是收入還是地位,在當時都十分耀眼。於是他們每個周末都要我去姐姐家,跟他們學習電腦技術。以後,想要我考交大的計算機專業。雖然我對計算機並不討厭,但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想讓我這樣,所以我聽話。

因為聽話,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

2. 荒唐的「高考志願」,潛意識的爆發

我的高考志願,幾乎都是媽媽幫我填的。

當然他們最後也問過我的意見。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因為那一年恰好是交大和第二醫科大學合併後的第一年招生。我偷偷填上一個「臨床醫學」的志願,但我又害怕媽媽不高興,怕他們覺得我不喜歡他們幫我選擇的那些專業,所以只敢寫在了第三志願。

意外並沒有發生,我最終也沒能當成醫生。

回想起當時那個怯懦、卑微的自己。卑微到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想要的是什麼。因為我不敢相信自己會是「叛逆的」,我甚至會為自己有主見、有想法而感到羞恥,感到恐懼。因為對我來說「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背叛媽媽」,而「背叛媽媽」就意味著「失去媽媽」!所以當時,這一切統統被我壓抑到了潛意識中。我以為自己什麼都無所謂,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說來也非常好笑。我的高考志願填得五花八門。既有文科類的外語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也有理科類的計算機專業、自動化專業、大人眼中穩定的財會專業......我還記得我高中的好友 -- 一位想當醫生的同學,她的高考志願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所有的學校填的都是「臨床醫學」。現在回想起來,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高考志願填寫姿勢吧!?

後來,我按照成績進入了商務日語專業。

讀書是我的強項,一如既往地,我成績優秀。還沒有畢業,就拿到了日語口譯資格證書,拿到了日語一級。畢業後順利從事著大家羨慕的、穩定的、體面的工作。但是我並不開心,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人偶,沒有思想,沒有感覺。

然而,潛意識終究是強大的。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迷戀,從來都沒有終止過!

還記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日語口譯。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出差,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喜歡去逛一逛當地最有名的醫院,看一看那裡醫生們工作的樣子。在別人眼裡,這或許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愛好,但我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自己過把癮!

我還曾發了瘋似地,非要找一個醫生做男朋友。現在想來,也只不過是想要在對方身上寄託自己未完的理想。這樣的情感是不純粹的,對對方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是不健康的,不長久的。

一直到2006年,90多歲的姥姥病了。爸爸媽媽一心撲在照顧老人的事情上,對我的控制、管束髮生了鬆懈,我似乎嗅到了一絲自由的空氣,或許是被壓抑、控制得太久了。剛開始我簡直不敢相信。

身體里,那些想要為自己做主的細胞開始慢慢蘇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3. 轉行心理諮詢,幼時夢想的「升華」

這一路我經歷了很多,但也在摸爬滾打中慢慢成長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的時候,我遇見了心理諮詢,遇見了我敬愛的導師,還有師姐。我終於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事情都可以自己選,可以自己做主,可以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人生要什麼,不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父母從小教會我正直、善良、認真與堅韌,卻沒能讓我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隨著諮詢工作推進,我也漸漸發現: 在這個社會上有那麼多和我類似的人,做著爸媽眼中的乖孩子,同時卻做著委屈的自己。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句話我信。

但是那些想要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軌跡成長的父母,他們更愛的是自己。他們不管孩子舒不舒服,也要讓自己舒服。他們寧可讓孩子因為沒有自由的空間,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而生命枯萎,也要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生活,去成長。要孩子活出他們心目中成功的標準,才滿意!

同時,他們也是可憐的。

因為在他們的內心,同樣住著一個孤獨的、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可憐的小孩。或許他們曾經也經歷過和我們一樣的不舒服、不痛快。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於是就這樣默默地把這一套養育孩子的方法,像木馬程序一樣繼承下來,用到我們的身上。

如今的我從事著心理諮詢行業,每天幫助著無數糾結於各種情感中的人。每每遇到那些通過我的諮詢開導,重新豁然開朗的人,我會感到非常欣慰和有成就感。我非常熱愛我現在的職業。或許此時的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現了幼時那個想要救死扶傷、幫助他人的小小夢想。

4. 愛孩子,便如TA所是,而非我所願

雖然成年後,絕大多數人在心理諮詢的幫助下,通過自我成長的努力,能夠克服曾經那些過往和委屈,慢慢讓自己的內心重新獲得成長。但畢竟時光無法倒流,受過的傷就像疤痕一樣,可以痊癒,但永遠都會留有印記。

就好像這次,當我暮然回首,看到那位身穿淡紫色手術服,披著白大褂,身材窈窕陽光青春的她,向我翩翩走來的時候,我的心中,還是禁不住涌動起那一絲絲的,片刻的遺憾。

今天的故事有點長,有點澀。但吳老師卻想用我最最真實的經歷和感受,告訴各位為人父母的家長朋友們:

孩子,並不是我們的孩子。TA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慢慢有自己的想法、喜好。

很多時候,大人不喜歡,或是不削一顧的東西,孩子卻甘之如飴。請不要因為那些純粹屬於大人的,這樣那樣的理由去阻止TA,打擾TA,保護好孩子每一個小小的心愿和想法。

有時候,孩子「聽話」孩子「乖」,並不代表TA真的想這麼做,或許僅僅是來自害怕被父母拋棄、被父母不喜歡的那種內心深深的恐懼。因為他們實在太小,需要仰仗父母才能生存,「離開父母」對他們而言,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很多時候,孩子不肯,但家長卻要逼著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一句慷慨激昂的理由: 現在他不懂,不理解,但是未來,他一定會感激我的!其實,這都是家長的自以為是。父母認為的「好」並不一定就是孩子想要的。因為 再光鮮的成績,再榮耀的地位,都無法彌補孩子內心: 無法做自己,無法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過上自己想要生活的那種 -- 心靈上的創傷與遺憾。

馬雲,曾經的教師,現在的阿里巴巴創始人;曹可凡,曾經的醫生,現在的著名央視主持人 …… 成年後勇於推翻過去做自己的人,是勇敢的,但畢竟也是辛勞的。何況更多的人,由於各種現實的壓力,顧慮重重,想要改變的時候,卻是有心無力。而造成這一切的人,卻是口口聲聲最愛他們的父母!

  • 當孩子吃了幾口飯菜,不願意再吃的時候: 是威逼利誘,還是尊重TA的意願?

  •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給小夥伴的時候: 你是怪TA小氣,還是尊重TA的意願?

  • 當你買了門票,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孩子玩了15分鐘就不願再玩的時候,你會因為心疼錢,硬逼著孩子繼續玩滿一兩個小時再出來,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

  • 當孩子想要一個昂貴的玩具,而你卻不能給她買的時候,你是疾言厲色地責怪孩子: 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你想買這麼貴的玩具,就是不對的!還是坦誠地告訴TA: 「我明白你很喜歡,很想要,但媽媽/爸爸現在沒有這個能力買,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辦法」呢?

    ……

孩子的自尊、自信、獨立和創造力,乃至健康豐盛的精神生命,就是在家長這樣一次次回應的不同選項中,逐步走向分叉之路。或是受到保護,慢慢建立起來,或是被逐步磨平、殆盡。

去接女兒放學的時候,時常會聽到有媽媽說: 我們家是小姑娘,得讓她學學音樂,培養培養氣質;我們家是男孩子,要讓他學學武術,可以讓他變得 MAN 一點……

給孩子創造接觸、了解的機會固然是好,但最終要不要學,要學哪一個,還得看孩子自己的意願。沒有誰規定,小女孩一定得喜歡洋娃娃,我女兒就更喜歡: 飛機、坦克,還有挖掘機。雖然對此我完全沒有興趣,但我會尊重她的愛好。

特別喜歡李雪老師的一句話,最後送給各位爸爸媽媽:愛孩子,便如TA所是,而非我所願。

這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艱難,卻是最最偉大的事情!

加油!

推薦閱讀:

教孩子說話01——兒童是如何藉助辭彙學習思維的?
【轉】「我管不了我的小孩了」- 父母應調整的8種負面無效思維
制定一個「允許孩子不聽話的計劃」,你願意嗎?
8個早教機構小遊戲,讓寶寶在家也能變聰明
寒假別讓孩子養成這4個習慣

TAG:育兒 | 家庭教育 | 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