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教我一個簡單明確的方法來驗證佛法的真偽?
1.要有步驟.
2.步驟不要太多.
3.每一步沒有二義性.
不管題主樂不樂意,我要指出一點:驗證佛法的真偽這種說法,就跟要驗證物理的真偽一樣離譜。
你可以從物理課本中挑出一條定律來問,這毫無問題,怎麼就能把這門學科推向審判台呢。這不成了笑話嗎?
佛學同樣也是一門系統學科,有理論知識,有實驗方式,也有具體實踐。好歹也要從這三樣裡面挑出一個具體的問題出來吧,這不僅是對佛法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真想要驗證,佛陀提出的三無漏學「戒定慧」就是最簡單明確的,可以說不可能再有第二種方法。最關鍵的地方是:佛法是必須自證!佛陀說的對不對,他自己說了不算,別人說了也不算,自己通過「戒定慧」去證明。
找出並驗證一件事情是沒有任何原因發生的。找出並驗證一個念頭是沒有任何原因出現的。找出並驗證一個感受是沒有任何原因升起的。找出並驗證一個行為是沒有任何原因執行的。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1、「諸行無常」印:一切的世間有為法,都是因緣生滅、念念生滅而無常變異的。
2、「諸法無我」印:一切的世間蘊處界諸法當中,都沒有真實我的存在。
3、「涅槃寂靜」印:把一切因緣生滅的世間有為法都完全滅盡之後,就能夠滅除、出離一切生死流轉之苦,而安處在出離世間法的永無生滅的真實、清涼、寂滅、安樂的無為法之中。
+4、「有漏皆苦」印: 一切世間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
無論是三法印還是四法印,回歸到究竟第一義來說的話,其實就只有一個法印—— 「如來藏」這個實相印。
詳細請閱讀: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第82-83集 -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
有所依者則為動搖。
動搖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為不休息。
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
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
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
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
如所說句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
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
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大乘佛教是以菩提心為根本。檢驗一個人學佛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是看他的一切言行是不是從菩提心而出發。
小乘佛教致力於個人自修,講究制心一處,心一境性。禪修不管在哪裡,都只有一個目標,如果偏離了這個目標,就叫做修行走了岔路。
禪宗推崇的是明心見性,持正念觀察萬事萬物,內心中瞭然分明。在沒有達到對一切事物內心瞭然分明的時候,通常最好的做法是閉上嘴巴。
供參考!祝吉祥!
第一步,把心調整到持續一段時間只有一個目標的狀態(嚴格意義上的「心一境性」),進入禪定。可以驗證禪定真假。
第二步,從禪定中出定後,使用意門觀察世間(包括物質和精神,前生,後世),可以驗證論藏對這個世間的描述是否真實。
第三步,當觀察世間,充分認識到世間的無常、苦、無我後,會升起出世間的道心和果心,體證涅槃,這時才能徹底驗證佛法的真假。
每一步對普通人的世界觀都是顛覆性的。很簡單。你的目的是什麼?要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把目的說出來。是為了神通?是為了身體?還是為了斷煩惱?還是為了湊熱鬧?你修了以後。有沒有驗證?就這麼簡單。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佛講因果 因果循環的事情 好找吧
謝邀,頓首!因有事,長話短說:
判斷佛經真偽,以及一切宗教學說是善法還是邪法,原則只有一個,是否有利於眾生斷貪嗔痴,斷煩惱,生清凈平等正覺。如果有利於使眾生斷煩惱的,是善法;使眾生生貪嗔痴的,是邪法。具體到佛經,大小乘標準不同。末學學的是大乘凈土宗。大乘凈宗里判斷佛經真偽最簡單的辦法是:凡是收入《大藏經》的都沒有問題。
為什麼?古時候這個經典,你的翻譯或論著要入藏,那是大事,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的審核,然後送到皇帝那邊去,皇帝批准才能入藏,如果有問題決定入不了藏。老法師們常說,最好是古時候的《藏經》,看《藏經》目錄,因為現在人編的《藏經》就沒有這個嚴格標準。古人標準非常嚴格,取信於後代。中國最晚的這部《藏經》,經過這種檢驗的就是《龍藏》,乾隆時代,以後就沒有這麼嚴格了。
如是而已,頓首!驗證佛法的真偽,繞不開驗證這個世界的真偽。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呢,還是虛幻的?
先從一句大家基本都熟知的儒家名言說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話,曾經被很多人批判為愚民思想,但這句話真的就是在說不要讓民眾明白事理嗎?顯然這是個千古奇冤……作為一個教育家,居然說出不要教化大眾的話來,會不會太奇葩了?那麼,這句話的真實涵義是啥呢?其實是孔子對民眾難以教化的感慨甚至是一種無奈——對於民眾的教化,只能做到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他們會固執的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讀這些知識(由之),卻做不到讓他們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啊(知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事一般發生在人文知識上,類似於墨家的科技類知識倒是好些。後人也有解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但都不是孔子的本懷。這兩種解讀,都有一種統治者立場的意味而不是教化者的立場。聯繫上一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來理解這一句,很顯然是孔子在感慨教化的不易。老子也有類似的感慨:吾之道甚易見、甚易行,而世人不能見、不能行(記不住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在下說這個栗子有至少兩層意思:第一當然是說要理解原話人的本意很難,第二是想說,要要印證或批判某句話的真偽,其最大且必須的大前提就是:準確無誤的理解!!!否則,自己口若懸河的批判了半天,原說話人沒批到,反倒是透露出了自己的無知或者說是自己在批判自己的無知,呵呵
所以,驗證的步驟就出來了,且沒有二義性:
1)搞清楚佛在說啥(否則如上例)
2)搞清楚佛想說啥
3)搞清楚佛如此說的依據是啥
4)在生活中去觀察、體會、驗證這個依據。
這些,只能題主自己做,在下的所驗所證,跟你一毛的關係都沒有。就如同我要驗證病毒的存在,就必須自己用顯微鏡去查證,而不是要題主拿出一個病毒給在下看
馬克,周末忙完再細答。在不去專修一門法的前提下,我的方法是依靠地藏三經中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讓你於佛法生「決定信」,但這裡面對占察行者和被占察人都有要求。
你會死。
如果你沒出生前,或者你死去,為什麼你會出現,又為什麼會消失。那時生來死去時,你是個什麼存在?
杯子是無常,因為所作。所作就一定是因緣和合。論式:【杯子(前陳有法)是無常(後陳)──因,所作性故──宗,如聲音──喻】杯子是〝前陳有法〞,安立它為無常,即杯子是〝無常〞,無常就是其
〝後陳法〞。因為杯子是所作性。既然是所作性,定是無常,且無常也一定是
所作。如聲音、柱子…等和杯子──【宗】,及【因】──無常,是一樣的,所以,稱為【同品定有性】。非所作就不是無常,這是【異品定無性】。【喻】就譬如柱子,或聲音。而譬喻(柱子、聲音)是屬於宗同品,也就是因同品。為什麼它是宗同品呢?因為跟宗支的後陳是相隨順的。因為杯子是無常,柱子,或聲音也是無常,所以,說為【宗同品】,亦即是【因同品】,因為因是所作。柱子,或聲音也是所作,此即【宗、因、喻】。※是所作性一定是無常,非無常絕對不是所作性。自所作性是無常,是【同品定有性】;非無常一定非所作,是【異品遍無性】。又,【眼於勝義不應見色,譬如耳根】,謂若勝義有,如所顯現,應非由無錯亂心增上安立,而是由自體增上而有。若勝義有,則應離因緣及和合性,
別有自體單獨而住,則應全不觀待他。故無量能辨彼(眼見色,耳聞聲)之差別。本文中說:此正因由自存的三條理則所構成,就能遣除﹙一般人認定諸法﹚真實存在﹙的錯誤觀念﹚,所以稱為自續派。此中所謂〝自存〞即是指自性有;〝真實存在〞即非唯無害心安立從其自境而有,亦即勝義有。論式:【眼應見色,緣起自性有故,如耳根】推薦閱讀:
※佛法往生問題?
※懂遊戲,就懂「成佛」
※為什麼六道輪迴的眾生不能保有前世的記憶?
※回應大乘非佛說
※地藏菩薩本願經讀起來味道奇怪?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