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依止上師後,無論他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否則會墮入地獄?

這句話從凈土教材上看到的,但是還是想不通理由。指出錯誤不行嗎,這不也是勸善嗎?為什麼任由錯下去。


咱們就事論事,不針對某個人,也不針對某種出家的身份。

我先聲明,我只講道理,不撕B。

一,把堪布和上師以及阿闍黎並列是偷換概念。

1、先看堪布的定義:原為藏傳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稱號,相當於漢傳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後舉凡深通經典之喇嘛,而為寺院或扎倉(藏僧學習經典之學校)之主持者,皆稱堪布。擔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的高僧。

這裡有一個很弔詭的地方,從定義來看,堪布未必具有傳授密法的資格。

也就是說,一個只通達顯教但是不具有傳承密法資格的人,也是可以做堪布的。

2、阿闍黎是梵文,翻譯成中文是上師。在密宗範圍里說到阿闍黎和上師,是有嚴格定義的,就是此人一定具有傳承密法的資格,他才可以作為上師、作為阿闍黎。

所以,依止上師、堪布、阿闍黎這句話在這裡是有邏輯漏洞的。和一位不具備密宗資格的堪布,是沒法建立和上師阿闍黎一樣的密宗關係的。

二,所謂的依止。

1、很多人會用「四皈依」來否定密宗,認為不是佛說,因為佛沒說過四皈依。其實這是不懂密宗。

密宗從來沒有「四皈依」的提法,也從來不把上師當作佛法僧三寶之外的一寶。密宗認為,上師是佛法僧在人間的體現。上師的身是僧,上師的語是法,上師的意是佛。上師是三寶的集中體現,而不是三寶之外另有一寶,所以密宗的標準用語——皈依上師,皈依佛、法、僧。這也不叫四皈依,和三寶一體也不矛盾。

只是很多外行人異想天開地以訛傳訛,讓人抓住了小辮子。

2、一般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上師這個詞兒是密宗獨有的。哪怕他是一位密宗的大德,但是弟子和他之間沒有建立密宗的關係(後面會說),就不能稱其為上師,只能稱呼為師父。

還有一個詞兒叫根本上師,很多所謂的密宗弟子張嘴閉嘴根本上師誰誰誰,這是很鬧笑話的事情。比如一個密宗弟子在很多位上師那裡都接了密法,然後都沒有間斷地在修行,其中通過某一位上師的法而得成就,那麼這位上師是他所有上師里的根本上師。換言之,不是成就者壓根就不可能有根本上師。

只是很多漢地弟子太一廂情願地在自己上師名號面前冠以各種殊勝和莊嚴的字眼兒以表自己的虔誠,但是其中很多做法亂了規矩。

3、一般說到密宗的依止,是指建立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用梵文講叫「三昧耶」——翻譯成「誓言」。自己和上師之間構成一種誓言的關係。這裡就少不得扯出一個密宗的讓人聽著就起雞皮疙瘩的詞兒——灌頂。

所謂灌頂,表面上是個法會,師父通過誦經、持咒、法器來完成儀軌。實際上本質是傳戒——就是傳三昧耶誓言戒。上師和弟子之間構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誓言關係,弟子和本尊、空行母、護法神之間構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誓言關係,同時,弟子具有了修持一門密法的資格。這就是所謂的灌頂。灌頂之後,弟子得三昧耶戒,和上師本尊護法神之間建立三昧耶誓言關係,具有修行密法的資格,成為一名密宗弟子,可以稱呼這位師父為上師。

三,依止的資格

很多人覺得,我參加了法會我就得到了灌頂和三昧耶戒。只能說圖樣圖森破。

1、聲聞戒、心地戒、金剛戒

1.1所謂聲聞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聲聞的意思是聽聲聞道,這邊說,這邊聽,聽懂了,明白了。就得戒。

1.2所謂心地戒,其實粗略地可以認為,就是指的菩薩戒。菩薩乘和聲聞乘是不兼容的,聲聞戒的戒文是盡形壽,意思就是活著的時候;菩薩戒的戒文是盡未來際,菩薩戒是帶到下輩子、下下輩子、永遠帶下去的。因為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菩薩戒不名新得。從來不是說新得到個菩薩戒。而是本來就有、本自具足。所以這裡就有個硬性標準了——真實地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勝義菩提心——不是那種狂熱的世俗菩提心。真實地生起了勝義菩提心,自然得菩薩戒;和參加法會、學習班、傳戒儀式沒關係,沒有菩提心,就是跑遍了傳戒的場子,也僅只是跑場子。這是凡夫和菩薩的區別,也是迷和覺的區別。

1.3所謂金剛,標準解釋就是不壞。不僅是菩薩,而且還要成為不退轉的菩薩。不能是簡簡單單生起勝義菩提心,目標還要得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才能叫做金剛。

2、依止

「依止上師」簡單的四個字,內涵其實很精密——一個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弟子,依止一位具有傳承密宗密法的上師。在此之下,才談得上依止上師。或者自己不具備依止的資格,或者對方不具備被依止的資格,總之壓根就沒有涉足密乘的資格,都談不上依止上師。

3、現狀

就所看到的情況,很多人會把對一位僧人或者師父具有特彆強烈的信心就叫做依止上師。不管有沒有灌頂,不管有沒有三昧耶誓言,不管對方有沒有資格,反正只要他對我脾氣對我胃口,我就依止上師。可以通過看一本書,看一段視頻,甚至於聽別人講一段故事……只能說這叫一廂情願。

四,原文中幾處要點

1、原文說「依止上師後,無論其好否」。其實,一個不好的人,怎麼能成為上師?!上師區別於普通師父,就是要解決已經生起勝義菩提心而沒得到無生法忍這一段的問題。顯然起碼證得無生法忍是成為一名上師的基礎標準。得無生忍是標誌性的即身成就的標誌。所以。能夠成為上師的,沒有不好,只能說以凡夫的智慧不能揣度。

2、無論好壞都不能違背教言?碰上假的怎麼辦?碰上壞的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弟子和假上師知見是無法構成三昧耶關係的,知道這人不靠譜,遠離。這不叫違背依止的上師,他也沒資格做上師,這叫知非即舍。

3、遇見一個出家人就大型供養,然後聽法……這不叫依止。

4、對於一個具有得到灌頂資格,具有可以依止某位上師資格的弟子,自然知道該依止什麼。否則生起的勝義菩提心就是鬼扯。密宗修行程度的精密,是用人腦無法揣度和想像的。嚴絲合縫按部就班,一點兒灰色地帶和鑽空子的機會都沒有……

綜上:

1、必須是具有德性而且是很大德性的人,才可以成為上師。

「壞上師」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偽命題,就像——素餡兒肉包子。

2、依止上師必須要有資格,就是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

按照《大日經》里所說,密乘戒十條,第一條是不失菩提心。也就是說,必須要生起菩提心,才能失去菩提心。都沒生起,自然沒資格得三昧耶戒,也就得不到灌頂,自然談不上依止。

3、如果自己有資格依止一位上師也確實依止了,並且確實毀犯了誓言,果報確實很慘。金剛地獄無有出期。掌故和八卦太多了,付費收聽請按7。

很多時候,很多假貨上師先吹密宗有多殊勝,然後肆意地擴大「師、徒」兩方的範圍,最後用密宗聽起來很嚇人的字眼兒來恐嚇——其實挺不人道的。

有點兒像一種行業——先說我們這兒的頭牌姑娘有多漂亮,然後講誰都可以進來風花雪月,最後雇上一群彪形大漢敢說個「不」字兒的就照死里打……

山外青山,樓外青樓……

三人行,必有我師娘……

數九隆冬盼春光,夜半三更盼朝陽,

花容月貌盼大款,閑散二奶盼流氓,

夜讀的才子盼女鬼, 光棍的老頭盼大娘,

演戲的盼著能得獎,講佛法的盼著死同行……


不知道提主是不是菩提學會的學員。

按理來說,凈土教材學到第四冊了,《普賢行願品》應該是學過了吧?對於善知識的定義,在《普賢行願品》中應該是有詳細的說明。

在凈土班,這裡堪布也是提了一下。

這裡的依止指的是真正意義上密宗的得到灌頂,獲得三昧耶戒的依止。

在現在這個時代,自稱上師的騙子非常多,所以堪布在第一學期的課程《離幸福很近》的《初學者不應視師如佛》中,就很明確地解釋了要如何觀察一位上師具不具足相應的法相。如果沒有經過觀察就隨便依止,到時候自己卻又後悔,再去到處說你依止的上師的種種不好,這便有過失。畢竟你依止的時候,你與上師已經建立了一種關係。

而且真正的具相上師是很難遇到的。這便的好不好是以你自己對其是否觀清凈心,在究竟上如果對一位上師有信心,並將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養給了上師,這裡如果初期觀察的時候不仔細,依止了不如法的上師,那後果就很恐怖了。

所以,不好的人當然是不能夠成為上師的,如果你在依止的時候有沒有認真觀察,這便是你自己對自己的不負責,是你自己的過失。

至於善知識的法相,我直接引用堪布翻譯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華智仁波切的話:

「凡夫人本來就很容易隨著友伴等暫時的外緣所改變,所以我們在何時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師益友。打個比方來說,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經過數年之後,就會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結果這節普通的木材也自然散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為也都變成他們那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隨行彼。」

如今正處在五濁惡世,當然,眾多續部寶典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實在是難以尋覓,但一般來說,可以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一、相續清凈:從來沒有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與密乘三昧耶戒;二、廣聞博學:通曉經續論典;三、具大悲心:對無邊眾生就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四、通達顯密: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五、現前斷證依靠修持實義於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六、圓滿四攝: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如《功德藏》中說:「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凈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凈慧碩果豐,四攝鮮花齊爭艷,善緣弟子如蜂聚。」

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備一切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一、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二、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凈持律儀;三、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四、精通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密宗;五、面見本尊等依修之相都已盡善盡美——依修圓滿;六、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七、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八、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九、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十、現見輪迴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生起厭離——厭世勸他;十一、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伏弟子;十二、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加持——具有加持。我們應當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中說:「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凈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再講講與上述相反應當捨棄的上師相:本來自相續中沒有聞思修的少許功德,卻自以為我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舊時西藏貴族的幼弟和侄子總名)等,種姓方面已經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如何如何,這簡直就像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一樣。或者,雖然具有少分聞思修行的功德,但並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凈心來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目標的上師,就稱為如木磨(形相是磨子,但不能磨糧食)之上師。

還有些上師沒有能力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人沒有差別,根本不具備絲毫的特殊功德。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輕信不經觀察而將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這時候的他自相續被名聞利養改變得面目全非,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對正士的功德視而不見,這種上師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師。」

相應問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都說得很清楚了。有機會建議您學習堪布的加行教材。因為凈土的側重點不同,故有些東西,堪布就沒有很詳細地宣講。

我想說,堪布的教法還是很嚴謹的。這是菩提學會的內部教材,可能您母親是學會的學員。她的初心或許是好的,想要引導您學習凈土法門。但可能她的方法錯了,在菩提學會的學習中,是要一步步來的,基礎都沒打好,就接下去是不好的。所以16屆的學員多了一本《找回最初的你》,裡面加了《二規教言論》等內容,就是為了讓學員開始從頭開始慢慢熟悉藏傳佛教的一些論典的學習方式。

至於現在很多人說的說上師不好,就墮金剛地獄,那也是嚇唬人的。

真正的上師的要求是很高的,你想接受密法,人家還要觀察你究竟是不是法器。

剛開始要依法不依人,這沒錯。如果善知識真有錯誤,指出是完全可以的。

就像一個愚痴的父親,跟兒子說你去偷東西吧,這樣能發財。兒子知道這種事情不能做也沒有去做。這並不妨礙兒子對於父親的恭敬吧。

藏傳佛教中,每個教派對於法,是有一些不同的講法的。作為寧瑪傳承的法師,講法肯定是依照寧瑪傳承來。

至於一些人,我也不知道是何居心,僅從一個片面,就能推斷出整個教法的錯誤。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法不依人。汝本眼正,因師而邪。

和上師有見解不同,請指出。明師會根據世尊言教回答你,解除你的困惑。邪師則是要求你順從,以地獄恐嚇你。

世尊顯佛陀身都以理服人,何況凡夫?

凈土宗什麼教材上寫的這點,能否展示一下?

另外,遇到困惑請按佛經來,不要按教材來。編教材的多是凡夫。還有,佛經請看整部,不要斷章取義。


藏傳佛教才有這個說法。

為什麼佛教密宗傳到西藏,會出現這種說法呢?因為西藏文化相對印度文化和漢文化更樸素。

樸素的意思,就是在印度和漢地不是問題的問題,在西藏就成了問題。

漢文化講"天地君親師",見了啟蒙老師,當初就算他把九九乘法表都教錯了,你也要恭敬地深施一禮,不為別的,只為他教過你,教的好壞不論。

在印度更是這樣,師的地位很高,那怕之後拜了更高的明師,對之前的老師也不能不敬,甚至還要繼續供養,講壞話更是不行,不論之前的老師教的怎麼樣。

仔細想想,這是對學生的保護,如果你說自己之前老師的壞話,誰會真心教你本事?

在古代西藏,事情不是這樣的,於是,只好把本來應該的事情變成一條規定。

其實,拜師而學習效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明知道他不行,怎麼辦呢?

第一,絕對不說壞話,如果你實在覺得很受傷,可以在不會引起惡緣的情況下說一句:"很遺憾我於某某師沒有法緣。"這就足夠了,大家都懂。

第二,要不要繼續供養或出席相關活動呢?看你的財力和心境。可以繼續供養或聯繫,萬一有一天你境界提升,發現了前師父的高深呢?

第三,要不要修已經認為不正確或不完全不正宗的法呢?對此我只能這麼說:你是不是傻!?這種心態怎麼可能繼續修?怎麼能修成?

最後,自己不帶腦子的人,可以免檢入地獄。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

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

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

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

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

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

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依止之後是不能背棄的,所以依止要謹慎。

不過真的覺得上師不如法,可以遠離。但是你不能和別人說他的過失,否則就是很重的惡業。

什麼才叫師徒關係呢?如果你從來沒有認為他是你的上師,這樣就不算。

這樣即使所謂「傳法」你也可以說和他沒師徒關係(即使他是所謂的活佛,堪布,法王也是一樣)。

因為你的傳承一開始就是得不到的。

如果你一開始就認為他是上師(師父),那麼即使他只是教了你佛教常識(即使他只是一個普通居士,),你們就是師徒關係了。


前提是觀察一個準備依止的上師,也有一串串綱領,好像需要好幾年呢,像索達吉堪布等公認的大德可以免檢


如果法嘉宗智的解釋是如實的,那首先我應該先頂禮法嘉宗智菩薩摩訶薩。

依宗智菩薩所言,我對密宗能傳承至今,深感欽仰。因歷代傳承者皆是地上菩薩摩訶薩啊!

同時不得不為廣大密宗學人憂心啊,因為依宗智菩薩所言密法完全是賢聖之間的事,根本不是凡夫位的學人所能考慮的,那麼干犯大妄語的得有多少人啊?

依宗智菩薩所言,想學密法首先你得於顯教證悟明心,而想傳法的話,則必須是入地菩薩,因無生法忍入地方得生起故。

本來以為知乎皆是未悟學人來交流的,未想有證悟大德在弘法,以後得多向宗智摩訶薩請教了。

P.S. 之所以知曉宗智菩薩為摩訶薩者,因其言持有四灌頂,故是密法具格傳承者,所以依其教言,其證量最少已明心證勝義菩提心。


南本大般涅盤經卷六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凈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

  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

  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凈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凈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凈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叄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合掌)


推薦閱讀:

現代人能寫出一本像聖經那樣的著作嗎?
為什麼中國不像西方宗教改革一樣改變中國對孔子的崇拜?
為什麼基督徒一定要進行宗教儀式?
為什麼有些信佛的人做事更沒有底線,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惡毒?
為什麼伊萬卡和他老公結婚會強迫入教呢?

TAG: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