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英文名稱為什麼叫peking?
Peking是中國地名舊郵政式拉丁字母拼寫系統的北京,應是拼寫的明清官話(或當時的南京官話)音。
pe來自當時官話「北」的入聲念法,在明末清初來華歐洲傳教士們所編寫的漢字字典和漢語書中,「北」漢語發音一般用拉丁字母記成pe並加入聲符號,比如利-金系統是pě,發音一般擬作[pε?],略似現行漢語拼音be並念短促(收喉塞音),現在南京音中「北」字仍這麼念。舊郵政式只不過將pe的聲調符號給省略了;京在明代官話中念[ki?](發音如現行漢語拼音ging),所以拼寫成king。而[pi:ki?]的發音則是受到英語拼讀習慣的影響,以至於「北」字對應的pe和原本的入聲發音有了很大不同。經常有人提出疑問:「北京」的拼音明明是Beijing,但北京大學的英文校名為何為Peking University?「青島」的拼音明明是Qingdao,但在青島啤酒的商標中卻為Tsingtao。那麼,生活當中這些看似有些古怪的拼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裡沿用的是以威妥瑪拼音為基礎創造的郵政式拼音,而非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古人常用的漢字注音方法有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聲母及下字韻母和聲調)等等。後來,西方傳教士及外交家為了學習漢語、傳教和翻譯的需要,開始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該書成為系統地用拉丁字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開端。後來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對其進行了修正,史稱「利金方案」。此後還出現了馬禮遜方案、薩默斯方案等。但影響最大的要數英國外交家、劍橋大學教授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1859 年出版的《尋津錄》和1867年出版的《語言自邇集》中創立的威妥瑪式拼音法,後來他的學生瞿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對該方案進行了改良,因而又稱「威瞿方案」(Wade-Giles romanization)。自清末至1958年該方案一直是國際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影響巨大。它的最大特點是用送氣符號(『)表示送氣的聲母,其寫法與單引號相同。
1906年春在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以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即威瞿方案)為依據進行了調整。為了適應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這種拼音系統被稱為「郵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系統。也就是說,郵政式拼音是在威妥瑪拼音基礎上進行修改的結果,但只用於地名的拼寫。下面幾例是兩種拼音的對比:
北京:Peking(郵政式拼音),Pei-ching(威妥瑪拼音);
天津:Tientsin(郵政式拼音),Tien-chin(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拼音基本上以北京音為準,而郵政式拼音也照顧到一些方言語音,如:
汕頭;Swatow(郵政式拼音),Shan-tou(威妥瑪拼音);
金門;Quemoy(郵政式拼音),Chin-men(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拼音雖然影響不小,但一直未成為官方標準。然而,有關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192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但由於種種原因流傳時間較短,影響不大。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的地名改用漢語拼音拼寫,威妥瑪拼音以及據此而產生的郵政式拼音被基本廢除。在此之後,漢語拼音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擴大。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1979年聯合國秘書處決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在各種羅馬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準。
郵政式拼音和威妥瑪拼音法並未完全消失。現在有些地名仍用郵政式拼音拼寫,例如:南京Nanking,青島Tsingtao,上饒Shalow,四川Szechuan等等。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郵政式拼音。同時,為保證歷史的延續性,少量享譽海內外的商標至今仍舊使用威妥瑪拼音法,例如:茅台Moutai,中華Chunghwa,張裕Changyu等等。這些做法既照顧到了外國人的習慣,也對保持文化傳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漢語拼音推行之後,威妥瑪拼音法雖在國內基本不再使用,但在西方學術界仍較為流行。某些歷史名人的英文拼寫方式也採用了威妥瑪拼音,例如:孫中山 Sun Yat-sen,毛澤東Mao Tse-tung,蔣介石Chiang Kai-shek,宋慶齡Soong Ching-ling,宋美齡Soong May-ling,這保證了歷史文獻的連續性,有助於減少誤解,對學術研究也是有利的。另外,現在中國大陸以外很多華人也使用威妥瑪拼音拼寫自己的英文名,例如:梁振英Leung Chun Ying,何厚鏵 Edmund Ho Hau-wah,董建華 Tung Chee-hwa,劉德華Andy Lau Tak-Wah,張學友Jacky Cheung Hok-Yau。雖然漢語拼音已成為國際中文交流的通用標準,但有些使用威妥瑪拼音的專有名詞已被吸納為英文的外來語,不能輕易改動,例如:功夫Kungfu、太極Taichi、易經I Ching、清明節Chingming Festival、宮保雞丁Kungpao Chicken。簡而言之,威妥瑪拼音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對其進行一些了解有助於了解歷史,也有助於消除誤解。于海闊(刊於《咬文嚼字》2016年第6期)。
1. 西文 Peking 源自法語詞 Pékin。
2. 明朝初年定都北京時,北方官話里的「北京」讀音類似於漢語拼音的 Běigīng。3. 彼時法語 Pékin 發音為 [pe.kin],西文中曾出現的拼法還有 Pekin、Pekim、Pequin 、Pequim、Pequinum、Pechino 等等,均為各自拼寫體系中對 Běigīng 這一官話讀音的模仿。「Peking」一詞比較忠實地記錄了「北京」當年的讀音。
4. 清朝時北京話發生「齶化」(palatalization),「京」字聲母發音由 g 轉為 j 。如今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和日語、越南語等,反倒保留了音變前的讀音特點,而不是相反的「Peking 拼法來自南方沿海方言」。5. Peking 今天在英語中念成 /pi:k??/,首先因為和法語不同,英語的 p、k 一般念成送氣清輔音。在 15-18 世紀「母音大推移」(The Great Vowel Shift)的共同作用下,或許可以解釋 "Pe" [pe] 為何讀作 /pi:/。6. 語言文字時刻處於發展變化中。正是幾百年來北京話和英語等語言均有變化,導致了 Peking 和北京(Běijīng)的巨大差別。資料來源:北京當年為什麼叫「Peking」?北京——個人覺得音譯意譯兼備的拼寫應該是Beking,成王之地,不是猛龍不過江
p在部分音標中是清音的,讀法類似於現在的B,而b是濁音的,讀法類似於姆b。印尼語中便是如此,先生pak,不讀怕,而讀爸。
英文舊稱,非漢語拼音。目前國際標準稱呼為beijing
請自行搜索威妥瑪拼音
可以上百度百科,第一條答案就是。
推薦閱讀:
※西單東單中的單是什麼意思?西四東四中的四呢?還有什麼類似的北京地名?
※北京爬長城路線和建議?
※不離開北京的理由?
※改造計劃 | 北漂女孩48小時爆改15㎡出租房
※TalkBox 來北京做產品宣講,你最想給他們提的問題是什麼?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