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語里的術語里到底嚴不嚴謹?會不會有漢語一樣困擾的混淆、模糊、不專業的問題?

最近我打算以後在國外的書籍都看原版,要不在書摘里的所有術語一律使用英文名稱。原因之一是我認為英語的術語應該很嚴謹且不會發生混淆,畢竟漢語的翻譯里大多不專業且容易與其他原本存在的詞語(大多恐怕也同樣為翻譯詞)發生混淆。不過,我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嗎?

詳細問題說明: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77601/answer/13545931


謝謝邀請,非常贊成讀原版的想法。

英語的術語,尤其是學術術語,可能會出現1)同一個詞在不同學科里意思不同;2)在同一學科不同學派里常有多個相近的意思。但在文章里一般會分別給予嚴格的解釋。最重要的是,同一個作者(甚或同一學派)在表達同一個意思的時候,一定永遠都會用同一個詞,而中文翻譯,往往因為不同作品譯者不同而把同一術語衍生出五花八門的辭彙

除上述這個問題以外,漢語翻譯還有以下缺陷:

1)有的英語詞是由拉丁語或德語生造出來的,中文沒有確切的對應。

2)過去20年來「新生」的英語術語中文沒有同一的翻譯,比如governance,中國有的學界翻譯成治理,有的仍然翻譯成管理

3)中文翻譯會因中國學術發展中本身的政治色彩而刻意誤翻。

比如universalism, globalism, cosmopolitanism這三者在西方語境里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在國內一般統一翻為「世界主義」。尤其是cosmopolitanism,很少被翻譯成其本身應該翻譯的「普世主義」,據說是因為普世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因和「殖民主義」掛鉤,所以是個被批判的概念,需被學術「和諧」。

4)最後,中文學術翻譯質量好的很少(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的譯者並非了解該專業),我有的時候覺得看中文的反而更不知所云。


不正確。

&<假設科學類專業&> 英文的術語也發生於其他原本存在的詞語 ,也有定義不清的問題。如果看的是嚴謹的英文學術書,質量還是有點保障的。否則一樣良莠不齊。
因為學術界主要語言是英文,的確英文質量高的文本數量會比較多(不說明比例高)。

但是怎樣判斷那本是嚴謹的書,需要你自己的判斷力。這和中文環境是一樣的。

&

你的問題實在太模糊了。沒法子泛泛回答。什麼專業的術語?哪類書籍?你確定混淆模糊不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中文的原因么?(請勿見怪)

&>&>&>&>&>&>&>&>&>&>&>&>&>&>&>&>&>&> 答評論。字數太多,放在這裡。

1. 對。漢語有這個現象。

2.對。英語也有這個現象。比如 belief,通常用於嚴肅的信念,心理學中可用於任何場合,a belief that it will rain today。introvert/extrovert 也是和大眾常用的 introvert/extrovert 混雜不清。在心理學,程度很嚴重。這是因為心理學早期的不良科學習慣造成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這個概念本身很模糊,通過六個人一定可以找到世上另一個人,還是,通過六個人可能找到世上另一個人?前者肯定有反例,後者幾乎沒有用。於是要說明適用範圍,但是六度分隔沒有這一項。所以不能認真對待。 Milgram 本人據說沒有用這個詞。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Small_world_experiment

如何解決:即使是暢銷書,要看學術界寫的面對大眾的科普書,而不是記者寫的科普書。如果是心理學,要看新書,不要看太久的。弗洛伊德榮格大約只能當歷史記錄看了。

另外,有段時間很紅的 Buyology 作者在 New York Times 上的專欄文章被腦神經學家集體抗議。http://www.nytimes.com/2011/10/05/opinion/the-iphone-and-the-brain.html 。 類似的題材看 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 會嚴謹的多。概念會解釋清楚。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侘寂的詩句?
如何評價羅斯.特里爾寫的《毛澤東傳》?
英國王室究竟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保留?
《讀庫》有多強的生命力?
怎樣用日語讀唐詩?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