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股的投機窗口期到了
周末的一個圈內聚會,有從事併購投行業務的,有二級市場上的職業投資人大戶,當然少不了私募。席中也有所謂炒殼的資本掮客,也有年初就不斷鼓吹「炒殼是今年最確定的投資主題」的某市場人士C君,話題很快就切換到重組併購上。
對於當前中概股回歸的「窘境」,大家似乎是有些困惑和不樂觀。雖然也可能是「一事一議」,但整個預期已被打亂了。好在,還有港股回歸的「港概」,以及一批亟不可待進入A股的民企。而前段時間政策收緊並導致的殼股下挫,令買賣雙方都又有了「繼續好好談下去」的前提。
「很多香港上市的好企業,都有強烈回歸A股的意願。畢竟大股東有動力,同行同業競爭也有壓力。」,一位從事投行業務的併購基金經理說道,「關鍵是為什麼還要留在香港股市上?那裡毫無想像力。雖說騰訊市值已經一萬六千億港元了,但這也並不構成大家還要前往香港市場的說服力。」
「馬上就是中報窗口期,一些殼股本身就度日如年、只爭朝夕,加上重組後可能會停牌許久,還需要考慮到不確定性因素,近期應該就是今年買進目標殼股的最後戰機。」前述在今年初就一直反覆堅持鼓吹「炒殼是今年最確定的投資主題」的C君認為,「...否則再耽誤下去,一些『殼』公司就會被*ST甚至退市,現在留給大家的時間都不多了。」
早前有某著名私募再空倉大半年後,忽然大舉重倉殼概念,C君評論道,「據我理解,辛宇總主要重倉在國企『殼』上,這些國企『殼』主要是國企資產的注入和置換為主,再結合當前供給側改革與國企改革熱潮,這是符合現階段邏輯的投資策略。唯一需要解決的是對沖大盤整體下行的持倉風險即可。」
一些目標殼股近期跌下來後,有些私募也敢於加倉了。「你買一隻或幾隻,可能是賭博甚至內幕交易,但你買一攬子,就是一種策略。關鍵是是否符合當下的邏輯。」一位私募認為,民企畢竟效率高一些,膽子大一些,決策進取一些,所以他暫時還是不會考慮「國企殼」。
順豐借殼鼎泰新材的最新案例,也激發了大家的情緒。「不過,好資產畢竟鳳毛麟角,但是,你不妨將預期調低一些,為什麼順豐借殼這種好事,就一定就要輪到你呢?」一位從事併購重組的業者W君說,「你就當買到一隻新股嘛。即使下來沒有翻倍行情,在當前熊市局勢下,就是最後確定性地只是漲一二成,也未嘗不是一筆好買賣。」
「很多人覺得『殼股』現在動輒三四十億的市值,很瘋狂。但你可以假設,有人在商業旺區有一家人氣商鋪,但自己生意卻不行,撐不下去了,要賣店鋪;而你就有好生意,於是想進駐這家店鋪,那是否要給舊店主『頂手費』?」——W君很有道理地推銷他的邏輯,——「現在『殼』股之所以有價,你當『頂手費』去理解就容易接受了。至於多少『頂手費』才合適,是全部給現金?還是以新店的股份形式體現?是另外一回事。而上市公司的好處與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我反而關注那些前期跌下來後近日還趴在那裡不漲甚至還在陰跌的目標『殼』股,我願意博一把,等多兩星期,要麼沒戲,要麼停牌時間應該就近在咫尺了。「C君似乎並沒計劃修正他年初至今「炒殼主題」的既定策略,「現階段你買什麼成長股和藍籌,都一樣很大風險,關鍵是,只有殼股,才有脫胎換骨的可能性,這不失為一種進取可行的另類阿爾法策略。你要站在那些亟不可待意向買殼的資產方角度來看這件事。」
至於最新的新三板分層規劃,是否會影響眼下的創業板行情和意向借殼上市?大家似乎都覺得,這個擔心還為時過早。「至少我接觸中的還沒聽說過,有意向借殼上市的資產方,會因此改變計划上新三板。」一個併購基金的合伙人這麼認為,「借殼上市與IPO審核標準等同,具備這種實力的還趕著上新三板做什麼?」
「我或者會下半年才逐步考慮轉倉至國企『殼』股上,近期,我還是願意守株待兔在民企『殼』股上。」C君最後還是不忘補充道,「並非所有的所謂『殼』概念股都會有機會成功賣『殼』的。有些『殼『股的現在主人,胡攪蠻纏格局小,人品口碑都不好,之前還有所謂的資本掮客摻和著,琢磨著先買殼下來過一道再找好資產方,估計這種現象會收斂很多。反而下半年國企加快改革值得預期。」
「權威人士都說了,現在下來都是L型走勢,你們不投機,還可以怎樣呢?何況,場內資金存量博弈為主的追漲殺跌格局下,又怎樣才不算是投機呢?」一位大戶笑著自問,「MSCI概念?那你去買銀行股?萬一還是不被納入呢?依我看可能性就不大,即使納入了,這些老經濟板塊,步履維艱,也是見光死的短期炒作行情。」
「也不完全是只剩下『賣殼』一個預期。我們現在討論的很多所謂『殼』概念股,比如說有一些還不會馬上被*ST的,其實很多都是有資產注入的可能性,即使是定向增發也好。只要有超預期,都不是壞事。不破不立,尤其是那些大股東有動力又有資源的。」前述W君總結道。「我就很看好PPP領域的投資機會。」
推薦閱讀:
TAG:借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