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先發、中繼、救援投手分別有什麼區別以及特點?

嗯主要職能這類的,比如先發最重要的就是盡量不被多大安打

因為投球局數不同所以投手特點也會不同吧?

小白求問TAT


看我們大聯盟先發的K解說也堅持不住,轉播時都能睡著了,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比賽?

沒錯,請看上圖(出處:=日本職棒促進會=),圖為2010年日職業總決賽第6戰中日對羅德鏖戰5個小時至15局的截圖,就是那天的解說里野茂英雄直播中睡著,電車延長營業,結束時兩隊選手抗戰勝利般相擁而泣的場面至今難忘,而且最關鍵一點是請看下面兩隊一共派上場14名投手,什麼叫彈盡糧絕這就叫。。。其實這個現象正體現了棒球的一種魅力,所以我決定用生命碼字來回答。

我個人把它比喻為:牛棚中的葫蘆娃都是陸續登場,職業圈裡幾乎沒有葫蘆小金剛(下圖為費城人隊牛棚照,圖侵刪)

下面慢慢展開,首先一圖流作答(主觀簡略版)

簡易圖例:

Quality Start(優質先發):先發投手6局以上自責點3分以內。Hold(太形象了):先後下場後給我hold住局面,領先別給我弄成落後,落後別給我弄成絕望。Save:勝者派出的最後一名非勝利投手記1個save(還需滿足一些附加條件條件)。

接著說棒球為什麼存在好幾種投手接力投的現象,理由如下:

  1. 職業聯賽有限制一隊球員人數。想想看,如果不限制人數,那教練就會變成包工頭,先註冊100個投手,然後把賽季的70勝直接承包給這100個兄弟,由他們自己決定誰先上誰後上。但畢竟不能這麼搞,大聯盟一場比賽能進名單是25人(或40人),日本是28人。姑且按30個人算,投手一個位置備11~13人,捕手一個位置備3人,野手七個位置備14人。單個位置人數最多就是投手,有了變著花樣玩的條件。
  2. 棒球比賽沒有換人的次數限制,但是換下場的人無法再次上場。這個棒球呢它沒長眼睛,一個意外先發被抬下場去怎麼辦?比賽還要不要贏了教練請你看著我的雙眼回答我!就像打鬥地主,倆王帶4個2一把牌丟桌上拿錢走人畢竟不現實,高手打牌一般手裡都得留兩手以應付突發情況(可參照韓國職業聯賽的投手輪值表:http://www.plus-blog.sportsnavi.com/account/kb-date/images/kb-date-446829.png)。
  3. 高水平比賽完投不現實,客觀上需要接力。其實教練巴不得隊里11個投手全是牛到飛起的先發投手,省去考慮什麼局面該換上誰這種費腦子還得罪人的事。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100倍,不可能有那麼多葫蘆小金剛。真相往往是名單里能有幾個接近小金剛5成的人就要磕頭燒香了,大部分投手都有短板(獨門絕技),所以教練需要充分開動腦筋,讓葫蘆娃們按照自己的劇本先後登場。

*這裡解釋一個日語詞「中n日」(投手先發完休息n天后才能再次先發),後面會用到

其實這個東西正規叫做rotation,即「投手分工制(輪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職業聯賽的長賽季需要合理計劃;主觀原因是為了合理評價投手(劃定工資檔次)跟保護投手。其誕生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那時通行的投手管理是4個人中3日來投,後來變成5人中4日。直到1980年,奧克蘭運動家隊搞了個熱血的「完投主義」,當年全隊達成91次完投(事實證明是熱血過頭了),緊接著第二年,隊內的先發投手成績一落千丈,毀了投手拖累了球隊,要不你後來也沒可能成為moneyball的素材來源。。。這件事可說直接催產了投手球數的限制投手分工制,過程大致如下:

1960年,大聯盟引入Save指標評價投手

1974年,第一次TJ手術完成(英文介紹:Tommy John surgery)

1985年,大聯盟討論用QS指標評價投手(日本球界07年以前就沒提過這詞)

1986年,大聯盟引入Hold指標評價投手(日本引入是1996年)

起初根本沒人關心幾個投手去投完全場,甚至包括投手在內,完投的勝利和接力的勝利沒有什麼太大區別,而且當時先發一人獨享QS,SV,H幾個數據這很常見(整體水平低),就是稍微累一點,隨著水平逐漸提高,要完投還要拿勝利變得很難,加之投手報廢的問題漸漸暴露,才使得球隊和投身本身不得不重新設計更好的「戰術」來實現長期的贏球。然後隨著評價指標的細化和合理化,投手的分工才趨於成熟。這個過程可概括為:贏球就好了誰要管你先發中繼終結者xxx → 工資大戶的投手不斷報銷 → 球隊弱化 → 如何保護投手呢? → 讓他們接力去投 → 引入指標評價 → 先發,中繼,救援3區分正式形成

另外,我個人是傾向於按照」2類投手區分法「來理解,主要因為救援投手的翻譯問題,按照我最開始給的英文表述來翻譯更準確(救援投手包括中繼和終結者),其次它更接近原始的棒球,也能幫你理解好rotation,即:投手 = 先發 + 救援(不再提倡熱血完投主義的今日,再細分根本上也就這兩種投手)

而且有一點不得不說,一個投手被划到哪一類時主觀控制部分其實很小。比如說一個投手不會從小勵志說我未來要當closer,小學球隊教練也不需要什麼closer,每個人肯定是沖著當ace當先發去的,投完全場拿下勝利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什麼是正常野球小僧的正常燒餅,無奈隨著少年的成長,在未來的初中,高中,大學,職業里贏球的難度直線上升,辛苦練球18年,一廢回到解放前是每年真實上演的東西。因此等進入職業發現燒餅並不美味,接著發現大師兄的體力投不完全場,二師兄拿k挺厲害,三師弟投法還挺怪異,嘿嘿嘿,教練們就可以順勢給天賦異稟的你們賦予不同任務了。還有一點是,投手是可以轉型的,比如從先發成功轉型終結者的上原浩治,從終結者失敗轉型先發的藤川球兒等等,所以討論這個事要分清先後順序,不過永遠別忘記,有價值才能生存。

請等一等,我好像突然想起了某一位值得介紹的「葫蘆小金剛」。。。

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爺爺,日本球界公認的投手評價尺子,他是上世紀60年代中日龍的先發投手権藤博,簡單介紹一下他:職棒第一年新人拿澤村賞(我膝蓋早沒了),當年全隊賽季130場比賽里他竟然投了69場(44場先發35勝19敗),第二年投了61場(39場先發,30勝17敗),日語這樣形容他「雨?完封?雨?移動日?完投?雨?移動日?先発?雨?雨?移動日?先発」,我就不翻譯了。。。另外他當教練期間手裡曾有過兩個號稱「守護神」的葫蘆娃(後面介紹),那個時代不怎麼保護投手,聯賽整體管理水平也低,對投手損傷很大,所以老爺爺本人也是「投手是消耗品」的擁躉,ace們快點來拜保平安。。。

回到主題,我個人對於投手分工的看法如下:

投手的細分程度反映了專業水平的高低,高水平不細分不行;低水平的細分則是偽細分,說破嘴什麼中繼終結者,其實都是先發的料子。

先來看專業水平低的,高中之前甚至大學階段,由於賽制的原因(比如只打6局的少棒,或者一年當中比賽日沒幾天),基本不存在明確且嚴格執行的3分工制度,一個厲害的投手完投(投完整場)完封(一分未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樣做首先是因為整體水平允許完投完封成立,其次教練帶隊輕鬆,控制好關鍵位置再配合自己的戰術做常勝將軍不是很難;最後,沒有充足的人手給你,你就是想搞3分工,瞅一眼名單,要麼投手個位數,要麼一問全回答教練我要先發。所以,一沒有動機二沒有土壤去做細分。

再看高的,職業世界看待投手細分就徹底變成另外一回事,職業隊伍綜合水平不可方物,幾乎沒可能出現一個投手吊打全聯盟的事(葫蘆小金剛誰不想要問題是在哪),因此在這種水平里要想持續贏球變得極其難,不細分真不好搞。

此外還有幾點關鍵的原因:

  1. 賽制拉長。一年當中常規賽季變得很長(日本144場,美國162場),投手數量少了的話賽季沒完就全部得報銷。所以,一個球隊里首先會出現10位以上的投手來消化這3位數的比賽。大家都是靠這個吃飯的,比賽又有轉播,既然端起了這碗飯,就要細緻規範地去吃。
  2. 位置特性。棒球這項運動和其他球類運動有一點不同是場上不同位置的特性也隨之不同,在對肩膀這個精密部位的使用次數上,投手是遙遙領先於野手的。而且,投手的每一球都要在相對緊繃的神經下高速投出,所以投手的傷病多,報銷掉的更多。因此就要有比野手更充足的備胎。一支職業球隊的大名單里,人數最多的永遠是投手。
  3. 工資問題。到了發薪日,就請問投9局和投2局的人怎麼做kpi,自然會需要評價的細化。

加上職業球隊有固定預算和人員編成,每年選秀補充進來的大部分都是投手,用一句流行語:這盛世如教練所願。接著戰術需要和保護運動員的體育精神交相輝映,於是乎,職業隊投手的輪值制度(rotation)就順應而生,也就是我們正在討論的先發,中繼,終結者這事兒。

當然,在今天完投依然是全面評價一個投手的重要指標,但也分正面完投和反面完投,比如我今天就是神勇怎麼投怎麼有,投到第7局才只用掉了80顆球,那麼教練不會沒趣搶你風頭,你小子繼續投吧,而且牛棚里的隊友也說了,大哥請專心超神,我們跟在你們後面收人頭,這種是理想的正面完投。那再看反面,先發失常雙手把比賽弄砸了,全隊陷入了低沉的氣氛,教練說你特么投成這鬼樣那你也繼續吧,我才不會讓我的寶貝葫蘆娃們替你擦屁股,什麼?你不行了,好吧,打電話下一局讓11娃上。所以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局面是否可控,投手是否輕鬆不出意外。

接著,展開一下工資問題

由於先發和非先發的整個賽季投球局數大大不同,所以談論對球隊的貢獻是一個微妙的問題。由於先發要刷數據都得至少投滿6局,沒有延長的話留給後面隊友的就是3局,不過也不能小看了這3局,前面打了6局對手的打者手熱了,職業選手疲勞曲線緩,中繼上來還真不一定輕鬆(這也是棒球為什麼多逆轉的原因之一)。此外,中繼往往面對的情況更複雜,比如先發在場上點了一把火(0出局滿壘),你說說教練這時換上的救火隊員偉大不偉大?心裡素質要不要過硬?終結者就稍微簡單點,比賽基本成形了,是贏是輸比較好把握。綜上來看,團體競技,勝利和黑鍋都是理應大家均攤,但考慮肉體消耗一般先發工資要明顯高於後兩者。(這點我個人持疑,因為先發有登板間隔,但是中繼們就沒有,除去傷病每場都要等電話,細想牛棚這個詞也真是傳神)。此外,工資問題上我知道的只有個別例外,一個是NPB中日龍的「守護神」岩瀬仁紀(岩瀨仁紀),日職Save數記錄保持者(402個),至今16年職業生涯中7次打進總決賽,其中登板至今沒丟過1分,還是2012年日職年薪最高的人(4億2000萬日元);另一個是「大魔神」佐々木主浩(佐々木主浩),2004年6億日元,這事和日職的薪水計算體系有關,在MLB就是明顯的先發工資凌駕於中繼投手(這裡有一個網站可以對比各類型投手的年薪:MLB Salary Rankings)

一圖流收尾,圖為2013年第三屆WBC日本隊的投手陣的不完全合影,裡面9個人除掉一人被擋住臉以外,只有站著那個是中繼,其餘8個得意的笑的傢伙全是先發(將蹲未蹲下那個大漢曾轉型過closer)。

完,謝謝閱讀至此。

最後,補充一點實際數據供參考:

  • 優質先發率紀錄:Quality start (某揚基現役日籍投手2013年賽季QS率100%。。。)

  • 拿過賽揚獎(mlb投手最高獎)和mvp的中繼投手名單:Relief pitcher (進去拉到最下面)
  • 大聯盟Hold記錄:Hold (baseball)(下拉第一個表格)
  • 大聯盟300Save名單:300 save club
  • MLB Save記錄:Career Leaders amp Records for Saves
  • 日職Hold記錄:http://bis.npb.or.jp/history/ltp_hld.html
  • 日職Save記錄:http://bis.npb.or.jp/history/ltp_sv.html

——————————————————————

小彩蛋環節

看題主是女生,所以額外介紹我認識的顏值爆表屢遭女球迷困擾並被建議進入娛樂園發展的日職某中繼投手給你

他叫淺尾拓也,先聲明已婚,個人主頁在此(淺尾拓也 オフィシャルウェブサイト),長成這樣還是日職單季Hold記錄保持者和生涯SV記錄第二位,我只能說上天太不公平。他在受傷前曾經連續n年和上面提到的隊友岩瀨組成了中日龍隊第x代「勝利方程式」(意思就是只要先發領先或者均勢的情況下降班後,接著閉上眼分別派他倆上去這比賽就穩贏,當然了,岩瀨在之前就一直是勝利方程式常數了。。。)

想看他球技點這裡:090807 淺尾拓也 無死滿壘連續3人斬

110901 球界第一的布局投手 淺尾拓也無死滿壘斬

想看他動態長相的點這裡:淺尾 拓也 -Dragons


@前夜 的回答非常好看,基本上把能說的都說到了。這裡面我來額外添加一些補充材料吧,不提不同投手的職能,而是談談背後的文化。整個回答文不對題,大家看個熱鬧。

如果我們將先發,後援放到日本和美國兩個環境的話,可能結論會有不小的差別。日本和美國的棒球,雖然規則上差不多,但從整個致勝邏輯和對待這個運動的態度上,幾乎可以說是兩種運動。由於棒球最初是由美國海軍在日本的駐軍傳入日本的,因此日本人一直有一種「練好棒球,不惜一切代價痛打鬼佬,揚我國威」的調調。這使得他們在面對這個運動的時候要遠比美國人要較勁。舉個例子:

美國大聯盟有一些球速很快,力道又非常剛猛的投手,看他們用快速球讓打者揮棒落空是非常爽的一件事。如果趕上對方球隊的選手剛好也以快速球著稱,就很可能會看到兩邊投手互相較勁,通過狂投直球的方式來比拼。一般這種時候,最高興的是觀眾,因為這時候無論誰贏誰輸,到頭來都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比賽。比如前波士頓紅襪的貝吉特,就常常造就這種比賽。相反地,雖然棒球規則並沒有規定兩邊投手必須較勁,但是毫無疑問,個性剛烈的選手,常常能夠在球迷間聚攏人氣。就好比我們看拳擊,一定是喜歡看那種積極進攻,打得頭破血流的選手,而不是那種龜縮躲閃,憑藉點數獲勝的選手。

因此,儘管互相較勁這種情況在日本棒球當中也有,並且近些年隨著日本人開竅,在逐漸增多,但總體來說,日本人更強調球隊作為一個整體的勝負,以及「團隊凝聚力」。所有賽場上的精彩演出,都要儘可能建立在比賽勝利的基礎之上。因為如果輸了,不管過程再怎麼好看,最終也會被唯結果論的球迷罵很慘,而所謂的罪魁禍首,則要冠上「自私自利」之名。

比如1999年10月5日,當年還處於新人年,的上原浩治對上養樂多隊的王牌打者Petagine。如果上原贏了,那他就是歷史上第三位在新人年拿下20勝投的奇才,同時,Petagine則是當年本壘打數最多的選手。也就是說,在這場上原所在的巨人隊以5分遙遙領先,幾乎毫無勝負顧慮的比賽之中,本來是最好的讓這當年最強投打二人對決的舞台,但是——

「如果Petagine沒有打出本壘打,那麼上原的隊友,此時落後Petagine一個本壘打數的日本選手松井秀喜就依然有角逐本壘打王的機會,而不至於將此獎項拱手讓給一個「老外」(日本人對這個事情非常執著,有時間可以單獨聊聊)

過去這麼多年,總算可以笑著聊這件事了啊,上原桑

因此,為了確保比賽的勝利、隊伍能夠得到更多的榮譽以及盡最大可能保全日本人的面子,教練要求上原此刻投出四壞球保送,避免和Petagine針鋒相對。上原無奈只得照做,卻在球場上哭成淚人,於是第二天報紙的頭條就成了「上原浩治雖然自己心有不甘,但還是識大體,顧全大局,拿下勝利這種調調。而相對地,觀眾也很買賬。

這種對勝負的偏執,如果在美國,通常只有在總決賽這一級的賽事中出現,不會出現於一年打上一百多場的常規賽中。而在日本,整個體壇的風向都不太一樣,他們對於某些層面的勝利的偏執,是給赴日打球的外援們的第一次文化衝擊。

然後我們再來說先發和後援。在日本球壇,直到先發救援兩門抱的江夏豐出現之前,日本人都不太能意識到救援投手左右比賽的能力。那個時候的日本人認為,所謂的救援,就是「替補」。先發能撐完就應該撐完全場,如果撐不完全場——應該回去練體力,而不是去琢磨什麼「後援投手」一類的退路。明明是全隊的王牌,卻把自己撐不下去的爛攤子留給自己的小弟,你還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扛把子王牌投手呢?

撐完全場的神棍——上杉達也其實凝聚了日本球迷一整個時代對於先發投手的執念

在上面這部漫畫漫畫連載完成十數年之後,日本甲子園依然歌頌著這種「一場比賽投250球」的「鐵腕英雄」

反而,如果先發投手流血流汗,燃燒青春,投廢肩膀,最終成就勝利,就會變成國民英雄,大概跟黃繼光董存瑞差不多。換句話說,董存瑞到底有沒有不犧牲也把事情辦了的可能性,觀眾不在乎,觀眾在乎的,只是看著「英雄好漢」犧牲自己,成全大局的過程。這一點,和觀看角鬥士廝殺來過戰爭癮的古羅馬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關於日本的先發投手的形象,有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羅德隊的王牌投手村田兆治。村田曾經是1976年日本聯賽的投手三冠王。他認為,一個真正的王牌,應該每天都全力以赴。雖然先發投手一周只上一天,但是剩下的時間也不應該用來偷懶,而是繼續堅持練習,起到全隊的模範帶頭作用。這在美國的運動員看來,簡直是腦子抽風。

村田的這個投球姿勢,怎麼說呢,和他的性格挺像的,就是「渾身的力氣滿擱在這兒,跟你拼了!」

村田的努力收到了成效,1982年,他突然感到手肘疼痛,難以發力。不過,隊醫並沒有檢查出任何異常,說他的肌肉沒有問題。因此,村田決定「用投球來戰勝疼痛」。他在賽場上繼續投球,真的像漫畫里一樣認為「一個男子漢應該投到手臂斷掉為止」,「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

結果不言而喻,他真的連手臂都痛到抬不起來了。

一位住在洛杉磯的球迷給他寫信,說大聯盟有一個叫湯米·約翰的人,手臂受了和他類似的傷,但是一個叫弗蘭克·賈博的醫生給他做了一種比較新式的手術,可以挽救他的職業生涯。但是,村田對於這種洋玩意有著天生的抵觸,他寧可選擇在冬季跑去靜岡的伊豆進行打坐修禪,也不去做手術。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說日本人腦子有病。事實上,日本人一直相信所謂「心技一體」之類的玩意,至少從宮本武藏的名言「劍道即禪」就開始了。但是,禪師也沒能治好村田,村田的傷愈發嚴重了。

對此,村田依然堅持要做一個徹頭徹尾的男人。他在絕望中告訴妻子,當年村田求婚的時候,他發誓自己會傾盡生命讓他妻子成為「全日本最強投手的妻子」,如果有一天妻子認為他村田不配這個名號,那麼便可以隨時離開,村田將非常理解。

這個時候,村田夫人展現出了相當大的體貼和支持,並再次向她的丈夫提起了美國那個大夫的事情。最終,村田同意接受妻子的建議,前往美國接受手術。

村田做完手術後的照片。平心而論,村田的太太對他真的不錯。

在賈博大夫看到村田的手肘後,告訴村田他的韌帶撕裂了,並且很驚訝於他在這個時候依然投球,覺得村田真是不可理喻。賈博告訴村田,手術可以治好他,但是「投球本身就是反人類的動作,不管是什麼人種,都不是為了做投球這個姿勢而生的,投手持續投球,自然而然就會手臂發炎,肌肉磨損。所以,先發投手一定要非常注意休息才行。」

對於村田來說,「少投球」是比「忍受手術後復健的疼痛」更要他命的事情。

總而言之,手術非常成功,在村田受傷5年之後,東山再起,於1987年拿下了17勝,完全復活了,成為了日本觀眾心目中不死的英雄。

從此以後,村田對待日本棒球中武士道精神的部分就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隊伍中,他常常勸說年輕選手不要太拼,但是年輕人卻從來不聽他的。新一代的棒球小將依然根深蒂固地認為,比別人都要努力是唯一的成功之路。

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遷移已經改變了。但是當這兩天,我在看著春季甲子園拼死拼活的少年之時,卻又覺得,有些事情,並沒有改變。

=====

啊對了,多補充一句,其實棒球也和我們的社會一樣,隨著發展,分工是逐步變得明確的。舉個例子,雖然我們都知道先發投手和後援投手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只要有個投手就可以勉強組隊了」的中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還是很難明確地分出先發和後援的。基本是誰還扛得住就誰上而已。如果一個隊真的能有看家的後援投手——比如今年新來一個日本留學生(大學聯賽對留學生上場有局數限制),那其他全隊在場上都會有幹勁的吧。


有幾個答案說的沒錯,日本投手的確是極端的以先發完投為榮的,尤其是高中棒球。

看到皇馬的歐冠12冠,我就想起了甲子園賽場的"皇馬",後改製為中京大中京的愛知縣中京商業高中棒球隊。該校春夏通算一共獲得了11次甲子園冠軍,居日本全國首位,有意思的是,第二多的PL學園等隊的奪冠總數也是7次。

不過,這11冠當中,有10冠都是1970年以前獲得的,其中包括一次夏甲三連冠、一次夏春連霸、一次春夏連霸,可以說中京商的前輩們把甲子園能拿的榮譽都拿了個遍,但是之後中京商/中京大中京棒球隊經歷了很長的低潮期。中京隊的球員們當然不願意看到,甲子園奪冠最多的球隊所有冠軍都是「上古陶罐」的尷尬,所以一直在為再次稱霸全國而努力。他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那就是2009年夏甲決賽中京大中京與日本文理那場經典大戰。

這場比賽中,中京隊的絕對核心、王牌投手堂林翔太(今廣島東洋隊球員)表現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他先是被對方追平比分,導致自己被替下場;第9局再次登場投球時,又被日本文理打出了那個著名的絕境大反攻(10:4落後2出局連追5分,最後只差1分惜敗),最後又是替補投手來救場,沒能在比賽結束的時刻投球。不過,堂林該場比賽打擊十分出色,擊出3安打、1本壘打,獨得4打點,因此賽後仍然被選為「優勝英雄」接受採訪。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堂林竟然當著鏡頭傷心哭泣,並說道:

「我非常想要能夠一直投到最後,但是卻沒有做到,非常對不起。。。對於所有支持我們的人,我都非常感激,謝謝大家。」

一般來說,作為全國冠軍的優勝球員接受賽後專訪,是所有高中生夢寐以求的一刻,欣喜若狂都來不及(喜極而泣的除外),更別說哭了。夏甲優勝投手賽後傷心哭泣還道歉,更是絕無僅有的一回,因此還成為了一個有名的場面,由此就不難想見日本的各大ace們對於「完投」的執念了。

當然,當時堂林的心態也不難揣測,那一屆夏甲不僅是中京大中京在10冠後43年才等來第11冠,而且還使得中京隊夏甲7次奪冠(春甲4次)最終超過了廣島商的6次(春甲1次),獨居夏甲之王。如此意義重大的決賽,他自然希望是以自己完投勝利而告終的,結果卻勝投都沒有拿到,反而還給球隊添了麻煩,因此對自己很失望。這也可以看出,在中京隊這樣的球隊打球,球員的壓力也是驚人的,得隴未能望蜀尚且如此,萬一這場輸了可怎麼辦。。。

言歸正傳:

先發投手的確往往是球隊皇冠上的明珠,所以各隊最好的先發投手被稱為「王牌」。絕大多數勝投數(win)也都是先發投手拿下的。

先發投手首先對體力的要求就非常高,現在的職棒比賽基本不要求先發投手投完了(甲子園是例外),但是很多時候仍然需要堅持7、8局。對於投球技術和心理素質的要求也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先發投手如果丟分很少(好投),比賽的勝利七八成也就在球隊掌控之中了。而如果先發投手上來就被打爆,此時往往也沒準備那麼多後繼投手來接替。所以如果丟了幾分就慌張崩潰的話,是無法成為王牌的,再丟人也必須堅持下去。

中繼投手往往只上場1局或幾局,任務主要是守住領先優勢或者使球隊不至於落後太多(逆風局時)。如果中繼投手做到了前一個任務,往往也只能得到一個中繼點(hold),萬一沒頂住,就常常要為失敗背鍋,所以中繼投手的確不是特別耀眼的角色,往往是由球隊陣容中無法競爭到先發投手的球員或者年齡較大的老投手來擔任,但也是重要的一環。

救援投手(在美國叫closer)通常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守住最後一局(當然,是領先情況下。有個答案說給先發、中繼擦屁股那倒是不常出現,一般落後了教練經常就不會上首席救援投手,而會選擇另一個中繼投手投完),結束比賽。如果守住了3分以內的領先優勢,就可以記作一次救援(save)。在日本,250次救援和200勝一樣可以進入名球會。不僅如此,救援投手時常也是結束比賽時的在場投手,可以說是壓軸戲的"演員"。一支職棒球隊先發投手基本有5人以上輪換,首席救援投手卻往往只有1人,所以救援投手也是關注度相當高的角色。

救援投手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因為最後一局必定面臨對方的瘋狂反撲。同時由於投球時間少,可以無所顧忌的飆球速,所以很多球隊都把自己球速最快的投手用於當救援投手。


個人還是習慣分先發和後援。

先發投手在職業比賽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儘可能消耗局數,所以一般需要較好的體力。另外,大聯盟的打者在看投手投了很多相同球種的球後,能判斷出投手投球的飛行軌跡,所以一般先發投手都不止會投一兩種球路,除了四縫線速球外,變化球比如曲球、滑球一般也至少會一種,也至少會一種變速球,也有投手會二縫線速球比如卡特球和深卡球。但一般也僅限於這些,一些少見的變化球由於投多了傷手而很少有先發使用,田中將大在大聯盟經常受傷我覺得和他過多依賴指叉球也有關係。

後援投手根據作用又可以分為短中繼、長中繼和終結者等。

短中繼一般是球隊在先發基本順利地消耗局數但是投球數已經偏高,已經有控球不穩的跡象或者已經有可能大量丟分的危機時派上場的,一般上場時間是1局,主要目的是保證不丟分。

短中繼還有更細的分工,在大聯盟中,球隊領先到第七局,經常在第八局派上的中繼投手一般被稱為布局投手,布局投手一般是除終結者外球隊最信賴的後援投手,終結者相比布局投手強的地方一般也就在心理素質上,目前也有不少的隊伍把隊里最好的後援放到布局投手的位置。比如洋基隊的Betances、金鶯隊的ODay、皇家隊的Davis。

除此之外,一般隊伍里還會有一到兩個投球或姿勢詭異,或會少見的球種的投手,專門對付對手同側強力打者,這種被稱為一人投手。

由於短中繼只會上一局,打者也看不到他們單場投出很多球,所以對這一類投手的體力和技術要求就相對較低,只會一兩個球種也足夠應付,也可以會一些投多了會傷手的球種。

長中繼一般是比分始終打平可能要進入延長賽時、或者隊中先發過早被打崩、或者先發在比賽中受傷被派上場的,一般上場時間為2局左右,如果過早被打崩,那麼收拾殘局的長中繼水平也會差些,比如剛剛從小聯盟提拔上來的,原先在小聯盟出任先發的投手。當然也有水平高的長中繼,在雙方始終僵持時會被派上場消耗局數,也會用於處理先發投手突然受傷,或者被驅逐出場等特殊情況,當先發輪值出現傷病時,他們會推上先發位置。對這一類投手的技術要求基本可以等同於先發投手。

最後是球隊的守護神,終結者。一般是球隊心理素質最好、技術最好的後援投手擔任,在球隊以3分以內優勢領先進入第九局時會被派上場。在技術方面,終結者和短中繼相同,速球配合一個拿手球種足夠,比如Rivera的卡特球、上原浩治的指叉球,但更多時候需要考驗到終結者的心理素質,越到比賽最後,球場的氛圍也會越熱烈。棒球是一個不到最後一個出局數就不能判斷輸贏的遊戲,越接近勝利,就越需要投手冷靜。終結者就是為這種場面而生的人。


我以前在國內打球,受傷退了。看了一遍回答感覺沒有隊友,我就不匿了反正也沒人認識我。

答案君們的回答很好,但是大多是從數據和能力角度出發的。我從球員個人角度說一下。

關於先發中繼closer的能力問題我覺得沒什麼好比的,雖然表面上拿勝投、高薪get和感覺比較屌的是先發,但是其實大部分投手的控點和球速差距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分析每個投手的心理受壓性和球路變化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先發投手肯定是控球要求絕對的穩定,心理要求有很好的抗壓能力,並不是球速杠杠的就能開個好局,重要的是出現特殊局面要能穩下來尋找最優解。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可以是完美主義者,因為極端的追求會導致十分容易受影響,也許場上一個失誤就會導致這種完美主義型的投手崩潰,各種暴投保送甚至忘記隊友之間的配合。所以完美主義者在投手中是不可取的。

中繼投手是一個需要重視銜接能力的穩定球員,除了要保持本方優勢,還要有持續挫敗對方的能力。假如先發投手開局失利,他基本上屬於還可以爭取將比賽風向轉為對己方有利的重要球員。

Closer又是另一類有特殊要求的投手。Closer可以叫保局投手,又叫終結者。Closer基本以球速壓製為主,但也不是沒有用變化球作為武器的球員。基本上他上場的時候,勝負懸念已經不大,他要做的是在壓制對方球員進攻的前提下,阻止對方得分,進一步為隊友的進攻找機會。

雖然有很多文章,甚至教練員都認同先發中繼closer有高下之分,但我看來並不是雲泥之別。包括我個人也是一開始當closer,最終被教練判定更適合成為先發,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成長」,反而更像是轉職。因為我年輕時脾氣更加火爆,之後比賽經驗豐富了,性格慢慢沉穩下來,想來這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先發,顧名思義就是第一位上場的投手啦,這種投手普遍體力好,經驗足,控球能力球速都OK。

中繼,其實有點類似其他運動的替補,就是避免先發投手投球過多,或者疲勞或者表現不佳,或者受傷時,上場的。

救援投手,這個就牛逼了哦! 終結者聽過沒?施瓦辛格! 一般這種出現在末尾局,或者優勢延長賽,或者平分時,上場的投手。 特點據說是,球速變態!《心靈投手》那位就是救援投手。貌似控球變態也行。 反正派出這種投手的目的和作用只有一個

告訴對面。

「空揮完,你們就坐公交回家吧。」


鑽石王牌中很多地方在描寫先發.中繼.救援~澤村榮純就是救援~降谷曉則是先發~


感覺主要是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吧,救援和中繼得頂住壓力保證好球數不失分


能力側重不同

先發要求的是對球數的控制和對對方打線的穩定壓制,配球一般是4seamer和2seamer為主結合一些curve或者changeup之類變化球(精通至少兩類變化球),地滾球製造能力強的打先發很不錯。當然有投butterfly的這種我就不討論其配球了。

中繼要求的是不失分能力,對球數控制要求不高,在先發壓制力下降時上場穩定局面的,精通一類變化球就夠了。壓制力只要能撐住一局或者對某一類打者有壓制力即合格。

救援對三振能力要求高,作為比賽最後上場的投手,球一打進場就有可能造成上壘失分。所以救援必須有必殺球(球速,尾勁,或者變化球)抓三振。


主要職能都一樣:不被得分 靠一個人沒法完成所以要幾個人 當然牛人狀態好的時候一個人投完也是有的 最牛的是一個人投完對方沒有一個安打 大多人一輩子都沒法實現 跑題了其實ls兩位回答地相當全了


推薦閱讀:

關於棒球的幾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不流行棒球?
《KANO》背後的歷史
關於棒球封殺觸殺的一個情況?

TAG:棒球 |